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原人社會于文字書契上之唯物的反映 |
|
原人社會于文字書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一九二〇年) 原人社會的經濟情形,常與原人社會的文字書契以明著的反映。故今日吾人研究古代的社會情形,每能從文字的孳乳演蛻之跡得著確實的證據。 人類生存於宇宙之間,每於不知不覺之間受宇宙自然的法則的支配。原人的「秩序」、「恒久」的觀念,大概得自太陽的出沒和地球在太陽系中與其餘諸星相保持的關係。遠海的航舟,靠星位得以平安。至於畫疆分野,亦須上考星位。中國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1]又云:「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2]這可見雲氣的變幻,日月的運轉,頗能與人以諧和、華麗、秩序、恒久的觀念。 古代的刻石的記號,多作圓環形。此種情形,東西相同,幾成為各部族的通象。由此可以斷定人類實有些共通的觀念與思想。但是這個觀念何自而來?頗為考古學者所聚訟。有些有價值的,考古學者說,這是天文的印象,即是太陽的記號。但這種推想,在純粹的象徵主義(特別是Scandinavian[3]的例證),如〇卍等講不通。更有些人說,在英倫三島和印度尋出的記號,似是普通宗教上的象徵主義,是一種神秘的鍵。由此說來,這種記號可認為世界上原始宗教中的一個的表意的表示。此宗教流被甚廣,如今在印度還有留存者。 但是這種宗教的解釋,還有許多點未能說明,那些圓環每每接觸的很巧,似是表明什麼意義。將來這種奇特的記錄必有愈益明瞭的一日。 在蘇格蘭Ayr郡Coilsford地方[4]發見的石櫃鐫有記號。這種記號是繪畫文字的起原。由繪畫文字更進而為象形文字。上古時文字都象形。墨西哥的古文、埃及的古碑、中國古代的文字(如洪崖石刻,在今貴州永甯州),馬畫馬形,牛畫牛形,都是象形。「日」字,篆文作 ,外象體圓,內象日中黑影(古人有日中一黑影之說)。「月」字篆文作,月缺時多盈時少,故象缺形。其中一畫,象大地山河的影子(古人謂月中有大地山河的影子)。「氣」作,象雲氣低重的樣子。「雨」作,象落雨的樣子。「山」作,「水」作(古文作 坎卦形),「田」作,「目」作,□象目匡,八象眉,○象黑睛,·象瞳子。「呂」作,象背骨相連的樣子。余如馬、鳥、虎、犬、鹿、鼠都是象形。來、禾、米、瓜、韭、竹、草、林、木等亦是象形。心、耳、口、手、爪、戶、皿、瓦、弋、弓亦都是象形。象形文字始於方圓,「環」字作,「中」字作,「日」、「月」等字皆○□形的變體。「國」、「田」等字亦是□○的變動增易。因為古人圖畫始于 □○,故文字亦始於□○。 史傳伏羲畫卦,即是記號文字的開始。「天」字草書似三,坤字古文作,即的倒形(西文謂伏羲畫卦出於巴比倫楔形文?字)。 Assyria人[5]和Babylonia人[6]的楔形文字,多刻在石牌、石柱或銅像上,Rosetta(埃及的港市)的刻三國語的楔形文字[7],算是與世界終古了。 原人的記號,有結繩為符的,有刻在骨上的,有刻在貝殼上的,有刻在龜版上的,有刻在寶石上的,有刻在金類上的,亦有刻在木竿、木板上的。 古代中國傳說,在神農時代結繩為治。在那個時代大概是因為漁獵時代網罟為用,而弋獲的物品必須用繩縛之,所以將此觀念推演而為結繩的文字。這種結繩的文字,如今雖不可考,然「一」、「二」、「三」等字,古文作「弌」、「弍」、「弎」,足以證明在漁獵時代於其所獲物旁結繩以記數。結繩的文字不過是些方圓平直極簡單的畫數罷了。 古代Peru的Incas[8](國王的稱謂),結有色的繩為記錄,各省分都有專官管治此事。每年將此等結果送存首都,以備存考。這種結繩的記錄,叫作Quipu(結)。司此的官名曰Quipu Camayas[9]。他們所保存的記錄,就是那個地方人民的統計。這結繩的文字,如用小繩繞一大綱上,或繞一木棍上,形成一組纓 的樣子。結的位置可以表示數目,由繩上的一小片的顏色表明人身的階級,結繩文的解釋很不容易。有人解釋著說紅色意指戰爭,黃色指金,白色指平和或銀,這不過是推測的事。太平洋諸島的部族,亦有用此為記號的。 人類最初的家庭是森林,後來遇見了一個冰期,變更了氣候,人類遂轉徙河岸海濱去。 在森林附近生活的人,往往在木棍、木板上刻些記號,以當紀錄,或以紀其殺人的數目,或將格言、咒語刻於其上。戰爭用的斧槍柄上及馬具上,都是刻記號的絕好處所。亦有些人種刻木作曆書,Scandinavian就是一個顯例。 埃及古文,以椰樹每年生枝,即以椰樹的葉表年數。中國以農立國,而周朝複以農開基(始祖為後稷),故以穀熟為年(《爾雅[10]·釋天》云:「周曰年」)。《說文》[11]字下云:「穀熟也,從禾千聲」,年字從千,取稼穡眾多的意義。《詩》[12]:「歲取十千」,「乃求千斯倉」,禾、年義相通,古代以有禾為有年。《詩》曰:「自古有年」;《春秋》[13]云:「大有年」。又以禾熟有一定的期間,故借為年齡之年。期字《說文》作稘,釋曰:「稘,複其時也,從禾其聲。」《唐書》[14]曰:「稘三百有六旬」,是期與年同。《論語》[15]宰我曰:「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以〉已(矣)。」以舊谷沒新穀升為一期,正可以說明期字古文從禾的理由。歷字中有秝,歷與曆通用。