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大戰中歐洲各國之政變


  大戰中歐洲各國之政變[1](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

  (一)英國

  英自去年歲杪雷德喬治改組內閣,雷氏與統一黨、工党諸領袖共五人組織軍務會議,將關於交戰一切軍國機要事務移於軍務會議,而與各部行政全然分離,即以軍務會議為軍國政府之中樞,儼然具二重內閣之觀。茲略述其政變之顛末及其二重內閣創設之由來焉。英國舊制,戴皇族為陸軍司令長官,司一切軍政之指揮監督。逮南阿戰役,以斯制未獲良效,乃於一九零四年廢司令長官之職,新置帝國參謀總長,使與參謀次長、兵站總監、兵器總監共組陸軍高等會議(Army Council),而以陸軍總長為議長,統轄一切軍政,以與內閣保其聯鎖。歐戰猝起,參謀本部員司相繼出征,吉青納將軍自為陸軍司令長官,而陸軍高等會議遂以停止。然以吉將軍一人當此難局,遂至屢蹈南阿戰役時之失算,而貽誤軍國之事,造[迭]見層出,於是軍需部之創設與聯合內閣之組織同時感其必要。內閣複設軍事委員會(War Committee)、達達納爾委員會、國民兵役委員會等,以分其責而專其職。前歲十月十二日,總理曾于眾院受某議員之質問,其答辯之辭有曰:「內閣之軍事委員會,人員與組織常有遷異,目下乃由十一二人組織而成。關於作戰計畫常為慎密之攻究,結局仍使內閣負責。」其時有羅士北裡者,嘗投書《泰晤士報》以為警告曰:「作戰之最高指揮權,尚委之于總理、陸軍總長、海軍總長三人組成之委員會,此三人者,須報告於內閣,惟有必要時可求其他閣員與議。」蓋至是而英人病軍事委員會會員過多之聲,譁然起矣。九月下旬,遂有組織人數較少之軍務會議之計畫。據十一月十一日愛斯葵斯氏在眾院所發表者,以當時陸軍總長吉青納氏將軍方巡視近東戰況,故以總理兼任陸軍總長。此軍務會議即由總理愛斯葵斯、海軍總長巴爾佛、軍需總長雷德喬治、殖民總長龐納魯、財政總長馬堅那五人組織而成。十一月十二日,始開會於國務院。十二月二日歸國之吉青納將軍始以陸軍總長列席,而外交總長及其他閣員、參謀總長、海軍軍令部長以下之將官,有時被征為參考員,亦得列席。既而吉青納將軍殂落,一九一六年七月六日雷德喬治繼吉將軍為陸軍總長,即任之翌日,又複一九零四年陸軍高等會議之制,而自為會長。七月九日內務總長克山氏亦以盛倡徵兵之論見邀而入軍務會議,任吉將軍所司之事,繼雷氏為軍需總長之門德古氏亦與其列,而軍務會議中之閣員,遂以增至七人。發言盈廷,莫衷一是,而敏活之效失矣。雷氏憂之,固以減少人數之議請於愛氏。愛氏雖以為可,但力持此會議非由總理主持不可,而雷氏屏排愛氏於軍務會議外之謀遂遭拒絕之消息,已揭布十二月五日倫敦之報章矣。雷氏以主張不能遂,毅然辭職,統一黨閣員和之,而愛斯葵斯內閣於是瓦解,雷德喬治繼組內閣。茲將其前後任閣員及其所屬黨派,列表于左[下]:

  官職 新任者 前任者

  內閣總理 雷德喬治(自由黨) 愛斯葵斯(自由黨)

  樞密院長 克山卿(統一黨)

  不管部國務員 米勒卿(統一黨) 蘭士唐侯(統一黨)

  同上 韓德森(工黨)

  財政總裁 龐納魯(統一黨) 馬堅那(自由黨)

  參議院議長 芬雷(統一黨) 巴庫馬士特卿(自由黨)

