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韋柯及其歷史思想


  韋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及其歷史思想(一九二三年九月——一九二四年上半年)

  韋柯(Vico,1668—1744)[1]南歐義大利人。千六百九十七年充修辭學教授,頗著聲譽。但他的學問的特點,卻不在修辭學,而在其具有哲學的說明歷史學的偉大的學力。他不只是歷史哲學的先驅者,簡直是歷史哲學的創造者。晚年的生涯,純是有光榮的歷史學者的生涯。千七百三十四年,為拿波利王室[2]的史料編纂官。

  他的名噪一世的著作,是《關於國家的普通性質的新科學的原理》(Principüdi una nuova scienza d'intorno alla comune natura della nazioni,1725)。他的論文,有經Ferrari為之說明而刊行者,Vico,Opere Ordinate ed illustrate da G.Ferrari[3],Milano.(1852)便是。此外尚有Ursuni-Scuderi著的《晚近社會學創造者韋柯》(G.B.Vico Come fonbatore della Sociologia Moderna牞Palermo牞1888),義大利近世社會學泰斗Cosentino著的《社會學與韋柯》(La Sociologia e G.B.Vico Savona牞1899)等書。而Gumplowicz[4]著《社會學原理》亦於社會學的歷史篇中,認韋氏為先驅者。足征韋氏在近世社會學者界實占重要的位置。經濟學者塞利格曼(Seligman)[5]於所著《歷史的經濟的解釋》中,亦稱韋柯與孟德斯鳩是十八世紀許多主張外界對於人類事業有莫大影響的著作家中最著名的。

  在義大利的社會學先驅者中,其社會學思想堪與孔德並駕齊驅者,得羅馬諾西(Romagnosi)、谷拉齊亞(Grazia)、韋柯(Vico)三人。羅氏的社會學說中的《文明論》,實足以淩越基左[6],而與孔德比肩。穀氏發表歷史三期說,足以喚起孔德的神學的、形而上學的、實理的三段時期說。

  孔德亦認韋柯于社會學有深遠的造詣,是知二人的學說間必有共同的點。韋氏之為哲學的考察,不忘以歷史的人間經驗事實為其征驗,與孔氏排斥神學上的存在與形而上學上的先天實在,純征人間的論理性與人間經驗的事象,而立關於人類社會的哲學的系統,實相符合。

  韋氏為新立人類的科學,即社會的科學,所採用的方法為歸納法,而以經驗派在義大利學界比[占]重要的位置。Espinas批評他說:「韋柯採取的方法,與笛卡爾氏採取的方法全相反對。由來欲建設社會諸科學,必從抽象的幾何學的觀念演譯[繹],至於韋氏,則全然相反。他從歷史學、文獻學所給與的實證的材料歸納,努力以圖建設關於社會的新科學。」

  Espinas在所著《義大利經驗哲學》,尋求經驗哲學的根源於義大利,同時並覓社會的探究於義大利,而列舉經驗哲學派多家,韋柯亦在其中。

  韋氏為經驗哲學派。其專門的造詣,乃在歷史,故能開拓歷史哲學的新方面。韋氏曾說:「經驗的知識比反省先進。」可見他非常的重視經驗的征驗力。他對於從來的哲學,極不滿足。他說:「從來缺乏把人類歷史與人類哲學合而為一的科學,哲學家與宗教的實在並形而上學的實在,有深且不可離的因緣,不敢由別的立場考察人類性。」那麼韋氏對於人類性取如何的立場,從而為如何的新考察呢?他的立場與考察點,當在他的學說占重要的位置。所著《新科學論》,便是本此目的以著其說者。

  韋著《新科學論》之所謂新科學,以現代的學名名之,可以看作與社會學的名目及其內容相等的東西。他的著作,是由社會學的見地,論究國民的起原、發達、衰頹、滅亡的東西。國民便是此新科學的對象。他把國民的起原、發達、衰頹、滅亡,從人間歷史的經驗的事實歸納,以圖于此樹立人類性之道德的原理、政治的原理、權利的原理、法律的原理。這樣子得的原理,實為歷史的真要素。