歷有推往知來之義,故從二禾,取年歲眾多之義,故稱多年為歷年。 「燧」是取火的物具,亦稱「夫遂」,又稱「陽遂」,皆是取火的器具。《周禮》[16]秋官司寇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又《考工記》[17]:「金錫半謂之鑒遂之齊」,鄭注:「鑒、遂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禮記[18]·內則篇》:「子事父母,雞初鳴,捍、管、、大觿、木燧。」「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縏袠、大觿、木燧。」《淮南子[19]·天文訓》:「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高誘注:「陽燧,金也。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淮南子·覽冥訓》:「夫燧取火于日,方諸取露於月。……水火可立致者,陰陽同氣相動也。」又云:「夫燧之取火於日,磁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鄉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綜合以上所引的記載並解釋,我們可以知道「夫燧」是中國古代人取火的器具,最初是用木遂取火於木,後來入了銅器時代,便用銅錫各半製成的金屬器亦名曰「遂」。同時又有名為「鑒」的一物,與之相伴,而被發明與使用,「遂」用以取火於日,「鑒」用以取水於月,此時一般人遂稱取火於日的遂為「陽遂」,而稱取水於月的「鑒」為「陰遂」。「陰遂」即是「鑒」,即是「方諸」。木遂的發明遠在上古,後世傳說有燧人氏者,鑽火教人火食,這年代遠不可考了。木遂必系摩擦木類以取火的器具,金遂的發明當在銅器時代。周秦之際,已入了銅器時代,金遂必是此時發生的。金遂想系藉太陽光線反射的作用以取火的器具,比木遂一定便利的多。可是金遂只能在晴天時用,陰天則仍須用木遂。但自我們推想起來,在石器時代已經應該知道以燧石與金類相擊得火的方法。何以到了周秦時代還只用那木遂、金遂的笨法子呢?我想這或者是專供祭祀時取明火、明水的法則,是習俗相沿頗不易改,是漢民族富於保守性的徵象,斷乎不會有並用燧石取火的方法而亦不知的事。 《論語》宰我說的「鑽燧改火」,系指木遂而言。改火是說「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改火一周,便是閱歲一周,這可見古代有以「鑽燧改火」為曆歲一周的記號的習慣了。 中國古代以「黃」色為重,其始祖為「黃帝」[20],亦是農業經濟時代的反映。《易》[21]曰:「天玄而地黃。」《說文》:「黃,地之色也,從田,炗聲。」中國宅域土壤為黃色故黃。亦訓「光」地之光,即地之色,農業之民,土地為重,故崇地之黃色為正色。其首長亦取地的光色尚黃,其民即尊之為黃帝。 「主」字為「炷」字的古文,從(火),象〈火〉形,火盛貌,後世借為君主之主,別作炷字以代之。由(唯)物的史觀以察之,君主之義,亦與用火有關。火為人類生活史上第一個大發明,故那時的人們對於精於用火者,即奉為君主。故有祝融氏、燧人氏之稱,神農[22]亦稱黃[炎]帝,一號烈山。 人類當轉徙到海濱河岸的地方,依貝魚以為食物。在那裡生活的時間很久,遺留下所食的魚的貝殼堆積地上占很廣的面積,這種堆積在每個大陸沿著河濱海岸都可以尋得。考古學者,稱這種堆積為「貝陵」(Shell-heaps),又稱「貝塚」(Kitchen-middens)。古代濱海的人民多喜用貝作貨幣的材料,地中海沿岸諸民族皆有用貝的遺跡,就是現今印度洋、南太平洋諸島人還多用貝。北美土人有一種「貝珠殼帶」(Wampumbelts)最初用作貨幣,後來有時以為歷史的紀錄。這種帶是用絲或皮帶將白色的和紫色的貝殼甬串綴成的,有時白地紫畫,有時紫地白畫,Wampum即「白」意,普通白色的居多,而紫色的則甚難得。這種圖案有時亦甚易解釋,像那表明Iroquois League[23]的帶,就是以中心的腹部為統治民族,而以每個四方代表聯合諸民族,用繩聯成一氣,最有趣而且精妙的貝殼珠帶是那在一六八二年Lenni-Lenape[24]的酋長訂立《大約章》(Great Treaty)時紀那創立彭塞爾凡尼亞州的William Penn[25]的友誼的,做的極其精緻。帶的中央是Penn[26]和首領酋長握手協商的形象。此物至今保存於Philadelphia[27]的歷史學會。 中國古代用貝為貨幣的遺跡,尤其彰著。《說文》:「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現於經濟上的用語,幾全由貝字孳乳而成。足證在中國石器時代以貝殼為主要的貨幣(考古學者說,在那些貝陵裡,除貝殼外,還有些木炭的屑片,並些石作的、骨作的器皿,可見那時已經用火,已經是石器時代了)。 許氏《說文》貝部所解的字如左[下]: 徐氏[28]新添的字如左[下]: 貺 賻 賽 賺 貼 貽 賵 賭 此外還有數字如: 賊 寶 賣 積 贄 貫 實 亦都是經濟上的用語。這些字不必都起于一時,是漸次孳乳的。 古代中國以貝為貨幣,還有更明顯的例證。《說文》:「員,物數也,從貝□聲。」《說文》:「□,回也,象回幣之形。」金壇段氏[29]釋員字云:「從貝,古以貝為貨物之重者也。」