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警告全國父老書


  (一九一五年二月初)

  寅卯之交,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娵呰鶉火[1]。戰雲四飛,倭族乘機,逼我夏宇。我舉國父老兄弟姊妹十餘年來隱憂惕栗,夢寐弗忘之亡國慘禍,挾歐洲之彈煙血雨以俱來。噩耗既布,義電交馳。軍士變色于疆場,學子憤慨于庠序,商賈喧噪於廛市,農夫激怒于甿郊。凡有血氣,莫不痛心,忠義之民,願為國死。同人等羈身異域,切齒國仇,回望神州,仰天悲憤。以謂有國可亡,有人可死,已無投鼠忌器之顧慮,宜有破釜沉舟之決心。萬一橫逆之來,迫我於絕境,則當率我四萬萬忠義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吾黃帝以降列祖列宗光榮歷史之末頁。事亟寇深,危險萬狀,謹陳斯義,布於有眾,皇天后土,實式憑之。

  嗚呼,吾中國之待亡也久矣!所以不即亡者,惟均勢之故。前此痛史,姑不殫述。粗攝厥要,斷自甲午[2]。列強在華,拔幟豎幟,均勢之局,乃具規模,以中國泱泱萬里,天府之區,廣土豐物,邁絕寰宇,任何一國,欲舉而印度之,勢所弗許。即欲攘我權利,亦輒為他國所遏,群雄角逐,賴以苟安。故欲夷我如盧克森堡[3]、比利時者,亦所不能。惟是燕幕[4]之慘,志士寒心,牛後之羞,壯夫切齒,誠以寄生即亡國之基,履霜乃堅冰之漸也。甲午之戰既終,日人挾其戰勝之餘威,索我遼東半島。外交黑幕,捭闔縱橫;壇坫樽俎[5]之間,乃不得不有所迎拒以圖一時之牽制。而引狼拒虎之禍,勢又緣茲以起,且至不可收拾。卡西尼中俄密約[6]之結果,旅大租于俄,廣州租於法,威海租于英,膠州租於德。意大利聞而生心,亦欲據我三門灣。自是臥榻之側,有他人鼾睡之聲,獨立之邦,伏列強割據之跡。若則齊軀競進,若則單騎獨行,鐵路告成,礦山斯去,軍旗所至,商旅遂來。中更庚子之亂[7],日俄之爭[8],外力益以潛滋,勢力略有轉易。凡其利權壟斷之域,輒揚勢力範圍之言,均勢之界愈明,瓜分之機愈迫;英之于西藏及長江流域也,俄之于外蒙、伊犁也,日之于福建、南滿也,法之於滇,德之于魯也。或由戰勝攻取,或由秘密締約,或由清廷斷送,或由列國協謀,均於其所志之地,攘得不讓他國之特權。夫勢力範圍雲者,歐人拓土非洲,分據海岸,而以其後方之地,價(?)定界域,俾隸各國,以避紛爭之事也。非洲荒漠之野,歐人臨之,視若無物,橫行罔忌。而奈何以其施于非洲黑人者,施于吾文化淵源神明遺裔之宗邦,斯其夷視吾國族於何等耶!美之于華,向無領土野心,惟冀擴其商路,見夫列強之植力于華,若茲其猛進,深慮其不利於華者,將亦不利於美。於是其國務卿甄海氏[9],於千九百年,牒布各國,標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主義[10],旨在使列強在華之勢力,無問何國之於何地,均當與其他各國持平衡之度,勿得擅禁其貿易之權。雖于周緣租借之域,聲明勢力範圍,亦弗許擅自封錮,秘為獨有。一面破中國閉關鎖國之故習,俾與各國以同一之機會,均沾利益。各國既受此牒,無不陽示贊同,而陰實梗之,美則益奮力以求此主義之實現。其間列強關係,鬥角鉤心,亦複互思防制。故揚子江流域者,英視為其勢力範圍也,而有粵漢、川漢二路之四國借款以間之,日本亦於漢冶萍公司及南潯鐵路享有投資之權利。滿洲者,日、俄視為其勢力範圍也。而美前國務卿諾克士[11]有滿鐵中立之提議,同時,中國亦與英、美有愛錦鐵路借款之商榷。雖皆尼於日、俄而未果,而其變相則為四國借款,以振興滿洲實業,改革滿洲幣制為其用途。磋商妥洽,將有成議,而滔滔江漢,革命怒潮,掀天以起,茲事竟寢。然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主義,至是不可不認為告幾分之成功,而中國於此,乃得偷安苟存於旦夕之殘喘。革命戰後,剜肉補瘡,猶患弗給,乃大舉借款,以鐵路作抵。列強在華之經濟勢力益密,經緯參差,纖維若織,中國等於自縛之春蠶,列強如爭食之餓虎。