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飲冰室合集 | 上頁 下頁
瓜分危言(3)


  第四節 意大利索三門灣及英俄協商

  膠州、旅順、廣灣、威海既失後,東洋之局殆將爆裂,於是我皇上毅然發憤,改革庶政,與天下更始,各國側視,暫戢隱謀。自四月至八月,警報無一聞焉。聖主既廢,維新絕望,於是各國議論又一變。知中國之終不可保,其慘亂終不可免,乃決意定行瓜分之事。而防各國之自相衝突,於是平和瓜分之會議起,英國某報載有擬立瓜分中國平和會,其條款略云:

  一、此會名平和瓜分支那公會,每國派會員兩三名,假以全權會議,定奪會事。

  二、此會有全權主斷支那之事,凡一切會議,無容請示本國政府。

  三、各國佔領之地歸各國管轄,應照現時該國商務所銷之多寡,及該國權所關係者,按圖畫分界限。

  四、會員互相爭論,則另派別會人員秉公定奪。此別會人員,以抽籤公舉而得之。

  五、某國會員或有抗違眾論,不遵會中定奪,則此國不准入公會之內,且合各國會員,責罰其背約抗眾之罪。

  六、會中所得新地各國畫界佔領,彼國會員不得故意議立條約,以壓制此國之商務,至礙該國利權。所有支那土地,既為萬國管轄,任由萬國通商。倘或他日有一國阻礙通商,各國會同責罰之,將其應占之地充之公眾,俾各國均沾其利益。

  七、或有別國欲隨後入會者,該國雖無商務權力在支那之地,然肯幫助同心瓜分支那,亦可畀以土地,使其佔領。

  八、各國派往支那駐紮之兵,不准多派,只准僅足守禦該國土地而止。

  九、會中章程,永遠不准支那人製造兵器。

  以上所記載,雖出於報章一人之私言,然亦可以觀歐洲輿論之一斑矣。英國某大臣嘗昌言于議院曰:「我歐洲諸國對於東方之事,常互相猜忌,如此則徒耽誤時日,坐失時機,鷸蚌相持,漁人獲其利耳。為今日之計,必歐洲人各泯猜嫌,各商善法,然後亞洲乃可以落吾手也。」故平和協商之議,其所由來者亦久矣。乃者意大利有強索三門灣之舉,當其事之驟發,無識者群焉訝之,而不知英人實暗主持於其後也。奧大利之微弱,亦遣一戰艦遊弋東洋,比利時、荷蘭、丁抹諸國紛紛將有所請,皆列強將從事瓜分,借此小國為甌脫之地,以保持均勢之安寧。其視中國之土地,猶歐洲也。若此者,皆英俄協商之先聲也。至西4月29日,而英俄協商之約遂畫押定議。全球觀聽為之聳動,各國報紙議論沸騰。雖其事之詳細底蘊未知如何。而要之,數十年來,互相牽掣、互相衝突者一旦改觀,而我中國所藉以苟延殘喘者,殆將絕望。此萬國之公言也。

  或問曰:英俄之相嫉視也,積數十世矣,其於利害之關係,亦分毫不相容矣。今之協商,烏在其能久也?曰:斯固然也。其交雖必不終,然但求足以瓜分中國而已,豈在久耶?數年以後,英俄雖有衝突,恐全世界中已無複吾中國之一國,其交之終不終,于我何與哉?昔三國協商,而波蘭滅裂。六國協商,而土耳其失政府。五國協商,而埃及為墟。事過之後,其諸國之交未始不散也。所最難堪者,當其沖而攖其禍者耳。諸國何有焉?

  第五節 比較各國前後情形以斷瓜分之案

  各國於瓜分之舉,所以遲遲不發之故,其大原因有三端,既于第一章詳論之。而此三原因者,至近年以來一切消釋,如本章所載之近事,斯其證矣。今試更細論之。

  第一,俄國勢力所以未充者,一由於西伯利亞之鐵路工程浩大,久而難成;二由於東方未得不冰口岸。苟得此二者,則俄之力已將奮飛矣。自《密約》既訂,其鐵路經過滿洲以連東方,縮短線道,且工程平易,避盡險難,其竣工之速,遠過往昔。而旅順、大連灣天險之軍港,歸於彼手。名雖以二十五年租借,實則二十五年以後之事,誰能料之。是俄人一旦以折衝樽俎之力,而得償其數十年來難償之夙望,俄人至此羽翼已成矣。今者一意經營,旅順貯煤十數萬噸,借保護鐵路為名,調其可薩克馬兵雲集於東方。計旅順口二萬,大連灣三千,金州二千,瓦旁店二千,牛莊二百,海城二百,遼陽二百,吉林二百,吉林以北之哈爾濱二百,俄人在東方之勢力,全世界既莫與之京。然此猶其顯然者,若其暗力則猶不止此。若華俄銀行之全握財政權,北方陸軍悉由俄人訓練,蘆漢鐵路之債主名雖比國,實則俄國,皆其勢力之龐大而可驚者。嗟夫!俄固虎狼也,昔困於柙,猶有磨牙吮血之思,今傅以翼,將行入邑擇肉之實。此瓜分之事所以昔緩而今急者,其原因一也。

  第二,英國昔以市恩為主義,今以進取為主義,其轉機全在中日之戰。當戰爭之初起也,英之報館皆袒中而抑日,及其既也,乃袒日而抑中。蓋茲之意,欲在東方結一與國,以增進商務。然必其國能立,然後可為與國,否則如與病夫泅海,未有不與之俱溺者,此不待識者而能知之也。英人既斷定中國不足圖存,故輿論驟變。此後如德國之占膠州,《泰晤士報》乃大贊之,謂英國當效其政策。意大利之要索,英人亦左右焉。可見其外交方略之大異疇昔矣。此瓜分之事所以昔緩而今急,其原因二也。

  第三,借列國衝突猜忌,憚於開戰,而希以自存。彼土耳其所以以瀕死之病夫,而至今猶延殘喘者,皆賴此也。顧中國內情與土耳其絕不相侔,而其與歐洲列邦關係之端,亦複大異。土耳其之兵力猶足以抵俄羅斯,故英人樂得而為甌脫焉。而土之與英,其利害有固結不解之處,逼近歐洲,尺土寸地,皆牽動歐洲全域,故各國不得不以兵力爭之。若今日中國,則內之滿洲政府,既無可以自保之理,外之於歐洲各國雖有關係,而壤非交錯,必可無以兵戎相見,而安然定于指揮之下。觀膠威旅大之役,各國未嘗因此而自滋爭議,然則以後之事,亦若是則已耳。此德國所以敢於行猘犬之政策,美國所以駸駸然逾古巴、布哇、菲律賓以窺東洋,意、奧、比、丹所以磨牙思分其餘,而英俄協商所以終有成議也。此瓜分之事所以昔緩而今急,其原因三也。

  合此三端,觀其前後轉變之由,則知前此瓜分之事,未見實行,非歐人無瓜分之心,亦非中國人有抗拒瓜分之力。而此後之局,決非數十年以前之可以優遊幸度者。我四萬萬同胞之國民,不知何以待之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