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唯物史觀在現代社會學上的價值 |
|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九二四年上半年) 唯物史觀在社會學上曾經並且正在表現一種理想的運動,與前世紀初在生物學上發見過的運動有些相類。在那個時候,是用以說明各種形態學上的特徵關係的重要,志在得一個種的自然分類,與關於生物學上有機體生活現象更廣的知識。這種運動,既經指出那內部最深的構造比外部明顯的建造若何重要,唯物史觀就站起來反抗那些歷史家與歷史哲學家,把他們多年所推崇為非常重要的外部的社會構造,都列於第二的次序,而那久經歷史家輩蔑視認為卑微曖昧的現象的,歷史的唯物論者卻認為於研究這很複雜的社會生活全部的構造與進化有莫大的價值。歷史的唯物論者觀察社會現象,以經濟現象為最重要,因為歷史上質的要件中變化發達最甚的,算是經濟現象,故經濟的要件是歷史上唯一的物質的要件。自己不能變化的,也不能使別的現象變化。其他一切非經濟的物質的要件,如人種的要件,地理的要件等等,本來變化很少,因之及於社會現象的影響也很小,但於他那最少的變化範圍內,多少也能與人類社會的行程以影響。在原始未開時代的社會,人類所用的勞作工具極其粗笨,幾乎完全受制于自然,而在新發見的地方,向來沒有什麼意味的地理特徵,也成了非常重大的條件。所以歷史的唯物論者於那些經濟以外的一切物質的條件,也認他於人類社會有意義,有影響;不過因為他的影響甚微,而且隨著人類的進化日益減退,結局只把他們看作經濟的要件的支流罷了。因為這個緣故,有許多人主張改稱唯物史觀為經濟的史觀。 唯物史觀自鮑丹(Bodin)輩出,已經閃出了些光影,而自孔道西(Condorcet)依著器械論的典型想把歷史作成一科學,而期發見出一普遍的力,把那變幻無極的歷史現象一以貫之,更進而開了唯物史觀的端緒。故孔道西可以算是唯物史觀的開創者。至桑西門(Saint Simon)把經濟的要素比精神的要素看得更重。十八世紀時,有一種想像說,說法蘭西歷史的內容,不過是佛蘭坎人[1]與加曆亞人[2]間的人種競爭。他受了此說的影響,謂最近數世紀間的法國歷史,不外封建制度與產業的競爭。其爭于大革命期達於絕頂。產業初與君國制聯合,以固專制的基礎,基礎既成,又撲滅王國制。產業的進步,是歷史的決定條件;科學的進步,又為補助他的條件。Thierry[3]、Mignet[4]及Guizot[5]輩繼起,襲桑西門氏的見解,謂一時代的理想、教條、憲法等,畢竟不外當時經濟情形的反映。關於所有權的法制,是尤其重要的。蒲魯東亦以國民經濟為解釋歷史的鍵,信前者為因,後者為果。至於馬克思,用他特有的理論,把從前歷史的唯物論者不能解釋的地方,與以創見的說明,遂以造成他的特有的唯物史觀。而於從前的唯物史觀,有偉大的功績。 唯物史觀的要領,在認經濟的構造對於其他社會學上的現象是最重要的,更認經濟現象的進路,是有不可抗性的。經濟現象,雖用他自己的模型制定形成全社會的表面構造(如法律、政治、倫理及種種理想上、精神上的現象都是),但這些構造中的那一個,也不能影響他一點。受人類意思的影響,在他是永遠不能的。就是人類的綜合意思,也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就是法律,他是人類的綜合意思中最直接的表示,也只能受經濟現象的影響,不能與絲毫的影響於經濟現象。換言之,就是經濟現象,只能由他一面與其他社會現象以影響,而不能與其他社會現象發生相互的影響,或單受別的社會現象的影響。 經濟構造是社會的基礎構造,全社會的表面構造,都依著他遷移變化。但這經濟構造的本身,又按他每個進化的程級,為他那最高動因的連續體式所決定。這他[最]高動因,依其性質必須不斷的變遷,必然的與社會的經濟的進化以誘導。 這最高動因究為何物?