而蒙、藏與俄、英之關係,較前益彰,各國對我領土之興味,複從茲而益濃。然均勢之基,固未動搖也。是則致中國於將亡者,惟此均勢;延中國於未亡者,惟此均勢;迫中國於必亡者,亦惟此均勢。此列強在華中世(「中世」疑為「均勢」之誤。——編者)之概觀,世指為遠東問題者也。同時其紛紜雜遝,有與之同符者,即所謂近東問題是。奧斯曼利土厥(即土耳其)帝國之興也,飄飄半月旗,一揮而蔽歐洲之日月。自十七八世紀以還,一敗於奧,再屈於俄,國勢日促,外患既不可遏,內憂又複棼乘。巴爾幹諸小邦,或前屬行省,或久列藩封,以歷史所遺種族宗教之痕印,歷久未湮,根本一弱,遂紛紛畔離,謀所以自樹。列強于此,則利用其種族之感情,陰操其宗主之權,大日耳曼主義[12]與大斯拉夫主義[13]之二大暗流,衝激摩蕩,軋轢不已。彼一國一族之隆替,與之連封接壤者,即屬異類殊族,亦莫不同其休戚。於是各從其利害之所同,而有三國同盟[14]與三國協商[15]之對抗,三同盟國者,德、奧、意也,三協商國者,英、法、俄也,以保一時之均勢,以郁全歐之暗雲。此近東之均勢,又遙與遠東之均勢相為呼應,以成世界全域之均勢。牽一發,則全身俱動,若待爆之火山,若奇幻之魔窟,風雲萬變,光怪陸離。巴爾幹風鶴一驚,列強莫不皇皇焉戒懼以臨,若大難之將至。蓋企平和於均勢之局,猶厝火積薪以求安也。近年巴爾幹兩次戰爭[16],列強相戒,勿事干涉,雖能倖免於亂。今以奧儲一滴之血,塞人一彈之光[17],霹靂一聲,天驚石破。舉世滔天之禍,全歐陸沈之憂,遂洶湧於巴爾幹半島之一隅。餘波所及,更與極東之沉沉大陸相接。正如銅山東崩,洛鐘西應[18],而呱呱墮地之中華民國,遂無安枕之日,此歐洲大戰及於極東均勢之影響也。民國肇造,邦基未安,方期舉我全國剛毅強固之人心,嘗膽臥薪之志氣,艱難締造,補苴彌縫。內之鞏我邦家于金甌磐石之安,外之與世界各友邦共臻和平康泰之盛運。何圖天意難知,禍機卒發,奧、塞構兵於前,德、俄攘臂于後,英、法牽於協商之義,突厥(土耳其)念其累世之仇,黑山國(門的尼哥羅)則救助同族,比利時則捍衛中立,前後數月間,相率淪溺於戰禍洪流之中而勿容自拔。我中華民國,愛人類之平和,憫友邦之殃厲,鄉人有鬥,披髮纓冠[19],同胞互仇,甯容坐視。當夫戰牒紛傳,羽書四達,我政府體國民維持人道之眾意,亦嘗東顧日本,西訊彼美,蘄斯三邦攜手,近維東亞之大局,遠解西歐之慘變。美國政府複電贊同,許與共作調人。日本陽諾陰違,機謀詐變,假日、英同盟之虛名,報還附遼東之舊怨,朝發通牒,夕令動員,師陳黃海之濱,炮擊青島之壘。夫青島孤懸一隅,德人不過幾千,兵艦不過數艘,僅足自衛,烏敢犯人,詎能擾亂東亞之平和,阻塞過商之要路,日本必欲取之者,非報德也,非助英也,蓋欲伺瑕導隙,藉以問鼎神州,包舉禹域之河山耳。溯自日、俄戰後,旅大移租,三韓見並,南滿實權,亦歸日人掌握,殖民則任意經營,築路則自由行動,關東有都督之設,鐵路為軍人所司,黑水白山儼非我有。夫魯之有膠、澳,遼之有旅順,相犄角而鎮渤海之門戶。旅順失則遼東不保,膠、澳失則齊魯亦危。旅順與膠、澳,盡為日本所據,則扼燕京之咽喉,撼中國之根本,而黃河流域,岌岌不守矣。今日本乘歐人不暇東顧之時,狡焉思啟,作瓜分之戎首,逞吞併之野心,故其進攻青島,遲遲吾行,沿途淫掠,無所弗至,殺戮我人民,淩辱我官吏,霸佔我電局,劫發我公庫。我政府勉顧邦交,再三隱忍,不得已而劃交戰區域,冀其蠻行稍有所限制。我國民茹痛吞聲,亦勉遵政府之命令,多所供其犧牲。日本猶不自足,更進而強劫膠濟鐵路,軍士肆其橫暴,意欲挑起釁端,思得口實,試其戈矛。我國廉知其謀[20],咽滿腔之血淚,忍切膚之奇痛,百般橫逆,一味屈從,兩國邦交,幸無枝節。青島既陷,方謂一幕風雲,暫可中止,我政府遂向各國宣告交戰區域之撤去,本其固有之權,與所應為之事,而在交戰期間,對於雙方竭誠相與,無左右袒,嚴守局部中立之義務。凡在友邦,當所共鑒,縱欲加罪,寧複有辭。而孰知竟以撤去交戰區域攖日本之盛怒,謂為辱其國體,挾其雷霆萬鈞之勢,迫以強暴無理之條。全案內容,雖未確知,東西報章,已揭其要,析為四項,凡十九條,謹節原文撮舉於下:

