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李鴻章年譜(12)


  光緒廿一年,乙未,七十三歲。

  正月五日日軍陷威海衛南幫炮臺。李電示丁汝昌:「萬一劉島不保,能挾數艦沖出,或煙臺,或吳淞,勿被倭全滅,稍贖重愆。否則事急時,將船擊沉,亦不貽後患,務相機辦理。」六日,威海衛北炮臺守軍逃散,翌日北洋海軍大炮轟毀炮臺、彈藥庫。

  正月七日張蔭恒、邵友濂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會於廣島,日方代表以張等全權不足,拒與談判。

  正月十八日丁汝昌、張文宣等自殺,威海衛海軍及劉公島守軍降,北洋艦隊覆滅。

  正月十九日清廷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議和約。

  正月廿四日李致電張蔭桓,請代籌聘熟悉公法條約,智略文筆者襄助。張回電舉薦李經方。

  正月廿七日李到京。次日,光緒召見李,討論議和原則。

  二月八日日軍陷牛莊,湘軍魏光燾、李光久部傷亡近半,吳大澂自田莊台夜奔石山站。營口、田莊台旋繼失守。

  二月十六日裁撤海軍衙門及海軍內外學堂。

  二月十八日李鴻章乘德輪離津赴日,隨員有參議李經方、參贊羅豐祿、馬建忠、伍廷芳等三十三人。廿三日李鴻章一行抵日本馬關。廿四日,李與伊藤博文舉行第一次會議,請乞停戰。廿五日,伊藤提出休戰條件,要求中國交出大沽、天津、山海關及鐵路、軍需,限三日即複。

  二月廿八日李與伊藤第三次會議,不提休戰,但商媾和條件。伊藤允諾明日交閱和款。散會後李遇刺,傷左頰骨。李以和議重要,恐稽延時日,拒醫生開刀取彈之請。而日本朝野震悚,日政府旋;決定無條件休戰。黃遵憲馬關紀事詩五首,其二日:「卅載安危系,中興郭子儀。屈迎回紇馬,羞引漢龍旗。正勞司賓館,翻驚力士椎,存亡家國淚,淒絕病床時。」

  二月廿九日日軍陷澎湖。

  三月五日中日停戰條約成立,二十一日內,中日在奉天、直隸、山東境內暫停戰鬥行動。

  三月七日伊藤提出和議條款:朝鮮自主,割遼東、臺灣、澎湖,賠款三億,重訂商約等。

  三月十四日因奉旨讓地以一處為斷,賠費以萬萬為斷,李複電謂不敢輕允割棄臺灣,讓地限一處,不知將來能否辦到?敵所已據處,爭回一分是一分,未據處絲毫不放鬆。賠費一層,伊藤復函謂中國自家為難之處,不在應議之列。

  三月十六日李、伊第四次會談。伊略讓步,割地劃出遼陽,賠款減為兩億,限三日內答覆。

  三月廿一日李、伊第五次會談,承諾日本條件。

  三月廿三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廿四日,李離日返國。廿六日,抵天津,奏報和約已成。奏摺中有云:「伏維皇上灼知時局,許息戰爭,簡界微臣,任以專使。臣何暇為一身之計,以重九重之憂,惟是漢劉敬之赴朔北,當時本屬從權;宋寇准之盟澶淵,同朝或以為辱。臣適當事機棘手之際,力爭於驕悍不屈之廷,既不免毀傷殘年之遺體,複不能稍戢強敵之貪心。中夜以思,愧悚交集。所最疚心者,賠款雖減,尚有二萬萬兩;奉天迤南雖退出多處,而營口至金、複一帶不肯稍讓。臺灣兵爭所未及,而彼垂涎已久,必欲強佔。……臣昏耋,實無能為。深盼皇上振勵於上,內外臣工齊心協力,及早變法求才,自強克敵,天下幸甚。」

  四月八日清廷批准中日條約。同日,禦史易順鼎奏劾李鴻章父子權奸誤國,不可姑容,請罷和議,建遷都、拒守二策。

  四月十四日伍廷芳、聯芳與日本代表伊東美久治在煙臺互換和約。

  四月廿四日李接總署來電,告台民決留唐撫仍理台事,劉永福鎮守合南,死守拒日。

  五月二日臺灣民主國宣佈成立,推唐景崧為總統。國旗藍地黃虎,年號定為永清。

  五月六日,日軍在臺灣澳底開始登陸。同日,李電告伊藤,臺灣已為自主島國,中朝實難遙制,僅能照約交出,餘均無從過問。

  五月十日李經方與日本樺山資紀會于基隆口外三貂灣,簽訂臺灣交接文據。

  五月十二日唐景崧逃離臺北赴滬尾,十四日,複走廈門。十五日,日軍進佔臺北。

  閏五月十四日中俄在聖彼得堡訂立借款合同,由俄法合借四億法郎,即一億兩,年利四厘。用以償付對日賠款。

  七月九日命李鴻章人閣辦事,調王文韶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七月廿九日英教士李提摩太訪晤李鴻章,請介紹往見恭親王。李記李鴻章談話要點如下:(一)帝聽信師傅翁同翕之話;(二)大臣昧于外情,無人讀過《泰西新史攝要》;(三)六部尚書均稱西學為鬼子學。朝廷對明曉西學之士,未予重用;(四)上海出版之新聞報,可能得張之洞津貼,對李鴻章大肆攻擊。

