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九二四年四月)

  一、社會主義的定義

  社會主義是由英語「梭雪立什姆」(Socialism)翻譯而來的名詞,本自拉丁語Socius(同僚)的形容詞Socialis(同輩)而來。這名詞的思想固極陳舊,然到十九世紀前半期,始以語言表示之。所以這個名詞就沿革上講起來,在英國是應用于渦文(Owen)[2]的社會改造論,在法國是應用於聖西門(Saint-Simon)、傅立葉(Fourier)的學說中,德國學者壽亞羅亦是先創用Sozialismus[3]的文字。然社會主義的意義,不僅在平常言談中及政客所引用的意義各不相同,即經濟學家及著名的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定的意義也不相同。

  一八三三年有保貧黨(Poormen's guardism)用這個名詞。Socialism對於G.J.Holyoake所著《合作史》中,謂此字的應用始於一八三五年《大英百科全書》,並謂凡用政治權力,以變私有土地及資本為公有者,是為社會主義。以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相對說,非此處所講的社會主義。彼所雲者,為用社會全體為本位,以遏止個人的自由。此處所雲者,為社會主義的制度,是理想的,非已成熟可觀的,而欲以之實現於現在及將來。然欲求社會主義的正確定義,不可不研究它的經過。此主義的初期,非政治運動,實為人道運動。蓋見社會上許多可悲慘的事,吾人若以正當手段,而阻止悲慘的運動,則人類的幸福到了。誠相信社會中,有此真理。今則竟成為有力的政治運動,故不能僅專注意他的過程。

  今人每將共產主義(Communism)及社會主義(Socialism)混談,其實此二字大有區別,Edon and Ceder Paul所作之Creative E-volution,此書中謂此二字的區別曰:與其謂此二字為根本原理上的區別,毋寧謂為程度上的區別。在一八八八年《〈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Engles曾申明其非社會黨之宣言。因其時講社會主義者非僅包括勞動階級一部,其中尚有中產階級之故。此共產主義非只主張政治的改革,其中尚含有經濟的革命。社會革命為整個的革命,非部分的革命。

  當一八四七至一八七一年時,一般人對此二名詞的態度,以社會主義為溫和的,共產主義為過激的。照Engles等之解釋,以為社會革命當純由勞動階級而作,故將此二名分別之。Engles作《〈共產黨宣言〉(英文的)序》,發表後近三十年,俄羅斯發生社會革命,緣俄人自稱共產黨。一九一八年中,德國人的革命自稱社會黨。一九一九年第三國際[4]在莫斯科開會後,此二主義更明,而名共產黨稱曰左翼,社會黨稱曰右翼(第二國際)。[5]前者今已布全世界,後者則稍形散漫。以顏色代之,前者為赤色,後者為淡紅色。前者代表勞動階級,後者代表資產階級或半資產階級。社會黨主張creative evolution[6],而共產黨則主張creative revolution。雖然如此,不能尋出具體的定義。從過程中以求之,亦未嘗不得其一二。由智的方面觀之,Socialism此為現在存在之資本制度之批評指南。由情的方面言之,則為以新的、好的秩序,代替舊的、壞的制度。由意的方面言之,則使人發生努力,以平靜尋秩序,代替舊秩序。就以上所言三項,故可知社會主義從吾人精神方面言之,可分為(1)智、(2)情、(3)意三項。然其所作運動,則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根據,此根據必須是實在的,故從社會方面觀察,可分為(1)政治、(2)法律、(3)經濟三項言之。照政治方面言,必須無產階級專政,方合其目的。所以社會主義,包含國家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兩種。照法律方面言,必須將舊的經濟生活與秩序,廢止之,掃除之,如私有權及遺產制,另規定一種新的經濟生活與秩序,將資本財產法、私有者改為公有者之一種制度。從經濟方面言,必須使勞動的人,滿足欲望,得全收利益。所以此種亦可分共產主義及集產主義兩派。由上兩方面觀察的結果,既如是,乃再解釋各方對此的誤解。

  二、關於社會主義的種種誤解

  1.有人誤解社會主義為社會學,不知社會主義是改造社會的一種法則,促進社會改良的制度。社會學是一種科學,研究社會上各種現象及其原則與一切社會制度的學問,且用科學方法,考究社會是何物,發明一種法則,以支配人間的行動。所以社會主義是社會學中應當研究的一部分,並非社會主義即社會學。此為第一誤解。

  2.有人誤解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為一物,實則社會主義者是要求政府有一種權力,使之伸張,以保障每人享受極大量的平等、自由。資產階級是要求政府個人自由,是一部分自由,限制政府干涉個人自由愈少,而彼(阰)級之享福愈大。無政府主義是主張無政府者,與社會主義絕對相反。資本主義適在兩者之間。然世之研究社會學者,因為社會主義本身的學說,及運動派別過於繁多,所以彼等尚是意見紛紛,莫衷一是。有以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對立,不承認無政府主義為社會主義的一派;亦有視為同物者。有以社會主義的本質,專在革命方面;亦有視為民主主義一派者。所以第二誤解,是照主張者之本意記之。

  3.又有人誤會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為一義,其實兩者確有不同,即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所用的手段與範圍等均不同。又共產主義有無政府共產主義及宗教(有政府)共產主義。因此之故,所以現在俄國的社會主義與克魯泡特金的共產主義分開。

  4.現在社會主義已到實行之地步,人鹹以為實行社會主義之後,決不發生競爭。蓋社會由競爭而進步,良好的競爭,是愉快而有味,無不可以行之。至於資本主義的競爭,使人類入於悲慘之境,此種競爭,自不可以。今社會主義毫無競爭,豈不令人枯死麼?不知社會主義亦有相當的競爭,不過禁絕使社會上起極大之競爭,如現今的競爭使人犯罪等,故認社會主義為無競爭者誤矣。

  5.再,社會主義是無家庭者亦誤。其實社會主義並非破壞家庭,實欲立國家內的家庭,比現在之家庭更趨完美,因有餘暇,經營家庭種種設備而得娛樂。又社會主義不是使人盡富或皆貧,是使生產、消費、分配適合的發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給,得最大的幸福。所以列寧想工界電氣化,使勞力小,享受利益多,即為此意。

  6.有人疑慮社會主義實行後,國家與社會權利逐漸增加,個人自由易受其干涉,遂致束縛。此亦誤解。然過渡時代的社會主義,確是束縛個人主義的自由,因少數資本主義者之自由當然受束縛,不過對於大多數人的自由確是增加。故社會主義是保護自由、增加自由者,使農工等人均多得自由。

  7.有人言社會主義是破壞生產者,亦是誤解。彼等所主張者以為在現在制度,可以生出許多財商[富],如社會主義實行,則生產制度破壞,絕不能如現在社會生產之易。然照其真正意義解釋之,社會主義是由個人生產變為社會的生產,由手工的生產變為機器的生產,其進步是一線的,故社會主義不是破壞生產,是求進步的、適合的生產,即整理生產,使歸統一,免呈紛亂之象。分配平均,使生產不致過度,社會上遂現一種新的秩序。此實是整理,非為破壞。

  8.又有人言社會主義是不道德者。因為此種主義是建設於憤懣、仇怨上面者,因此社會主義有此種勢力,似乎不甚善良。但就實事考察之,壓制資產階級為怨仇,若就彼自己方面而言,是互助、相愛,不是謀怨仇,並為大多數人謀幸福。

  三、社會主義與平民主義的區別

  社會主義與平民主義在學理上當解釋明白。社會主義不一定要平民主義政府Democracy[7]之下實行的,無論何種政體,如專制政體等,均可實行。但就兩者精神方面言之,平民主義是種精神,社會主義亦是一種精神,兩者是相接近而一致,均由平民而起者。

  社會主義在資本制度中,必起種種之誤解,因為二者是立於反對的地位,並且是一種新的制度,亦必使人起疑心及恐怖。社會主義又是須將現今制度,完全改革。其實質方面又須尋出一種新方法,代替舊式之私競的經濟秩序及組織,使社會上發現新的經濟組織及秩序是正規而優良者,即主張協作的生產,並得真正平均的分配,此為其目的。至若實行其手段,各不相同,有謂必須革命者;有主張不必劇烈革命者;有謂漸漸進行改革達到目的,用平和手段者。

  以上僅就社會主義和平民主義的區別,略為談及。以下再談談社會主義的理想。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生共性與特性結合的一種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因中國受國際壓迫(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各階級是相同的,所以實行時應當與資本中等……階級聯成一氣,使中國成一獨立者,不受國際壓迫者之國家。惟最後應注意尚有國際資本階級……亦應打破。社會主義的運動,當然以國際為範圍,因為經濟情形是國際關係之故。

  四、社會主義與學藝之關係

  學問、藝術均須由個性而發展,若社會主義實行之後,則個人的天才能力,必漸趨於平淡,黯然無色者,不能有所發達。故有許多人誤謂社會主義是專為物質進步而設,至於美術、哲學,似不甚注意者。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以社會為整個的,不能分裂的,因以前道德、哲學、倫理等,與將來經濟狀況不合,所以再造出一種更好之道德等,決不是將道德廢去。社會主義亦有許多美術家、文學家贊成及研究,彼等眼光既由社會主義涵養而出,故彼等希望藝術有真正的發展。如Thomas More[8]著Utopia(《烏托邦》)一書,其內容托言Raphael Hythloday[9]與有學問人的談話,以發表其見解。全書用自問式。於一五一六年英國社會反應一種悖謬情形,其批評現今社會一段謂:有一人請其赴宴,問其盜賊如何消滅?Hythloday謂,未尋見犯罪之根本原因,然盜賊均因貧困而來,社會之所以發生貧困,實因私有制度中的富貴之家,多養遊民不勞而食,且貴族的園地、牧場極大,耕地減少,而貧困因之發現。然貧困不去,盜賊不能免,故欲免去盜賊,必須免除私有制度,使人人勞動。當時有人問,如私有制度廢去,人人不勞動將如何?答謂,爾全不瞭解烏托邦之觀念。Hythloday周遊全世界,當時在南半球,遇見一島,全島之大,只一日路程可達。其都市社會組織,由農人舉四個老成議會。三十家一首領,三百家有一檢查官,其他尚有各種官,職務均由烏托邦者(即居此島之人民)選舉之。一切行政管理,務求合于衛生,引導入于道德。村市房舍,每家四十人,男女各半,兩年村市互易其居。每家一公園,每家兩門,一通於街,一通於公園,凡一切房舍、公園悉為公有。烏托邦制度,即社會上事務,是義務勞動,家庭上事務,是奮□勞動,每家可養二奴隸,做最不清潔而煩勞的工作。每日六小時工作,八小時睡眠,其餘十小時任意嬉樂。婚姻是有相當之限制,即取一夫一妻制。生育是不受限制,然分配多的地方於少的都市。都市人口,亦有一定限度,超其限度,即須遷移,若超過全地的限度,則須開拓新殖民地。以為社會非此組織,不能完全。William Morris[10]著News from Nowhere(《無何有之鄉》),因其歡喜讀《烏托邦》之故。書中所言,不知錢是何物?無所謂困貧,婚姻是自由戀愛者,男女老幼均極活潑。與烏托邦相異之處頗多,即勞動亦不同烏托邦須受強迫者,因為此中人,覺得勞動是愉快者,亦無所謂奴隸制度,此二者之不同根本。此外,如John Ruskin[11]、Oscar Wilde[12]等均為藝術家。

  社會主義與學藝,有許多人皆謂社會主義所建設之社會,是阻礙藝術,不能有所發展。然吾等考查社會主義之一種,不但不妨礙學藝,而且使之發展;至於資本主義反阻礙學藝,使之不能發展。William Morris以為資本主義使人生活上漸趨於乾燥無味之境,學藝亦日見退化,於是發生反抗,得到美學的社會主義運動,即從根本上著想,人的本來之觀念或性質而趨於此種社會主義者。其中代表為John Ruskin,尚有俄國經濟學者Tugan-Baranovski,Morris[13],皆主張學藝在社會中可以表現人的感情,且以尊重人格根本觀念出發,達到社會主義之目的。此冷酷資本主義,能使人生生活非常枯槁。Galton[14]主張,資本主義能使人的精神能力退化,故現今歐洲人精神能力比古代希臘人精神能力為劣,猶黑人之與歐人相比也。因為現今發掘古代美術品極佳,文化殊為發達,至今反見退化,以此故也。固然資本主義在社會中有許多文化,如用機器生產,製造戰品,似乎社會進步,然人類進步決不在此,宜在美的感受能力之增加。發見古物,不過古人創作滄海之一粟,足使後人創造許多美術品,此可證明也。偉大藝術品,在過度勞動之下,斷無創生之機會。此一般人之主張資本主義,不但在人類生活經濟上受其苦窘,即學藝上亦大受其壓迫矣。

  John Ruskin之美術的經濟觀,有三要點:

  (1)勞動宜最合理者之利用;
  (2)勞動之結果的生產物品,宜保重之;
  (3)分配物品宜合理而公平者。

  彼之意思乃以美術練習人之性情,且認美術品為至要的,因此美術家之創作,是正當合理之勞動,以美的方法整理經濟的組織。Morris認工作是喜悅者(Joy ofwork),彼謂資本主義將人之製作物品之喜悅,損毀甚多。一切製作物品,均充滿營利之目的,此不僅使生產者、工作者毫無喜悅,即使應用者,亦毫無喜悅也。彼極讚揚十四紀時,牛津(Oxford)地方之美術街市及作品,均為喜悅之美術家親手製造者。故十四紀美術品,極為精美,使人發現一種美感。在此種狀況之下,欲使工作者喜悅,不能不推翻資本主義。一方面欲使工人快樂,當實行社會主義。Morris因為自己行為衝動,以為無論何物,凡自己親手製成者較為有味,即種種小事,設親身為之,亦甚有味。蓋自己工作時,使制造物易得滿充喜悅之機會。此在吾彼自己栽花植木種蔬時,常得美滿之趣味也。故彼主張人人均須以行為衝動,親身自作,得到喜悅之幸福。彼對於民家困窮,極為悲觀,彼並非因民家貧困而悲,實因為貧困結果,不能感覺工作上之喜悅,極為可悲。B.Russell[15]受Morris之影響,彼謂人有各種衝動,可分為個有的衝動及創造的衝動。彼主張人應儘量發展創造衝動而限除個有的衝動。設大多數人無衣食,資本主義者,不過有衣可衣,有食可食而已,毫無美感之可言。有一人名Naquet,謂共同團體的生存,一定有一種真正使命,此種使命,不在飲食而在學、知、發現。

  蓋衣食住為人生附屬品,若僅為衣食住著想,則與動物何異。Russell主張定有三點:

  (1)技術練習——教育;
  (2)發揮創造衝動之自由;
  (3)公眾的認識。

  照(1)項言,主張教育自由,然按現在教育情形言之,凡家有資本可以遠出求學,成為一學者。反之,貧困之人往往無機會讀書,其中英雄豪傑,不知埋沒多少。中國前清時代之書院,貧窮之人,亦有機會讀書,人才亦有產出,今則改為學校,似乎反受了歐洲化資本主義之影響也。又給學者以獎勵資金,使學生感覺到一種討厭之觀念,亦非所宜。故羅氏主張凡男女二十以下可以自由讀書,不收費用,此種小損失,實可不必計較也。

  照(2)項主張發揮自由創造,然有許多人因生活要緊之故,不能自由發揮創作,此實為環境所迫之故。如日本博士會制度,頗有阻礙創作之衝動的傾向。會中老博士恐後進者(大學畢業生)程度高,入會之後,恐推翻自己地位,或超出自己地位,故欲入博士會甚難,甚至先連通老博士,始得其門而入。此種妨礙創作衝動,羅氏甚反對之。

  又社會中人給以最低限度的需要品。無論何人,均可得到奢侈品,然必須作有益於大家之工作。欲施行此種制度,使藝術家有揮發之衝動,雖一簞食、一瓢飲,亦不以為苦。惟此處亦有一疑問,設人人盡作美術事業,不願作工,將如之何。不過此種制度,工作不甚苦,亦無妨礙。

  又關於著述出版事宜,亦當論及者。設有一種書籍,其言論是反對社中制度者,其出版自由權,不免失去,此顯見之事也。其實不然,凡是行Gide[16]之制度者,如有反對該制度之言論出版,此時著作者擔任出版費,均可自由印刷出版,斯實發揮創造衝動之自由之精神也。

  照(3)項言,使公眾對於美的作品,認識鑒賞,尊重著作之人。誠以美術作品,為人認識,引起大家發揮創造也。在現今資本制度之下,固然有許多人,亦有尊重美術品之能力,然自大體言之,終含有金錢主義之氣味。出版物如為美術作品,均可得到稍高之價值,如此亦足阻礙真正的學術。在社會主義制度以下,使公眾有認識鑒賞能力,消除一切觀念。

  勞動是苦抑是愉快?亦可申言之。若社會組織完善,勞動確為愉快之事,不然勞動固甚苦也。Ruskin[17]謂過度的勞動是苦痛,又謂人之精力宜發揮,不然亦是苦痛。少數人工作是苦痛,大多數人工作不是苦痛。彼主張四小時之勞動。Fourier[18]亦謂過度勞動是苦痛,羡慕動物的社會,因為動物是愉快者。彼以為在乎變換,工作地方宜美,使人勞動時感覺一種美的情感。同伴亦可擇良友分工為之,按各人性情分班工作,如是能使苦痛工作化為愉快者。