  海軍總長 耶德瓦德克山(統一黨) 巴爾佛(統一黨)

  內務總長 喬治開父(統一黨) 薩妙兒(自由党)

  外交總長 巴爾佛(統一黨) 谷雷(自由黨)

  殖民總長 雷德郎(統一黨) 龐納魯(統一黨)

  陸軍總長 達比卿(統一黨) 雷德喬治(自由黨)

  印度事務總裁 張伯倫(統一黨) 張伯倫(統一黨)

  蘇國事務總裁 曼羅(自由黨) 蝶南德(自由黨)

  愛蘭事務總裁 鳩庫(統一黨) 鳩庫(統一黨)

  商務院總裁 史天雷(無所屬) 蘭西曼(自由黨)

  地方政務院總裁 蘭達卿(自由黨) 瓦德郎(統一黨)

  教育院總裁 費霞(無所屬) 庫爾卿(自由黨)

  仰料局總裁 郭雷(自由党) 伍德(自由黨)

  工事總裁孟 德(自由党) 哈闊德(自由黨)

  檢事總長 斯密史(統一黨) 斯密史(統一黨)

  農務院總裁 卜羅塞樓(統一黨) 顧羅佛卿(統一黨)

  軍需總長 亞地孫(自由党) 門德古(自由黨)

  封鎖總長 塞西兒卿(統一黨) 塞西兒卿(統一黨)

  內大臣 克山卿(統一黨)

  勞動顧問 韓德森(工黨)

  糧食總監 (新設) 蝶粉潑卿(自由黨)

  海軍總監 (新設) 馬庫雷(無所屬)

  勞動總長 (新設) 霍奇(工黨)

  恩給總長 (新設) 巴倫士(工黨)

  雷氏內閣組織既成,始自以內閣總理之資格與樞密院長伯爵克山、財政總長[裁]龐納德[魯]、不管部國務員子爵米勒、韓德森共組軍務會議。此英倫現行之二重內閣制之所由來也。吾於此發現二特徵焉:(一)英自組織聯合內閣之始,既增不管部國務員及軍需總長各一員,共為二十二人,已足數為近此最多員數之內閣,近更增至三十餘人,以此眾口嘵嘵之內閣,議樞要之軍國大計,欲免築室道謀之憂,戛戛乎難矣。此英倫組織軍務會議之理由一。(二)英自雷氏改組內閣,雖猶得稱為聯合內閣,其實雷氏所領之自由黨員,已有與愛氏所領之自由黨員分離之勢。雷氏邀愛派自由黨員入閣,即遭彼輩之峻拒。故此新內閣乃以統一黨為中樞,而與雷派自由黨及工黨相提攜以成者。與雲新內閣為聯合內閣,寧雲新內閣乃以統一黨為中樞之內閣為當。與雲雷氏為自由党之舊黨員,甯雲雷氏乃統一黨之新首領為黨[當]。與雲新內閣乃網羅議會中各派勢力之中樞而成,寧雲軍務會議乃網羅內閣中各派勢力之中樞而設為當。是則軍務會議之所以助舉國一致之勢力者,其用或猶未周,而其所以保其內閣本身一致之樞紐者,其效乃卓著也。此其理由二。至於不管部國務員之創設,亦肇自英倫愛斯葵斯內閣改造之時。其時膺斯選者,乃為統一黨領袖侯爵蘭士唐。此次雷德內閣成立,易為子爵米勒,並增一缺以韓德森充之。此英國政變之概略也。

  (二)德[法]國

  巴爾幹半島聯合軍失利以來,英、法之輿論,漸集矢於其內閣,以糾彈其失職。英之主張漸進(Wait and see)之愛斯葵斯內閣,既以瓦解,雷德佐治出而代之,同時法之布裡昂內閣亦呈兀臬不安之狀,大有蹈愛斯葵斯覆轍之勢。幸布氏夙以主張急進著稱,故能以改組維持之。前次改組之內閣,實於去年十二月十三日發表。其閣員如左[下]:

