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飲冰室合集 | 上頁 下頁
瓜分危言(6)


  §第四章 論中國自取瓜分之由

  《孟子》曰:「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亡印度者,印度之酋長也,非英人也。亡波蘭者,波蘭之貴族也,非俄、普、奧也。譬之人身,使元氣內充,膚革外盈,風寒妖邪,孰得而侵之!其有遇魍魅感疾癘者,必其內先有以自召之者也,金堤千里,氣象磅礴,一蟻穴之隙,日夕滲之,遂致一旦決潰,崩瀉不可複製。嗟乎!一國亦大矣,有政府,有土地,有人民,有賢才,有勇士,有財權,有兵力,所謂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者。他人欲一旦而舉之,豈曰易易?必也自芟自刈、自夷自戮,開門揖盜,拱手以讓於他人,然後他人乃得雍容談笑,制其死命而收其成功。吾每觀古今亡國破家之跡,未嘗不奮慨嗚咽而不能自勝也。今考中國自取瓜分之道,其遠因之難見者,殆更僕不可悉數。而其近因之易見者,蓋有三大端,試臚列之以告我同胞,共一痛哭焉。嗚呼!鑄九州之大錯,誰生厲階?及亡羊而補牢,猶未為晚。禍已切膚,情非行路,大夫君子,其有見而動心聞而猛省者乎?

  一曰中日和議。中國之弱久矣,而其刳腸露腹盡出底蘊與路人共見之,則自甲午之役始也。甲午既敗,議和固非得已,然其何以致敗之由,則固有當其罪者矣。今且勿論他事,即以海軍一端論之。自馬江敗後,戒於外患,群臣競奏,請練海軍,備款三千萬,思練一勁旅。其後海軍之捐,日日加增,積之十年,其數可想。旁觀外論,孰不謂國家費如許帑藏,如許經營,一旦有事,而必可以一戰乎!乃甲午之役,未一交綏,全軍已覆,拱手以讓諸敵人。論者或切齒于丁汝昌,或屍罪于李合肥。夫李、丁豈曰無罪,然以敗亡之咎,一舉而歸之彼,彼固不任受也。當海軍初興,未及兩年,而頤和園之工程大起,舉所籌之款盡數以充土木之用,此後名為海軍捐者,實則皆頤和園工程捐也。吾嘗遊頤和園,見其門柵內外,皆大張海軍衙門告示,同遊之人竊竊焉驚訝之,謂此內務府所管,與海軍何與?而豈知其為經費之所從出也。甲午之冬,平壤、鳳凰警報頻達,乃下詔停海軍衙門。當時憂時之士及海外各國,鹹色然怪異之,謂方當戰時,何以撤戰備,而豈知其為停頤和園工程也。諺曰:雖有巧婦,不能為無米之炊。括全國之膏血以修國防,而其實乃消磨于園林土木之用而莫之或知,卒令一蹶不振,割千餘裡之遼台,償二百兆之金幣,元氣盡斫,國醜全露,以啟戎心而速危亡。雖將不知兵,士不用命,然彼驕侈淫佚,不恤民隱,糜國帑而誤軍機者,恐雖有蘇張之舌,不能諱其罪也。此中國自取瓜分之由,其原因一也。

