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矛盾生活與二重負擔


  (一九一七年一月十日)

  吾儕際此新舊衍嬗之交,一切之生活現象,陳於吾儕之前者,無在不呈矛盾之觀。即吾儕對於此種之生活負擔,無在不肩二重之任。吾儕欲於此矛盾生活中勝此二重之負擔,實不可不以沈雄之氣力、奮鬥之精神處之。

  新年才過,舊歲又闌,一切歲前歲後之所需,凡夫清結債務,購置物品,乃至一切新年之風俗禮節,有如宴會賀禮等事,均為二重之負擔。對於新人,則當于新年以新禮節為新社交;對於舊人,則當於舊年以舊禮節行舊社交。若者脫帽,若者拱揖,若者鞠躬,若者拜跪,或則松坊煥采,或則爆竹迎神,或則桃符更新,或則懸旗志賀,紛紜錯雜,莫所適從。此矛盾之生活一也。

  因是聯想,北京之地,警隊林列,夜則荷槍通衢,梭巡不已。而一方則鳴鑼更夫,抱關擊柝,一仍其舊。試問此鳴鑼更夫與荷槍警士之俸費,何莫非吾民之負擔?既有警士,何用更夫?苟取更夫,焉需警士?此矛盾之生活二也。

  因是聯想,辛亥之役,武漢一呼,天驚石破,南部義師,北方將士,均以共和立憲要挾清廷,遜位之詔朝頒,統一之業夕就。其間使節軺車,南至滬瀆,議和電報,各處交馳,結果以優待條文載在盟府。於是一方則負皇室經費,一方則增公府經費、元首歲俸,蚩蚩者氓,不知不識之間,又增一種之二重負擔。此矛盾之生活三也。

  因是聯想,文豪政客,十年以還,多以立憲政治之實行,為惟一之希望。自戊戌以迄辛亥,其間政派,無問其為溫和為激烈,有所言動,無不以此為歸。而今國會開矣,代議政治(立憲政治)稍具形式矣。默察夫國中賢者,一面要求國會,一面嫌惡國會;一面施行代議政治,一面鼓吹開明專制。此矛盾之生活四也。

  因是聯想,青年學子,修學庠校之中,一面須涉獵本國之經史子集,一面須研究現代之新式科學;一面須講周、孔之學[1],一面須取盧、孟之說[2]。以視四十年以往之前輩,其心思神腦之負擔,加重之度,正不僅二重而止。此矛盾之生活五也。

  因是聯想,吾儕日常生活,乃至應用什器,無一不兼尚並需。衣冠為物,乃人生三大要需之一,苟其但求整飭,無事美觀,亦須一面制洋服一套,一面備華服一身。即記者伏案搆此文時,眼中映陳之物,一方則為毛錐,一方則為Pen;一方則有松煙,一方則有Blue Ink。斯篇如不以鄙俚見棄,則付印時,一方又須排華字,一方又須排英字。即此艱苦之排字工人,亦需具差能勝此之二重智識。否則此種營生,不能不讓之他人,而其人或以是不免於凍餒。此矛盾之生活六也。

  因是聯想,一夫一妻之制,衡諸天理人道,最稱允當,不可渝[逾]犯。文明各國,悉本此義,制為法律,有犯之者,則為重婚,重婚者,罪律有明條。今于吾國,一方則有禁止重婚之法律,一方則欲保存蓄妾之惡風。為妾之女,於法無受其保障之權,重婚之夫,于法無施以制裁之效。此矛盾之生活七也。

  因是聯想,最終及於憲法。夫舊式禮教與現代生活,本不並容。吾儕既不能離于現代生活,而返於草昧半開之時代,而偏欲以舊式禮教使人循守於今日。於是當茲制憲之際,一方則絕叫保障信仰自由,一方則運動以孔教為國教;一方尊重國民之自我,一方保持偶像之位置。紛呶叫喧,今猶未已。此矛盾之生活八也。