  內閣總理兼外交總長 (布裡昂)

  司法教育兼勞動總長(威韋亞尼)

  內務總長(麥威)

  財政總長(李柏)

  陸軍總長(廖鐵)

  海軍總長(拉克士)

  軍需總長(亞爾伯爾多默)

  商務總長(堪連孟達)

  運輸總長(耶律奧)

  殖民總長(慈米爾古)

  法國內閣之改為二重,實基於去臘十二月初旬法國之眾議院議決。旨在以由少數人組織之軍務會議,處理軍國大計,俾收較為迅速靈捷果斷敏活之效。其時有某報論其事曰:「為圖作戰之振作而期其簡明,須改善參謀部煩瑣微弱之組織,且須試行最高司令部之革新。而為貫達此的,當以自主之全權付諸法國及薩羅尼加戰線之兩司令官,中央政府決不可加以無益之掣肘。同時於中央政府之組織,亦宜大加改革,設軍事委員會之特別機關,付以關於國防計畫及施行之一切全權,以期行動之敏捷。是乃改造政府之根本原則也。蓋與充分之權力於少數有能之人,使之益發揮厥本能之組織,乃國家當非常之時,可齎絕大效果者也。」議會既有此決議,輿論複為之鼓吹,遂以卒成事實,乃於十二月十三日改造之內閣與其中之軍事內閣(即軍務會議)同時發表矣。軍事內閣閣員如左[下]:

  內閣總理兼外交總長 (布裡昂)

  陸軍總長(廖鐵)

  海軍總長(拉克士)

  軍需總長(多默)

  財政總長(李柏)

  法軍總司令軍事顧問(霞飛將軍)

  法國北軍及東北軍司令長官(尼菲優將軍)

  於此有一事最足惹吾人之注意者,即廖鐵將軍之為陸軍總長是也。廖鐵將軍者,英斷果決遠邁等流,夙抱霸圖,未得一展之人物也。中央政界,向皆敬而遠之,此次竟見招致列之閣台,且居陸軍部之首樞,此不能不謂為布氏之英斷。而孰知布氏之所以見稱為英斷者,正為其內閣短命之原也。內閣既已改組,軍事內閣亦同時成立,且于法國議會時,百六十五而得三百十四之多數信任決議,雖其與黨視前為少,而於議會中仍居絕對多數。世方謂法國新內閣之基礎,將從茲益固,其策戰將視前益果斷敏決,大利於軍事之進行矣。而乃才曆四月,又以更迭告焉。新內閣於三月二十一日發表(布裡昂內閣全體辭職在三月十七日),總理為布氏內閣中之財政總長李柏氏,其餘閣員,有如左[下]列:

  內閣總理兼外交總長 李柏(前財政總長)

  勞動總長 特爾焦亞(新任)

  教育總長 士提穀(新任)

  內務總長 麥威(留任)

  財政總長 詩爾(新任)

  陸軍總長 彭禮夫(新任)

  海軍總長 拉克士(留任)

  軍需總長 多默(留任)

  商務總長 堪連孟達(留任)

  農務總長 達威特(新任)

  運輸總長 瓦爾拉(新任)

  殖民總長 馬古優逸(新任)

  工務總長 鐵卜拉(新任)