足證古代以貝為計算貨物的標準,員即是以貝計物的單位,與現今以圓計算貨物的價值相類。《說文》:「毌,穿物持之也,從一橫貫,象寶貨之形。」是已象兩貝相並之形。《說文》:「貫,錢貝之母也。」乃後來發生的字。《易》有云:「或錫[益]之十朋之龜。」《詩·小雅》:「既見君子,錫我百朋。」《漢書·食貨志》說:大貝、壯貝、么貝、小貝,都以二枚為一朋。鄭康成[30]詩箋又說,五貝為朋。但都可以證明「朋」是二貝以上的一位。 殷的時代還在石器時代,故由殷墟發掘出來的殷代遺物中可得鑒定。而為貨幣的只發見些以石或骨仿造貝形的東西。依中國古代經濟上的用語多從貝的事實,可斷定貝在中國古代曾經通用為貨幣。依此更可以推斷這些以石或骨仿造貝形的東西,確乎亦是當時流行的貨幣。 殷墟[31]古器物中,不但絕無金屬鑄造貨幣,即金屬器物,亦可以說未曾發見。再查發掘物中的龜版文字,迄今所能辨讀者多為貝字,或從貝的字,至於金字或從金的字則未有一,由此可以斷定殷代尚為貝幣通用時代,尚為石器時代。 有人說,據一部分的發掘物解釋當時的社會狀態的全體,這種方法不無危險,但在今日舍此更無確實的證據,而且是等發掘物實從曾為殷朝的都城的地方發掘出來的,據以推測當時的社會狀態的一般,亦沒有很大的危險。再從較為可靠的一部分的《尚書》[32]和《詩經》中亦可尋出些旁證,證明殷週二代的不同。《尚書》中的《商書》五篇,雖有貝字及從貝的字,而金字及從金的字一個亦沒有。有金字從金的字,自《尚書》中的《周書》及《詩經》開始。《尚書·盤庚》:「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不說金玉,而說貝玉。《詩·大雅·棫樸篇》:「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卻說金玉,不說貝玉了。又考《商書》中全不見金屬器物的名稱。至於《詩經》則金屬器物的名稱數見不鮮,例如《關雎》:「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臣工》:「痔[庤]乃錢鎛,奄觀銍艾。」足證周代已有金屬制的樂器、農器,已入銅器時代了。 《說文》雲,「古者貨貝而寶龜」,《禮記》說,「諸侯以龜為寶」,《史記·平准書》說,「人用莫如龜」,《漢書·食貨志》亦說,「貨謂布、帛……及金、刀、龜、貝」,更以《易經》「益之十朋之龜」來相參證,足見古代中國有以龜為貨幣的事實。杜氏《通典》[33]說,神農時代已用龜為貨幣;《漢書·食貨志》亦說,「秦並天下,凡龜貝皆不為幣」。可知龜貝用作貨幣,目[自]石器時代已然,直到秦(並)天下早已入了銅器時代的時候,才不用作貨幣了。 近年以來,出土的龜版日多,此項發掘物皆鐫有象形文字,大都出於河南。河南為殷代故墟,故可認為殷代遺物。中外人士藏拓而研究之者,亦日益眾。觀此則龜版為用,在當時或不僅為幣,以之為種種紀錄亦未可知。 由漁獵時代到畜牧時代,獸皮亦是一種重要財貨。貴族間的饋贈禮聘都用獸皮,婚禮亦用「儷皮」納征。 由「家」、「牢」二字,可以推斷古代中國的家庭農業經濟團體的意味很重。蓋豕所以產肥料且以供食品,牛則事運轉,都是農業上必須的家畜。 牛在原始社會亦為重要的財產。英文稱資本為Capital[34], Capital本訓為頭,故稱首都亦雲。經濟學者有認此為古代用牛為貨幣——至少為重要的財產——的證據者。《說文》:「半,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又「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依我解釋,這二字都可證明牛在中國古代社會為重要財產,因為牛在農業經濟社會是主要的家畜,故中分物件為半從牛,物亦從牛。 羊在中國古代社會為最美的食品,故養字從羊。因此一切吉祥美善的名辭,都從羊,如「美」、「善」、「羑」、「祥」等字都是。 漢武帝鑄幣,鐫馬形於其上,希臘古幣,鐫牝牛形,足見於原始社會有以家畜為貨幣的。地中海沿岸的人民使用的銀幣,有作魚形的,印度洋沿岸的人民使用的銅幣,有作海藻形的,足證該地古代有用魚、用海藻作貨幣的遺跡。 入了銅器時代,有用兵器或農器作貨幣的事,印度洋沿岸的人民所用銅幣亦有作刀形者,中國古代稱錢為刀,齊鑄法貨猶作刀形,因在當時社會部落的戰爭很烈,兵器為人人所必須的物品,故能作交易的媒介。 農業盛行的時代,有以農器為貨幣者。中國的錢字初見於《詩經·臣工》「痔[庤]乃錢鎛」,「毛傳」[35]云:「錢銚也。」銚字,《爾雅》釋器作,郭注雲,古鍬字。《方言》[36]云:謂今鍬也。」足證錢為一種農器,在農業社會,農器為人人必需的物件,故亦能用為貨幣。 到了紡織技術發達的時代,有以布或帛作貨幣的。中國古代錢謂之布貨,幣的「幣」字即是帛。 中國古代的文字書於竹帛,竹書在先,帛書稍後。竹書經後人所發掘者,西晉時有《汲塚竹書》[37],南齊、北宋均曾有掘地得竹簡、木簡的事實,最近清光緒末年,英、法人在甘肅燉煌附近發見石室藏有古代簡牘很多,考羅(振玉)、王(國維)合著的《流沙墜簡考》[38],釋帛簡都在新莽(紀元二十三年)以前,紙簡都在兩晉(紀元四百一十九年)以後。又《漢書·藝文志》各書目,以篇計的十有七八,以卷計的十有二三,而以卷計的,又概為漢代中葉以後的著作。又考《史記》、《漢書》,可知那時公私文牘率用竹簡或木簡,足證紙未發明以前,先用竹木,次用帛。 從文字上考察,「簡」、「策」、「篇」皆從竹,系竹書時代所造的字。策與冊同,冊系象形字,冊在上為典,亦系象形。