  (1)工作時間問題

  William Godwin[19]主張一半點鐘工作。Owen主張每日半日工作。Rooptkin主張一日四小時之工作。Morris主張每日六小時。Cabet Icarie旅行記內主張夏日七時工作,冬日六時工作。現今勞動工作主張八時,亦有主張六時工作者。又因為機器日夜不停,工人可分四班工作,以資休息。因為人之精神富足,工作之結果必優美。以上種種工作時間之主張,各有不同,當依社會經濟情形之若何,而後定之。

  (2)社會主義與宗教之關係

  此問題有許多人反對,以為社會主義與無神論極有關聯。實際在學理上言,此二者是兩件事。社會主義派別中,亦有主張宗教者,不主張宗教者,不盡皆非宗教者,如耶穌教社會主義者,St-Simon著有《新基督教》一書,亦贊成宗教,以此書囑其弟子出版。

  科學社會主義與宗教之關係。彼等從唯物史觀應用觀察社會,以為人非神造者,神是人造者。精神界現象,完全是人間社會物質經濟情形之反映。認社會生活是整個者,有經濟生活而表現宗教種種生活。如生理的生活、哲學的生活……由是言之,宗教生活亦是。宗教生活一部分亦由經濟生活發生者也。社會主義者反對立在舊的經濟組織所建之宗教。將來新的經濟組織亦許發生新宗教,但此宗教是適用於新的經濟組織。Saint-Simon[20]謂宗教在十七世紀時發生大事情,不過科學能替代宗教,所以彼主張新的宗教,近於科學方面。實行社會主義之俄國亦極重美學,戲劇是發達者。總之社會主義與宗教是兩件事情。

  五、法國十九世紀之社會主義家

  法國大革命運動之後,勞動階級之不自由,不平等,依然如故,困苦顛連,莫可名狀。至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發現兩種空想之社會主義,對於生產及分配問題,有所主張。

  (1)派以聖西門(Saint-Simon)為代表;

  (2)派以傅立葉(Fourier)為代表。

  聖西門(Saint-Simon)之學說

  聖西門之史略 聖氏為法國社會主義之首創者。生於一七六〇年,為巴黎人。屬￿有名之聖西門公爵之支族,其祖宗霞列曼尼(Charlemagne)[21]是貴族,祖父名Louis François Saint-Simon[22]。其貴族稱呼有二:(1)法蘭西之貴族,(2)西班牙之貴族。據其所言,曾受業于他浪柏(d'alembort)[23]及省第奧塞(Cendovcet)。十九歲時,前往美國,投入革命軍當志願兵,共同抵抗英人,後任為聯隊大佐。此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然聖氏之注意點,不在戰爭而在對於戰爭之目的,以為戰爭無甚趣味,故彼極喜研究政治。後回英國,英政府以其運動美國獨立,逮捕之。後回本國,又至墨西哥,在Nedriel[24]開闢運河事業。當聖氏在青年時,心中即抱極大之志願。每日早晨囑僕人告伊以警語曰:「先生,爾其記之,爾尚有許多偉大事業當為之。」一日夢見其祖宗Charlemagne預告之,謂伊必大得志於後日,故彼早年計劃中,有一種是將大西、太平兩洋,開一運河,以聯結之。一種是開Madrid運河,達于大海。法蘭西革命起時,因參加亂事,被捕入獄,故無顯著之成績。當一七八九年時,市中人民因其聲明取消伯爵(伊以貴族制度是極卑污者),歡喜其有平等思想,故舉之為市長。但聖氏經營土地投機事業,積得十四萬四千法郎,伊謂此不是為彼自己享用計,不過作為實行將來計劃之資,所以不久財產蕩盡,窮苦萬狀,每日只得水與麵包而已。厥後每年得到四十鎊之資金,藉以維持生活,同時又寫其著作,精神因之不樂,幸蒙其老僕之扶助,時時救濟之以資財,不料至一八一〇年,僕死,濟給毫無,受饑寒之壓迫,達於極點矣。當時著畢兩種書:

  (1)Sur la science de l'homme(《人類科學》)
  (2)Sur la gravitation universelle(《宇宙重力》)

  然無錢可以付印,乃致書于友人,說明苦況請求援助,略謂目下境遇,衣食毫無;然察出歐洲必有大危機,不得不實行彼所計劃之制度,此時竟無一人相助,未遂其願。當聖氏壯年時,因為欲擴充自己對於事物觀察力,使之愈加精當,年未四十,即學竟各種科學,盡七年之力研究生物學與法律學,並且實驗許多事實。然有一事為伊生平最不得意者,即與其妻結婚僅一年,兩人性情不合,得其妻之同意,遂宣告離婚。至六十歲時,因各種事業失敗,頗覺絕望,而家庭又不好,常想自殺。到晚年,方收幾個熱忱弟子。其平生著作如下:

  (1)Lettres d'un habitant de Genève(《車列夫居民之書信》),一八〇三年出版。其早年著作多半屬￿科學及政治方面。

  (2)L'industrie(《工業》),一八一七年出版。發表社會主義之意見。

  (3)L'organisateur(《組織者》),一八一九年出版。

  (4)Le système industrie(《工業制度》),一八二一年出版。

  (5)Catéchisme des industriels(《工業問答》),一八二三年出版。

  以上後三種書,將社會主義之意見,加以闡明。

  (6)Nouvean christianisme(《新耶穌教》),一八二五年出版。此書為其生平最後而又最重要之著作,彼本無神學之觀念,著此書時,覺亦有神。

  是年(一八二五)聖氏歿。其最得意之生徒是孔德(Comte),後因與彼宗教意見不合,遂分離。臨終時,彼召弟子名Rodrigues者(亦頗優秀),以尊重之言辭,告其生徒,囑其將La production雜誌繼續出版。此時彼精神不佳,經一小時,再言,設我輩發印第二期雜誌後,一定使勞動階級,於十八小時內,組成工黨云云。

  聖氏歿後,其徒分為兩派:(1)Bazard[25],(2)Enfantin[26](此兩派之大意,後當詳言之)。

  聖西門社會主義所處之地位 聖氏歷史觀,前既言之,今研究其思想與社會主義之關係。社會主義分兩種,即空想的社會主義及科學的社會主義,彼之社會主義是屬￿空想者。但一般人均鄙棄空想社會主義,因為不能實行之故。至於科學社會主義可以實行,遂為人所重視。其實不能如是,因空想社會主義是母,科學社會主義是子,故其關係頗切,此二種主義不同之點,即在歷史觀各有不同。如空想社會主義,以為社會之進步,由於理想。科學社會主義以為由於經濟之條件,若無經濟條件,無論有何種思[理]想,決不能使社會進步。然研究思想史,不能因新的與舊的相反,有所分別。尤不能(因)信仰科學社會主義,遂將空想社會主義放棄不顧,要知空想者在科學上面亦有功績。聖西門是生於由空想社會主義變到科學社會主義兩者連結之時期,實為二者中間人物。故彼歷史觀,先系主張智識之歷史觀,後主張經濟之歷史觀。承受彼智識歷史觀者是孔德,承受彼之經濟歷史觀者是馬克思。可知立于由空想的向科學的進化之程度[途]而為開拓唯物史觀之道路者,實為聖西門。彼是浸染於福祿特爾時代之理想,而同情於革命精神之自由人道主義者。此三人觀念,以為社會是如何能進步,空想社會主義者之見解,以發見真理為實現理想社會必須之條件,故主張依人間理性的力量,能實現社會主義,此為該派的理想歷史觀。科學社會主義派,以其根據置在唯物史觀之上,依人類歷史上發展過程之研究,於其中發見歷史必然法則,於此法則之上,主張造成將來之社會(包括經濟的歷史觀,如經濟問題不解決,則無希望)。然社會主義以理想為根據,極不穩固,以社會的經濟條件為根據,較為穩固。社會改造及歷史變遷,不能從人任意為之。十八世紀啟蒙派之社會哲學為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依科學法則組成系統,認社會主義是歷史造成必然之結果,其主張乃有強固根據。若僅以人的理性為根據,力量極為薄弱,如砂上建樓閣也。自科學社會主義發生以後,於是立在人類歷史之必然行程上,有具有絕大勢力的歷史為其支撐者,則社會主義之來臨,乃如夜之繼日,地球繞日之一樣確實。而聖西門不僅是唯物史觀開拓者,且為社會學之航梯,又為歷史學之先趨。

  聖西門與孔道西(Condorcet)之比較 聖西門之主要師友為孔道西與幾個生理學者。聖氏因之得到兩種主要觀念:(1)倫理與政治全以物理學為根據;(2)歷史是進步者。其歷史觀即主張進步。孔道西以智識進步之運動解釋歷史,主張亦同。但其以為孔道西用此原理,似嫌狹隘。於是犯兩種錯誤:(1)不瞭解宗教的社會意義;(2)謂中世紀是前進運動中無用之中歇。聖西門看出宗教有一自然而合理之社會任務,不能被認為單純之害惡。孔道西之觀察人類在社會上,關於一切現象均有互相聯絡之理,謂宗教是由科學而決定,政治又由宗教而決定。故宗教之系統,適合於科學,宗教之組織,基於當世科學發展之態度;因之一代政治組織,適應於此宗教組織。孔道西又提議,以為人生與歷史,有何種關係,其價值乃給人以材料,知將來之情形如何。聖西門崇奉此提議為教義。但在孔道西之非科學方法上,預見將於不可能。為此預告,此運動法則必被發見。而孔氏不僅不立下法則,抑且未曾尋求此法則,故不指明如何供給吾人一種材料之方法,只遺留以為後學者之探索。是以在十八世紀之思想家,將「進步」作為立在極不充分之推論上之單純假使[設],遺留於後世。彼輩之承繼者乃欲像物理法則相同之社會法則,以求其科學假設之列,此是聖西門之目的,亦是孔道西之目的。故我等可稱聖西門是孔道西之繼承者,而孔德是聖西門之繼承者。

  聖西門之歷史法則 聖西門之見解,以為宇宙一切現象形成一個有統一之全體。各種科學之任務,在於其特有範圍內,發見其統一,即在探究現象間之因果關係。今人類事實是零碎駁雜,無系統者,普通歷史家,將此種零碎事實記錄出來,以特種記載說明君主、戰爭等所謂顯著之政治現象,遂以為能事。此種態度,非改正不可。歷史是活潑、整個者,雖無此種零碎之記載,而人類之種種生活仍是存在。故歷史現象,如以之為一個全體而觀察之,則必有何等統一,何等因果關係。關於此點,歷史現象與自然現象無何所擇,不可不以歷史為一科學,探明白歷史現象間因果關係之後,則其法則即能建立。因之歷史過程,均能說明過去及現在,而且可說及將來,即依此亦能預測將來之社會如何,將來歷史之階段如何。如是,則歷史之範圍,實聯繫過去、現在及將來,而為一個一貫之法則所支配。

  聖西門由歷史抽繹出來之法則,為組織時代與批評時代,互相遞嬗,亦可說建設時代與革命時代之遞嬗。但歷史不退化,不循環,是進步者。聖西門看出人類是一集合之生物,雖個人有死亡,而人類是永遠存在,即人類永遠向進化方面發展。彼以此法則為人類之物理學法則。

  以上所雲為其智識歷史觀。以後經濟歷史觀之發生,即因法國大革命所造成者,彼看出社會上無論政治、宗教、智識如何變動,與社會生活的本質上無甚關係。社會生活之進化,必由產業組織之變動,故歷史是依社會上經濟之條件而變動者。

  聖西門之社會觀,在其所作一篇小論文《寓言》(Parable)中,以巧妙之筆表示之。大意謂:假定法蘭西突然喪失第一流學者、藝術家、勞動者,其損失實在不小。因為若輩在法蘭西最活動一派人,是管重要之生產供給,有益於勞動、于科學及於藝術方面,使法蘭西愈形豐厚者。且若輩是社會之精華,於是邦也,貢獻獨多,齎偉大之聲譽,促進其文化之發達,而致其繁榮。今驟失之,則法蘭西直成為「無魂之體
Corps sans âme」,將不能與其他國民競爭,而沉淪於卑劣之狀態。法蘭西在此等損失恢復、新人物產生以前,不能不屈忍於此種狀態之下。由如此之不幸而謀元氣之恢復,至少亦須一時代之長時間,而且真能供應有用之勞動者,實在是例外的人們,自然不是濫行多多產出例外,尤其是(這種)例外者。又設此等科學、藝術、工業方面之天才人物全部無恙,而於一日喪失皇室宮廷、王公世爵、達官顯位、國務大臣、國會議員、元帥、大僧正、大地主等等,榮華世界之中,突遭意外之厄,仁慈之法人固必有所不忍而頓興悲憫,然由法蘭西國民之生活上言之,此等享有高爵厚祿者,縱一時耗喪至三萬人之多,亦只能與國民以感傷之悲痛而已,國民絲毫不因是而陷於不幸。此何故?其理極明。候補者殊易得,能繼承而願繼承者不知凡幾也。綜觀其說,可以知其如何崇拜科學、藝術、產業,如何輕視政治家及貴族、僧侶。然在此時,其社會觀,尚不能說是經濟者,此處尚認科學家、藝術家與產業者有同等價值。而《產業者問答》,其思想趨於經濟方面,社會上之基本階級則以產業為最,學者及技術家則居其次,而產業階級中之人物,則為勞動之農民、手工藝者及立在生產與消費者中間之商人三種人物也。凡社會大多數之幸福增加則社會進步,否則無進步。勞動階級乃是一切財富的最大原動力,在社會上頗占重要位置。故欲改造社會,不得不謀勞動階級精神與物質的幸福,方可增進全人類之福利。

  法蘭西之中產階級利用無產階級(勞動階級)雖推倒封建貴族,增進自己之位置,然仍無好結果,勞動者仍未得到利益,故使勞動者執政,即可改造社會,使社會進步。

  從上面歷史觀及社會觀等觀之,可知彼為社會主義者。

  聖氏猶有黃金時代觀,與其秘書Augustin Thierry[27]合著一書,謂:「詩人曾有詳述黃金時代。以過去言,此為鐵之時代。彼謂黃金時代不是在我輩之後,是在我輩之前。故先人未見過,而子孫則或可見到,吾人乃其開拓者。」聖氏欲以全歐合成一國,則世界亦可聯成一國,設英、法二國聯成一氣,則造成一種聯合之國會。聖氏對歷史以為有孤立方有聯合,有反抗始有協和,有戰爭方有和平,歐洲中世極有效力,今應有一種標準,須立於科學之上。欲廢止自由主義之經濟組織,必依各人能力,從事勞動,按其成績分配,此為合理之點。此與傅立葉之學說不同,因其信國家之權力來統治,以為國家有最高理想因勢利導。然彼則以此種改革,不在乎急進,在乎漸進者,因以歷史上觀察,則進步在乎聯合與協和。彼有二種歷史觀:(1)破壞時代,(2)建設時代。

  原始時代則為食人時代,漸變為奴隸制,旋變為農奴制,以後則發生資本家、雇傭勞動者。求此最後之方法,則為財產轉移交國家,則將來一定發生社會主義國家。

  聖氏以舊基督教教則是二元論,而吾人當創造一元論之新教義。彼則主張科學、宗教、產業之三位一體論。厥後其門徒則分為二派,到一八三二年一派消滅,然在當時勢力甚大。

  傅立葉(François Marie Charles Fourier)之學說

  傅立葉之史略 聖西門、傅立葉、渦文,此三人均為空想之社會主義家,而以傅氏為最著名。聖氏與傅氏皆為法人,傅氏是一才具優長之人,於一七七二年四月七日生於貝撒康(Besançon),卒於一八三七年十月。彼是一大布匹商人之子,在本城學校讀書,得了一種完善教育,傅氏對於學校功課均完全領悟。然因從事於商業,不得已舍去學業,在商店中度了青年光陰。其父死後,繼承其父之遺產凡三千鎊,以此資本在裡昂(Lyons)經營商業。然當法國恐怖時代,裡昂為Iacobins黨[28]人所襲,資產盡失,且被監禁,幾傷生命。出獄後即投身陸軍界中。越二年,又恢復舊生活,經營商業。後為人作買辦,所得甚微。彼在辛苦生活中,而其改造社會之熱誠是極高。讀其著作,即可瞭解其人格,其為思想銳利之批評家,但其思想有神化之氣味。彼謂將來人類之壽命,平均可以活到一百四十四歲。獅子可以耕田,鯨魚可以使之拉船,河馬、狼可以替人作奴隸,且甚忠實。海水是鹹,將來可以變為極香之檸檬液體,南北極可以變為極溫和者。此種主張似有神化之譏,然其中確有表現夢想之特性。其改造社會之熱忱,亦因之而表現。其中有些思想是極其精彩,吾等取其精者,棄其糟糠可矣。

  傅氏在幼年時代,覺得當時商業制度之種種缺點。當其五歲時,有顧客至其父親商店中購物,謂客曰:此物壞矣,望客不必買。其父親責之曰:為商者應說壞者是好者來欺顧客。因此甚為懷疑。蓋彼在小學時受誠實之教育,故主張誠實。彼至二十七歲時,住在馬塞伊,當時法國糧食恐慌,適米商有大宗糧食,因遭饑荒,居奇不售,使社會上缺乏之後,即可重價而沽,然饑民餓死者多,而麥又腐敗不堪,彼以為非燒毀之不可。蓋其心中以為商業制度,含有許多罪惡及不道德之事情。彼受此二事之刺激,所以主張施行社會主義,設法補救各種惡制度。