  以新內閣與前內閣比較觀之,除李柏氏由財政總長遷總理外,其餘要職如海軍、內務、軍需、商務均未更動,惟陸軍總長則以彭禮夫代廖鐵將軍,而財政總長則以詩爾接充,殊足起人注意。蓋近來法國政治之實權,漸有由立法部移于行政部之勢,軍事當局者之勢力,因以漸趨於強大,尤以布氏起用廖鐵將軍,使以軍人而入閣,頗為議會少數派所不喜,布氏因是頗召譏評,而有獨裁官之貶稱,以致改組未久之內閣,又複中道傾折。甚矣!異派分子之難於並容,而使事實之如人理想以順利進行毫無阻滯,固若斯其難也。然以軍事繁迫之秋,遽以無軍事經驗之彭禮夫繼任陸軍總長,恐內閣與出征將士之間,不能內外聯為一氣,甚可慮也。李氏所以以斯職畀彭氏者,則以李氏與法國今總統潘加雷氏,同為急進共和黨(即民主共和黨),慮與社會黨有所扞格,乃引彭氏以自重,以彭氏為社會共和黨,社會黨中較為穩和之一系也。彭氏將來如或不能勝此,則令其轉任他職而別覓適當之人繼長陸軍,亦未可知。此不過為一時權宜之計耳。但法國之政黨,固不問本黨之有無閣員,而惟自由行動以為常則,社會黨之伺機以對於李柏內閣為不信任之決議,出於何時,正未可測。識者猶為法國政局之前途,深抱杞憂也。至於詩爾氏,則素隸穩和共和黨,以李氏亦嘗隸該黨中,二人之主張,大政[致]相同,可謂得適任之人矣。

  (三)俄國

  俄自一九零五年,雖被立憲之名,實則仍為君主獨裁政治。大權一操之皇帝,內閣總理稱內閣議長,恒處於無權之地位,由來膺斯職者,概以齒高或為皇帝寵任最隆之人,與他立憲國之內閣總理迥殊。惟士多雷賓任斯職時,頗能舉其實權。士氏歿後,若古闊耶慈氏,若郭列迷津翁,皆不能如士氏之統轄閣僚使能一致。至斯條門內閣,則又以議長之資格而投於閣僚暗鬥旋渦之中,閣員頻更,彼亦不能安於其位焉。逮特列勃夫為議長,乃並一內務總長亦不能統禦之,其內閣遂以僅曆四十六日而殤,而內務總長蒲羅特蒲勃夫且蒙留任焉。當內閣更迭之際,蒲氏之留任內務,以及新司法總長之發表,均非特氏所與知,翌晨始于報章得知其詳。即彼新承大命之總理哥裡金氏,司法總長多普羅洛福士奇氏,亦不自知樞要之任突降於己躬。此以見其內閣實為皇帝之大權內閣,其政治實為宮庭陰謀政治也。皇帝既欲伸其大權,因不利統一內閣之存在,故除士多雷賓氏曾組織統一內閣外,由俄皇自造之內閣,則皆為分裂內閣。蓋惟其分裂,乃足限制議長之權威,便於獨裁大權之行使,而政局之變動,亦以迭起環興而無已矣。

  特列勃夫之內閣,既不幸短命而殤,哥裡金繼之,官僚反動派遂乘機以大獲勝利。蓋特氏雖為官僚出身,而其所持之政策,則頗主張與議會協力以謀國。而哥裡金者,則與前總理斯條門同謀撲滅慈威庫縣自治機關之純粹官僚也。他如前教育總長伊古那傑夫,溫和儒雅,眾望所歸,而乃斥退之,使士流所不齒之前帕勒古拉德教育局長之庫裡機茲奇繼居其職。內務總長蒲氏複與司法總長多氏相結,以固後寵于宮中,官僚跋扈之勢,日以滋長矣。