「方」、「版」、「牘」皆系木書,初竹木並用,故曰「載在方策」。後竹帛並用,故曰「垂諸竹帛」。用木時有尺牘一語,用帛時便改稱尺素。素即是縑。〈素〉竹木書以「篇」計,帛書始以「卷」計。 史稱:後漢蔡倫造紙,「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和帝元興元年奏上之,自是莫不從用焉,天下咸稱『蔡侯紙』。」後漢和帝元興元年,為西曆紀元一百零五年,然《前漢書·外戚傳》有所謂「赫蹏書」者,應劭[39]以為薄小紙,或者蔡倫以前已有紙的發明,因蔡倫所發明的更為精良便利,故能通用於社會了。 帛書雖較竹書後起,而帛價貴,不如竹木易得。故必有竹帛並用的一時期。當時寫字的人,或系一種專門的職業,在竹木上用刀刻或漆書,在帛上用筆墨書,這種專門業者必刀筆並用,故古有「刀筆吏」。到了紙發明以後,書法才漸漸普及了。 紙是中國人的發明已經成了史學上的鐵案了。今且假定紙的發明者為蔡倫,那麼自紀元一百零五年中國已有了紙的發明了。但紙是何時輸入到歐洲去的?這一段史的事實,卻很有關係。我在英人Cyril Davenport[40]著的The Book: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41]裡找出一段記載,很可以供史學家考證的資料。現在把他的大要,引譯於此: 「在第八世紀的中葉——紀元七百五十一年,在中國與波斯交界的地方起了部族的紛爭。這些紛爭的部族中有乞援於中國者,然中國的援兵竟敗於Samarkand[42](土爾其斯坦的首都)。亞拉伯人的首長把中國的俘虜帶回到那城中,這些人裡有熟于中國人的造紙術的,亞拉伯人和波斯人就從這中國俘虜學得造紙術,後又由亞拉伯人傳入了歐洲。」 西文Paper[43]一語本來並不是紙,此語實源於Papyrus[44]。Papyrus是生在尼羅(Nile)河岸的一種很好看的蘆葦的內皮,或用護膜或用尼羅河泥粘結起來,用軟筆書字於其上,但質很脆弱,很易破碎,把許多Papyrus聯結起來很長,故須卷成卷軸方易藏置,西書亦以「卷」(Volume)計,即源於此。Volume[45]是從Volvere[46]一語轉化而來,即「卷起」(torollup)之意。又Bible[47]一語,本從希臘語而來,即蘆草的內皮之意。 造紙術由亞拉伯人輸入于歐人,大約在十字軍[48]興的時頃。中世末期歐洲得了兩種新發明,一是造紙術,一是印刷術,遂以召起文藝復興[49]的大運動。 古代有一期為母系時代,昔人亦有言及者。《亢倉子》[50]曰:「凡蘧氏之有天下也,天下之人,惟知有母,不知有父。」故姓從女生。《舜典》[51]云:別生分,類生姓也。《傳》曰:姓者生也。釋文女生曰姓。姓謂子也。《說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古代的姓多從女,如姬、薑、嬴、姒、姞、媯、姑、妘、姻、始、姪、嫪、姚等字皆是。昔人的解釋都說是「居於姚墟者賜姓姚,居於嬴濱者賜姓嬴,居於姜水者賜姓薑,居於媯水者賜姓媯」。這是因為後世有因居賜姓的事而生的推測,絕非當時的事實。我以為地實因人而得名,不是人因地而得姓。倘是人因地而得姓,何以地名水名都從女旁?既是地名水名都從女旁,必系那個地方因居於其地的人的姓而得名無疑。例如姚墟,必系因有姓姚的人居住才名為姚墟,不是那居於姚墟的人因為所居的地方名為姚墟,才姓姚的。嬴濱、姬水、姜水、媯水亦然。由此可以證明那時的社會實為母系制,故生子從母姓,故為姓的字都從女邊。種種地名,亦系因有某姓的母系民[氏]族居住該地而命名。 中國的姓頗與圖騰(totem)近似。J.G.Frazer氏[52]解釋圖騰的起原,取感生說(Conceptional Theory),中國的感生傳說頗為不少,茲舉數例於下: 《帝王世紀》[53]:「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感,生少昊,是為玄囂。」 《竹書紀年》[54]:「帝顓頊高陽氏母曰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宮,生顓頊于若水。」 《史記[55]·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薑姓,母曰女登,有嶠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 《帝王世紀》:「太皋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 《詩經·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鄭玄《〈月令〉注》:「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 《帝王世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墮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以上都是感生的傳說,遠古且無論,即以三代的祖姓而言,相傳禹姓姒,祖載夙昌意,以薏苡生;殷姓子,祖以玄鳥子生;周姓姬,祖以履大人跡生。這固然亦是荒渺的傳說,但在原人社會對於生育的理實不能瞭解,而在女子妊娠的時期,精神上尤易發生異狀。