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飲冰室合集 | 上頁 下頁
讀《孟子》界說


  清光緒二十三年

  【界說一】孔子之學至戰國時有二大派,一曰孟子,二曰荀卿。

  《史記》特立《孟子荀卿列傳》。《儒林傳》又云:「孟子、荀卿之徒,以學顯於當世。」蓋自昌黎以前,皆孟子、荀卿並稱,至宋賢始獨尊孟子與孔子等,後世遂以孔、孟並舉,無以孟、荀並舉者矣。要之,孔子乃立教之人,孟子乃行教之人,必知孟子為孔教中一派,始可以讀《孟子》。

  【界說二】荀子之學在傳經,孟子之學在經世;荀子為孔門文學之科,孟子為孔門政事之科。

  漢興,諸經皆傳自荀卿(其目略見汪容甫《述學》),其功最高不可誣。然所傳微言大義不及孟子,孟子專提孔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天下有道,某不與易」之宗旨,日日以救天下為心,實孔學之正派也。

  【界說三】孟子於《六經》之中,其所得力在《春秋》。

  《詩》《書》《禮》《樂》,孔子早年所定,著為雅言,荀氏一派傳之。荀子謂凡學始於誦《詩》,終於讀《禮》,故《荀子》一書,言禮者過半。《春秋》為獲麟以後所作,昌言製作,為後王法,孟氏一派傳之。故《孟子》每敘道統,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之後,述及孔子,即舍五經而言《春秋》,于舜明於庶物,禹惡旨酒,湯執中,文王視民如傷,武王不泄邇,周公思兼三王之後,述及孔子,亦舍五經而言《春秋》。《莊子》曰:「《春秋》經世,先生之志。」蓋凡言經世者,未有不學《春秋》者也。故必知《孟子》所言一切仁政皆本於《春秋》,然後孟子學孔子之實乃見。

  【界說四】《孟子》於《春秋》之中,其所傳為大同之義。

  孔子立小康之義,以治二千年以來之天下,在《春秋》亦謂之升平,亦謂之臨一國之言,《荀子》所述皆此類也。立大同之義,以治今日以後之天下,在《春秋》亦謂之太平,亦謂之臨天下之言,《孟子》所述皆此類也。大同之義,有為今日西人所已行者,有為今日西人所未及行而可決其他日之必行者。讀《孟子》者當於此焉求之。

  【界說五】「仁義」二字,為《孟子》一切學問總宗旨。

  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知有人不知有我,則為墨氏之學;知有我不知有人,則為老氏之學。故墨氏徒仁,老氏徒義。仁至義盡,時曰中庸。孔子所以異于諸教者以此,孟子所以獨尊孔子者以此,一切義理制度,皆從此出。學者勿以陳腐字面視之,則可有悟矣。

  【界說六】保民為《孟子》經世宗旨。

  《孟子》言「民為貴」,民事不可緩。故全書所言仁政,所言王政,所言不忍人之政,皆以為民也。泰西諸國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惜吾中國《孟子》之學久絕也,明此義以讀《孟子》,則皆迎刃而解,否則司馬溫公之疑孟,餘隱之之尊孟,徒事嘵嘵,楚固失矣,齊亦未為得也。

  【界說七】《孟子》言「無義戰」,為大同之起點。

  此義本於《春秋》,為孔子特立大義。後之儒家,惟孟子能發明之,外教則墨翟、宋牼皆深明此意。泰西諸國,惟美洲庶近之,然未能至也。近則公法家大立會以昌其說,此為孔教漸行於地球之征。自宋以來,讀《孟子》者皆暗於此。

  【界說八】《孟子》言井田,為大同之綱領。

  井田為孔子特立之制,所以均貧富。《論語》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井田者均之至也,平等之極則也。西國近頗倡貧富均財之說,惜未得其道耳。井田不可行於後世無待言,迂儒斤斤思複之者,妄也。法先王者法其意,井田之意,真治天下第一義矣,故孟子一切經濟,皆從此出。深知其意,可語於道。

  【界說九】《孟子》言「性善」,為大同之極效。

  孔子之言性也,有三義。據亂世之民性惡,升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惡,亦可以為善可以為惡,太平世之民性善。荀子傳其據亂世之言,宓子、漆雕子、世子傳其升平世之言,孟子傳其太平世之言。各尊所聞,因而相爭,苟通於三世之義,可以了無窒閡矣。太平之世,《禮運》所謂「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春秋》所謂「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故曰性善。西人近倡進種改良之學,他日此學極盛,則孔子性善之教大成矣。不明於此,則孟子齗齗之致辨,誠無謂也。

  【又按】性善性惡屬內言,大同小康屬外言。望文似無關涉,然荀子為小康之學者,則必言性惡,孟子為大同之學者,則必言性善,亦可見古人之學,各有家數,不相雜側。後世學者不明乎此,強拉合為一,以讀群書,非疑古人,則誣古人矣。

  【界說十】《孟子》言堯舜,言文王,為大同之名號。

  《禮運》以小康歸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其大同蓋謂堯舜也,故曰「天下為公」。《春秋》哀十四年《傳》言:「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亦指大同言。《春秋》隱元年《傳》:「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文王亦太平世之義(義詳《讀〈春秋〉界說》)。凡此諸聖者,皆有天下而不有,故言大同之學者必宗之。讀《孟子》不可不知此義。

  【界說十一】《孟子》言「王霸」,即大同小康之辨。

  本文自明。

  【界說十二】距楊、墨為《孟子》傳教宗旨。

  楊朱為老子弟子,見於《列子》。距楊朱即以距老子也。周秦諸子雖多,其宗旨不出老、墨兩派(別詳《讀諸子界說》),當時最負盛名。幾與孔子敵者,亦惟老、墨兩派,故距老、墨即所以距諸子也。故曰:「辭而辟之,廓如也。」此孟子傳教之功也。

  【界說十三】不動心為《孟子》內學宗旨。

  此中下手功夫,複分三端:一曰先立乎其大者,二曰養氣,三曰求放心。漢儒氣節之學,宋儒主靜之學,各得《孟子》內學之一體。不動心者,經世傳教之總根原也,學者欲學《孟子》,不可不致力於此。三端之中,學其一焉可也。學者初讀《孟子》。可將界說六至界說十三,共八條,分類求之。

  【界說十四】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

  然則孔子何以不自言之?孔子及身,教未大行,故《春秋》有大義,有微言,皆口授弟子,俟數傳乃著竹帛,所以避時艱也。故《論語》者,孔子之雅言也,其微言亦間有存焉,然亦罕矣。傳微言者,孟子、董子為最多,故《孟子》終篇以見知自任也。學者欲學孔子,先學孟子可也。

  【界說十五】孟子之學,至今未嘗一行於天下。

  漢興,群經皆傳自荀子,十四博士大半屬荀子之學。東漢以後又遭竄亂,六朝及唐,日益破碎,無論是非得失,皆從荀學中之一派討生活矣。二千年以來,無有知尊孟子者。自昌黎倡之,宋賢和之,孟學似光大矣,然於孟子經世大義,無一能言者。其所持論,無一不與孟子相反,實則摭荀學吐棄之餘而已。惟不動心之學,間有講之者,然非其至也。故自宋以來,有尊孟子之名,無行孟學之實。以孔門嫡派,而二千年昏霾湮沒,不顯於世,斯亦聖教之大不幸也。今二三子既有志于大道,因孟學實入德之門,學聖之基也。持此界說以讀《孟子》,必有以異於疇昔之所見者,勿以為習見之書而忽之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