  帝党及官僚之勢既盛,乃謀隱制國會之勢力。參院於去年殘臘開會,多年跋扈恣睢之右黨,旗幟頓衰。院中所決議者,多與眾院之自由政策相呼應,帝党及官僚見此情形,頗為失望。今年歲首,遂以皇帝之大權,先罷參院正議長庫倫金氏、副議長郭爾貝夫氏,而以帝黨巨魁西鐵谷羅威特夫為議長,以參院右派中央党領袖鐵脫利夫副之。其所欽命改選之議員十八名,悉為純粹右党黨員。本年參院,右黨當占大多數,而左黨勢力,掃地以盡,眾院之自由政策,亦將受其牽制矣。其在眾院,則自開戰伊始,政府許以種種改革內政之條件,始以滿場一致可決十三億盧布之軍費。厥後政府反對黨關於內政改革之希望,時與內務總長之意見相左,因之政府與國會間之紛爭,迭興不已,卒演出去臘停會之事。此殆全為蒲氏一派所主持。至今年二月二十七日例應開會之議會,蒲氏又主張延期,以是且與哥氏意見不一致。蒲氏複主張眾院議員至期滿改選,以抑民黨之勢力。而哥氏及其他閣員之意見,尚與之相反,哥裡金內閣,幾以是瓦解焉。雖俄皇還宮,猶從哥氏議,諭政府以須與議會協力,而議會開會亦未見有何紛擾。世方為俄幸,誰複知其為萬木無聲待兩[雨]來矣。

  內務總長蒲氏,既與議會不兩立,則議會對於蒲氏,必認為眾矢之的,可以推知。而當是時,適以輸運不善,俄都麵包缺乏,恐慌益甚,遂自三月八日,工黨崛起,以為極猛烈之同盟罷工,軍士多表同情於工黨,而掀天震地之革命風雲,遂以彌漫於俄都。至十二日,革命軍之旗幟,益以鮮明,市民洶洶,揭赤色旗,焚燒法庭,破壞監獄,解放囚徒,戕害警察,而炮兵工廠及冬宮之炮臺被占,而眾院被圍,而哥裡金辭職,而帝党及官僚紛紛被捕。俄皇倉遽還都,中途淹滯,六軍不發,遂暫駐蔔士闊府以觀形勢。十四日,軍隊佈告迄於召集解決國體之憲法會議,承認眾院臨時委員會之權力,秩序略定。十五日,該委員會網羅各派領袖組織臨時政府,以李佛夫為總理,俄皇遂下遜位之詔,讓位于乃弟哈滅爾亞雷山大羅威奇公,公亦辭,遂以國體讓諸憲法會議投票決之,新俄共和國遂以建立基型矣。茲將其共和政府之閣員及其政綱,列舉于左[下]:

  共和政府之閣員:

  內閣總理兼內務總長 李佛夫(眾院中央党領袖)

  外交總長 米留哥夫(眾院立憲民主黨領袖)

  司法總長 凱蘭士奇(眾院工党領袖)

  交通總長 聶谷拉崇夫(眾院副議長,屬立憲民主黨)

  工商總長 哥那瓦洛夫(中央軍需工業委員會副會長)

  教育總長 馬那威洛夫(未詳)

  陸海軍總長 谷奇哥夫(十月党總理)

  農務總長 新嘉雷夫(立憲民主黨領袖)

  財政總長 鐵列士陳哥(十月黨員)

  審計院 郭特聶夫(眾院議員)

  芬蘭事務總裁 羅奇奇聶夫(眾院議員)共和政府之政綱:

  (一)對於政治上及宗教之犯人直行大赦;

  (二)確保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之自由,擴張是等自由於軍事上並學藝上;

  (三)撤廢社會階級上及宗教上之限制;

  (四)為確立政府及憲法,速為基於普通選舉召集國民會議之準備;

  (五)從來由軍隊行使之警察權,應移於由選舉而被選之地方自治團首長之手;

  (六)基於普通選舉,布地方自法[治]制;

  (七)參與革命之軍隊,不解武裝置之俄都;

  (八)嚴重維持軍律,同時除去對於軍隊社會上之限制,使(軍)人與一般市民同享社會上之權利。

  此八項者,實俄國之大憲章也,權利宣言書也,獨立宣言書也。皆由俄國國民犧牲之血,詢[絢]繪以成者。不獨足以滌濯俄國多年政界之宿穢,間接且以灌溉世界自由之胚苗。吾華與俄地處比鄰,共和新建,尤重蒙其革命成功之影響,而以益固我民主之基礎。此吾人所由樂於大書特書以紀之者也。