或偶遇一種事實,或夢見怪異景象而生感動,因疑誕生的事,與此偶遇的事實或夢見的景象有特別關係,這是感生觀念的由來。 圖騰制,同圖騰者不相結婚。中國古時亦有同姓不婚的習慣,亦足以證姓與圖騰有相類似。 圖騰(totem)一語,原系由美利堅印度人Ojibway族[56]的todem一語轉化而成。或曰totam,或曰todain,或曰adodam[57],都是此語。其語源為ote,即家族或部族之義。 女權的衰落,大約起於畜牧時代。而男性的優越,實大成於農業經濟時代。因為畜牧時代男子出外遊牧,尋得水草豐沃的地方,便攜女子以同往,定居於其處,而女子遂以漸次遠離於母系團體了。到了農業經濟時代,男子便專從事于農作,在經濟上占優越的地位,女子遂退處於家庭以內,作些灑掃的瑣事,現在從文字上亦可以看出是等痕跡。「男」,《說文》:「男,丈夫也。從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婦」,《說文》:「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男女的分工,並男女地位的優劣,於此均可概見。 乾父坤母、男尊女卑的觀念與倫教,均成立於此時。「女」象人跪形,音與如同。「如」,《說文》:「如,從隨也。」《白虎通》[58]:「女者,如也。」又曰:「婦者,服也。服於家事也。」《大戴禮·本命篇》:「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者,伏於人也。」妟從女,從日。段玉裁曰:「女系日下陰統于陽也。婦從夫則安。」這都是男子在經濟上占了優越地位以後發生的文義與解釋。 女權消失以後,便發生了掠奪與買賣兩種婚姻。看那奴字從女,便知有女子被掠而為奴隸的事。婚字從女,從昏,便知掠奪女子必在昏時。娶字從女,從取;嫁字,從女,從家,便知嫁娶是女子為人所取攜離家適人的事,都可以認出掠奪婚姻的痕跡。 古代婚禮有納采、納幣、納雁等事,皆含有身價的意味。納雁的風俗,或雲古賓主相見,皆有贄,雁是大夫所執的贄,婚禮有攝盛之例,故士婚禮用雁,實系越一等用大夫所執的贄。或雲用雁,系取不再偶之義。以我觀之,前說頗近理,是古代買賣婚姻的遺跡。 《孔子家語》[59]曰:「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農業起,婚禮殺於此。」《毛詩正義》曰:「東門之楊,傳言男女失時,不逮秋冬,則秋冬嫁娶正時矣。」古代交易都在物資豐富的期間行之,買賣婚姻的時期,亦因經濟上的理由而有定限。印度、希臘、日耳曼、斯拉夫族的買賣婚姻多由晚秋至冬季間行之。中國古代的婚姻時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禮》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農業經濟社會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際,婚姻既含有買賣的性質,故亦在同時舉行。且婦女在農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農忙既畢,女家始肯令之適人,而在農隙舉行,可以不至妨及農事。 以上所征,雖零散無紀,要足以證從文字語言上,亦可以考察古代社會生活的遺跡,並可以考察當代社會生活的背景實在當代社會的經濟情狀了。 按(北新書局一九五〇年十月再版)《守常文集》校訂刊印 【注釋】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 古歌。相傳唐堯時代有老人擊壤唱此歌,故名《擊壤歌》。見《群書治要》卷11引《帝王世紀》。 [2]「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古歌,名《卿雲歌》。相傳舜禪位於禹,和臣僚們一起唱此歌。見《尚書大傳》。「卿雲」即「慶雲」,謂祥和之氣。 [3]Scandinavian 斯堪的那維亞的或斯堪的那維亞人。 [4]蘇格蘭Ayr郡Coilsford地方 艾爾郡科爾斯福地方。 [5]Assyria人 亞西利亞(亦譯亞述)人。 [6]Babylonia人 巴比倫人。 [7]Rosetta(埃及的港市)的刻三國語的楔形文字 Rosetta邦,位於埃及尼羅河口的城市羅塞達,1799年在該城郊區發現的埃及石碑,上刻三種文字,被稱作羅塞達碑(RosettaStone)。 [8]Peru的Incas(國王的稱謂) 秘魯的印卡王室,13—16世紀在位,統治安第斯中部地區。 [9]QuipuCamayas Quipu:古代波盧溫人用彩繩打結記錄日期和事件的工具;Camayas是負責結繩記事的官員。 [10]《爾雅》 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由漢初的學者輯綴而成。西晉郭璞曾作注釋,最為通行。李大釗文中稱「郭注」。 [11]《說文》 《說文解字》的省稱,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著。它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為研究文字及編輯字書最重要的根據。 [12]《詩》 原稱《詩》,後世稱《詩經》。它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305篇。