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李鴻章年譜(11)


  光緒廿年,甲午,七十二歲。

  正月廿四日薛福成與英外部訂立滇緬邊界及通商條約二十款。

  二月廿二日韓新黨領袖金玉鈞在滬被韓人洪鐘宇暗殺。同日,韓人李逸稷在日本謀刺樸泳孝未成,被捕。金、樸暗殺事件均引起日韓不睦,埋下戰爭引線。

  二月廿五日奏請分年添購海軍各船新式快炮。

  三月廿八日李鴻章、劉坤一會奏推廣上海機器織布局,以擴利源。

  四月三日自天津起程出洋巡閱海軍。廿三日還天津。廿五日奏報校閱海軍經過,並請添購兵船。奏摺中有云:「臣鴻章此次在煙臺、大連灣親詣英、法、俄各鐵艦,詳加察看,規制均極精堅,而英尤勝。即日本蕞爾小國,猶能節省經費,歲添巨艦。中國自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後,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大小二十餘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

  四月三十日韓致文袁世凱,以東學教匪大舉,請迅即電懇北洋大臣遣軍速來代剿。

  五月一日李飭丁汝昌派濟遠、揚威二艦赴仁川、漢城護商,調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選淮練一千五百名分坐招商輪船赴韓。

  五月四日,日外部省照複我駐日公使汪鳳藻,否認朝鮮為中國屬邦,並聲稱派兵赴韓護商。

  五月七日電袁世凱,漢城無事而日獨調兵,各使當有公論,我宜處以鎮靜,若各調兵作聲勢,徒自擾也。

  五月九日,袁世凱電告,與日使大烏圭介約定,雙方電阻加兵。李接袁電後,乃停止增兵,日兵則愈至愈多。

  五月十二日日本閣議,決不撤兵。中國如不允共改韓政,日即獨力任之。外相陸奧宗光電告大烏,藉等待調查報告之詞,留兵漢城。十四日,陸奧照會汪鳳藻,主張會剿韓匪,共商更改韓政,教練韓軍。

  汪致電李鴻章謂日誌在留兵脅議善後,其佈置若備大敵,似宜厚集兵力,隱伐其謀。李則對總署仍表示:「日性浮動,若我再添兵厚集,適啟其狡逞之謀,因疑必戰,殊非伐謀上計。」

  五月十七日電葉志超,酌備三千兵赴馬山浦,可壯國威,當無戰事。

  五月十八日,俄使喀西尼向李鴻章表示,俄、韓近鄰,斷不容日干預韓內政,中日交涉於俄關係甚重。望同心力持。李此後誤信俄可相助,決策定計,不無偏誤。同日,汪鳳藻照會日外相陸奧,拒絕會剿及共革韓政,主雙方撤兵。

  五月廿二日俄使喀西尼通知李鴻章,俄皇已諭駐日俄使轉致日廷,與中國商同撤兵,日如不遵辦,恐須用壓服之法。同日,朝廷密諭李鴻章東事緊急,著即妥籌辦法,俄有無覬覦別謀,當審察而勿墮其術中。同日,李電複丁汝昌,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傳話勤操嚴防。同日《翁同翕日記》云:「朝旨屢飭李相添兵,僅以三千勇屯仁川、牙山一帶,遲徊不進,嘻,敗矣。」

  五月廿五日袁世凱急電,日添兵三千,照會逼韓認非華屬邦。廿六日,李電告袁,勸韓王堅持,韓如畏日認非華屬,華必興師問罪,同日,袁電告李,韓決意不認屬,大烏擬照公法作梗例,押送袁出境,為免受辱,擬下旗回國。廿七日李複袁電,勉以『舊允不先與華開釁,豈能拘送使臣,要堅貞,勿怯退」。同日,李分電丁汝昌、南洋、臺灣、閩、粵各督撫,日有水雷船十二隻預備出口,並以重兵逼韓認非我屬,意甚叵測,希密籌防。

  五月,孫中山上書李鴻章,論富強四大政,並言中國之不振,固患於能行之人少,尤患於不知之人多。

  六月三日袁世凱來電,日逼韓革政,今又添兵五千,決無和意,在此徒困辱,請准赴津佐籌和戰,以唐紹儀暫代。

  六月七日,俄使喀西尼遣巴參贊來領事告李鴻章,俄只能以友誼力勸日撤兵,未便用兵強勒,韓內政應革與否,俄亦不願與聞。

  六月十二日日使小村壽太郎照會總署,拒絕撤兵,兩國如起不測之變,日不任其責。同日,以事機緊迫,密諭李鴻章速籌戰備。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紮,並佈置旅順、大連、威海衛海防。