  二曰《中俄密約》。《中俄密約》為何時所定乎?則李鴻章賀俄皇加冕時所私結也。其所藉口者何事乎?則俄國脅日本還遼東後,以此為報酬也。主其事者為誰乎?則西太后一人也。當《馬關條約》既定,人懷國恥,皇上發憤思變法,前者西太后委用之李鴻章、孫毓汶、徐用儀等,皆屏黜閒居,西後怒甚。而方經敗衄大辱之後,未敢遽與上為難。當時俄人遂有與德法脅逼日本歸我遼東之舉,欲以市恩於我,而求非常之報。俄公使喀希尼知西太后之守舊而可欺也,乃說之曰:「變法者,漢人之福而滿人之禍也,漢人盛則滿人衰矣,民權興則君權替矣。今地球君主之大國,惟中國與吾俄,故中國但當與俄親厚,結密約以相援助,以內壓漢人,外禦英日。日本自歸還遼東以後,恨入骨髓,臥薪嚐膽,以謀再舉。英人亦非願助中國者,用兵之際,則暗助日本。今英日訂約同盟,東方之力漸厚,一旦軍事再興,以威海戍兵為引線,直搗京師,其禍不可勝計。故中國非與俄訂密約,不足以自保矣。」當時西太后方忿忿與皇上爭權,而苦無其辭,乃一舉而諾之,開門揖盜,引虎自衛。於是李鴻章賀加冕抵俄舊京,與俄戶部大臣爹氏竟締此約,約章草稿達於北京,皇上蹙額怒目曰:「是舉祖宗發祥之地,北門鎖鑰之區,一朝而畀諸強敵也。」堅執不肯畫諾,西太后怒駡強逼,揮涕而從。嗚呼!二百餘年之帝業,二千余裡之山河,支離破碎,不可收拾,自茲始矣。俄人既扼滿洲之沖,舉大河之北為囊中物,則列國不能不起而抵掎之。俄人既以還遼之功得大報酬,德法不能不起而效尤之。於是法國先得南荒土司甌脫之地數百里,而德人出其輕捷剽悍之手段,乘萬國之不意以奪膠州。膠州之奪,固由德人之橫暴,抑亦由《中俄密約》第九條有租借膠州灣之議,德人不取,其終亦必歸俄人之手,故毋寧先發以制人也。膠州既奪,則旅順、大連灣不得不繼之,威海衛不得不繼之,廣州灣不得不繼之。東三省鐵路既畀俄國,則德國之路(膠州至濟南,濟南至沂州。又津鎮鐵路與英國合辦。凡三條),英國之路(廣東至九龍,上海至吳淞,上海至鎮江、江寧、杭州、溫州,印度至大理、雲南、夔州、重慶,騰越至雲南,山海關至牛莊,廣東至成都,又天津至鎮江與德國合辦,太原至新安、襄陽與意國合辦。凡九條),法國之路(諒山至雲南,諒山至廣東。凡二條)不得不繼之。北方權限既歸俄國勢力圈內,則揚子江一帶不讓與他人,雲、貴、兩廣不讓與他人,福建不讓與他人,四川不讓與他人之約,不得不繼之。所謂一發牽而全身皆動,一穴潰而百孔橫流,一落萬丈,土崩瓦解,而中國之國權,遂倏忽歸於烏有矣。嗟乎!片紙之約,其關係之重大,至於如此!誰生厲階,於今為梗,不知主持密約之人,何以謝天下也。此中國自取瓜分之由,其原因二也。

  三曰變法不成。中國之所以弱者,不變法也。然昔者不知變而不變,則猶有望焉。今也知變而不變,變而中止,則無望焉矣。曾敏惠曾對英人大言曰:中國先睡後醒之巨物也。故英人亦有佛蘭金仙之喻,無如沉沉華胥,年復一年,磨牙之倫,已饞涎不能複忍。去歲偶一蹶起,旋複昏睡,更蒙以迷藥,尚寐無訛。即使旁觀有愛我者,欲扶而掖之,翼而行之,其奈之何?其奈之何!夫彼列國雖非有愛於我,然以商務為性命者,未嘗不欲中國永持平和之局於東方,而彼之商務亦不致受其累也。故瓜分者,西人不得已之下策耳。但中國既不能自強,不能自保,則無論遲早,而必有爆裂之一日。故與其墮落於他日,不如及今糜爛之而更整頓之也。然則中國之能自強自保與否,即為西人瓜分實行與否之所關係,有斷然也。而去年皇上以變法被幽,新政盡廢,自強之機,已成絕望。此英俄協商之事所以起,而禹域分裂之局所以定也。此中國自取瓜分之由,其原因三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