  新政府既告成立,關於一切處置,頗稱果斷。國內秩序,賴以維持。對於戰爭之進行,益加奮勵,改革軍事統轄機關,仿英、法設軍事委員會。軍事大權,一操之由陸海軍總長谷奇哥夫、外交總長米留哥夫組織之軍事委員會之手。由是作戰之氣益壯,應戰之策益捷,而勝利與自由之不可分,蓋已深銘於俄人之腦中矣。

  (四)奧國

  奧國自去歲前總理斯條古伯既遭暗殺,繼任之人,一時呼聲最高者,為署理內閣總理郝漢羅耶公、財政總長凱爾貝博士及其前總理貝庫男。至十月二十六日,大命卒降于凱爾貝博士。博士固故總理斯條古伯之先輩,自一九零零年迄一九零四年間,曾充奧國總理,久為奧皇所敬憚,不綰樞要者於今十二年矣。去茲數月前,始充財政總長。若博士者,吾人縱不敢許為大政治家,而自一九零四年博士下野以後,奧國總理手腕威望俱無出其右者。彼于奧國官僚系諸名士中,嶄然露頭角,其手段之辣,且視斯條古伯為尤甚。氏頗憤匈國近年流於專恣,且與匈國總理奇薩伯不睦,故自氏為總理,向後對匈之態度,大為世所注意矣。凱爾貝內爾[閣]發表於去年十一月一日,其閣員如左[下]:

  內閣總理 凱爾貝博士

  外交總長 卜利昂男

  司法總長 庫賴因博士

  內務總長 秀瓦傑那男

  國防總長 高爾奇男(連任)

  商務總長 斯提卜臘博士

  教育總長 哈薩雷男(連任)

  財政總長 馬爾庫

  勞動總長 脫爾加男(連任)

  交通總長 仙佈雷將軍

  農務總長 庫朗馬奇尼伯

  不管部國務員 勃卜林士奇

  凱氏素反對專為德意志民族謀利益之政策,故為急進德意志黨及一般德意志民族所不喜。其施政方針,對於傑克民族、斯拉夫民族均無畛域,惟依大公至正之精神以臨之。故凱氏出而組織內閣,德意志黨派之報章,毫不與以同情,而一般輿論,則對之之信任頗厚,民間大抵表歡迎之意。其內閣之運命,似一時絕不至於傾危,而乃僅曆七周,此東山再起之凱氏,竟不得不出於辭職之一途,殊為奧國政界意外之事也。

  凱氏內閣瓦解之原因,約有數端。關於糧食問題、家畜輸入問題與匈牙利及奧國議會衝突,一也。糧食問題,雖以對於聯合軍提出講和條件,一時稍見和緩,而對匈經濟調和問題,亦為關係內閣運命之一事。蓋奧即與德、瑞(瑞西)諸鄰締結商業上之協約,而此對匈經濟問題不解決,於交涉非常不便。與德、瑞兩國所結之商業上協約,尤將於一九一七年末滿期,本年歲杪,即當一體發佈通告。故奧、匈二國經濟上調和之策,終不容緩。前斯條古(伯)內閣亦嘗努力欲於內閣更迭之際解決該問題,但凱氏則欲遷延以留待他日。蓋凱氏于奧國政界,素為對匈問題奮戰之一人,匈國人對之深抱不滿之念,而斯條古伯則于對匈問題二十年來容匈國總理奇薩伯之政策,與凱氏政見殊不一致,故凱氏不慊於前內閣之對匈政策,而思加以修正焉。聞凱氏拜組織內閣之大命時,固即以修正對匈問題為條件,始允組織內閣者也。此亦可見凱氏與前總理斯條古(伯)氏之系統不同矣,二也。次則憲法問題之復活是也。憲法問題,向為不置基礎於政黨之內閣苦於應付之問題,幸自戰爭勃發,其勢暫緩。近以戰爭之繼續,國內之疲弊,國民之不平,此問題又有複燃之勢。凱氏即任之初,雖嘗聲明從順民意、實行憲政,而按之事實,亦已歸於失敗,三也。當是時,加里西亞分離問題之發生,又足以陷凱爾貝內閣於死地。蓋關於加里西亞問題,多數黨之德意志党的博勝利,固不待言,而約塞夫老皇又適於是時崩殂,凱氏見今春於議會決議對匈問題及加里西亞問題時相持必無效果,故遂決辭內閣,四也。奧國新帝加羅於提出講和覺書之際,以其綱領示凱氏,氏對於先(帝)在世絕非所承之條件,如奧國割讓之地加里西亞及南部奧地利地方皆含於其中者,極力反對,不惜以去就爭,而卒不為新帝所納,遂飄然引去。夫以割地議和之事,關係於國家之運命者至深且巨,苟置身當路,而不能力排廷議,以貫徹一己之主張,則即潔身高蹈,猶不失為毅然大丈夫。是義也,凱氏有焉。