  六月十四日李電總署代奏,現派衛汝貴統盛軍六千進平壤,馬玉昆統毅軍二千進義州,並電商盛京將軍派左寶貴部四千進平壤會合,援漢城。葉總超部亦商令移紮平壤,兵船往韓海面巡護。同日,以日韓情事已將決裂,朝廷一意主戰,嚴令李鴻章不可意存畏葸,應迅籌進兵,如有貽誤事機,惟該大臣是問。

  六月十五日禮部侍郎志銳奏劾李鴻章與總署大臣因循失機。

  六月十八日大烏照會韓外署,謂清軍久駐,侵損韓之自主,應令退出境外,限三日確複。廿一日,日兵圍韓王宮,擄韓王,擁大院君主政,並攻掠中國駐韓總理公署。

  六月廿三日日艦擊沉中國所雇運兵船高升號于豐島海面,傷濟遠、廣乙兩艦,俘運軍械之操江炮艦。

  六月廿五日,李電總署:「查華日現未宣戰,日船大隊遽來攻撲我巡護之船,被先開炮,實違公法。……已飭海軍提督丁汝昌統帶鐵、快各船馳赴朝鮮洋面,相機迎擊。」

  六月廿六日,日軍攻擊成歡,聶士成部與戰不利。是日為光緒壽辰,受賀賜宴,演戲于甯壽宮,一如承平之時。

  六月廿七日,召出使日本大臣汪鳳藻回國。

  七月一日中日宣戰。

  七月四日電總署,擬令袁世凱仍膺前職,赴平壤辦理撫輯事宜,聯絡官軍,協籌糧運。乞代奏。翌日,有旨從之。

  七月六日,電勉丁汝昌振刷精神,訓勵將士放膽出力。

  七月七日,英國對中日宣戰宣佈中立。俄、法、德、美等國亦先後宣佈中立。

  七月廿日李得韓王乞援密電。

  七月廿六日,日迫韓訂立攻守同盟條約。

  七月廿九日,李疏陳北洋海軍實力,謂丁汝昌熟悉海軍情形,未便更調。同日,李電告在平壤之豐、衛、左、兵馬各統領速整營規,勿稍擾民。

  八月一日禦史安維峻奏阻購船。

  八月三日李奏籌款購備新械。

  八月十一日電旨飭李鴻章查軍械局槍械子藥用銷是否相符,有無窳敗不堪應用。

  八月十六日日軍四路進攻平壤,總兵左寶貴力戰殉國。日軍旋佔領平壤,葉志超、衛汝貴等敗走,死傷二千餘人。平壤所存大小炮四十尊,槍萬餘枚,乃至文電糧餉,盡委於敵。同日,丁汝昌率定遠等八艦自大連到大東溝,護劉盛休軍登陸。

  八月十八日中日海軍黃海大戰,北洋海軍大敗於大東溝。濟遠不戰而逃,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沉沒,致遠管帶鄧世昌等戰歿。餘艦退旅順。

  八月廿日李鴻章上「據實陳奏軍情折」,謂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自知不逮,惟有嚴防渤海,力保瀋陽,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請另簡重臣督辦奉天軍務。

  八月廿四日從李鴻章之請,命將臨陣先逃之濟遠艦管帶方伯謙正法。

  九月一日命奕祈在內廷行走,管理總署,並添派總理海軍事務,會同辦理軍務。

  九月二日詔命宋慶節制前敵各軍。

  九月七日李奏報大東溝戰狀,請優恤死事慘烈各員。同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等三十五翰林,聯名參劾李鴻章。

  九月廿日丁汝昌率艦自旅順移泊威海衛。

  九月廿七日日軍敗宋慶、劉盛休軍,占安東九連城。宋退守鳳凰城,劉走岫岩。

  九月廿九日電宋慶,遼陽摩天嶺險要,應飭劉世俊進紮。後州皮子窩來日船三十六艘,載兵陸續登岸,有分道內犯之勢,旅大均吃緊。同日,電總署,鳳凰城電報不通,容擇要退設電局。