卻又因人而異。Loria所認為最高動因的,是人口的稠庶。人口不斷的增加,曾經決定過去四個聯續的根本狀態,就是最[集]合,奴隸所有,奴僕(Servile),傭工。以後將次發生的現象也該由此決定。馬克思則以「物質的生產力」為最高動因。由家庭經濟變為資本家的經濟,由小產業制變為工場組織制,就是由生產力的變動而決定的。其他學者所認為最高動因的,又為他物。但他們有一個根本相同的論點,就是經濟的構造依他內部的勢力自己進化,漸於適應的狀態中變更全社會的表面構造。此等表面構造,無論用何方法不能影響到他這一方面,就是這表面構造中最重要的法律,也不能與他以絲毫的影響。 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種觀察事物的方法是合理的。許多法律,在經濟現象的面前,暴露出來他的無能,十七八世紀間,那些維持商業平准獎勵金塊輸入的商法,與那最近美國禁遏脫拉斯(Trust)的法律,都歸無效,就是法律的力量不能加影響於經濟趨勢的明證。也有些法律,當初即沒有力量與經濟現象競爭,而後來他所適用的範圍卻自一點一點的減縮至於烏有。這全是經濟現象所自致的遷移,無與於法律的影響。例如歐洲中世紀時禁抑暴利的法律,最初就無力與那高利率的經濟現象競爭,後來到了利潤自然低落,錢利也跟著自然低落的時候,他還繼續存在,但他始終沒有一點效果。他雖然形式上在些時候維持他的存在,實際上久已無用,久已成為廢物。他的存在全是法律上的惰性,只足以證明法律現象,遠追不上他所欲限制的經濟現象,卻只在他的腳後一步一步的走,結局惟有服從而已。潛深的社會變動,惟依他自身可以產生,法律是無從與知的。當羅馬帝國衰頹時代,一方面出(現)奴隸缺乏,奴價騰貴的現象;一方面那一大部分很多而且必要的寄生階級,造成一個自由民與新自由民的無產階級。他們的貧困日益加甚,自然漸由農業上的奴僕勞動,工業上的傭工勞動生出來奴隸制度的代替,因為這兩種勞動全於經濟上有很多的便利。若是把廢奴的事業全委之於當時的基督教人類同胞主義的理想,那是絕無效果的。十八世紀間,英人曾標榜過一種高尚的人道主義的宗教,到了資本家經濟上需要奴隸的時候,他們卻把奴制輸入到美洲殖民地,並且設法維持他。這類的事例,不勝枚舉。要皆足以證明法律現象只能隨著經濟現象走,不能越過他,不能加他以限制,不能與他以影響,而欲以法律現象獎勵或禁遏一種經濟現象的,都沒有一點效果。那社會的表面構造中最重要的法律,尚且如此,其他如綜合的理想等等,更不能與經濟現象抗衡。 社會學得到這樣一個重要的法則,使研究斯學的人有所依據,俾得循此以考察複雜變動的社會現象,而易得比較真實的效果。這是唯物史觀對於社會學上的絕大貢獻,全與對於史學上的貢獻一樣偉大。 [1]佛蘭坎人 今譯佛拉芒人(Flamands)或佛蘭芒人、佛來米人、佛蘭德人。人口有710多萬(1985),其中大多分佈在比利時北部,其餘分佈在荷、法等國。屬歐羅巴人種波羅的海類型。 [2]加曆亞人 今譯加利西亞人(Galicians),西班牙少數民族之一,居住在西北部的加利西亞地區及相鄰地區,人口有312萬(1985),講西班牙語和加利西亞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 [3]Thierry 即Augustin Thierry,梯葉裡。參見《桑西門的歷史觀》注⑦。 [4]Mignet Francois-Auguste-Marie Mignet(1796—1884) 法國歷史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著有《法國革命史》(1824)、《安東尼奧·佩雷斯與腓力二世》(1845)等。 [5]Gnizot 基左。參見《韋柯及其歷史思想》注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