  傅立葉之社會思想 傅氏關於社會制度之思想,以為社會上有一種人生產財貨,有一種人不生產財貨——消費者。消費者可謂之是社會上寄生蟲,其中可包括小孩子、婦女、婢僕、海陸軍、管賦稅之官吏、商人、賭博者、囚犯種種人,而以商人為寄生蟲中之最利害者。商人于生產者及消費者之中間,管理流通商品之事情。人身流通是由於血液,商人亦以此自誇,其實彼等借此種口實,吸收社會之血。商人由生產方面言,可說是一種海寇,綁票詐財。由消費者言,可說是蛛絲網,專待不注意之飛蟲,陷入其羅網。故彼以為商人始則用暴力之強奪作手段,現在則用欺詐來作手段。常人以欺詐為不名譽,但在商業上幾以欺瞞為商業之道德。如商人中有經紀人、堆棧者及小買賣等,每樣商品須經種種剝奪,則消費者負擔甚重。彼對於商人如此嚴酷之批評,可以知其對商人惡感殊深。

  各商人自私自利,故若輩實在無秩序、無組織、無政府狀態之下,一面由大資本家獨佔,一面則小資本家被壓迫而零落不堪,勞動者愈陷於悲慘之生活,故生產雖豐,而民生日以凋敝。

  彼對於政治之主張,當法國大革命前,「民權」是極普通之口頭禪,彼以為國家之最高主權在民,而民為真正之主權者,實「民約論」之影響也。此「民約論」在法國革命時極盛行,人民均說此語,當是人得此主權之最高者,無論好否,均須絕對服從,現在均不然矣。此種人民之主權論,究有相當之價值否?在社會階級如此懸殊之時,人民主權論恐無相當之價值。

  傅氏以為未來之社會論,建築在宇宙調和之上。彼謂,社會是應該調和,而現今之社會是在極昏亂之狀態。彼以為人民不知分配社會之法則,所以始見混亂,若將法則明白,可使社會極調和。彼謂:人類極多欲望,此是人給人者,許多欲須任其自由發展,社會方見調和;人欲任其自由發展,此為宇宙極大之法則;人人均承認人欲是惡者,故作許多社會組織,而社會反發生混亂。

  傅立葉之勞動理論 彼對於勞動者有極重要之理論,勞動者在工廠中如囚犯,而作工極為單調,若輩之精神身體,日壞一日。勞動者失業,實為分業之結果,因現今分業是大規模者,而失業者愈多。如美國人是極需要裝飾品者,設其需要程度減少,在法國即有許多工人失業,陷於貧困狀況矣。尚有一種是企業家,利用勞動者之失業,使勞動者之工資愈減低,失業情形不但使失業者受苦,即不失業之工人,因此而工資減低矣。國家法律不能保護工人,不過使有錢者度享福之生活而已。

  傅立葉之四種運動說 傅氏受牛頓(Newton)之影響,以為牛頓發見引力之定律支配世界一種運動,彼亦想以引力法使道德界有齊一之法則。著《四種運動說》(Théorie des quatre mouvements),於一八〇八年出版。彼以為引力之定律是普遍者,足以支配世上各種運動,此種運動凡有四類:(1)物質、(2)機械(有機)、(3)心靈(動物)、(4)社會。此種命名,在道德界發明一種法則,與牛頓之引力法則相同,名曰感情的引力法則,或謂情欲之引力法則(Law of passional attraction)。彼以為情欲是本身的自然,然在社會中極受苦痛,故情欲為人生苦痛之淵源,故應造成自然法則,情欲自然活動,不宜阻礙之,庶得快樂之淵源,即可得情欲之調和。此種主張,起初不能引起大家注意,因此毫無勢力,直到渦文及聖西門所倡之社會主義運動逐漸衰竭,其學說漸次得勢。此外尚有重要著作:1.《家庭農業組合論》,2.《產業的引力論》,一八二二年出版。此外,天地開闢(宇宙原理(Cosmogony))是一種奇異制度中最奇異者。即彼相信世界只有八萬年之存在,可分為四時期,前二期為向上者,後二期為向下者;最初一期為五千年,可說是幼年,最後一期亦為五千年,謂之老耄時期,其餘七萬年為黃金時代,方有幸福享。於是我輩推知傅氏之歷史觀是神化之歷史觀。同時可以察知八萬年後,亦有循環之歷史,彼以為人類須實行合作調和,漸入黃金時代。且謂人不必悲觀,以為人是要輪回者(metempsychosis)。此說有人誹笑之。又謂此地球之生命終結,人類仍可移至別地球去。

  傅立葉之華蘭集團 彼之理想之社會主張,以社會單位之家族Phalanges[29]自一千五百到二千人之多,則自行生產,自行消費,組成Phalanstery[30],內部除自住外,則有種種公共之建築物,以之公共享樂一切,而內部分組,以人類有十二種感情,照每人願意入某組則任其意。由組而成部,由部而成Phalange。其生產方面則自行種果樹,內有工廠生產種種,供給自己,不仰給於別的Phalange,蓋自成單位者也。凡團員生活上必需品之供給,均有確實之保障,計由全體產物之中,提出各團員應行分配之必需品若干,其剩餘則分配於資本、勞動、技能三方面。分配之比例,對於勞動是十二分之五,對於資本十二分之四,對於技術十二分之三。關於此點,必須注意者,傅氏承認私有財產權,然在嚴格社會主義之下,不承認有私有財產權,與聖西門相同。

  傅氏之勞動觀,謂人人所苦痛者為勞動而苦痛,工人終歲勞動作此同樣工作,實覺得乾燥無味,將來之理想社會,必須將此苦痛除去。現今勞動者,不論其有無興味,終須至之,必須使工作有愉快方法。彼想出一種方法,不宜給工人以工錢,宜給工人以生產品,因為工人對於某種工作有興趣,即給其以某工作所出之生產品,此一法也。使工人願作者作之,此二法也。不使作單調之生活,每人可作三十種之工作。因凡人作工經一小時、二小時之久,即覺興趣漸減,務須調換,每日可作八種工作。

  傅立葉之歷史觀 傅氏學說在美國影響如何,俟講社會運動時再討論之。對於傅氏之歷史觀再講一點。其言曰:人類歷史僅八萬年,可分為四大時期,其中又可分為三十二小時期。第一期又包括七小時期:1.樂園時代,《聖經》上亞當、夏娃等人之生活,可作代表,生活極簡樸,而女權發達;2.蠻塞時代,比較進步一點,人口亦漸增加,人類幸福,比樂園時代減少,因全賴人為而不順自然之故(此時又名母權時代);3.4.半開化時代,較之父權時代更為複雜,社會上形形色色,無所不有;5.文明時代,又包含三時代:A.君權有限時代,此時代貴族起來奪取政權,以法律限制人民,夫妻制之形亦成立,此時代亦可謂之騎士式之道德時代,如日本武士道以強侮弱為主旨;B.產業的封建制度時代,為中產階級聯合起來,反抗貴族,漸占優勝;C.資本主義時代,經濟力量漸大,可以左右社會。以上四時期加文明時代所包含之三時期,合成為七時期。歷史學家亦常參考其說。

  路易·勃朗[31](Louis Blanc)

  法國社會主義者,除聖、傅二氏外,尚有二人,可言及之。其一為Louis Blanc(路易·勃朗),其二為Proudhon(蒲魯東)。先講路氏。吾等知聖氏與傅氏,是法國最重要之社會主義者,為社會主義之創始者,彼二人所注意是宗教之熱心與「四海皆兄弟」之感情。自路氏出後,社會主義運動,即與法國國民接觸實行之地步,當時聖、傅二氏之空想社會主義漸漸衰竭,而新的社會主義思想未曾發達,使之不中斷者,全賴路氏一人之力。路氏以為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非常有關係,欲用政治之力量,實行社會主義方妙。路氏亦可稱之為社會主義者,在此過渡時代,彼極為緊要之一人。

  路氏於一八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誕生于馬得裡地(Madrid)。當時正值西班牙皇位不定之際,其父在西班牙Joseph Banapart[32]之下為財政總長(或說是作會計),日後Joseph[33]失勢下野,其父親回國,攜路氏歸,因之路氏在鄉村過少年生活。一八三〇年路氏至巴黎□□專門學校讀書,法國大革命時,其父親卒,陷於貧困之地位,一八三四年至Le Bon Lens雜誌為編輯。此時法國大起鐵路爭執風潮,乃雜誌主人主張鐵路私有,而路氏主張鐵路公有,兩人意見不合,遂離去。彼年輕時在巴黎作新聞記者,極負盛名。至一八三九年創辦一種進步雜誌(Revue des progrès)[34],此是民主黨之機關報。路氏之最有名著作是《勞動組織論》,其內容漸漸在Le Bon Lens雜誌上發表之,至一八五二年此書發行至第九版。又著《十年史,1830—1840》一書,首卷是一八四一年出版,至一八四四年出至十六卷即完成矣。至一八七四年此書在巴黎發行至第十六版。當時法國國家發生大變動,彼亦參與其事,故觀察事情極透徹。彼著《十年史》以後,又有更大的著作發表,即為《法國革命史》,共有十二卷,彼以十九世紀之眼光評論法國革命之價值。一八四八年二月,與同事之工人Albert[35]及與同事過之議員Ledra-Rollin[36]作社會主義之法律工作,甚受法國當局之反對。當時彼供職法政府,彼想設勞動部,大家均反對之,彼即辭職,同僚挽留之,請其為盧森堡勞動會議議長。懸此虛名,無裨實際,彼雖熱心作事,只是虛度光陰。此實法國當局想法不使彼離開,多出一反對黨,故名之為會長,一面又要喪失其信用,謂其徒托空言,無裨於實用,以人民為試驗,每每失敗,使之無法施行其主張。路氏要求民主主義之國家,須設立許多工業聯合會。彼謂此會為社會之工廠(國立工廠),可漸次代替私人之工廠。彼又以為人人均有勞動之權利(生存之權利),欲求生存必須勞動。此種學說在勞動組織之中發表者。政府方面之人順其意設立國立工廠,實含有惡意,命其敵黨Cmile Thomas為廠長。乃工廠不久即閉業。Cmile捏造許多黑幕宣佈之,使路氏對於公眾信用喪失殆盡,彼對此事殊為憤慨,有幾個明白之工人,亦非常抱不平,但彼得勢不久,即喪失權力。彼雖表同情於勞動,但對於勞動界之暴動是不贊成,因之頗有一部分工人不滿意。

  彼既見惡於法國政府,不能安身,又到英國。到一八七〇年拿破崙敗之[亡]之後,彼尚在英國,英人甚優待之。在英著《一八四八年之評論》,評論乃年之革命價值。一八七〇年九月八日由英回法,投身於政界,一八七一年二月八日被選為國會議員。彼因反對勞動革命,名望漸低,遂於一八八二年六月去世。社會大眾表示哀悼,國會為之營行國葬。

  其品格極純粹,人與之接觸,均羡慕之。彼以為人生目的是幸福與進步,欲覓人生之目的,宜由此出發,應當自此二方面之目的來組織社會。現今社會,根本上只是在個人之競爭,世人只知互相競爭,其實世界人類均為弟兄,以掌擊人,似不合理。社會上免除個人之競爭,然後方能改革,社會之良者是以感情為基礎的。

  路氏學說中有幾要點:(1)主張人人均有勞動權(生存權)。在社會上設立公共工廠,同時使個人私有工廠之組織,漸漸稀少。因國家設立社會工廠,比較總有利益。私有工廠倒閉,人人均投身社會工廠之間,則私有者均變為國有工廠;(2)國家須設勞動銀行,以低利借給平民作資本;(3)各人工作均應各盡其能,因人之能力非人所私有者。聖西門以為能力大則報酬大,能力小則報酬小,路氏以為不然,各人各取所需為佳。其實能力與報酬問題,學說不一,迄今尚未解決。

  蒲魯東(Pierre Joseph Proudhon)[37]

  蒲魯東(Pierre Joseph Proudhon)於一八〇九年生於法之柏桑爽(Besanon),此處即為社會主義家傅立葉之產地。自法國經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後,平民階級(被壓迫者)立於支配者之地位。人類歷史上可以任所欲為,即是時有許多社會思想,如春日之花,均已怒發,美麗之顏色,駭人耳目。有主張社會主義者,有主張共產主義者,有主張無政府主義者,聖氏、傅氏與路氏等之思想,在此時極流行。

  當時Cabet著書曰Voyage to Icaria[38],其思想亦有一部分信仰之。彼為共產主義者,因主張革命,不安於法國,出奔英,受英國烏托邦之影響,故歸法後,乃著一書。此書流行於美國,大受影響,當時美國新村運動勃興,均互相有關係者,蒲氏是當時之一人。其父親有謂是賣糟酒之小商人,有謂是箍桶匠,總而言之,其父親之工作是極微賤,然為人是極正直者。有一次蒲氏告其友曰:「余父是極誠實者,其為糟酒業,所定買賣之分量是極公平,不取過分之利。」如此結果,必入貧乏之途,其父親終在貧乏中死去。故蒲氏幼時只過貧乏之生活,別人互助之,就本地學校讀書。雖因家貧不能致書,然其卻向同學借書,將所欲教之功課鈔錄之,以備應用。彼此時極有趣味之事,即其一日得校中多種獎品,回到家中,卻無一點食物可以充饑。至十九歲即在一印刷局當排字匠,到二十七歲,其與朋友經營印刷工廠,越二年,其朋友即死去。當時彼無功夫研究學問,不過還時常至街上圖書館去讀書。

  至一八三七年,得到一種津貼,每年計一五〇〇法郎,以三年為期。此為柏桑爽(Besançon)學校用以獎勵一般有望之青年。於是蒲氏得此獎勵金,即至巴黎讀書,當時著一書,名《何謂財產》,至一八四〇年彼將第一著作《財產是何物?》(Qu'est ce que la propriété?)付印。彼對此問題之有名答案是:「財產是贓物」(La propriétéc'est le vol)。此書出版以後,蒲氏聲望大超,輿論界亦注重之。柏桑爽學校對此種著作,自然是不甚贊成,並且有一種謠言,謂將其津貼取消,然此事未見諸實行,仍照常得到津貼。法國教育總長亦以為彼為危險人物,在此時蒲氏即宣言彼為無政府主義者。一八四三年彼至裡昂做運輸事業。

  至一八四六年,其最著名之傑作《矛盾之經濟制度,或是貧困之哲學》(Système des contradictionséconomiques,ou philosophie de la misère)出世,此書之意為Marx所反對,Marx著《哲學是[的]貧困》反駁之。至一八四七年,蒲氏棄去商店經理人之職務,寄居巴黎,居然為一革新運動之首領。不久二月革命即起。當時著一本雜誌,名《人名之代表》[39],厥後又著×××雜誌。一八四八年六月,由巴黎市民選舉伊為議員,即建議於政府,主張設立交換銀行,此銀行可以發行一種證券,無論何人持此證券,可以換銀行所有存儲之物(麵包、用具等物)。同時銀行負著一種責任,無資本者借給之,以資本營生意(不須保證)。但是此事完全失敗,彼本欲要求五百萬法郎,畢竟只得一萬七千法郎。因其言詞過於激烈,招忌於當局,遂在巴黎監禁三年。至一八五二年已過三年之刑期,即住在巴黎。一八六〇年又被罰三年監禁之罪,此次即奔到比利時Brussels[40]避難去矣。後又返至法國,雖繼續著書,然其康健已經壞矣。於一八六三年至□□□□養病,至一八六五年即去世。

  蒲氏之思想如何?彼是革命之思想家,認私有財產制度是不正當的,不公平的,實為萬惡之淵源。彼對此制度,思想何種方法代替之。

  彼對於空想之社會主義者,加以冷酷之批評。彼謂財產是賊贓,是根據此種斷言。彼以為財產是奪取別人勤勞之結果,以自己處分之。勞動者對於財產方有自由處分權及享受權,不勞動者即無此權。細查奪取別人勞動的結果者,是土地所有者,資本所有者,此中人或是以土地取得地租,或是以資本取得利息,皆為分利者,只有勞動者方能生產。

  彼謂現在時代,第三階級久已認為有道德者,其實是甚陋劣。此一點亦不必驚訝。將事實列舉之,即可明白盜奪之情形。盜奪之形式約有十五種:(1)在街上殺人越貨者;(2)殺人之主謀或共謀;(3)破壞人之賬簿;(4)竊取人家貨財之行為;(5)欺詐取財;(6)官吏文書之偽造;(7)造假紙幣;(8)純粹詐;(9)用騙術騙人;(10)濫用信用;(11)抽籤之彩票;(12)高利取息;(13)以地租或房租生活;(14)靠商業不正當取得錢財(因超過合法之報酬,亦是一種盜奪);(15)以生產利息之過分者。以上所述均為不佳。至辯護私有財產制度者,約有三點:(1)佔有;(2)民法;(3)勞動。蒲氏對此三點均調查過,一一反駁之。