  十月一日宋慶棄守鳳凰城。

  十月五日以畿輔大兵雲集,派恭親王督辦軍務,各路統兵大員均歸節制,慶親王奕劻幫辦軍務。翁同翕、李鴻藻、榮祿、長麟,會同商辦。七日,恭親王奕祈訪英、美、德、法、俄各使,請調停中日戰事,允朝鮮自主與賠償軍費。

  十月九日日軍陷金州,副都統連順走旅順,總兵趙懷業部不戰而潰。日軍旋陷大連灣。軍儲盡資敵。

  十月十日慈禧六旬慶典,在宮中受賀。慶典用費達千萬兩以上,日後京城流傳「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之諷刺聯。

  十月十一日李電命丁汝昌速帶六船回威海來沽面商,往旅拼戰,成敗刮鈍,姑不暇計,盡力為之而已。十三日,朝廷電諭李鴻章,速命丁汝昌將旅塢定遠、來遠兩船帶出,旅順援兵仍設法遠送。

  十月十五日旨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國唁俄皇亞歷山大三世之喪,並賀新皇尼古拉二世即位。

  十月廿日駐華美使田貝密報美國總統,謂:「中國以完全無準備狀態而卷人戰爭,乃史無前例。其主要原因為統治者之無知及與人民脫節。……中國政府幾乎無官不貪,無事不賄。上下相欺,大小相欺。中國軍隊中貪污吃空額營私、盜換公物、扣餉以為常。鴻章之名譽為虛傳,彼之左右為寄生蟲。鴻章之所以有名者,為鴻章善待外人,注意物質進步而已。鴻章之政治見解,則更尋常無足取。彼允朝鮮與外人結約通商而又稱為屬邦,即是證明。……至於兒皇帝光緒,則深居禁中,為宦官及婦人所包圍,不能生子,健康不好,對中國並無前途。人人譽慈禧為聖明,然以慈禧之主戰,即足證明其不聰明,不偉大。人人謂慈禧信任鴻章而支持其權位,然其治國如此,亦難言其有見識。今日北京人人思逃,公使團認日本可能占北京,若各國公使隨清廷遷移,己亦隨遷。然中國之唯一出路,為無代價求和,希望總統出而主持。」

  十月廿四日日軍陷旅順,翌日起大肆殺掠,雖非戰鬥者之婦女幼童亦不能免。四日後,全市僅殘留三十六人用以埋葬死屍。美國報紙指責「日本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

  十月廿九日德璀琳攜李鴻章照會及私函抵神戶,伊藤博文拒與相會。

  十一月一日電命丁汝昌等固守威海衛炮臺,如敗逃即奏拿正法。

  十一月八日清廷命恭親王奕祈為軍機大臣。

  十一月九日李電告總署:「英國轉橫濱新報中日議和一節,據日本之意,現時釋戰,須賠償兵費四百兆元,並將現有日本所據中國地方,仍割歸日本管轄。如非照此辦理,俟中國將來自行派員說和,除賠償兵費加增外,更須將北京及某通商地方作質雲。」

  十一月十三日日軍陷複州。

  十一月十七日海城失守,遼沈電線為敵斷阻。

  十一月廿一日旨諭拿問葉志超、丁汝昌、龔照璵、趙懷業。

  十一月廿六命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署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日本會議和局。

  十二月二日命劉坤一為欽差大臣,山海關內外防剿各軍均歸節制。同日,福建道監察禦史安維峻參李鴻章通日主和、跋扈不臣,請明正典刑。皇太后遇事牽制,李蓮英干預政事,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制,李蓮英豈複可容。複詔以其肆口妄言,命革職遣戍。

  十二月十五日日軍陷蓋平。

  十二月廿一日衛汝貴以臨敵敗退、貽誤軍機,斬決。

  十二月廿五日日軍陷山東榮成。

  十二月廿七日上諭:榮成失守,覽奏殊深憤感……聞敵人載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護之,若將定遠等船齊出衝擊,必可毀其多船,斷其退路。此亦救急之一策,著李鴻章速籌調度為要。

  十二月廿八日命雲貴總督王文韶充幫辦北洋事務大臣。同日,日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致書丁汝昌勸降,丁不為動,將其書緘上李鴻章。同日,李命令丁,水師力不能支持,不如出海拼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