  凱氏既辭職下野,而外交總長卜利昂氏獨留,此蓋由於蔔氏與提出講和條件頗有關係。觀于匈國總理奇薩伯,屢以此次之講和條件為出於蔔氏之專斷為言,試其攻擊,可以知之。初德國碧幽羅公,嘗勸德帝慫恿約塞夫老帝,使允割地,老帝拒之。至新帝即位,德人以其不如老帝之堅決,乃派辣腕之耶口氏充駐奧大使。此講和條件,恐即本蔔氏之意見與耶口氏之指使而成者。然則凱氏之解組,豈得已哉。

  凱氏既去,奧帝乃命斯條古(伯)內閣時曾充財政總長之士比慈妙爾博士組織內閣。博士固以精通財政著名者也,素與政黨無何關係,因亦無地盤可據。受命之後,頗思組織一純粹官僚內閣,擬以韓鐵兒男長內務,高爾奇將軍司國防,哈薩雷男長教育,佛士德博士長交通,魏謨博士長財政,脫爾加男長勞動事務,塞德勒博士長農務,勃卜林士奇為加里西亞大臣。士氏理想中之內閣閣員,雖已如斯擬定,繼思此純粹官僚之內閣,終難得議會之援助,而無免於傾覆,旋即辭大命而不受。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亦自愛之政家慎於自處之道也。

  士氏既謝不敏,於是奧帝以組織內閣之大命,付之庫朗馬奇尼伯。伯曾于凱爾貝內閣充農務總長,今其內閣乃由半官僚半政黨結合而成。成立未幾,外交總長卜利昂辭職。蔔氏之辭,非自是時始興此念者。當凱爾貝內閣辭職之前,已略示辭意,亦非必以對匈問題與總理意見不同。蓋以奇薩伯常伺機傾彼,至不惜引薦平生惟一之政敵安特剌西伯繼外交總長任。老帝在位時,對於蔔氏信篤禮隆,奇薩伯之謀,終於無效。迨老帝崩後,德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派其前外交總長耶口氏駐奧大使,提出講和條件,奇薩伯遂執以為攻難蔔氏之口實,而糾彈不已。雖新帝信任蔔氏之誠未嘗稍減,蔔氏以當茲軍國多事之秋,與匈國總理常相軋轢,終不利於國家,將致奧、匈二國之政治不能圓滿進行,與其以一人之去留,貽國家以兀臬不寧之象,毋寧速自引退以避賢路之為愈。遂決然辭去,舉眾望素孚之傑爾甯伯以自代。卜氏能於進退之際若茲其爽快,此誠吾人所最傾服者也。傑爾甯伯者何人乎?彼於羅馬尼亞參戰以前,嘗充駐布加雷公使,而能偵知羅國之意向最先者也。匈國政治家,其時雖以羅之不附德、奧,歸咎於傑氏外交折衝之失利,一旦赤書白於當世,而知傑氏之于羅國固已盡瘁其力以為外交之周旋,迨夫策窮計盡,無可如何,則由時勢之所迫,非人事有未周也。於是昔日謗毀之辭,今且變而為讚頌之聲矣。傑氏自負心頗強,嘗努力以求使世界認奧匈國之勢力,以之繼蔔氏之後,洵可謂得人矣。