  (1)主張私有財產制度之人,對於「佔有」一層,以為無論何人,不能任意使用所有者之權利,因土地、財產有佔有一部分之權利。蒲氏以為不然,其地方應將生出多少人,與死亡多少人記載之,隨佔有者之數目,將其來變換,因數量是常常要變換,而人類在土地上佔有之數目,亦常常變換,故佔有之理甚不充分。

  (2)其次所謂民法,據蒲氏說:民法並不是為保護財產而設,是為人類之財產平等起見而設。此種情形是民法所宜有,並不是當然之道理,因為民法根本之精神是在乎平等財產。

  (3)尚有一點是勞動,有大多數人主張:無論何人賴勞動所成功之物,是彼所有之物。然蒲氏以為個人決不能生產何種物件,不必賴旁人援助之語,無論何人不能如此主張,如農夫似乎可賴一人生產,但細心研究之,決非一人所能辦到,所住之屋有賴於木匠、泥水匠之力,衣服須賴于裁縫……犁耙等須賴鐵匠,故每種生產物是社會集合勞動之結果。

  蒲氏之經濟思想,極受Pellegrino Rossi(蒲氏之師)之影響。彼對於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均厭惡之,因此二者皆壓迫自由者。而其學說之精華是自由,以為商業自由,教育自由,皆永遠自由者。以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課人民以勞動義務(強迫勞動)是侵害人之自由,並將人類個性,創造意志、愛情之趣味,均否定。由此一點,斷定共產制度與私有財產制度,雖不同,而不平等之精神則一。在共產制度之下,無論智愚、賢不肖,均須同樣作工。故彼以為在私有財產制度之下,是強有力者壓取弱者,在共產制度之下,使弱者壓取強者而已。聰明才智之士均被壓迫。故彼認共產制度,亦是奴隸制度。人類應當自由,而共產制度則壓迫人之自由。人類應自由為別人服務,不願受旁人之命令工作。此是蒲氏對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觀察。彼由消極方面,批評此二種制度,概括言之,彼以為人人均有平等佔有權。然伊並不想永遠作一批評家,故于一八四八年革命後,即建議於政府,設立交換銀行。彼以社會問題,不能起于財富之生產,而起于財富之流通,換言之,即在分配。社會上經濟組織被立在奴隸狀態之地位,是因為有二種物件,一種是貨幣,一種是利息。貨幣為物是交換之工具。有魚者想得米,有米者想得魚,貨幣在其中作交換之媒介,貨幣之作用是由此起。又利息之起,則由於資本家之剝奪,資本家取重利,即是給社會生產階級一種極難堪之重負。資本家以放款取利息,極有害處,而平民階級不能不需資本,因無資本,不能經營小買賣。資本家欲重利息,將已成就之生產事業,奪去極多。設社會上有一種制度,代替必需之資本,則勞動階級即可逃出資本家鐵鎖之下,而解放出來。彼欲設立交換銀行,將貨幣、利息二者之弊害均免除之。(1)貨幣作用可以消滅;(2)以低利息借資本於生產階級。至交換銀行證券之辦法,即凡製造者,將所造之物,可到該銀行換證券,以此證券可以換得價值相當之物件。證券之價格則是實在者,而無某種餘利,但定價格則由行內價格委員會規定之。

  彼于革命臨時政府時提議案,因有人以為擾亂財產之秩序,否決而後,彼自己以股份設立國民銀行,後因被捕,事遂寢。

  彼之政治思想,則為無政府主義,其觀念立于自由及正義之上。故彼以為法律是束縛自由之物,並為保護權利所有者之利益而設。因之賴法律束縛人類,以死物束縛生物,實有害處。法律、國家乃違反正義及自由之物,所謂法律、國家,不過有產階級之維持其地位者。彼以為無政府主義是為有秩序之狀態,凡有違反自由與正義之物盡行廢除,惟有契約則須遵守,但結契約與否,須由人人自由之意志為歸宿,然結契約後,則須遵守,蓋尊重自己之人格及別人之人格也。所以彼主張聯邦制度,許多團體可以由契約而聯合。彼不主張主權集中制度,蓋中央集權,必發生壓制之事。無政府主義並不是否認一切之國家,不過須以自由之意志為結合而已。如許多小團體,互相結合而成一公共之國家,而關於外國或國內之特別制度,如關稅、外交等等,則由公共管理之。

  總而言之,彼有四種觀念極為要緊:(1)自由;(2)協同;(3)平等;(4)正義。其經濟思想,皆基於以上四種觀念。

  蒲氏之歷史思想與孔德有相同者,孔氏分人類史為三期:(1)神學;(2)玄學;(3)科學。蒲氏亦分人類史為三期:(1)宗教;(2)哲學;(3)科學(其實每種學問均須經此三期)。在宗教時期人人講信仰;在哲學時期人人喜講詭辯;在科學時期人人極講方法。其實每種學問對於當時,均有相當之必要。在第一期,設無宗教,人類即不能生活。在第二期無哲學,人類可以永遠留在幼稚時代。至今則科學因環境之需要是一定要發生者,而宗教、哲學不能存在矣。所異者,則在孔氏對於政治是主張集權,而蒲氏是主張分權者。

  六、英國初期之社會主義者

  英國初期之社會主義者為渦文(Robert Owen)。彼是一博愛家,亦為英國社會主義開創者,與法之聖西門、傅利葉同為空想之社會主義者,有並論之價值。彼于一七七一年生於北威爾士(North Wales)蒙果墨列協(Montgomeryshire)之新市(New Town)村中,時五月十四日也。其父有七子(彼為最幼者)。原籍Welshpoop[41],後移住新市,是馬鞍匠,兼事鐵商。其母是新市農民之女兒。渦文幼時頗聰明,好讀書之名,聞於鄉里。十歲即赴倫敦,在某商店得點作事之經驗。十八歲時移住滿切司特(Manchester)經營紡織事業,此時方露出其作事之才能。本可得三千元之報酬。厥後又趨New-Lanark,該地有一紡織工廠,彼與廠主得爾(Dale)之女兒極有感情,自[至]後即與之訂婚。遂勸誘其各股東、前所認識者,購買New-Lanark[42]工廠之股票。自與得爾之女結婚後,即住在New-Lanark,至一八〇〇年,作New-Lanark工廠之經理與股東。一生經營工業之成績卓然可睹。彼所管轄之工廠中工人是極貧苦,目睹悲慘之情形,甚想救濟之。先教育工人及其子弟入手,頗有成效。英國王家聞New-Lanark廠之名,前來參觀。於是彼之學說,有許多門徒信仰之,自己往美國經營「新村」(Owen派新村),因人類[員]複雜,遂至失敗。其一生之略史如此。

  Owen之社會思想,可分為三期:(1)主張溫情主義(勞資調和主義)。彼在New-Lanark工廠(營)紡織業時,對於勞動之教育,極為注意,並想改革若輩物質上之生活,彼向政府請求規定工廠法,想借此救濟一般工人之困苦生活,自一七七一年至一八一七年之間彼均如此主張。(2)一八一七年以後之Owen,即變成為社會主義者。其原因與動機,是因當時彼目擊工人失業之慘狀,極力想法解決之之故。彼平常所主張之溫情主義,還是不能解決此問題。New-Lanark工廠之經營者,幸遇見渦文,方能如此待遇工人,其餘各工廠之經營者,均為私利,工人之困苦,是不堪設想矣。況當時工廠以外,尚有千萬之失業工人,更覺得難以救濟,於是有共產村計劃之發生。在共產村中,人人必須勞動,給以勞動證券,以此證券可向國民平衡勞動交換所,領得各種相當價值之需要品,彼並想實現其計劃,竭力為之。彼之門徒曾在英國實行共產村之制度,未成,彼自己又往美國組織新之共產村,亦歸於失敗。至一八三二年,第二期之思想即停止矣。(3)第三期從事于著述《道德》,以了其餘生,一八五八年卒,壽八十七歲。

  渦文在第二期空想社會主義之思想,更詳述之。渦文以為社會上種種事業,非為少數人計,應為大多數人之幸福計。據其觀察,人生須有圓滿之發展,方有幸福之可言。人初生時,性情可善可惡,如一白紙可染紅色又可染黑色,故人性是無善無惡,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彼以為環境是極要緊,一人生活地之風土、氣候及生活之資料,皆為一種環境。又財產之多寡影響人之善惡極大,無論何人,遇富厚之生活,受良好之教育,則其性情必佳。然僅命之度富厚之生活,尚不見功,因富家子弟常行惡事,可以想見,故非有良好教育不可。

  渦文著有《人口論》,但其論調與馬氏不同,馬氏以為食物是照算學級數增加,人口是照幾何級數增加,故人口增加甚速,而維持生活之食品不足用,因此人類可發生種種悲慘情形,如大戰爭,大瘟疫等。但渦文之人口論,以為人類可任其自然增加,決無人口不能維持生活之一日,故彼以為馬氏是杞人憂天。實則馬氏與渦文所處環境不同,始發生相異之論調。渦文主張組織新村,如新村人口增加,可分開再組織之。

  渦文社會觀之總結。人之性格是不善不惡,一面須改革其生活,使度富裕之生活;一面改革其環境,使受良好之教育,則乃人之性格必佳。從前舊觀念,以為人類可創造環境,彼以環境可創造人類。當時英國社會發生失業之風潮,使平民均陷於貧困之境。然此事並不使之悲觀,彼以人類有種機械之發明,產業界一定起大革命。彼謂,人類黃金時代,並不在久遠之將來,是在吾輩之眼前。大規模之生產方法,可增加人類生產力,人人富裕矣,再加以相當之教育,人類即可達圓滿地步。人人均將理性表現之,人類黃金時代,即可達到矣。又主張設學校教育工人,並設圖書館,使勞動界之智識,日增一日。彼努力於此種運動,使工廠法發表出來,其內容雖使之失望,不過工廠法竟於此時開始。

  一八一五年左右,英國經濟界大起恐慌,產業界尤甚,此種恐慌是產業革命後第一次之恐慌。當時英國生產品增加極速,但是生產品雖然增加,如果不能出售,則不能換成金錢。英國生產品之銷場均在歐洲大陸,如法國亦仰給之,英國方面商品出產益發達,而歐洲大陸之需要亦隨之增加,於是英國勞動工人之數目,亦日增一日,在鄉作工者,均赴大都市,叩工廠之門,想得稍多之工錢。厥後歐洲起大戰爭,英國工業界,尚是極活潑生產貨物,但歐洲各國買商品之能力,漸漸喪失,於是英國大受影響。生產品堆積成山成林,無法銷售,資本小者閉工廠之門,大者亦漸漸縮小而達閉門之地步。英國街市上均為成群結隊之失業工人,漂流于都市,不能返鄉。若輩只能流為盜賊、乞丐,或者饑餓以死,除此以外即無別種方法,英國政治家睹此情形,是甚為驚訝。大家呼號奔走之結果,亦不能救濟于萬一。Owen目睹此情形,故不得不將溫情主義放棄,主張共產主義。又因彼只能知注意勞動界之生活,故成為空想之社會主義者,而不能成為實際之社會主義者。

  從前渦文曾試驗過之方法,不過適宜於工廠之內,但在乃種特別經濟狀況之下,則其思想不得不發生變化。當時英政府亦下購贖意見,其發表意見,大抵以為,機器發明之結果,則出產品無限增加,但貨物堆積起來,不能以此遂謂人人之生活均享幸福。故欲人人均得幸福,則對於分配一層須注意,不然貨物與人類之幸福無關。當時一般人消費力不能增多,即生產與消費不能保持調和之地步。生產貨物是勞動者,而消費者大多數亦是勞動者。勞動者依工資為生活,如其工資多則生活程度可以提高,而其消費力亦隨之增加。然現在情形則不然,機器發明之後,其結果使勞動者失業甚多,又加以婦女、小孩亦可作工,於是企業家利用其地位,爭雇小孩、婦女,於是勞動者之工資,不能增加,則消費力當然不能增加,故生產雖多,而消費力不足,貨物堆積如山,而大多數之勞動者則顛連無告,當時之恐慌原因即在此。然則如何解決乎?即是增加勞動者之消費力,以消費生產過多之貨物,使生產與消費保持調和步驟,最好能有共同生產及共同消費之組織而已。

  彼理想中之共產組織如何?即協和合力共產村是。彼設平行四邊形之村,村之最小者為一千英畝,大者為一千五百英畝,其人口則自一千至一千五百人,內有建築物如工場、農圃、牧場等。村之中間則有公園之建築,而右為教堂、幼稚園,左為學校、圖書館,又有新結婚之寢室。以四間房子成一家,每間房可容納夫婦及子女各二人,小孩在三歲以下者隨其母,越三歲則公育之,故有三歲以上孩兒之公育地。又有寄宿舍,專為超過生二個以上之兒童居住。又有養病室,尚有隙房,預備親友旅行至此者所用。又有牧師住所及公共儲藏室。村之四周,以竹籬圍之。在此村內則生產之物適足供消費為原則,然不足時,可向外購之。村中居民,除非老年者、小孩、殘廢人可不作工,其餘均須勞動。勞力所得之生產品,則收納公共倉庫內。此村中各個人之財產,不為必要,而注意分配之平均,則其生產與消費可以調和,而恐慌之憂慮可免矣。

  能收容一千二百人之村,大抵須費九萬六千鎊,每人合中幣八百元,如此則失業問題可以解決。此為便宜之事,但政府對此議案是不能實行者。厥後彼在演說會中傳佈,然無人能完成之。彼以為共產村不僅救失業者而已足,用此法可以改造全世界,將全世界分為許多共產村,以事改造。彼有此決心,不惜以其資本組織共產村之事業(因其是資本家,財產甚富)。後來又至美國組織是村,因環境之故,歸於失敗。

  渦文於一八二四年到美國Indiana州[43],得面積三萬英畝之地。此為Rappist教派所辟用,彼以十五萬美金購之。集合九百餘人,組織一新村,名為「New Harmony」。[44]在此地完全按照其計劃實行,然結果又失敗。其原因則在所招集之九百余人中,國籍複雜。有瞭解其主義者,有僅為生活而來,不瞭解其主義者。渦文到美三次,每次均傳佈其主義。一八四五年至紐約召集國際黨之會議。一八四六年又在紐約憲法會議中發表其學說。Owen派之新村,在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均有組織,結果皆完全失敗。但此失敗之經驗,不能使其灰心,仍然勇猛前進,而且熱心運動。二年間將其經營紡織業所賺來之財產,完全用罄。厥後又設立勞動交換平衡銀行。此種運動,彼以為現在社會組織,商人居間(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取得利益,彼遂發現此法,按經濟上以人力所出之貨物為經濟財,即商品是。此種經濟財有一定之價值,還當以貨幣計之。但此商品以何理由有此價值乎?彼謂,唯一之理由,即人加上勞動,故有價值。如一雙鞋之價值為十元,即因為作鞋時,加上如此多之勞動力。與Marx之勞動價值說無異。由此觀之,經濟財之淵源為勞動。但現今社會對於經濟財,均用貨幣之數目來計算,最好以勞動之分量,表示貨物之價值。勞動是如何表現乎?即以作出此貨物之勞動時間表示之。現在社會表明一切貨物之價值,均用金錢,此即社會上發生弊病之淵源。作鞋一雙用十點鐘勞動,又假設作一件衣服亦需十點鐘勞動,如是則以一雙鞋可換一件衣服。但現在社會上衣鞋不能直接交換,非做鞋者,將鞋賣出,然後用錢買衣。占此中間者,即為商人,從中取得一種利益,結果貨物不能按照本來價值交換。如一商人從張某手中買十元鞋一雙,又從李某手中買十元衣一件,彼賣衣與張,賣鞋與李,價值須十二元,被商人剝奪利益甚多。Owen睹此情形,故主張設立勞動交換平衡銀行(Equitable Labour Exchange Bank),在此銀行中設一陳列所(bugaur),各人於十點鐘所作成之貨,存入其中,即給以十時之勞動交換券,即以此券可取十時作成之衣服。由此可將在中間剝奪利益之商人剷除。故此種銀行可救當時一切之弊害。厥後彼按照此計劃實行之,以為此種辦法,無論何地均可仿行。其於最初在倫敦設立此種銀行,然其缺點即在此銀行內所作主要事務為物品交換事情,結果無論何物,凡來交換所即須收受,結果陳列所內有用之物用盡,而剩餘無用物,不一年此種銀行即解散矣。

  勞動交換平衡銀行所發行之交換券上用「鐘點數」代替一元、二元之數(Owen為銀行之總裁)。管理人、書記為誰,於勞動交換券上記之。該銀行總裁僅一人,管理人、書記則各地不同。其紙幣中間書「真理」(truth),兩旁書勤勉、誠實等字樣。彼想用此法造成真理、勤勉、誠實。此時渦文已逾六十歲,仍為勞動階級奮鬥。厥後又組織「各國民各階級協會」(Association of all classes&nation),在此團體中彼主張社會主義。一八三九年後,此團體中人自己稱為社會黨人。當時英國政治上極受影響(英國工業聯合會議,渦文亦出席)。彼於一八五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卒,享年八十七歲。

  渦文承認凡人受良好之教育,則人性善。又以為環境是最要緊。彼注重幼年教育,故其于教育學史上亦占重要位置。Bentham[45]之功利主義,Owen極受其影響。其人生觀以為人之生活在幸福,且必須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得到幸福。其改造社會之思想,主張強迫勞動,勞動價值於現在社會主義上有極大之影響。其失敗之原因,在資本主義時代之環境,各人之個人資本主義之觀念太深,故其實行不易成功,而歸於失敗。