  以上種種,不過就一時聯想之所及,拉雜陳之,雅無倫次。其他類此者,正複不可殫述。一言以蔽之,中國今日之社會,矛盾之社會也。今日之政治,矛盾之政治也。今日之法律,矛盾之法律也。今日之倫理,矛盾之倫理也。今日之經濟,矛盾之經濟也。乃至今日之文藝、美術、宗教、哲學,矛盾之文藝、美術、宗教、哲學也。國民之生活以是等為基礎,生活之基礎既陷於矛盾之域,故今日之生活現象,無往而非矛盾之生活現象也。

  以何因緣而成此矛盾之生活現象乎?欲答此問,因果繁頤,殊難悉舉。簡言之,亦曰新舊不調和而已矣。舊者自守其舊,新者自用其新,二者分野,儼若鴻溝。既無同化之功,亦鮮融合之效,卒至新者自新,舊者自舊,同時同地而不容並存者,乃竟各存其形式。即其實質,察其精神,終於新者不能成其新,舊者不能存其舊。凡夫新舊倫理、法制、藝術、哲、宗,將悉臻於破產之境。青黃不接,矛盾相尋,此一階段之國民生活史,最為危險。故曰:矛盾之生活,不調和之生活也。

  所以造成此不調和之生活者,其主因亦有二端:一由於累代之專制政治戕賊民性泰甚,以成此不自然之狀態,並以助長好同惡異之根性,致保守之力過堅,但知拒而不知迎,但知避而不知引。重以吾國歷史之悠久,有吾民族固有之文明,逮夫近代西方文明洶湧東漸,一方迫之愈急,一方拒之愈甚,遂現此不調和之象焉。日人市村贊次郎氏[3]嘗謂吾國民生性有五大矛盾:(一)保守而不厭變化,(二)從順而有時反抗,(三)一般文弱而個人有所不屈,(四)極好主我而又能雷同,(五)貴實行而溺於形式。此其所言,未必皆中,愚則謂苟有此態,是亦專制政治造成之果。故曰:矛盾之生活,不調和之生活,亦不自然之生活也。

  一由於東西文明接觸之初,未能調融一致,則其相摩相蕩、相攻相守之際,當然呈此矛盾之象,無足怪者。日本無固有文明之國也,其於調和東西之文明,介紹東西之文明,吸收東西之文明,最易奏功。彼邦先覺之士,以調和東西文明自任者,猶不憚大聲疾呼之勞,以圖殊途同歸之效。況在吾國,以其固有之文明與外來之文明相遇,離心力強,向心力弱,即同化之機不易得,即歸一之徑不易達。故曰:矛盾之生活,不調和之生活,亦不統一之生活也。

  吾儕既一時不能驟脫此矛盾之生活,不調和之生活,不自然之生活,不統一之生活,即一時不能不竭其心思氣力以負荷此二重之生活負擔。然此種生活狀態,只于新舊文明過渡之時期可以安忍于一時,而不能長此以終古。吾儕當進而以負荷此二重生活負擔之心思氣力,謀所以打破此矛盾生活之階級,而使之新舊合一,以輕此負擔。其打破之方術,在固新文明、新生活之地位,以與舊文明、舊生活分對等之勢力,而深養其鋒,以迫舊文明、舊生活與新文明、新生活相妥協、相調和,否則征服之而已矣。此則視乎醉心新文明、新生活者,沈雄之氣力、奮鬥之精神何如耳!愚于新舊元旦,謹各浮三大白,以壯吾青年之勇氣。行矣,任重道遠之青年,凱歌之聲,將與歲歲之春風以俱至也。

  署名:李大釗

  《憲法公言》第9期

  1917年1月10日

  【注釋】

  [1]周、孔之學 周即周公,孔即孔子,此處指儒家學說。

  [2]盧、孟之說 盧即盧梭,孟即孟德斯鳩。分別參見《民彝與政治》注124與注125。此處指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學說。

  [3]市村贊次郎氏 (1864—1947),日本東方學的奠基人、文學博士。字圭卿,號器堂,又號築波山人。1887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古典漢書科。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各大學任教。他畢生從事中國及東方史的研究。早在1892年就寫出《中國史》(共六卷),開闢了日本研究近代中國史學的先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