  新內閣總理庫朗馬奇尼伯者,亦奧之保守政治家也。多年與傑克黨接近,惟自戰爭以來,頗疏遠之。以傑克族乃斯拉夫族之一種,斯時與彼黨接近,大非傑氏之所喜。彼嘗以老練政家之資格,於上院下院均曾列席。現為上院右党領袖。戰爭猝發,彼即毅然拋去政治家之生涯而投筆從戎,以軍官職轉戰于加里西亞、塞爾維亞之間。凱爾貝組織前內閣時,召還奧京,畀以農務總長。此次組織內閣,其施政方針,雖不必全與斯條古內閣相同,而大體則頗類似。為其受新帝詔命時,帝即望其仍從斯條古內閣施政之途轍也。彼對匈調和問題、加里西亞分離問題,雖皆須于本年二月之議會求其協贊,而以新內閣頗與政黨少有關係,當可無虞。若多數黨之德意志党,其領袖烏爾邦博士則為新內閣之商務總長矣,貝倫雷特則為不管部國務員矣;若波蘭黨,則有勃卜林士奇為加里西亞事務大臣矣,辛庫博士則為司法總長矣(辛氏間接與波蘭黨有關);若基督教社會黨,則有與之稍有關聯之哈薩雷為教育總長矣;若傑克黨,亦有脫爾加為勞動總長矣。此以見新內閣與各政黨之關係較密,為近年所罕見。彼維也納各報之論調,對於新內閣均致歡迎之意,各政黨亦頗示信賴之誠者,固其所矣。此奧國最近政變之概要也。

  (五)羅馬尼亞國

  羅國自交戰以來,著著失敗。開戰僅及百日,國土淪喪,泰半在敵軍蹂躪之中,其國政局遂亦不免於動搖。專橫如其總理卜拉複那者,亦不堪各派之攻擊而屈伏於其前,以懇請各派首領之入閣。雖遭政敵馬基羅曼之峻拒,而其他各派領袖,則皆允許入閣,以相輔助。爰于定例國務員外,設三名不管部國務員以位置此輩領袖,使參與軍國機要。此改組之內閣,乃成立於去年十二月下旬。其閣員如左[下]:

  總理兼外交總長 卜拉複那

  陸軍總長 文提臘蔔拉複那

  內務總長 康士坦丁奴

  司法總長 康達古奇尼

  官業總長 優士複那

  教育總長 狄優嘉

  商工總長 古雷塞奴

  財政總長 安脫尼士古

  農務總長 摩塞士古

  不管部國務員 姚尼士古

  同上 福雷奇的

  同上 孔姬尼士古

  上列閣員中,除總理、內務、教育、財政外,皆為新閣員。前內務總長則任為眾院議長。此舉國一致之內閣成立後,羅國於民族統一之戰,其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處之者,已足昭示於世界矣。

  (附言一)

  近傳德國有革命之變,以無確證,茲姑略之。

  署名:守常

  (附言二)

  俄國大革命,為最近世界上之一大變動,其影響於戰局之前途,世界政治之潮流,並吾國民主政治之運命者甚巨,因之國人對於此等變動研究之趣味亦愈濃。茲以付梓期迫而又限於幅帙,未能罄其所知以餉讀者,殊為遺憾。次期擬為有統系之專篇,就正當世。題曰《俄羅斯大革命史論》,特此預告。

  署名:守常

  《言治》季刊第1冊

  1917年4月1日

  【注釋】

  [1]題解 此文「奧國」部分曾以《最近奧國政變之顛末》為題,刊登於1917 年4月1、2日之《甲寅》日刊上,署名守常,文字相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