  他的研究方法,既為經驗的歸納法,故其銳利的觀察力,往往帶唯物的傾向。此點與黑格爾全然相反,頗有馬克思派的傾向,以唯物史觀的原理或僅由物質的方面解釋欲望說的原理為主。他把自然的環境及于個人及國民的影響,看得過大。孟德斯鳩的學說,實承其緒餘而起者。

  韋柯是社會學的先驅者,是歷史哲學的建設者,是唯物史觀的提倡者。

  在布爾奔(Bourbon)[7]恢復之下的法蘭西,開始從Madame de Sta¨el[8]所揚言的德國想像的深晦中尋新光明。Herder的《理想》(Ideas)[9],為Edgar Quinet[10]所翻譯了;Lessing[11]的《教育》(Education),為Eugène Rodvigues所翻譯了;Bousin是承接Hegel[12]的思想的;同時韋柯在歷史哲學所放的光明,亦發見於義大利,他的《新科學論》,亦為Michelet[13]所翻譯了。韋柯的書,此時出世已有百年之久。他的編年上的位置,沒有多大的關係,因他未與何影響於世界。他的思想,在十八世紀(是太早的)時代錯誤(anachronism),他應該產生於十九世紀。他並未宣明或知認何等進步論,但他的想像在他的說明中很迷惑很混亂的,包含著似是預期成立那樣一個學說的基礎的原則。他的目的,是Cabanis[14]與觀念學者的目的,置社會的研究於經由笛卡爾與奈端的功業,曾為自然的研究所確立的同一確實的基礎上。

  他的根本的觀念,在社會史的說明須尋之於人類精神中。世界,初是被感覺的,不是被思想的。這是自然狀態中野蠻人的境遇,他們沒有政治的組織。第二精神狀態,是空想的智識,詩的智慧,那英雄時代的較高的半化時期,適合於此。最終是概念的智識,隨著他來了文明的時代。這是每個社會都經過的三階段。這些型式中的每一個,決定法律、制度、語言、文字與人的性質。

  韋柯在Homer[15]與古代羅馬史的研究中,著手作他那有力的搜索,以期得到一個英雄時代的觀察點。他斷言除非我們超越過我們自己的思想的抽象方法,由一個強迫想像的努力,以原始的眼光注視此世界,他不能夠被瞭解。取回古人的觀察點的失敗,使他知道歷史為不知心理的差異的習慣所損害。他是遠在他自己的時代以前。

  集中他的注意於羅馬古代。他取羅馬史的革命,為社會發展的模範的規繩。貴族政治(古代羅馬的王政與何美兒的王道在韋柯眼中都純是貴族政治的形式)、民主政治與君主政治的繼續,是政治的政府必然的結果。君主政治(羅馬帝國)適合於文明的最高的形式,達於此後又如何呢?社會傾于自然的無政府的狀態,由此又轉入較高的半化時期,即英雄時代,隨著他又是一個文明時代。羅馬帝國的瓦解與蠻人侵入而後,隨著即是中世,在中世中,但丁當了何美兒的地位[16]。現代的時期,以其強盛的王政,適合於羅馬帝國。這是韋柯的反復的原則。使此理論而澈底,他的時代的文明,必仍廢弛以歸於半化,其周環又將複始,亦為應有之義。但他自己未曾直接的陳白此斷案,或敢於為何等的證明。

  他的學說很容易適用于進步的概念。在他的周環中,適當的時期不是一致的,不是實在類似的。不論何等相似的點都可被發見於早年希臘或羅馬與中世社會間,但那不相似的點,益加繁多而明顯。現代的文明,在根本的方面,遠大的方面,都異於希臘與羅馬。假定普通的運動,把人重複帶轉回去,重複回到他所出發的點,是誕荒無稽。所以設〈法〉韋柯的反復說有何等價值,這只是指社會的運動可以視為螺旋的升高。故每一向上進步的階段在一定普通的情狀,適合於曾經被妨害的階段。此種適合,是基因于人的心理的本質的。