文中所引「歲取十千」、「自古有年」、「乃求千斯倉」,均見於《詩經·小雅·甫田》篇。 [13]《春秋》 編年體史書名。相傳由孔子據魯史《春秋》整理修訂而成。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計242年。文中所引「大有年」,見魯桓公16年。解釋《春秋》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今本均分載於《春秋》文字之後。 [14]《唐書》 《說文》大徐本作《虞書》,小徐本作《唐書》,李大釗此處引用的《說文》版本為小徐本。是《尚書》中的一部分。相傳是記載唐堯、虞舜、夏禹等事蹟的書。今本有《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5篇。 [15]《論語》 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文中所引宰我的話,見於《論語》第17篇《陽貨》。 [16]《周禮》 亦稱《周官》或《周官經》。近人考定,認為是戰國時代作品,系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種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減排比而成。 [17]《考工記》 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技著作,從中可以考見我國當時古器制度、工藝設施以及科技水準的一般狀況。文中所引「金錫半謂之鑒遂之齊」,標點誤,應為「金錫半」。見《周禮·冬官考工記》。東漢鄭玄曾為之作注,李大釗在這裡稱「鄭注」。 [18]《禮記》 西漢初,劉向編定《禮記》,為130篇。後戴德從中選定85篇,稱作《大戴禮記》;戴聖又選定49篇,稱作《小戴禮記》。今通行的為《小戴禮記》或稱《小戴記》。內容為戰國時至西漢初的儒家各種禮儀著作選集,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禮制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19]《淮南子》 亦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著。書中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流傳的為內篇21篇。文中所引《天文訓》,為書中第3篇;《覽冥訓》,為書中第6篇。全書屬雜家著作,但以道家思想為主。書中也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學史材料。 [20]黃帝 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 [21]《易》 《易經》、《周易》的簡稱,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內容通過八卦形式(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生萬物之源,提出豐富的辯證法觀點。文中所引「天玄而地黃」,見《周易·坤》卦。 [22]神農 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傳他教民用木製作耒、耜,由過採集漁獵生活到學會農業生產。又傳他親口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一說神農即是炎帝。 [23]Iroquois League 易洛魁部落聯盟。成立於1570年,主要包括莫霍克、奧內達、奧南達加、卡龍加、寬內卡、圖斯卡羅拉等印第安人部落,16—18世紀居住於美國弗吉尼亞和加拿大安大略之間的地區。 [24]LenniLenape 萊尼萊拿帕族。易洛魁重要部族之一。 [25]WilliamPenn 威廉·佩恩(1644—1718)。美國人,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的創建人,曾擬定過一個進步的理想主義的憲章,包括由人民選舉的代表大會制定立法,宗教寬容等。 [26]Penn 即威廉·佩恩。 [27]Philadelphia (美國)費城。 [28]徐氏 指五代時徐鉉、徐鍇兄弟。徐鉉(917—992),文字學家,對《說文解字》作了校訂。徐鍇(920—974),文字訓詁學家,著有《說文系傳》,影響較大。文中所引「徐氏」對於《說文》新添的字,即見於徐鍇所著。 [29]金壇段氏 段氏,指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江蘇金壇人。所著《說文解字注》,系據徐鉉校訂本,為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著作。 [30]鄭康成 鄭玄,字康成(127—200),東漢經學家,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他以古文經說為主,兼今文經說,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曾注《毛詩》、「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周易》、《論語》、《尚書》等,稱為鄭注。又作《毛詩傳箋》,簡稱「鄭箋」,文中稱「詩箋」,是一個新用法。 [31]殷墟 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墟、一作虛,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總面積達24平方公里以上。商代從盤庚至帝辛(紂)在此建都,共213年。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詞。1928年開始考古發掘,先後發現了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以及發現了大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1928年以後的發掘與發現,李大釗自然是不知道的。1928年以前,李大釗所可能看到的研究資料、成果,只有1903年出版的劉鶚《鐵雲藏龜》,是著錄甲骨文字的第一部分;1904年問世的孫詒讓的《契文舉例》,是考釋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1913年出版的羅振玉的《殷虛書契》和1914年出版的《殷虛書契菁華》,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資料書。李大釗通過文字書契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興趣以及本文的寫作,與殷墟遺物的重大發現及其研究成果,顯然有相當的關聯。但由於當時尚未進行考古挖掘與進一步研究,李大釗文中因而認為:「殷的時代還是石器時代」。經考古研究證明,我國在商殷代(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已進入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這時雖尚不能完全排除使用石器,但卻並不是屬「石器時代」。 [32]《尚書》 亦稱《書》或《書經》,相傳由孔子編定,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尚」即「上」,意為上代以來之書。書中保存著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33]杜氏《通典》 杜氏,指唐代杜佑(735—812),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通典》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論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史書,200卷,杜佑以35年撰成。從此,在我國的史籍中出現了一種與紀傳、編年並立的新的史著體裁,即「政書」體裁。杜佑成為著名的史學家。 [34]Capital 資本。 [35]「毛傳」 《毛詩故訓傳》的簡稱。毛詩為《詩》的古文學派,齊魯韓三家詩則為《詩》的今文學派。東漢鄭玄認為「毛傳」是魯人毛公所作;三國時吳陸璣認為是毛亨所作;《後漢書·儒林傳》則認為是毛長(《隋書·經籍志》作「毛萇」)所作。這是現存最早的《詩經》完整注本。 [36]《方言》 西漢揚雄著,全名為《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書仿《爾雅》體例,彙集古今各地同義詞語,分別理明通行範圍,取材來自古籍或調查所得。從本書可考見漢代語言分佈狀況,是研究我國古代詞語的珍貴資料,西晉郭璞有《方言注》。 [37]《汲塚竹書》 西晉武帝時,在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魏襄王的墓中發現大批竹簡書。史家稱之為《汲塚竹書》或《汲塚紀年》。原有13篇,是魏國編年體的史書。 [38]《流沙墜簡考》 書名,應為《流沙墜簡考釋》。近人羅振玉(1866—1940)、王國維(1877—1927)合著,3冊,1914年出版。據法國人沙畹書中的照片選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我國敦煌等地盜掘的簡牘、紙片、帛書等,共588枚,給予考釋。其中大多數是漢簡,僅少數為紙片、帛書和晉代及其以後的簡牘。書中說明帛簡都在新莽(公元23年)以前使用,紙簡都在兩晉(公元419年)以後使用。李大釗據此推斷:「足證紙未發明以前先用竹木,次用帛。」 [39]應劭 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著有《漢官儀》10卷,已佚。《風俗通義》即《風俗通》32卷,今存10卷。書中辨證物類名號,解時俗嫌疑,內容涉及漢代禮俗,先秦皇王侯伯、聲音樂器、神異鬼怪、山澤等,是一部很珍貴的雜史。 [40]Cyril Davenport 西裡爾·戴文波特,英國作家,生卒年不詳。 [41]The Book: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書籍:歷史及發展》。 [42]Samarkand 撒馬爾罕。 [43]Paper 紙。 [44]Papyrus (古埃及人用紙紗草造的)莎草紙或(莎草紙的)古寫本(文稿)。 [45]Volume 卷。 [46]Volvere 卷起(法語)。 [47]Bible 《聖經》。基督教經典,包括《舊約聖經》(猶太教和基督教均接受)和《新約聖經》(只基督教徒承認)。 [48]十字軍 中世紀,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組織起的軍隊。因參加者將紅十字縫在衣服上作標記,故名十字軍。這支軍隊,先後對東地中海地區、小亞細亞進行了8次東征,歷時近200年(1096—1291)。在此過程中,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等發明經阿拉伯地區傳入歐洲。中國的造紙術向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傳播的時間:傳到波斯(今伊朗)約652年,傳到麥加約706年,傳到巴格達約793年,傳到埃及約900年;歐洲一些國家首次出現造紙廠的時間:西班牙為1150年,法國1189年,意大利1296年,德國1300年,美國1494年。在公元12世紀前,歐洲人尚不會造紙。 [49]文藝復興 是14世紀初至17世紀中歐洲歷史上發生的「人」的解放的思潮和新文化的運動。它首先起於意大利,隨後及於德、法、英、西等歐洲國家,成為歐洲歷史由中世紀進入近代的一個根本轉折性標誌。運動打著「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精神即「讓死去的東西復活」的旗號,竭力張揚人文主義,以人性批判神性,以打破封建勢力、宗教神學對於人的壓抑、束縛與禁錮,從而出現文學、藝術、哲學、史學、政治學和自然科學等的空前輝煌時代,適應了新興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與創造新世界的需要。李大釗文中正確地指出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等發明傳入歐洲對於興起這場運動的重大關係。 [50]《亢倉子》 一作《亢桑子》。唐王士元撰。書中雜剽《老子》、《莊子》、《列子》、《商君書》、《呂氏春秋》和《說苑》等書內容,間亦有獨見。基本思想屬道家。 [51]《舜典》 偽《古文尚書》中的一篇。考為南朝齊姚方興所獻。李大釗文中「別生分,類生姓也。」應為:「別生分類,生姓也。」 [52]J.G.Frazer氏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爵士(1854—1941)。蘇格蘭社會人類學家。 [53]《帝王世紀》 書名。西晉皇甫謐撰,10卷。起自三皇,迄于曹魏,專記帝王事蹟。對於秦以前的史事,有些內容可補《史記》。 [54]《竹書紀年》 亦稱《汲塚紀年》,參見本篇注37。 [55]《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原稱《太史公書》,東漢後始稱《史記》。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為130篇。李大釗文中所引的《平准書》,為《書》當中的第8篇。文中所引《史記·三皇本紀》,誤。按:《史記》是從黃帝寫起的,也就是從「五帝」寫起的,故曰《五帝本紀》,列為《史記》之第1篇和本紀之第1篇。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是沒有《三皇本紀》這一篇的,自也沒有把神農(炎帝)列入本紀。因此,李大釗在文中所引《史記·三皇本紀》及關於「神農氏」的那段話,《史記》中是沒有的。《三皇本紀》這一篇,系唐代司馬貞所撰,意欲在《史記·五帝本紀》之前補加上1篇。但是,因為它非司馬遷所作,故沒有被列入《史記》。 [56]Ojibway族 亦作Ojiwa或Ojiwas,奧吉布部落。美國—加拿大印第安部落之一,1640年最初被發現居住于密執安,後遷至北明尼蘇達及溫尼帕格湖等地。朗費羅曾賦詩歌頌過這一部落。 [57]或曰totam,或曰todain,或曰adodam 即:圖騰(totem)。源自奧吉布部落,常刻成動物等形狀,作為部落的特有標誌。 [58]《白虎通》 《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的省稱,東漢班固編撰。漢章帝建初4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觀集諸家「講義五經異同」,作《白虎奏議》(已佚),會後班固奉命整理講義記錄,編輯成此書,實際上是董仲舒以來今文學派經義的總匯。 [59]《孔子家語》 書中雜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內容,借孔子之名,對鄭玄的學說進行非難。系三國魏王肅所收集、偽造。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