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飲冰室合集 | 上頁 下頁
亡羊錄(1)


  一名《丙申以來外交史》

  清光緒二十五年

  牽一發,動全身;合九州,鑄大錯。嗚呼!我國近年來之外交政策,尚忍言哉?尚忍言哉!以三千萬之金幣,代俄人購還遼東於日本,奪之于兄弟之手,而畀於仇敵。浸假而祖宗發祥之地,陵寢之墟,一舉而付於虎狼矣;浸假而東北海岸之要港,咽喉之地,支離破碎,無一存矣;浸假而全國之脈絡筋節,盡為他人控制矣;浸假而穰穰二萬里之沃土,為碧眼胡之外府矣。嗚呼痛哉!就其本言之,則內治不修,國力不充,不得不受制于外人;就其標言之,則外交不講,專對乏才,雖可以保全者,猶將棄之,一誤再誤,以至今日。每讀「陰平窮寇非難禦,如此江山坐付人」之句,未嘗不扼腕而長太息也!今搜取丙申以來外交事件之重大者,仿紀事本末體紀之,間下按語,我同胞庶知國權削弱之由來,當局者亦可以自省,而更思其後也。

  §《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者,瓜分中國之先鋒也,而其機實自中東之役啟之。當軍書旁午、風聲鶴唳之時,當局者旁皇無所措,輒欲借他國之力以泄一時之忿。譬之兄弟爭產,而欲倚強盜為護符,於是聯俄之議,洶洶於朝野。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奏爭和議曰「若以賂倭者轉而賂俄,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轉敗為勝。惟有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急與俄國商訂密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畫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數城,或北路數城以酬之,許以推廣商務」云云,是《中俄密約》最初發議之人也。當時盈廷諸臣,倚俄之心甚熱,而西後尤為主持。雖此策未實行,然王之春使俄時,已有所商訂,而俄人亦居為奇貨,將借此市恩,而求大欲於中國。俄使喀希尼頻露意於當道,以結其歡心,遂有脅日本還我遼東之事。

  【按】《中俄密約》之事,主持者西太后也,執行者李合肥也,而發議者乃自張南皮。南皮之言曰:「以新疆賂俄,使拒日本,無論俄人之必不應允也。使其應允,則新疆與臺灣奚擇焉?珠崖之拋棄,固若是其易乎?」以吾觀之,彼南皮者,固未嘗知日本之國勢如何,俄國之國勢如何,徒爭一時之意氣,摭拾宋人拒和之陳說,聊以欺無目之人,而賣名聲於天下,固未嘗以國家百年之長計,一來往於其胸中也。當法人有事于越南,則曰盍求助於德。當日人兵臨城下,則曰盍求助於英俄。當德人之據膠州,則曰盍求助於俄日。當俄人索旅順、大連灣,則曰盍求助於日英。未嘗一計某國可為與國,某國終為仇讎。但據一時之事端,仇甲則親乙,仇乙則親甲,此真當道諸公之長技也。夫只見目前而不能思量過去及將來者,此兒童村嫗之識見也。而不謂南皮之識見,乃止於如此也。南皮近日盛倡聯英日之談,而去年蘆漢鐵路畀權俄人之事,亦由彼主持,論者或目為俄黨。吾謂南皮必非有意輸國與俄,惟不知外交之事為何物耳。

  乙未二月,李鴻章以全權大臣議和于日本,於事前先有所商于各國公使。俄使喀希尼曰:「吾俄能以大力反拒日本,保全清國之疆土。清國則當以軍防上及鐵路交通上之利便,以為報酬。」李鴻章與喀希尼私相約束,既成於此時矣。既而《馬關條約》既發佈,而俄人有聯合德法追還遼東之事。喀希尼即將舉前者與李鴻章私約者,提作正文,以要求於總署。適值和議成後,皇上大怒,李鴻章罷職入閣閒居,於是俄使暫緩其請,以待時機。

  【按】求俄國相助以還遼東,此外交上第一失策也。夫俄人之蓄志南下久矣,泰西各國皆知之,日本尤引以為己憂。故馬關之約,注意此地者,所以制俄人之死命也。中國若能守此險要,則自守之,最上也。既不能守,則與其畀諸他邦,孰若畀諸日本,日本縱不愛我,而唇齒利害之所關,固與我同也。俄人以遼東為彼囊中物久矣,一旦被日本攫而取之,正俗所謂眼中釘者。雖中國絕無報酬於彼,而彼固勢不得不出力以相奪矣。其奪之也,非為中國爭舊地,乃為己國辟新地。此謀也,自戊戌二月以後,中國當局人人知之,而海外各國,雖五尺童子,皆能於數年前見其肺肝矣。當咸豐十年英法之陷北京,俄使伊格那調停三國之間,成和議,遂市恩要求重定界約,割烏蘇里江、圖們江以東之地千餘裡,其所獲遠在英法二國之上。俄人之狡計屢如是矣。今中國以三千萬金而代俄人購回旅順、大連,更惹起後此無限波瀾,以至不可收拾,是真不知有地球大勢者也。

  喀希尼知中國實權在於西後,而李鴻章為帝所嫉,為後所庇也。乃密賄通內監,以遊說西後,且與李鴻章約,設法複其權力,而借其力以達俄國之所希望。於是時機適到,有丙申春間俄皇加冕之事,各國皆派頭等公使往賀,中國亦循例派遣,以王之春嘗充唁使,故賀使即便派之,喀希尼乃抗言曰:「皇帝加冕,俄國最重之禮也。故參列其間,必一國之名士聞于列國之人物乃可。王之春人微言輕,不足當此責,可勝任者獨李中堂耳。」於是有改派之事。喀希尼複一面賄通西後,甘誘威迫,謂還遼之義舉必須報酬,請假李鴻章以全權,議論此事。而李鴻章請訓時,西後召見至半日之久,一切聯俄密謀,遂以大定。