  七、基督教社會主義者

  基督教社會主義中之最著名者三人:(1)金斯黎(Charles Kingsley),[46](2)摩利士(J.F.D.Maurice),[47](3)盧得郎(Loudlon)。

  金斯黎(Kingsley)生於一八一九年,幼年時在私立學校,厥後到倫敦King's College,[48]又轉入Cambridge(劍橋)大學,一八四二年為副牧師,一八四八年其最初著作為《聖者之悲劇》,又出《二十村落之二十五演講》。一八四九年始投身於社會運動,並作民權黨種種運動。看出當時工人、貧民沉落于黑暗之環境,生活殊為辛苦,此時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均表同情于工人。故金氏亦擬以基督教主義、主張應用作社會主義,以改良社會。當時有二種報:一名《人民政治》;一名《基督教》。彼投稿於此二報,署名用Parson Lot,其著作對於民權党有所忠告。且著小說甚多,有名者為《粗服與褸襤》,將無產階級(工人貧民)之困苦,以沉痛之筆描寫之,作為社會上之貢獻物。至晚年思想不免變更,深悔青年時參加劇烈之運動,乃改入宗教運動及衛生運動。一八六〇年為Cambridge大學校長,一八六九年辭職至美國遊行講演,一八七五年卒。金氏為牧師又為文學家。此其略史也。

  Maurice為宗教家亦為文學家。與Morris[49]並非一人。一八〇五年生,為牧師之子,少年時亦卒業於Cambridge大學校,得學士銜。一八三一年為牧師。一八四六年至一八五九年之間參加於基督教社會主義之中,熱心創設勞動大學及婦女大學。一八四〇年受King's College之聘[50],為歷史學之教授,一八四六年為神學之教授。一八五三年對於宗教社會意見,不為大家所滿意,遂免其職。一八六〇——一八六九年仍為牧師生活,一八六六年亦研道德哲學教育,一八七二年死於倫敦。此摩氏之略史也。

  盧得郎(Loudlon)受Maurice之互助,同為基督教社會主義運動,曾有合作店之組織,關於生產合作多失敗,關於消費合作多成功。此皆實際之運動,非空言者可比。彼相信論理上、精神上之努力,可以改造社會。由馬克思派之眼光言之,是不認許,唯物史觀與宗教是矛盾者,然英國於此種運動,對社會上頗有影響,不能一概抹殺。

  John Ruskin[51](一八一九——一九〇〇)與Maurice(一八〇五——一八七二)為同時英國之藝術的社會主義者,人皆注意之。J.Ruskin誕生時,英國思想界情形,竟有人稱其為靜的英雄。十九世紀英國經濟情形,或謂德國、意國是產生音樂家,英國是產生經濟家者。一八四五年Marx亡命于英,見英國當日情形,方有《資本論》之著作。英國經濟學家之鼻祖為Adam Smith,[52]是資本主義之經濟學者,此亦由環境所造成。其發表經濟學,英國當時情形,正在自由主義流行之時,政治上主張人人平等,經濟上主張自由競爭。其《原富論》於一七七六年出版,此時中古之干涉政策,尚未完全消滅,故斯氏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之學說,是超時代者。其《原富論》有二要點:(1)即以全世界為單位;(2)主張自由放任主義。其缺點:(1)在計謀財富之增加,乃經濟之使命;(2)計量富之價值為人生價值之標準。此缺點為人道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家所指出。財富之增加,不見得社會上的較多之幸福,或因財富之增加,反引起恐慌,故分配問題實為重要。Bentham[53]以為社會上財富之分配,愈不近平等,則社會全體所享受之幸福愈少。對於第二點,彼以為富之價值,為人生之標準。Ruskin謂There is no wealth,but life[54]。此可補救其第二缺點。然其學說為當時環境所演出耳。Malthus[55]之《人口論》。馬氏生在一七六六年——一八三四年之中。此時英國思想界在混亂時期,Comte[56]、Bacon、James Mill[57]、J.S.Mill[58]、Rauson等均出於此時(而Malthus死前十五年John Ruskin始生),在此時發生亦無足異。其發生之原因,是當時有一行盧梭之學說者Godwin[59]著《政治道義之研究》一書,其中所言以為凡社會人生之困苦,均本政府制度不良。馬氏反對之,以為人間所受之痛苦,不關於制度之良否,均為自然法則為之。人口總增加,食物增加不及人口,此乃自然之法則,結果一定要發生痛苦。二人因此發生爭論。在其第一版中,以為災害與戰爭可壓止人口之發生。第二版中彼又以為可用道德之制裁,人為方法限制之。Godwin反駁之,以為承認道德制裁即承認可用政府人為制度裁改社會。Ricardo[60]之《地租論》注意於分配問題。李氏於一七七二年生於倫敦。Bentham曰:「予可說是J.Mill精神上之父親,J.Mill是Ricardo之父親,由是可說餘是Ricardo之精神上的祖父。」J.S.Mill生於一八〇六年,其思想將Carlyle[61]之唯心論與Comte唯物論相會合而成。一八二一年J.S.Mill由法返英,受其父親之影響,同時受Bentham之影響,後與其朋友組織功利學派學會,一八二九年此會解散,當時影響甚大,其發明機關雜誌。J.S.Mill雖屬￿正統學派之一人,但亦為打破個人主義之信用最有力之學者三人中之一。三人即J.S.Mill、Carlyle、Ruskin。Carlyle生於一七九五年,正值歐洲拿破崙戰爭之後,經濟非常窘凋,彼於二十四歲,即努力於勞動問題,以改良勞動界之生活及其經濟上之境況。其著作《英雄崇拜論》、《過去與現在》、《法國革命史》、《民權主義》、《末年的小冊子》,在英國文學界上占重要之地位。彼富於冷靜高尚之思索力,同時對於現在之希望,圖改良社會,非常熱烈。對於英之進步黨(Whig Party)[62]與保守黨(Tory Party)[63],不承認社會上之人為若輩所受累,因此二党完全是享樂主義之團體。Carlyle對此,不甚滿意。一八三七年法國革命起,英國頗受其影響(Ruskin適於此時產生),正是悲慘之時期,C氏過其青年之生活。當時朝野所注意者即解決社會上問題,其辦法有二:1.救貧法,2.參政權。關於參政權問題,一般改革家,以為勞動者在議院中占重要位置,不能解決。有幾個學者以為解決參政問題,即可解決麵包問題,C氏亦贊成此說。C氏與Mill於一八三一年至倫敦時相識,遂成密友。C氏是一極冷酷之批評家,以其熱烈之情感,對於當時之改革思想,加以嚴厲之批評。當時Ruskin、Kingsley、Froude[64],均以先生事之。

  Ruskin之略傳 Mill有自敘傳,Ruskin亦有此種傳記,名之曰Praeterita[65],然與Mill所作者不同。Mill之自敘傳,是極有系統之記載,Ruskin之自敘傳,以極散漫之文學,出之以所能想像之逸話。關於別人為其作傳者,則有E.T.Cook之The Life of Ruskin[66]一書,敘述較詳。其先世關於軍事上、文藝上有許多名家。其祖父在愛丁堡作酒商,至晚年酒業失敗,負債累累,未能清償,即行去世。其父John James Ruskin(一七八五——一八八四),其祖父命其父至倫敦研究經營葡萄事業。一八〇九年與其朋友二人,經營此業,其具有蘇格蘭人之特質(勤勞),有管理事業之才。厥後事業日盛,所得資財甚多,不但將其父親之宿債如數還清,而且積有財產,於倫敦郊外,建一美麗之邸宅,且其父富有藝術,以度其一生。一八一八年與Ruskin之母結婚,時其父年三十三,其母年三十一,至一八一九年二月八日即生Ruskin於倫敦。其父慈而母甚嚴,但為善意者。R氏幼時,母常命其朗誦《聖經》,且須背誦之,訓練其有忍耐之性格,此種性格在文學上生有一種趣味之一部。當其四歲時,家住在倫敦郊外,該地風景殊佳,其受一種自然美之薰陶。四歲時即能作往來書信,七歲時能詩,二十歲時即有許多文學上之作品。自己批評其作品,並不甚佳,不能稱為詩,覺甚慚愧。R氏幼年時有三種品性:1.平和(受其父之薰陶而來),2.服從,3.信仰,此為其母教所造成。因其家庭教育甚嚴,有一種專注之精神。十一歲時開始學希臘、拉丁語、圖畫。十七歲時從事於戀愛生活,中經一種悲慘離婚之事,頗受激刺,然彼於其女性並不咒詛,且以自慰方法,自慰其性靈。後作Oxford(牛津大學)之學生,于一八三七年起,一八四〇年因病休學,一八四二年卒業。其父親費鉅資為其子求學亦所不惜。當其讀書時,其母因愛子之故,至牛津大學附近居住。其父親因事業之關係,只能於星期日至牛津看其母子。其父母常遊覽歐洲大陸之名勝地,Ruskin隨之游,鑒賞自然之美,受此感化甚深。一八三三年遊阿爾卑斯山及意大利。一八四〇年正在牛津大學因戀愛關係生病,為失意之時。其最初著作,而且最著名者則為《近代之畫家》(The Modern Painters)。此著作為其藝術家生活之初步,著於一八四二年秋冬之交,每作成一部分,即對其雙親與堂妹誦讀一次,其雙親甚為快樂。其著作之大意,以無忌憚之文,將以前所有之論斷推翻,而闡明美之觀念與Bacon[67]、Rousseau[68]等同。此三人在思想界上打破悖謬間真理之路。B與R主張自然,Ruskin亦處同等之地位。一八四三年五月出版。以為古人之藝術不及今人。其父親以為不必署真名,只署一假名「牛津大學一卒業生著」。論美一段云:「以為美之觀念,表現人心最高尚觀念之一。美常在一定之程度,常使人心高尚、清潔,漸漸增加,不斷的受美之感化。其原因即由於天意人意,宇宙之間無一物不是傳出一種美之觀念。由正當知覺之心,觀察一切事物,其美的部分較醜之部分為多。在自然中無醜之物,只有美者。在自然中所含之美不有多少之相差而已。醜是助美者,使周圍之財物,宇宙之事物,愈顯明、顯盡宇宙間之美。」彼又謂:「青年之畫家應以純一之心情往于自然,如此,則爾宜想一想,方可描寫出自然的真真之美意。宜以忠實的純一的心情,與自然物之步驟相合,不宜以等閒視之,意不從事于自然,來放棄自然。」此自然之論調,在美術界及文藝界,有批評者,而讚揚者亦多。後由倫敦移住於Denmark Hill,[69]一八四一年(?)其母死時仍住此地。一八四四年五月其父生辰,其為父祝壽畢,攜全家同至瑞士旅行,為第六次。其在旅行中,見意大利古時美術品甚佳,遂起重視之心,以前對於古人美術品常輕視之。一八四五年四月到各處旅行。由一八四五——一八四六年間著《近代之畫家》第二卷,於一八四六年夏發刊。一面將原稿交於印刷局,一面全家到□□山遊歷[70]。厥後一齊出至第五卷,完成其著作。尚有一種著作為《建築之七燈》(The Seven Lamps of Structure)一八四九年著成。書中大意謂:建築術是國民生活、歷史、宗教種種特質之反映出來到建築之民藝上,所以研究一民族之建築術,即可知其歷史、生活、宗教。其所謂七燈之光明,即是:(1)真、(2)美、(3)力、(4)犧牲、(5)服從、(6)勞動、(7)記憶七種。在此書中,其謂美術是表現道德上、智力上、民族上、社會上之理想的方器。此種理論均在七燈上發表之。于此著作外,尚有《文尼斯之石》(Stone of Venice[71],一八五一年夏第一卷出版),說明信仰、思想、習慣種種民族之表現,即說明全民族之藝術,家庭或宮室建築反動之現象說明出來。彼謂一國國民之歷史與其說記於書中,毋寧說記載在片石上,其對於碑、石、雕刻非常注意。彼以為偉大建築物,即說明一國民道德之如何高,劣等建築物即粗暴之民之不道德。此書即發明其藝術哲學與其社會改造結合之要領。當其書發刊時,英倫敦〈均〉開博覽會,各國名士均來倫敦,大家對於其書加以讚賞。即Carlyle之冷酷之批評,亦稱為奇絕秀絕,史之說教,謂其書是建築學最良之書。如此之批評研究之目的與精神,方能說是現代之特徵。並謂此書如新之文藝復興,可知其價值之高矣。一八五二年Ruskin至Venice,一八五三年春此書全部完成。此書之要點,即指責出來近來勞動者為機器之奴隸,將人之趣味,銷毀於機器之中。機器工業于道德上、精神上均有缺點,彼將此缺點一一指出。彼富有一種極富裕同情心,可說是美術之批評,社會改良家,同時尚說彼是多感情之教育家。其前半生是藝術家,一八五一——一八六〇年彼依然是美術批評家,然其改良社會之新色彩,顯露於其著作之字裡行間矣。一八五一年後Ruskin往來於倫敦,作社交之生活,常同貴族往來,然歸家後覺社交甚無味。一八五一年同時又有著作名《羊舍構造論》,書中論英國耶穌教會分立之弊端,想出許多方法以聯合之。又有《拉飛爾前派論》(Pre-Raphaelism)。一八五三年開始作演講生活,在愛丁堡演講,可稱之為處女作講演。一八五四年與其父母同行至歐洲大陸旅行,又到瑞士,努力作《近代之畫家》之完成,將瑞士之近世畫家均論及之。一八五七年著有《圖畫之真髓》(Elements of Drawing),此書出後,大受社會之歡迎。一八五六年又出《英國之港灣》。一八五五年起刊行一種《繪畫學年鑒》,均甚有用,頗受大家歡迎。從此常與名士交遊,又常從事講演。關於美術及改良社會問題居多數,而美術又為其特長。一八五七年在Manchester[72]時講藝術之政治經濟,一八八〇年將此稿整理之,改名曰《永久之歡》(A Joy for Ever)出版(是書日本已有譯本)。一八五八——一八五九年間,為其生活演講最多之時期。在此時,有時到牛津或劍橋,以大學為中心,作平民之運動,極力遊說。又到Manchester演講,安慰勞動者或互助之,以傳其學說。彼有一種信仰,以為藝術為健全個人或社會生活之表現。此觀念從前即有,但經數年講演後,自信益確。一八六〇年《近代之畫家》完成。關於改良社會方面之書,可看J.A.Hobson:John Ruskin,Social Reformer[73],書中言運動及生活甚詳。在《七燈》書中,彼相信在理想上固然是尊重勞動,即在事實上亦去改良勞動。以前基督教藝術社會主義創立勞工大學(Workingmen college),為Maurice、Kingsley所立。在此大學中J.F.D.Maurice、John Ruskin不僅是理想藝術社會主義,且為實行者,完成教務,雖夜深不倦。一八五〇——一八六〇年其藝術批評生涯終結。一八六〇年開始為社會改良家之生活,在此年後其著作甚多,其重要者有一八六二年Unto this Last講經濟學原理甚深,一八六七年Time&Tide[74]書內,為寄勞動者二十五封信之集合。一八六九年——一八八四年為牛津大學美術講師,聽者甚眾。一八七一年著有Fors Clavigera,對於英國工人陳述自己對於道德上、宗教上種種感想。晚年作自敘傳,其父給以二百多萬之財產,用盡於公共之運動中。一九〇〇年一月染時疫,經二十日死去,死時將其生平所最愛之物品及名人均環繞其畔,遂溘然長逝。