  一個此類的概念,在韋柯的時代或其次代,不能為人所領會。他的《新科學論》,放在孟德斯鳩的書庫裡,未曾用之,但在後來的法蘭西,自然要發生興趣了。因為德國的理想的哲學,那時在法蘭西惹人注意,而觀念學派的法蘭西人,亦正在那裡如韋柯本人一樣尋求一個綜合的原則以說明社會現象。雖韋柯的論點像他的方法一樣,均異於德國的理想派,然他的想像,總有些是和他們的相共同的。以必然的決定行程的階段的心性說明歷史,是雙方相似的。韋柯與他們不同的點,在德國思想家,求他們的原則於邏輯,而應用之由因以到果;韋柯求也[他]的原則于實體的心理,從事於勞苦的搜索中,依歷史的實際的條件,由果到因以建立之。但是雙方的想像,都提出人類發展的行程適合於精神的行程的根本的性質,不為天命的幹與或人類意志的自由動作所移於一側。

  [1]韋柯(Vico,1668—1744) 通譯維柯。出生于小書商家庭,靠自學成才。一生貧困,是孤獨的思想家。大量著作,生前未出版,已出的也受社會冷遇。他在思想史與學術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近一個世紀才得到正確的評定。這位被西方譽為「近代歷史哲學之父」的思想家,李大釗在本文中作了評介。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名著:《新科學》。

  [2]拿波利王室 Kingdom of Naples,今譯那不勒斯王國,由中世紀到1860年存在於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國家。

  [3]Ferrari Giuseppe Ferrari(1811—1876),費拉裡,意大利歷史學家,曾任都靈大學、米蘭大學和羅馬大學教授,代表作有《革命的哲學》(1851)、《意大利革命史》(1858)等。

  [4]Gumplowicz Ludwig Gumplowicz(1838—1909),波蘭社會學家和法理學家,著有《社會學大綱》(1885)和《社會學體系》(1887)等。

  [5]塞利格曼(Seligman) Edwin Robert Seligman(1861—1939),塞利格曼,美國經濟學家,1891—1931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代表作有《賦稅的轉嫁與負擔》(1892)、《累進稅理論與實踐》(1894、1908)。

  [6]基左 疑指Francois Guizot(1787—1874),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1840—1848年期間曾任法國政府領導人。

  [7]布爾奔(Bourbon) 即波旁王朝,1589—1792年、1814—1848年間曾長期統治法國,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至十七等國王均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8]Madame de Sta l Madame de Sta l,Anne Louise Germaine Necker,baronne de Sta l-Holstein(1766—1817),斯塔爾夫人,法國文學家,所主持的沙龍集結了歐洲的領袖人物。她對德國文化、德國浪漫主義進行過深入研究,著有《論激情對個人與民族幸福的影響》(1796)、《論德國》(1810)等。拿破崙統治時期被迫流亡德國、英國等地,波旁王朝復辟時始得回國。

  [9]Herder的《理想》(Ideas) Johann Gollfried von Herder(1744—1803),赫爾德,德國哲學家,著有《人類歷史哲學大綱》(1784—1791)等。

  [10]Edgar Quinet 基內(1803—1875),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哲學家,早年專心研究德國哲學,1827—1828年曾將赫爾德的《有關人類歷史哲學的看法》翻譯成法文出版。

  [11]Lessing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 萊辛,德國戲劇家、哲學家、美學家,《教育》(1780)是其最後一部作品。

  [12]Hegel 即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國哲學家。

  [13]Michelet Jules Michelet(1798—1874) 米什萊,法國歷史學家,1827年將維科(韋柯)的《新科學》譯成法文出版。代表作:《法國史》(1855—1867)、《法國革命史》等。

  [14]Cabanis Pierre-Jean-Georges Cabanis(1757—1808),卡巴尼斯,法國哲學家和生理學家,代表作:《人的肉體方面與道德方面之間的關係》(1802)。

  [15]Homer 即荷馬。參見《今與古》注⑤。

  [16]但丁當了何美兒的地位 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意大利詩人,代表作有長詩《神曲》,寫於1307—1321年,共1.4萬行,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廣泛反映中世紀後期意大利的社會生活,譴責貴族和教會的罪惡,表達新時代即將到來的人民反封建、反教會的情緒。《神曲》對意大利形成統一的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何美兒,今譯荷馬(Homeros,約前9—前8世紀),古希臘詩人,相傳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為他所作,稱為《荷馬史詩》。它反映公元前11至9世紀古希臘氏族制度趨於解體和奴隸制開始的社會情況,被稱為荷馬時代。兩位詩人所處的時代及其所起的歷史作用有相似之處。恩格斯曾稱但丁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李大釗文中所說的意思,與恩格斯相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