  李鴻章抵聖彼得堡,遂與俄政府開議喀希尼所擬草約底稿,及加冕之期已近,往俄舊都莫斯科,遂將議定書畫押。當其開議也,俄人避外國之注目,乃假託籌借國債之名,不與外務大臣開議,而使戶部大臣當其沖,遂於煌煌巨典、萬賓齊集之時,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而此關係地球全域絕大之事,遂不數日而取決於樽俎之間矣。時丙申四月也。

  其年七月,李鴻章尚遊歷歐洲,其議定畫押之草約達於北京,喀希尼直持之以交涉于總署,全署皆為之驚愕。皇上觀而大怒曰:「是舉祖宗發祥之地,一舉而賣與俄人也!」堅持不肯畫押,喀希尼乃複通西後,加甜誘之言,與恐嚇之語,西後乃嚴責皇上,直命交軍機處開議,不經由總理衙門。

  至八月間,喀希尼迫逼中朝,其勢益急,故為束裝就道驪駒在門之狀,雇運搬行李車數輛,置於俄使館門前以示意,乃告總署云:若此約不批准,則即日下旗回國。西太后為所惑,日日敦迫皇上,命即畫押。皇上之實權本在西後之手,安能批其逆鱗哉?於是以西曆九月三十日,揮淚而批准此密約,俄使喀希尼即日攜約而歸於俄。密約批准之時,李鴻章尚在英國,及其歸也,謁西後而自入圓明園,坐此受薄譴,非譴此舉也,謂其擅以祖宗陵寢之地許他人也。及俄人索旅順、大連灣之時,皇上召李鴻章責之曰:「爾謂俄人同盟《密約》可恃,今竟何如?」李對曰「若以旅順、大連畀之,則此後《密約》仍自可恃」雲。

  【按】《中俄密約》原文既屢見於各報,《清議報》中亦曾揭其大意於第十五冊第四頁,又錄其全文於第十八冊第十九、二十頁。今不更複述,惟將其中關係緊要之處,略述數端焉。《中俄密約》以前為一局面,《中俄密約》以後為一局面。蓋自四年以來,列國所以亡中國者,全屬新法,一曰借租地方也,二曰某地不許讓與他國也,三曰代造鐵路也。而其端皆自此《密約》啟之。其第九條,借租膠州灣,即後此膠、威、廣、旅、大之嚆矢也。其第十條,旅順、大連不讓與他人,即各國勢力區域之濫觴也。而鐵路一端,斷送祖宗發祥之地,速西伯利亞鐵路之成,開各國覬覦紛爭之漸者,固無論矣。看者須知,若無《中俄密約》,則後來各事,雖未必無;既有《中俄密約》,則後來各事,必不能免。知此,然後知定此《密約》者,乃瓜分中國第一個劊子手也。

  【又按】原約第十條,遼東之港灣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軍略上重要之地,俄國必助中國防守之,無論何國不許侵略之,倘他日俄國突然有與他國交戰之事,中國為欲使俄國得襲敵與防守之便,當許俄國陸海軍集於該港灣內云云,此即所謂攻守同盟之條約也。其雲無論何國不許侵略之云云,即中國受俄國保護之意義也,即上國對於屬邦應行之職務也。中國甘心為人屬邦,自此約始也。

  【又按】原約於文句上,常還中國人之體面,此俄人之長技也。知中國人所爭者僅在體面,他非所顧也。如第二條,言吉林、黑龍江鐵路,本欲使黑、吉兩省歸俄治下耳,然美其名則曰:「三十年後,許中國買回全路。」第三條,自山海關至奉天之鐵路,本欲輓中國之臂而奪之耳,然美其辭則曰:「倘中國日後不便即時造此路,准由俄國備資代造,以十年為期贖回。」第五條,欲借保護鐵路為名,派兵隊布散各地耳,而先從中國保護立論,複雲因鐵路所經地方磽確,人口稀少,中國官吏難以遠顧,故俄人派兵代任其勞。第七條,本言許俄人開礦於東三省耳,而雲不論中俄兩國人民,皆可開採,又雲于採掘時必先稟請中國地方官,皆還以一極虛之體面也。第九條,本欲攫取膠州灣耳,而雲借租以十五年為期,又雲其租銀如何交涉之處,將來議定之。第十條,言取旅順、大連灣置諸俄國保護之下耳,而先雲中國必當嚴加守衛,修築保壘云云。此皆改頭換面,口蜜腹劍,以欺我外交家之無目者也。然此等伎倆固極易見,當時主持密約之人,未必不知之,知之而仍主持之,是所不解也。

  【又按】《密約》中有曖昧不明之詞句,如第三條,言山海關至奉天鐵路事雲,至鐵路由何處起造,均照中國已勘定之道,接續至盛京並牛莊等處地方止。其牛莊等處云云,乃極曖昧之文法,彼伏此點,至去年與英人爭牛莊鐵路,實原本於此也。第十條雲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地方軍事上要害之地云云,其言尤為絕無界限,「附近」二字,不知以何為止境,其意直欲包吞威海各地也。故英人、德人不得不急起直追,捷足爭先也。凡精於交涉者,必不容此等含糊字面,混淆于條約文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