  Ruskin之戀愛史 Ruskin之一生生涯,可說是悲劇之聯續,以詩人來看與之生活一樣。一八三六年當十七歲時,因戀愛不成之苦,受一打擊,時住於Herme Hill[75],其父友Domecy[76]由西班牙攜眷來此,住於其家,乃人有女四,長者名Adele Chotilde Domecy[77],Ruskin頗與之有感情,作小品《求友情》一首與之,然女士亦不以為意,置諸一笑。且其家族恐誤事,遂移家至巴黎。Ruskin繾綣不忘,作七頁之長信與之,終無回音,惟Adele之妹E-lise[78]、Caroline[79]二人,以信告之,謂其姊接信後,態度極為冷淡,並無何種表示雲。Ruskin雖不以為悲,然終有試驗Adele之作品,如Good Night[80]等詩,以表示其愛情。厥後Adele與法之貴族Baron Duguesne[81]訂婚,此消息傳至後,Ruskin之母,恐其子悲傷,不之告,後為Ruskin所知,於一八三九年作一詩Farewell[82]末句有愛慕Adele之意。為何Adele不能與Ruskin成功結婚?其原因有二:1.二人之性情不同,Adele生在南歐,Ruskin生在英國,性情因之不合;2.Ruskin之母是加爾文新派宗教[83],Adele是加特立舊派宗教,[84]因此不成。一八四〇年五月Adele與法人結婚之消息傳來,Ruskin極受刺激,因之而病,飄泊於歐洲各旅館中,鬱鬱不歡。第二期之戀愛史:Ruskin之母親與其友Withers夫人[85],有宗教關係,故時相過從。乃人有女名Charotte[86]常在Ruskin之家玩耍,時其年十六,與Ruskin談論,有辯論之點,R氏以長文駁之。時不久Charotte又移去,與一商人結婚,與其夫意見不合,不越二年而死。此又足使R氏加上悲傷也。Ruskin經兩次悲劇,其母極力安慰之,介紹女友Wardell[87],然極端不合。後又遇見一女,與前Charotte同名,亦與之有情感,然不成。一八四七年春R氏屢次受愛情之打擊,常住在Herme Hill與Denmark Hill與小孩玩耍,接近于自然之生活矣。Ruskin對於愛情常失敗,然不詛咒女性,可見之於Ethics of Dust[88]與Sesame and Lilies[89]中,極為讚揚女性,並不侮辱之,且其言曰:「吾決不違背母親」。第三期之戀愛史:一八四〇年Euphemia Chalmers Grey[90]住在R氏之家。R氏在此時曾作The King of Golden River[91]一小說,富有文學意味,一八五一年出版。R氏因其母親勉強撮合,與之訂婚,然其結果又加上許多悲劇矣。此種錯誤三方面人均須負責。1.其母為安慰其子之悲哀計,不問其是否合意,勉強撮合;2.Ruskin順從其母命,勉強允許;3.Grey又不審慎,亟亟於求婚,因之結果不佳。一八四八年四月十日,在蘇格蘭二人結婚,作蜜月旅行,因□於野外而得病,返至倫敦,在Park St[92]購得一房。當其病時,其母愛子故,作看護婦,不免使新婦起不快之感。住倫敦七年,對於結婚後之生活,極不能表出真相。一八五一年春日有一藝術家J.E.Millais[93]一作品,為社會所攻擊,Ruskin作文以袒護之。故M氏感謝之,時與R氏往來。一八五三年R氏偕其夫人Grey至Green Finlas[94]避暑,邀M氏同往,二人時有爭論,M氏常和解之。回家後,Grey又不告而行,回至父家,而R氏則自己旅行去矣。此後遂正式宣告離婚。當初R氏之友人來訪,Grey常言不在家,友詢何以不在家?則答雲常為其母所保護,甚至雲已與其母結婚,可想見其恨之深矣。離婚後,Grey於一八五五年與Millais結婚,伉儷甚篤。R氏經過此種悲劇後,仍讚揚女性,即Millais與其夫人Grey結婚,亦不恨之,且有許多作品,安慰其自己,並在報上介紹之,稱讚Grey。第四期之愛情悲劇:一八五八年與愛爾蘭之一女子Rosis Rose[95](Rosis原名RoseLa Tonche),教其書畫及數學等課,此時Rosis年僅九歲,而R氏年已三十九歲,不久又發生戀愛,故有St.Grumpet之綽號。一八六一年彼等回故鄉,R氏亦曾訪問一次,與Rosis談宗教。一八六五年其姊出嫁,Rose安慰之。一八六六年提出求婚于Rose之父母,然Rose因宗教不同,拒絕之。Rose死後,Ruskin得到消息,覺得十分悲傷。Ruskin之生涯,在戀愛中,演出許多悲劇。其在失戀中,惟一之安慰者,是為自然之快樂。

  Ruskin之美術的經濟觀 奢侈論。R氏對奢侈問題與欲望問題,雖為大家所注意,完全以私有財為中心而生者。其討論此問題,將財分為兩種:第一種財是直接與吾人生活必需者;第二種與生活之目的有必要者。一、即要有用財(used property)如營養而有功效之食物,保護身體之衣服、薪炭、煤及生產之土地,均屬之。二、如美麗之衣服、精裝之書籍、美麗圖畫等均屬之。R氏解釋勞動,由廣義方面而言,不僅在肉體,又須包括精神的。根據廣義之勞動觀察點,可分財為五種:(1)不由勞動而生產之財,如空氣、水、土地屬￿第一種。因人生於世,當然為人所應有。惟在道德上,此財不可分開;(2)僅由勞動而得之財,此種財為人生活必要品,如簡單之衣服、食物、住居、器具、作工所實用之家畜;(3)由勞動結果而能生產之財,但於維持生活無直接效用者屬之,不過使吾人身體、精神之快愉及方便而已,如美麗之寶石及器具等;(4)亦由勞動而生產之財,亦不是直接維持生活效用者,而為滿足智或情之愉快者,如網球場、圖書館、博物館之標本、美術品等有教育之趣味者;(5)代表之財(representative property),如證書、貨幣等。此五種中,何者為奢侈品?普通財論理雖可說是奢侈,然空氣不能算是奢侈。土地與水有時有奢侈之現象,如濫用土地、水等,即生奢侈問題。其餘由勞動而生產者可生奢侈問題,出生其對象。Ruskin以為貧苦問題,不僅是科學經濟之問題所能解決,宜以科學、道德、倫理各方面調和來解決。蓋用經濟觀察,不足用也。彼謂奢侈品,無論是個人或全體,即足減少一國民用在必需品之力量。一民族之貧苦人,食未充足,此民族無享用奢侈品之權。彼又謂一國美術品,僅供上流階級獨自享樂,此種美術品之功用,不能普及人民,此國家一定滅亡。在歷史上可舉例以明之,西班牙有Velesguez[96]之名,而西班牙隨之滅亡。意大利北部美術家Leonardo[97]著名,而意大利北部滅亡。Raphael[98]美術多而羅馬滅亡。有大美術家,生命即傳佈國亡警告之鐘聲。人不可無生活,即不因勞役而貧乏,不因奢侈而腐敗,以正當目的與美術行為,所佔據之平和而滿足者。其對於「經濟」(economy)一字之解釋,不是金錢消費之意思,亦不是節約之意思,而是聰明之處理調節的意思。詳言之,即將人間勞力,用巧妙之處理,合理保存勞力之產物,並用適宜的合理的以分配產物。Ruskin之學說甚多,談到心的改造,又有許多地方承認心與物之支配,與馬克思唯物史觀有相同之處。其推崇自然,人類不能離開自然,自然是用人為其解釋者,發揮其美,如社會為讚美自己美之人去解釋時,自此社會成為健全社會。彼是心物調和改造論,以為健壯社會實現,必須健全之人,如健全人心,不得不要一種健全社會。健全社會如何產生?財物之分配,適得其宜之社會實為必要。現代社會是奢侈與貧乏相結合者。奢侈即缺乏調和。R氏在其Sesame and Lilies著作中,論人類所應作事為何?其結論有三:1.人類應當度樸素之生活;2.人類應竭力作健全事情;3.為竭力作極好事情,應用盡其財產。此三點是對於富者而言,其對富者奢侈與貧者奢侈均為絕對的。Rousseau[99]主張自然,然有反對奢侈之論,但其以為原始社會是自然的,現代社會是反對自然者,故以為悲觀。Ruskin以為並不悲觀,可以改造者,但奢侈是比較之概念,並無一定標準。對此問題,德國學者Rocher亦言在此國為奢侈者,在別國即以為不奢侈。富家以為常,而貧者觀之以為奢侈。Ruskin亦主張此意。中國墨子反對奢侈,而在非樂之論中言之,但Ruskin並不反對樂。在現今不完全社會中,奢侈亦不調節分配不公平之辦法。

  Ruskin在《時與潮》之著作中,謂:「爾可請一大畫家Paul Veroness[100]為爾作房子之畫,亦可請極有名之鑄金家Benvenuto Cellini[101]為爾鑄一杯亦可以,此均可由爾隨意。然爾不能為爾自己作珠衣,使一百個潛水夫,至海中采珍珠。」此可表明R氏奢侈之思想。

  Ruskin之經濟觀 有人稱R氏是社會主義者,亦有不然者。在一九一九年其百年紀念時,J.A.Hobson[102]作一論文,謂R氏不僅在產業界是一引導者,並且是社會主義者。F.C.Mestorman[103]讚揚其社會改造論,謂列寧之學說近乎馬克思,毋寧近於Ruskin。社會改造亦有三:1.人道社會改造家;2.理智的科學的社會改造家(馬克思等);3.虛偽的社會改造家。人道的社會改造家重道德、精神,科學的社會改造家重理智、科學,虛偽的社會改造家重藝術。Ruskin兼第一、第三而有之。Ruskin相信於美之一人。在十九世紀英國思想界之地位上,可與J.S.Mill[104]、Carlyle[105]鼎足而三矣。在維多利亞時期,Ruskin反對個人自由主義,即反對正統派經濟學家。其對於經濟觀念,即是Economy=goods+good management。[106]所謂goods即屬￿物質的問題,good management即屬￿人的精神問題,將此二者結合即成為經濟問題矣。

  Ruskin於一八四五年與基督教社會主義者,辦理勞工專門學校,主張將基督教義應用出來,即是社會主義。又主張合作,反對激烈運動,如罷工(過度者)。主張工人于物質生活外,更應有娛樂與趣味之生活。彼所謂娛樂與趣味之生活,即指音樂與美術。此種物是感化者,于改造人心有莫大效力。音樂與美術之娛樂,含有道德與宗教之意味。美術家之製作,均為正當之勞動,不是奢侈之勞動。此種論調與Morris相同。彼謂:凡美術之物,一定是永久歡喜,凡永久美之物,應是一切人之歡喜(普遍之歡喜)。William Morris之美術觀說:美術不是特種階級所特有之奢侈品,是為全人類所必需者,社會上並無將美術物從任何人手中奪去之權,應為大家所享受。關於此點,此二人亦相同。

  Ruskin主張勞動價值說,在其《藝術經濟學》發表出來,使勞動者知勞動價值,並要使勞動者認識勞動之趣味。勞動者以鋤、犁耕種,其為國盡力,與中流階級之武士,以槍、刀在戰場上為國盡力,文人以筆表現藝術為國盡力均相同。勞動者領受國家年金,應與中流階級受同等待遇,因武士、文人固然不可缺少,而在農田或工場作工之工人,更不可缺少。此說之目的,即使勞動者知自尊,同時使一般人尊重勞動。

  Ruskin亦承認資本家之掠奪(於一八五八年講演),載於其著作《兩路》(The two paths)中,題為《人於自然美術與社會生活上鐵的作用》。在此文中承認資本家有掠奪之事實。彼對於金錢是反對者,彼謂,在無金錢之社會制度中,社會是極有幸福者,及金錢成為社會制度,社會即發生種種不安之現象。有幾處與Tolstoy[107]之無抵抗主義相同,即反對暴動。再者Tolstoy以為音樂貴族化,一定是墮落者。Ruskin也以為美術貴族化,一定是墮落者。彼謂人類生活之泉源有三:(1)美的衣服,(2)潤澤的食物,(3)藝術。無論詩人之藝術家與美術之藝術家,想成真正之作品,一定須瞭解時代之精神,最優最美之作品,是以該時代作材料。

  彼對於土地私有制度,甚反對之。Henry George[108]亦是反對土地私有制度,彼以為土地之不平等,是社會上一切不平等之淵源。Ruskin在Time and Trade[109]中發表對於個人主義學說(John Mill所主張)加以攻擊。彼將貴族社會分為三種:(1)地主與軍人,(2)資本家、商業家,(3)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第一類之貴族即地主。最要者即解決土地問題,土地問題中,尤以分配問題為要。土地分配有二種難點:(1)土地分配方法與人數之關係;(2)有許多改革家均有一種個性,若輩以為假使土地分給人民,社會立有幸福。彼關於第一問題,以為土地分配方法雖好,然人口總是增加者,結果不必能成功,現在我輩不必講人口問題,僅就分配問題立論。第二點彼主張於物質改造外,應有人心之改造。彼對於地租亦反對之。彼謂人之身體、水、空氣,均不能當租之物,人無買賣人身之權利,空氣亦不能出租,土地亦然。所以人利用土地不能禁止,然須有相當辦法。其辦法:1.對於國家有信用之人,以其希望能將才能領一部分土地,但國家須定法律來監督;2.領有土地者,必須自己耕種,不能轉租別人,徵收地租;3.借用土地之人,應得一部分收入,但應由國家定出一定之額數;4.所有剩下來之土地,開闢為可耕種之地。

  Ruskin對於階級鬥爭,是不贊成者。Marx即主張階級鬥爭者,以為欲改良勞動者之生活,只在階級鬥爭。此純由物質方面去改造。Tolstoy主張從心的方面去改造。Ruskin主張心物調節,故二者均須改造。

  Ruskin之烏托邦(理想鄉)。其思想完全在聖·喬治商社(St.George Guild)[110]將其過去二十年的理想實現。為作此種運動,將其遺傳下來之百五十萬財產均犧牲矣。彼以為(1)無實際的宗教的文明,不能存在;(2)土地上之勞動,於人之生活最為重要,離開土地上之勞動,不能希望人類之繁昌;(3)人之幸福,須有正直、真實在內,否則無正直、真實即絕無幸福可言。彼以為此三種目的,組織St.George Guild,一八七一年,集合許多同志,其中有地主、佃戶與勞動者,彼自己先出七萬元,同時集資組織商社式之社會主義的小國家。彼謂:Wemay try to build a small piece of land to make beautiful a peaceful[111](吾輩想將英國小塊之土地,養成極美麗者,極和平者)。在此處完全適用農業,不用機器,有目的、有思慮者之人才能住在此地。除疾病、死亡外,是無懶惰之人。移住正可自由。大路一小時行四十英里,是不可能者。然可利用家畜之背與舟車之便利運輸,而不用機器。在此處有極美麗之花園、菜蔬,田地有豐富美麗之穀物,又有音樂詩歌。彼想以此種物品,作模範之境界。此種新村(理想鄉)運動,與日本武者小路[112]之新村,極有相似之處。一八七一年發起此種運動,至一八七七年建設Guild[113],在英國Sheffield[114]附近(郊外)得有十三acre[115]土地來組成。Ruskin為Guild master[116],凡捐金與土地者,均稱為夥計(company);佃戶與勞動者,為居住者。在農業上,所謂人生種植必需的有形的物品:(1)新鮮空氣,(2)水,(3)肥沃之土地。人人需用不加限制。彼主張家庭工業,獎勵手工,紡織。彼關於美術亦極注意,彼在guild中組織博物館,以使人心改造向上。現在此館仍在,凡入社者須於下列六條條約簽名後方可。[117]

  (1)I trust in the living God,father almighty,maker of heaven&earth of all things&creatures visible&unvisible.

  (2)Iwill strive to save Him and keep His law and see Hiswork,which I live.

  (3)I trust in the nobleness of human nature,in themajesty of its fulfilled,the fullness of its mercy,&.joy of its love.I will strive to lovemy neighbor asmyself,and even when Iam not,will act as if did.

  (4)Iwill laborwith such strength&opportunity as God giveme.

  (5)Not to deceive,or cause to be deceived,any human being for my given or pleasure.

  (6)Not to kill nor hurt any living creature needlessly,nor to destroy any beautiful things.

  八、費邊社(Fabian Society)

  費邊社之意義,是採取羅馬之有名將軍Fabius Maximus[118]與Hannibal[119]戰爭,彼初時取遷延政策,後待機會臨頭,立即猛攻得勝。費邊社所採取之態度,即是如此,故有此名。此社成立後,有一種極明顯之規條上言:爾宜靜待時機,取法於Fabius Maximus之戰略,時機一到,一定須照Fabius之勇猛,激烈奮鬥。此規條是社中共同遵守之格言。

  此社成於一八八四年,起源由於Thomas Davidson,[120]彼發起一「新生活社」vite neova(new life),想尋一地方,實行共產主義之生活。後來討論結果,以無地點,即在英國社會上宣傳理想,此為費邊社之淵源。

  新生活社,出一雜誌名《播種之時》。其中Frank Pol[d]more於一八八四年提議改為費邊社。彼等之主張不同,有主張無政府主義,有主張國家社會主義者,後來大家成為一定的主張,反對馬克思主義。然此種社會主義之發生,是受影響於Marx,彼等大致亦取其說,但政策上主張緩進,不主張革命。此可說是英國式之主張。對於社會制度,則主張集產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用緩進方法,將生產機關收為國有。有人批評謂Fabian Society主張中央集權,不免有其他思想家(如Bernard Shaw)[121]否認此說,否認消極的集產主義。彼等中著作家甚多,當時組織中多是少年,後來大多數成為有名之著作家,現美之Guild socialism[122]大多出身于費邊社,如MacDonald[123](現任英國國務總理)、Sidney Webb[124](夫婦均是費邊社社員,主張工聯主義)、Bernard Shaw、Sidney Oliver[125]、Graham Wallas[126]、Mrs.Besant[127]、Hubert Bland、G.D.H.Cole.

