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德育鑒 | 上頁 下頁
存養第四(1)


  良知之教,簡易直接,一提便醒,固是不二法門。然曰吾有是良知而已具足矣,無待修證,是又與於自欺之甚者也。陽明以良知喻舟之有柁,最為確切。顧柁雖具而不持,則舟亦漂泊不知所屆耳。修證之功有三:曰存養,曰省察,曰克治。三者一貫,而存養為之源。述存養第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記·大學》)

  《集注》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受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因其所得而遂明之,以複其初也。」

  公都子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者為大人,從其小者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者,或從其小者,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喪其良心者,亦由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又牿亡之矣。牿之反復,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此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孟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諸左右逢其原。(《孟子》)

  治之要,在於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臧(按:古「藏」字)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按:義同彼)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按:此言偷惰之時則心馳騖也,即《孟子》所謂放心),使之則謀(按:此言用之則能思慮也),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按:此言夢寐時及事物繁劇接構時,不以亂其智慧也),謂之靜。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見植林以為後人也(按:言疑有人隨其後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溝,以為蹞步之澮也;俯而出城門,以為小之閨也,酒亂其神也。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以為洶洶,勢亂其官也。從山上望牛者以為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長也。人心譬如槃水,正錯(按:音措,義同置)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決庶理矣。(《荀子·解蔽篇》)

  【啟超謹按】以上抄孔、孟、荀之言關於存養者,其解釋俟諸下方。

  【啟超又按】宋、明儒不喜稱道荀子,然荀子固孔學正傳也。即如此文,言心理之現象及養心之不可以已。宋明儒千言萬語,未或能外之,故今具錄以冠本章之端。

  學在知其所有,又在養其所有。(程明道)

  若不能存養,只是說話。(程明道)

  涵養到著落處,心便清明高遠。(程明道)

  須是大其心使開闊,譬如為九層之台,須大做腳始得。(程明道)

  吾曹常須愛養精力。精力稍不足則倦,所臨事皆勉強而無誠意,接賓客語言尚可見,況臨大事乎?(邢和叔恕。和叔,二程門人也)

  呂與叔嘗言患思慮多不能驅除。曰:「此正如破屋中禦寇。東面一人來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後,驅除不暇。蓋其四面空疏,盜固易入。人無緣作得主定,又如虛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實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來?蓋中有主則實,實則外患不能入,自然無事。」(程伊川)

  思慮要簡省,煩則所存都昏惑。(張橫渠)

  心清時常少,亂時常多。其清時即視明聽聰;四體不待羈束,而自然恭謹。其亂時反是。如此者何也?蓋用心未熟,客慮多而常心少也。習俗之心未去,而實心未全也。有時如失者,只為心生;若熟後自不然。當存其大者,存之熟後,小者可略。(張橫渠)

  程子言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匪僻之幹。此意但涵養久之,則天理自然明。今不曾做得此工夫,胸中膠擾駁雜,如何窮得理。(朱晦翁)

  涵養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陸象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