  八月十九日日本外相西園寺公望與俄、德、法三使商定交還遼東半島,由中國增付賠款三千萬兩,交清後三個月內撤兵。

  八月廿六日清廷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日本使臣林董商交還遼東事宜。

  九月二日劉永福乘英輪自安平赴廈門。

  九月四日,日軍陷台南府及安平,臺灣民主國亡。

  九月廿二日中日訂立還遼條約七款。同日,李鴻章致函新疆巡撫陶模云:「……詳察當路諸公仍是從前拱讓委蛇之習,若不亟改,恐一蹶不能複振也。兄撫膺衰疾,蒿目艱虞,獨居深念,仰屋竊歎,亦思竭囊底之智,以助局外之談。然爾縷指陳,亦何以易君賢之所雲邪!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糜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懸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可複收。戰絀而後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機萬緊,更非尋常交際可比。兵事甫解,謗書又騰,知我罪我,付之千載,固非口舌所能分析矣。……

  十月三日督辦軍務處恭親王、李鴻藻、翁同翕、長麟等商定以胡燏棻督造鐵路,袁世凱練新建陸軍,蔭昌選八旗兵人武備學堂。

  十月十三日中日互換交還遼南條約。

  十一月廿七日前臺灣巡撫劉銘傳卒,年六十。

  十二月十六日李與日使談判,派留學生赴日留學。

  十二月廿七日太后懿旨,改派李鴻章為正使、邵友濂為副使,往賀俄皇加冕。同日,李上籲辭使俄折,不許。

  光緒廿二年,丙申,七十四歲。

  正月八日清廷命李鴻章前往德、法、英、美各國聘問。伊子李經述隨侍前往。

  正月十三日李鴻章奏,酌擬隨帶人員于式枚、羅豐祿、聯芳等十員,並請准依赫德之議,委外籍稅務司柯樂德、德璀琳、穆意索、赫政、杜維德五人充任參贊官,各至該本國嚮導顧問,李附片奏請准李經方隨行襄助。

  正月十六日,慈禧召見李鴻章。

  二月十五日李一行四十五人離滬赴俄。

  三月十五日李抵敖得薩,受俄文武官員盛大歡迎。十八日,抵聖彼得堡。廿一日俄財政大臣微德與李談東三省接路,李拒之。廿二日,李渴俄皇,呈遞國書、珍物。廿五日,俄皇秘密接見李,提出滿州鐵路問題。廿六日,俄外長羅拔諾甫邀李晚餐,與微德商議東省鐵路及同盟密約。

  四月十四日俄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舉行加冕禮,李親臨致賀。十六日,李入宮慶賀,居各國專使首班。

  四月十八日李收總署電旨,准與俄訂密約。廿二日,中俄同盟密約簽字。廿六日,向俄皇辭行。

  五月三日李抵柏林,沿途參觀造船廠。四日,覲見德皇威廉二世。十七日訪俾斯麥,詢以圖治之道。俾勸練精兵以立國基。廿二日參觀克虜伯兵工廠。

  五月廿四日離德人荷境,翌日抵海牙。廿八日,抵比京布魯塞爾,翌日晉渴比王。

  六月四日李在巴黎晉見法國總統,參與國慶閱操。十一日,遊巴黎博物院,得觀中國古今寶物及佛教奇物。廿二日法總統餞別李鴻章于哈浮。

  六月廿六日李覲見英女皇維多利亞,並閱英海軍會操。李作「倫敦火車道中口占」詩云:「飄然海外一浮鷗,南北東西遍地球。萬綠叢中兩條路,飆輪電掣不稍留。」廿九日電旨命李切實與英國商議增稅事。七月一日,李赴滙豐銀行主哈密倫之宴。六日,應修造海底電線忒回台公司午宴,下午與英相兼外長沙士勃雷言海關加稅事。七日,訪英前首相格蘭斯頓。

  七月十四日李離英赴美。廿日抵紐約,受盛大歡迎。翌日晉見美總統。廿四日,美接待官員詢及李之槍傷,李告在德曾以照骨之術檢查。廿六日教會領袖訪晤李鴻章,李與言儒家與基督教共通之道。

  八月八日李自加拿大西岸溫哥華乘輪返國。

  八月廿二日中俄密約在北京互換。

  八月廿七日李返抵天津。

  九月一日複蓮池書院山長吳汝倫書,述出使感想。函云:「……兄以二百日曆九萬里,馳驅酬應,晷無暫停,頑軀竟能支持,實非初願所及。各處西醫來視者,鹹驚為秉賦之奇。……西人好名,所至之處,輒有報館人執筆相隨,朝夕不離,有如監史,即一言一笑之細,纖悉無遺。投老遠行,供人描畫,一何可笑!至其六國政教,近人纂述中,郭、曾、薛三日記所言,頗得涯略。此行轍跡所經,視數君為廣,而時日則促,然詳諮博考,已覺所見過於所聞。其扼要處,實在上下一心,故能齊力合作,無事不舉,積富為強。中國則政雜言龐,而生財之法又不逮遠甚。每于縱觀之際,時增內顧之憂。胡文忠雲,使我多財,天下事尚可為。昔嘗歎味其言,然猶是第二義也。執事洞觀時變,可與深談,咫尺相望,未由抵掌,易勝悵念。此間休息旬日,即當人都覆命。忽從西海,重履東華,去日幾何,輒有東坡還朝如夢中之慨。」

  九月十四日李抵北京。十五日,覲見光緒,呈遞國書寶星。

  九月十八日命李鴻章在總署行走。同日,以李鴻章擅入圓明園遊覽,交部議。廿四日《翁同赫日記》:「李鴻章吏議革職,旨改為罰俸一年,不准抵銷。」

  十一月十日德使海靖向總署提出租借膠州灣五十年要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