  宣傳主義有二種方法,一種宣傳,一種論著。彼等有七人著一《費邊論集》,其影響甚大。其論著即經七人之研究討論而發表之,至歐戰以前三十年其影響于英政治甚大。歐戰後,費邊社之勢力漸衰,至今為Guild Society、Distributionism(分產主義)、Syndicalism[128]三種代之。於一九二〇年Guild Society代費邊社之思想而起,Guild Society襲Fabian Society之無政府主義與工團主義之衣服而成。

  由費邊社宣言中,可以看出幾種要點:現代制度,除本人以外與任何人無關係,將國家土地、資本變為私有財產,可使社會紛亂,變為無數之階級。故彼等主張將土地、資本收為國有,乃大眾之責任。又謂,資本主義能鼓勵發明均分之說,亦無人相信矣。故主張資本歸國有,又主張兩性間宜平等政治權利,男子不能以政治勢力壓服女子(蓋費邊社中女社員極多之故,有此主張),又對於教育,亦極注重,當時對於大學有一種運動,即用浸灌之方法。

  九、行會社會主義(Guild Socialism)

  行會社會主義為英國特有之學說,亦為最新之運動,我人對之頗饒研究的興味,據此興味,而生此種社會主義如何發生之鑽研焉。我人看現代世界各國社會主義有統一之傾向,大體的方向群趨於馬克思主義。德國學者宗巴時(Jombats)於其大著《社會主義運動》一書中,曾謂現代世界各國社會主義漸有統一的趨向,此趨向為何?即競尚馬克思主義是也。由此言可證吾人觀察之不誤。夫此傾向固吾輩所宜知,然各國所有的特色亦豈可忽略。英國之特色,即此行會社會主義也。

  此種最新的運動,於思想上運動的體積如何,固難確知;于實際表現上,尚有年月可存。從一九〇六年後發生,一九〇六年前無此運動。最近之可談的是一九一一年後的運動,因一九〇六年雖發生,仍無何種效力,於一九一一年其勢漸大。此主義為對英勞動黨之反動,英勞動黨采議會政策,取立法手段,達若輩之目的。彼等所認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可說是集產主義,與費邊社主張大抵相同。Guild Socialism是對於兩種主義批評之結果而成。此種主義即一為集產主義的批評,一為工團主義的批評。從消極方面言,是批評集產主義與工團主義;從積極方面言,採集產主義之長,補工團主義之短,取工團主義之長,補集產主義之短,擷英摘華,取長補短,得成此特有之主義焉。

  英國議會中有勞動黨出現,始於一九〇六年之總選舉。因此故,吾輩說行會社會主義為一九〇六年發生之運動,然吾輩又可言此是一九一一年之新運動。蓋因一九一一年歐洲大陸法國之工團主義輸入英國,雖其年月不清,大體可說是於一九一一年。後J.S.受工團主義之影響[129],因當時英之勞動者,對於勞動党非常信任,此信任可說是一種過信。其結果勞動黨發展速度不快,同時議會政策,露不滿之現象,因此勞動者漸不信任,此時恰值工團主義輸入。

  工團主義與集產主義不同之處,即後者主張生產機關集中於社會與國家之間,由自治團體支配之。我輩可說其國家的社會主義或國家的資本主義。在此主義下,勞動者並未解放。在現代資本主義下,勞動者純屬奴隸之地位,而在國家的資本主義下,勞動者物質生活略得解決,而於精神方面仍屬奴隸地位,勞動者並未管理生產,立于主人之地位,與現代資本主義所差者不過由個人名義換個國家名義而已。再者,集產主義所采之政策為議會政策,以為勞動者多得議席,即可解決一切問題;而工團主義與之相反,主張生產當歸工團或勞動組合管理,採取直接行動,如同盟罷工、怠工等手段。集產主義可說是消費者的專制,工團主義可說是生產者之專制,在此制度下,一定不顧消費者之利益,無消費者參與,生產額完全由生產者決定,結果絕不易得正確之計算,此其缺點。再者,彼否認國家,但實際上,主張由各國代表組織中央委員會,此會吾等可說與國家有異,況且由生產者舉出代表管理事體,表面上,似生產者干涉事體,實際上由委員會組織,仍是外來之干涉。如煤礦能產出多少煤,其決定由於中央委員會,此委員會中一定有礦工的代表,其餘對於煤之關係均為消費者,因此仍是大多數消費者組合來解決,對其宗旨,豈不矛盾?此又其缺點也。即修正其缺點,採取其長處。工團主義於一九一一年輸入英國,此時英國表現勞動(者)不安(Labour unrest),此種不安可說是工團主義輸入之因,亦可說工團主義輸入之果,然於一九一一年前,英國並無工團主義,故此種不安,不能說彼造者,是因英有此種不安,工團主義始乘隙而入,故後說較為適當而合理。英國勞動者有代表出席議會,早已有此舉。於一八七四年時,煤礦工二人到議會為代表,但彼時以自由黨資格列席,不是以勞動黨資格列席,至一九〇六年,始完全以勞動黨之資格列席。英國勞動黨由三種人組成:(1)獨立勞動黨(Independence L.P.),(2)費邊社,(3)勞動組合。獨立勞動黨與現在之勞動黨不同,此為勞動黨之一部,不可混而為一。在一八九三年為Hardy[130]所創立,亦為標社會主義的團體,由此勞動組合,化為社會主義者,此黨盡力獨多,於是勞動党出獨立代表之機會漸熟,遂於一九〇六年勞動組合組織勞動代表委員會,於是年總選舉時,推選候補者,結果舉出二十九人,於一九〇七年不屬￿勞動代表委員會之煤礦工委員會有十二名,兩者相和,共四十一人。此時改勞動委員會為勞動黨,勞動黨之名稱自此始。

  英勞動黨漸似社會主義,但不是純粹社會黨,與德之社會(民主)黨不同。因其分子甚雜,由獨立勞動党與費邊社別有勞動組合大多數及少數消費組合,占勢力大部者為勞動組合。按最近一九一二年統計,勞動党包(括)勞動組合人數為一百八十五萬八千零七十八人,社會主義團體會員為三萬一千二百三十七人。於一九〇六年總選舉為勞動党之成功,結果使勞動者對於該党有過大之希望,相信勞動解放,完全可由該黨手中作成,但該黨絕無如是之力量,不能有如此巨大之成功。此話中含二意,即勞動黨議會中勢力,一定日增,再者相信勞動黨勢力,如有相當增加,必能將勞動者完全解放,換言之,勞動者相信依賴該黨之議會政策立法的手段,即可滿一切之要求。果然,該党成立即制訂職業爭議法,此制訂後,可使勞動者對該党生起過信。所謂職業爭議法者,即因有一案件,是勞動組合對職業有不法行為,要求賠償責任,於勞動方面,有莫大利益。但勞動党縱有議員甚多,終不能防制社會上物價日騰,引起勞動者不安。此問題不能解決,後來又經兩次選舉,議員權不能增加,因此勞動者大失所望,遂不相信議會政策。此時工團主義輸入,反對議會政策。

  G.S.之發生,由於當時一般勞動界對勞動黨表示不滿,尤於一九一一年因憲法爭議為甚。是年一月選舉,勞動黨得四十人,十二月得四十二人,比第一次勞動黨人數四十一名,無大進步。因對該黨之手段上、目的上及發展無力上種種關係,均不滿意於勞動界,適值工團主義輸入,G.S.遂於批評原有之集產主義與新輸入之工團主義而成立焉。從正方面言,G.S.為若何之形體?即一面批評集產主義,一面批評工團主義,以前者為消費者之專制,後者為生產者之專制。兩者各有長短,G.S.以其所長,補其所短,折衷二派而成新奇之一種主義。

  G.S.派主張如何?不可不研究之。費邊社之健將S.Webb雖主張集產主義,但亦為在此制度下,有一種可怕的危險。彼一方面主張產業歸國有、社會、市有,同時主張定一國之最小限度(National Minimum),保障國民之生活(指勞動者)。同時彼以為雖產業歸公,然勞動組合運動,絕不可廢止,藉以提高勞動地位。蓋因其看出集產主義權在消費者手中,在此制度下,僅將原來之企業家變為國家者,而勞動者仍立被動地位,故從物質生活上著想,主張國民最小限度之保障,一面不要廢止勞動組合,以補救專制之危險。然衛布雖看出此種危險來,仍不免受Cole(主張行會社會主義者)之批評。Cole謂集產主義者雖能看出彼制下勞動生活之危險,因此若輩主張定出國民生活最小限度,保存勞動組合的運動,然此不過從物質方面救濟而已。于精神方面,勞動者仍不自由,不能自管產業,仍立於從屬地位,因在集產主義下,工人制度依然存在,結果勞動者處在以勞動為商品去賣之地位,故仍不能解放。

  G.S.認定以人類為商品是不合者,反對買賣人口為奴隸。彼等謂,奴隸是以終身為奴者,勞動按日、月、年為期之買賣,與以終身為期之人的自由買賣無區別。彼等以此二者罪惡相等,想廢除人身之買賣制,須首先宜將雇主與被雇者間之階級區別消滅之,非廢除工人制度不可。S.Webb謂產業之經營,無論在任何社會,有三種緊要之問題:

  (1)生產為何物,屬何種類,其數量、品質若何?應歸誰決定;

  (2)生產之方法、材料、手段、技術、人員,應歸何機關決定;

  (3)生產者之工錢、時間與其別種條件,應歸誰決定。

  此三問題在現代資本主義下,均歸營利之企業家決定之。在集產主義下,此三問題歸:第一問題歸國家決定,因國家代表消費者,不能歸生產者決定,以其不易將生產額與種類計算精確之故。行會社會主義,對此問題亦同此主張。第二問題為集產主義與行會社會主義爭論之焦點。集產主義以為應歸國家決定,其理由為:此問題不能歸生產(者)決定,因為歸生產者決定,則技術無進步,生產者習熟技術,喜用舊法,以新方法為不利於己,故勞動組合往往拒絕用新機器,于勞動運動史上之例甚多,如歸彼等決定,恐現今我等航海,仍用昔日之帆船,旅行仍用一輪車,所穿之衣服仍為粗布。據此理由,S.Webb主張應歸消費者決定,於是生產技術無進步之妨礙。關於此點,G.S.派主張不同,彼等以為生產之決定,認屬￿管理生產方面事體,即應歸勞動者決定,至於以勞動者偏于保守,有妨技術進步,是完全錯誤者。何則?彼等無有反對新機器之偏見,彼恐新機器用入,因而失業,或因用新機器,手藝不熟,因之工錢低落,如現在假定行G.S.制,則一切失業與工錢低落之危險無有,工人不致如此守舊拒新,此時以機器不是人類之仇敵,乃是良僕。在現代資本主義下,機器可以制人死命,為人類之仇敵,當然工人偏于保守之傾向,乃將此制改革之,彼等決不致於保守。第三問題,無論集產主義與行會社會主義皆認定歸生產者決定(勞動組合決定),因不然,恐受消費者之壓迫。

  主張G.S.著名之人,有Cole、Hobson、Penty、Russell[131](即羅素是)諸人。Russell以為Cole謂工人趨於保守一層,實大有可顧慮之價值,羅素提出一補救之方策,主張一種方法獎勵新技術與發明,即於一定時間,許發明者所屬的Gild一專利權,此法即可獎勵技術之進步。

  行會社會主義之制度。此主義為折衷集產主義與工團主義,用動力平衡而成。一種代表生產者,即National Gild[132]組織Gild Conference[133]。此外,其認定國家之存在,此點與工團主義不同。然後者主張設立中央生產局(Central Production Bureau),我輩以為與國家無異,前已言之。國家代表消費者,有兩種會議,一種由地域所舉出之代表,與以職業所舉之代表開一聯合會議,以決定生產事件。一種是行會代表生產者與國家代表消費者之會議,使一切生產事體,生產者不能獨行專制,而得一平衡,國家受社會委託,對生產工具有所有權,行會亦受社會委託來管理或支配生產事情。因此行會須受國家之掣肘,防生產者之專制,即由國家於行會中收一種租稅,並定生產物價格,以防價格額外增高,因以此事由何機關定之,即由國家與行會組織—Joint Committee[134]定之。

  行會社會主義能否實行于英國,尚待研究。然吾人以為此主義于理論方面尚饒興味,於實行方面研究無大價值。何則?以徒尚空談,於實行頗不易也。今不憚煩瑣,略述其理由如下:

  1.當其最初發生之時,學說之宣傳不廣。一九一二年於《新時代》雜誌中同人標一主張,此雜誌(New Age)[135]只在上流階級流行,故其宣傳力不及下流階級。宣傳學說不廣遍,欲其實行,豈不甚難。此第一因也。

  2.英國勞動組合不十分整齊。舊有的組合,大抵為職業勞動界之組合。按勞動組合,有職業界與產業界之分。前者按職業性質而成的Craft Unionism[136],如手藝勞動者為一工會,使用機器的勞動(者)為一工會是也。後者Industrial U.[137]屬￿一類產業之勞動,通合起來組一勞動組合,如礦工勞動組合、鐵路勞動組合是也。如實行G.S.須勞動者管理產業,如勞動組合為職業界的是不易成事,以其無管理之能力,故須由職業界之勞動組合變為產業界的方可。但現在英國多職業式的組合,改變實屬不易。此G.S.在英國不易實行之第二原因也。

  3.G.S.在英國帶有平和性質,缺乏革命之性質。然在現代階級爭鬥時代,想以平和手段,將生產完全歸其管理,實屬不易。此G.S.在英國不易實行之第三原因也。

  Cole、Hobson、Penty此數人之主張亦有不同之處。Cole主張國家加上基爾特來組織聯合會機關,經營生產事體。其主張多元主權論,主張職分原則(Principle of function),無論何者均有職分,在此職分內均有主權與自由權。Hobson主張G.S.專管經濟方面,國家專管政治方面。Penty著Old World or New[138]一書,回想歐洲中世紀之手工業行會制度,反對大工業制,主張地方基爾特,不主張國民基爾特(National Gild);厥後彼自己承認國民基爾特,為達地方基爾特之階級。

  李大釗教授演講

  邵純熙筆記

  方行、顧廷龍校訂

  [1]題解 本文系李大釗為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兩系開設的《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課的聽課筆記。記錄者邵純熙,浙江余姚人,是當時經濟學系三年級學生,1921年入學,1925年畢業。當1924年1月4日李大釗離京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時,《北京大學日刊》於1月5日曾刊出註冊部一則《佈告》:「李大釗先生因事出京,……其所授政治、經濟兩系之《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暫時請假,回校後再行補講。」在此前後(1918—1925年)再未發現有開設此課的記錄。1922年10月31日,《北京大學日刊》曾登載過註冊部下述《通告》:「李大釗先生所授政治、史學兩系《唯物史觀》本日上課,其《社會主義史》、《社會立法》兩課,均稍緩再行授課」。據考,《社會主義史》此後並未開講。我們推斷,該課就是其後改定名稱開設的《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另據《北京大學日刊》記載,1923年上半年1月起,李大釗在「現代政治講座」課上講授《印度問題》;1924年5月起,又講授《人種問題》。根據以上史料,我們可以考定:《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是正式課程,而非專題講演;其大部分授課時間應在1923年下半年(即三年級上學期),其間1924年1月5日李大釗請假離京,延誤了一些課。據此,我們將本文的講授時間定為一九二三年九月至一九二四年四月。1999年版《李大釗文集》,沿用前人的看法,將發表時間錯定為1920年,現予以更正。

  [2]渦文(Robert Owen) 今譯歐文(1771—1858),英國社會改革家、社會主義者,1799年在蘇格蘭的新拉納克獲得一家工廠並在廠內實行限定工時、提供良好的住房和教育、建立合作商店等項措施。他積極奔走,幫助促成1819年的《工廠法》(Factory Act)。1843年組建「大國民團結工會」(The Grand National Consolidated Trade Union,1843)。著有《新社會》(1813)等。

  [3]Sozialismus 德文,意為社會主義。

  [4]第三國際 Third International,亦稱「共產國際」,1919年成立於莫斯科。參見本書第三卷《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注⑦。

  [5]第二國際 Second International,亦稱「社會黨國際」,是社會黨和工會的聯盟,1889年成立於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參戰問題發生分歧,組織自動解體。

  [6]Creative evolution 創造性進化論,又譯創化論,是20世紀初柏格森在《創造性進化論》一書中提出的一種哲學學說,認為事物的進化是規則的,呈幾何圖形,但由於自由的和無法預測的創造性,生命力也會影響周圍物質世界出現的混亂現象。

  [7]Democracy 英文,「民主」。

  [8]Thomas More Sir Thomas More(1477—1537),莫爾,英國政治家,1516年發表《烏托邦》一書,對歐洲特別是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進行了分析批判並描繪了一個與歐洲的現實相對立的、理想的烏托邦國家。

  [9]Raphael Hythloday 拉斐爾·黑斯勞德。莫爾的《烏托邦》中虛構的主人公。

  [10]William Morris 莫裡斯(1834—1896),英國詩人、社會主義思想家,所著News from Nowhere(李大釗譯《烏何有之鄉》,今譯《烏有鄉消息》),描繪了牧歌式的社會主義農村烏托邦景象。

  [11]John Ruskin 羅斯金(1819—1900),英國作家、評論家,主張美術同勞動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倡導有計劃地干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代表作:《建築的七盞燈》(1849)、《藝術的政治經濟》、《時與潮》(1867)等。

  [12]OscarWilde 王爾德(1854—1900),愛爾蘭劇作家、詩人,19世紀末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為藝術而藝術」的倡導者。代表作:《認真的重要》(1895)、《理想丈夫》等。

  [13]Morris William Morris。參見本篇注⑩。

  [14]Galton 疑指Sir Francis Galton(1822—1911),今譯高爾頓,英國科學家、人類學家,著有《遺傳天賦》(1869)、《人類能力研究》(1883)等。

  [15]B.Russell 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羅素,英國哲學家。

  [16]Gide 疑為Guild之誤,指行會、協會之類的組織。

  [17]Ruskin 即羅斯金。參見本篇注11。

  [18]Fourier Francois-Marie-Charles Fourier(1772—1837),傅立葉,法國社會理論家,主張以「法郎吉」為名的生產者聯合會為基礎,重建社會。主要著作包括:《四種運動和人的命運》(1808)、《關於家庭農業聯合》(1822)和《新的工業世界》(1829—1830)等。

  [19]William Godwin 戈德溫(1756—1836),英國社會哲學家,代表作為《有關政治正義和它對一般德行和幸福的影響之研究》(1793)。

  [20]Saint-Simon Claude Henri,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聖西門,法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所著《新基督教》(Nouvean Christianisme)出版於1825年。聖西門在書中提出,宗教「應該引導所有人達到儘快改善最貧窮階級的偉大目標」。

  [21]Charlemagne 查理曼(約742—814),法蘭克國王,800年稱帝。

  [22]Louis Franois de Saint-Simon 路易斯·弗朗西斯·聖西門,生平不詳,聖西門的祖父。

  [23]d'alembort 應為d'Alembert。

  [24]Nedriel 疑為Madrid之誤,應為墨西哥某地名。

  [25]Bazard派 巴紮爾,聖西門的主要追隨者之一。

  [26]Enfantin派 Barthèlemy-Prosper Enfantin(1796—1864),昂方坦,法國社會、政治、經濟理論家,1825年結識聖西門並成為聖西門的主要追隨者之一。聖西門逝世後,與聖西門的另一主要追隨者巴紮爾發生分歧。巴紮爾主張組織政治運動,而昂方坦則堅持開展脫離政治的道德與社會革命,兩人因此而於1831年決裂。1832年,昂方坦及其追隨者在梅尼爾蒙唐組成模範社團,後又準備修建一條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運河,但均告失敗。1845年參加籌建新裡昂鐵路公司,並成為該公司第一任領導人。主要著作:《聖西門的理論》(1829)、《政治經濟學與政治學》(1831)和《過去、現在及將來的不朽生命》(1861)等。

  [27]Augustin Thierry 參見《桑西門的歷史觀》注⑦。

  [28]Iacobins黨人 疑指Jacobin club成員。該黨是法國大革命中最著名的政治團體,1793—1794年曾領導過革命政府,主張暴力革命和平均主義。

  [29]Phalanges 亦作Phalanx,一般譯作法郎吉,本指希臘史上手持盾牌的士兵組成的密集的步兵陣及此陣中的士兵。傅立葉借用該詞來表達其理想社會中的基層社會組織,與下文的phalanstery意同。

  [30]Phalanstery 傅立葉的空想計劃中的專用術語,指共同生活,財產公有的團體。

  [31]路易·勃朗 Louis Blanc(1811—1882),法國社會主義者、歷史學家。

  [32]Joseph Banapart 疑指Joseph Bonaparte(1768—1844),波拿巴,法國律師、外交官,拿破崙的長兄,曾任那不勒斯國王(1806—1808)和西班牙國王(1808—1813)。

  [33]Joseph 約瑟夫,即波拿巴之名,全稱是約瑟夫·波拿巴。

  [34]Revue des progrès 《進步評論》,1839年創刊,法國民主黨機關刊物。

  [35]Albert Albert I'Ouprier(1815—1895),工人阿爾貝,1848年法國臨時政府和國民議會中的工人代表,19世紀30年代在巴黎當技工。1846年成為四季社領袖。1848年選入臨時政府,所有文件上都出現「工人阿爾貝」的名字。曾領導5—6月起義,後被捕入獄。

  [36]議員Ledra Rollin 疑指Alexandre Auguste Ledru Rollin(1807—1874),賴德律·洛蘭,法國律師,1839年因提出要求實行普選和人民擁有最高主權的綱領而被選入眾議院。

  [37]蒲魯東 Pierre 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國無政府主義哲學家,著有《什麼是財產》(Qu'est ce que la propriètè?)等。

  [38]Cabet著書曰Voyage to Icaria Cabet指?tienne Cabet(1788—1856),卡貝,法國社會主義者。Voyage to Incaria(《伊加利亞旅行記》)寫於1840年,以小說的形式論述了他的理想社會。為了實現自己在書中所提出的理想,他同幾百名追隨者於1848年到了新奧爾良。他買下瑙武的舊的摩門移民區,並帶領280名移民者建立了伊加利亞公社。1856年,社內發生分裂,他率領180名成員移居聖路易斯,不久即死於該地。

  [39]《人名之代表》 疑應為《人民之代表》。

  [40]Brussels 即布魯塞爾。

  [41]Welshpoop 疑指Welshpool,威爾士浦,英國威爾士波伊斯郡,蒙哥馬利首府。

  [42]New-Lanark 新拉納克市。

  [43]Indiana 即印第安那州。

  [44]New Harmony 「新和諧」,是歐文用來稱號自己創建的合作社區的專有名詞。新和諧村位於美國印第安那州西南部,瀕臨沃巴什河,靠近伊利諾州邊界,當地有印第安人居住。1814—1815年,德國傳教士喬治·拉普在此建立居民點。1825年,拉普派首領將其地產轉賣給從英國前來的羅伯特·歐文,供其建立試驗村。1827年5月,歐文資金用完後,於次年返回英國。留下的人,包括歐文的三個兒子,將該村建設成南北戰爭前美國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現該村已成為美國著名的城鎮並被辟為國家級的歷史紀念地。

  [45]Bentham Jeremy Bentham(1748—1832),邊沁,英國法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參見本篇注53。

  [46]Charles Kingsley 金斯黎,今通譯金斯利(1819—1875),英國聖公會牧師、作家,英國基督教社會主義創始人之一。信奉、傳播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鼓吹民主政治,提倡社會福利。代表作有《酵母》(1851)、《阿爾頓·洛克》(1850)、《希帕蒂亞》(1853)、《向西方》(1855)、《水孩》(1863)等。

  [47]J.F.D.Maurice 摩利士,今通譯莫裡斯(1805—1872),英國基督教社會主義創始人,代表作有《基督之國》(1838)、《神學雜論》(1853)、《社會道德》(1869)等。

  [48]倫敦King's College 國王學院,英國倫敦大學下屬的五大學院之一(其他四大學院分別是大學院University,皇家學院Imperial,瑪麗女王學院Queen Mary以及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49]Morris 疑指William Morris即莫裡斯,(1834—1896),英國詩人、美術設計家、手工藝人和社會主義先驅者,藝術上是J.羅斯金的追隨者,著作有《烏有鄉消息》等。

  [50]受King's College之聘 參見本篇注48。

  [51]John Ruskin 參見本篇注11。

  [52]Adam Smith 亞當·斯密(1723—1790),英國經濟學家,近代經典經濟學奠基人,所著Wealth of Nations(《原富》,通作《國富論》)等由嚴複等人譯介到中國,對中國思想界產生過較大影響。

  [53]Bentham Jeremy Bentham(1748—1832),邊沁,英國法學家、哲學家,功利主義學說的奠基人,倡導「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著作有《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1789)等。

  [54]There is no wealth,but life 英文,意為「生命之外,無所謂價值。」

  [55]Malthus 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通譯馬爾薩斯,英國經濟學家,著有《人口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1789)。

  [56]Comte Auguste Comte(1798—1857),通譯孔德,法國數學家、哲學家、實證哲學的創始人。著有《實證哲學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1840—1842)等書。

  [57]James Mill 通譯穆勒(1773—1836),英國歷史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著有《政治經濟學基礎》(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1821) 《人類思想現象之分析》(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Human Mind,1829)及《印度史》(History of India,1817)等。

  [58]J.S.Mill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穆勒,James Mill之子,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功利自由主義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著有《論自由》(On Liberty,1859,嚴複譯作《群己權界論》)、《邏輯系統》(A System of Logic,1843,嚴複譯作《穆勒名學》)、《政治經濟學原理》(the Prino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848)、《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1861)及《自傳》等。

  [59]Godwin William Godwin(1756—1836),今通譯戈德溫,英國政治哲學家,著有《關於政治正義的研究》(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1793)等。

  [60]Ricardo David Ricardo(1772—1823),通譯李嘉圖,英國經濟學家,著有《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u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其學說對馬克思、馬爾薩斯、穆勒等均有影響。

  [61]Carlyle Thomas Carlyle(1795—1841),卡萊爾,英國歷史學家、哲學家,著有《法國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1837)、《英雄、英雄崇拜與歷史英雄》(On Heroes,Hero-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1841)等。

  [62]進步黨(Whig Party) 又譯輝格黨,英國近代主要政黨之一。1679年,在為廢立約克公爵詹姆斯二世的問題上,對立的兩派互相對罵,反對廢黜詹姆斯二世者罵主張廢黜者進步黨為Whig(蘇格蘭語,原意為盜馬賊),而後者則回敬保守黨以Tory(愛爾蘭語,原意為天主教歹徒),兩黨由此得名。1688年,兩黨合作領導了「光榮革命」,此後兩黨矛盾時緩和,時激化。1815年以後,托利黨逐漸演化為以皮爾和迪斯累裡為首的保守黨,而輝格黨則演化為以拉塞爾和格萊斯頓為首的自由黨(又稱進步黨)。

  [63]保守黨(Tory Party) 即托利黨。參見本篇注62。

  [64]Froude 當指James Anthony Froude(1818—1894),通譯弗勞德,英國歷史學家,1842年畢業于牛津大學,深受卡萊爾的英雄史觀的影響。主要著作有《從沃爾西陷落到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英國史》(12卷,1856—1870)、《18世紀在愛爾蘭的英國人》(1872—1874)、《卡爾萊傳》(4卷,1882—1884)等。

  [65]Praeterita 同Preterite,源自拉丁語Praeteritus,意指過去的、逝世的或完全屬￿過去的。此處可譯為《〈我的〉歷史》或《〈我的〉過去》。

  [66]E.T.Cook之The Life of Ruskin E.T.庫克所著之《羅斯金之生平》。E.T.Cook生平不詳。

  [67]Bacon 指Francis Bacon,Baron of Verulam,Viscount St.Albans(1561—1626),培根,英國政治家、哲學家、散文家。他在自然哲學史上完成了與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決裂,為自然科學的分類奠定了基礎。

  [68]Rousseau 當指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盧梭,法國思想家。盧梭歌頌自然(包括人性,即Human nature),主張感情,反對理性,倡導自然的、符合人性的教育。著有《社會契約論》(Le Contrat Social,1762)、《愛彌爾》(Emile Du De I'èducation,1762)及《懺悔錄》(Confessions)等。

  [69]Denmark Hill 丹麥山。

  [70]全家到□□山遊歷 疑指上文所說之「丹麥山」。

  [71]Venice 李大釗譯作文尼斯,今通譯威尼斯,意大利著名港口城市。

  [72]Manchester 曼徹斯特,英國工商業城市。

  [73]J.A.Hobson:John Ruskin,Social Reformer J.A.赫布森所著之《羅斯金:社會改革者》。

  [74]Time&Tide 《時與潮》。

  [75]Herme Hill 赫爾姆山。

  [76]Domecy 杜美西,羅斯金父友,生平不詳。

  [77]Adele Chotilde Domecy 阿德勒·喬提爾德·杜美西,杜美西之長女。

  [78]Elise 埃麗斯,杜美西之女。

  [79]Caroline 卡羅琳,杜美西之女。

  [80]Good Night 《晚安》,羅斯金詩篇名。

  [81]Baron Duguesne 杜圭那男爵。

  [82]Farewell 《再見》,羅斯金詩篇名。

  [83]加爾文新派宗教 指由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所創立的基督教新教教派。

  [84]加特立舊派宗教 疑指Catholic教,通譯天主教。

  [85]Withers夫人 魏則斯夫人,羅斯金母親之友。

  [86]Charotte 夏洛特,魏則斯夫人之女。

  [87]Wardell 華代爾,羅斯金母親之友。

  [88]Ethics of Dust 《塵埃之倫理》,羅斯金著。

  [89]Sesame and Lilies 《芝麻與蘭花》,羅斯金著。

  [90]Euphemi Chalmers Grey 尤費瑪·查爾莫斯·古雷。

  [91]The King of Golden River 《金河之王》,羅斯金著。

  [92]Park St. 公園街。

  [93]J.E.Millais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米萊斯,英國畫家。

  [94]Green Finlas 格林芬萊斯,英國地名。

  [95]Rosis Rose 羅賽斯·羅斯。

  [96]Velesguez 疑指西班牙畫家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y Velazquez(1599—1660),微拉斯克威茨,西班牙畫家,曾接受菲律浦四世資助並為皇室成員做畫。

  [97]Leonardo 即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達芬奇,意大利畫家。

  [98]Raphael 拉斐爾(1483—1520),意大利畫家、建築學家。

  [99]Rousseau 參見本篇注68。

  [100]Paul Veroness Paolo CagliariVeronese(1528—1588),韋羅尼斯,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

  [101]Benvenuto Cellini 差利尼(1500—1571),意大利雕刻家、金匠。

  [102]J.A.Hobson 賀布森,生平不詳。

  [103]F.C.Mestorman 麥斯陶曼,生平不詳。

  [104]J.S.Mill 參見本篇注58。

  [105]Carlyle Thomas Carlyle(1795—1881),卡萊爾,蘇格蘭歷史學家、哲學家。

  [106]Economy=goods+goodmanagement 經濟=貨物+良好的管理。

  [107]Tolstoy Count Leo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托爾斯泰,俄國文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1864—1869)等。

  [108]Henry George 亨利·喬治(1839—1897),美國經濟學家,對費邊社有一定思想影響,代表作:《進步與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1879)。

  [109]Time and Trade 《時代與行業》。

  [110]聖·喬治商社(St.George Guild) 今譯聖·喬治商會,成立於1871年,創始人為羅斯金等。

  [111]Wemay try to bulld a small piece of land tomake beautiful a peaceful Bulld疑應為Build;a peaceful應為&peaceful。

  [112]武者小路 武者小路實篤(Mushanokōji Saneatsu,1885—1976),日本作家、《白樺》雜誌的創辦人之一,1918年在日本九州買地建立新村,嘗試公社生活,最後以失敗告終。

  [113]guild 行會。

  [114]Sheffield 設菲爾德,英國南約克郡重工業城市。

  [115]acre 公頃,土地丈量單位。一公頃約等於4000平方米。

  [116]Guild master 行會師傅。行會中成員一般分三級,師傅最高,其次是幫工(journeyman)或夥計(company),再次是學徒(apprentices)。

  [117]凡入社者須於下列六條條約簽名後方可(1)I trust in the living God,…… 試譯如下:1.我相信上帝,它是全能的天父,是天地間一切可見的和不可見的事物與生命的締造者;2.我將盡我所能去拯救它,去捍衛它的法律,從事它的工作,我為此而存活;3.我相信人性的高貴,相信人之完美的尊嚴,相信其大仁大慈,也相信能享受到其關愛。我將像愛護我自己一樣去愛護鄰居,即使我不愛護時,也要表現得像愛護他們一樣;4.上帝賦予我力量與機會,我將盡我所能去勞作;5.不為一己之樂而去欺騙或誘導欺騙任何人;6.不要無辜殺死或傷害生命,也不要破壞任何美麗的東西。

  [118]Fabius Maximus Fabius Maximus Verrucosus(前275—前203),費邊·馬克西姆斯·韋魯克色斯,羅馬政治家、將軍,在公元前218—前201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2nd Punic War)中,以善用拖延戰術而著名。

  [119]Hannibal 漢尼拔(前247—前182),迦太基將軍,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駐西班牙軍隊司令官。

  [120]Thomas Davidson 疑指Davidson of Lambeth,Randall Thomas Davidson(1848—1930),戴維森,英國聖公會教士,1903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121]Bernard Shaw 肖邦(1856—1950),愛爾蘭劇作家、批評家。

  [122]Guild socialism 行會社會主義。

  [123]MacDonald James Ramsay MacDonald(1866—1937),麥克唐那,英國政治家、英國勞動党創始人之一,1924年和1929—1935年間兩度出任英國首相。

  [124]SidneyWebb Sidney JamesWebb(1859—1947),英國社會歷史學家、費邊社成員,與其妻Beatrice(貝瑞斯)一起幫助建立倫敦經濟學院。

  [125]Sidney Oliver 應為Sydney Olivier(1859—1943)費邊社成員。

  [126]Graham Wallas 華萊斯(1858—1932),英國教育家、政治學家、一度參加過費邊社。曾先後任牛津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倫敦大學教授。

  [127]Mrs.Besant Annie Besant(1847—1933),貝贊特夫人,英國社會改革家、費邊社成員。

  [128]Syndicalism 工團主義,一種倡導通過總罷工和暴力來推翻議會制政府、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行生產資料工會所有制的理論,19世紀首先興起於法國。

  [129]J.S.受工團主義之影響 此處J.S似為G.S之誤,應指guild socialism,即行會社會主義受工團主義影響。

  [130]Hardy 疑指James Keir Hardie(1856—1915),英國工人運動領袖,1893年組織獨立工黨的工作(the Independent Labour Party,又譯獨立勞動黨)。

  [131]Russell Bertnand Russel(1872—1970),羅素,英國哲學家,五四時期曾來華講學。

  [132]National Gild 全國行會。

  [133]Gild Conference 行會大會。

  [134]Joint Committee 聯合委員會。

  [135]New Age 即《新時代》雜誌。

  [136]Craft Unionism 手工業聯合會。

  [137]Industrial U. 產業工人聯合會。

  [138]Old World or New 《舊世界還是新世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