  (甲)南滿洲及東蒙古

  一,遼東半島之租借,自一九一五年起,展期九十九年;

  二,南滿洲鐵路條約,延長九十九年;

  三,南滿洲警察行政權;

  四,日本人在南滿洲應得居住經商及購置田地之自由;

  五,安奉吉長鐵道租借條約,延長九十九年;

  六,承認內蒙古(即東蒙)為日本獨享之勢力範圍;

  (乙)山東

  七,膠濟鐵路及所有德國在山東之礦山鐵路實業,須無條件的讓與日本;

  八,煙濰鐵路及龍口支路之建築權;

  (丙)福建

  九,承認福建為日本獨享之勢力範圍;

  一〇,自福建至江西、湖南之鐵路建築權;

  一一,福建省內所有礦山鐵路及其他實業,應歸日本與中國合資興辦;

  (丁)一般的要求

  一二,中國陸海軍應聘用日本人為教練官;

  一三,中國財政教育交通各部,應聘用日本人為顧問;

  一四,中國學校之教授外國語者,應教授日本語;

  一五,漢冶萍盛宣懷借款之事,應辦理清結;

  一六,凡授給礦山鐵路及其他工業之特權時,應詢問日本之意見;

  一七,若中國有內亂時,應求日本武力之輔助,日本亦擔負中國秩序之維持;

  一八,煤油特權讓與日本;

  一九,開放中國全部,使日本人自由經商。

  凡茲條款,任允其一,國已不國。況乃全盤托出,咄咄逼人,迫之以秘密,脅之以出兵,強之以直接交涉,辱我國體,輿論激昂,則捏詞以誣之;國民憤慨,則造謠以間之。不曰獨探,輒曰收買,忽而離間,忽而煽動,一若吾國人皆鹿豕之不如,盡金錢之可賄。至彼報章橫議,主興問罪之師,政社建言,促行解決之策,欲舉其詳,難更僕數[21]。此日本乘機併吞中國之由來,吾人所當鐫骨銘心,志茲深仇奇辱者也。日本既發此大難,中國不敢[甘]於坐亡,日復一日,勢必出於決裂。彼有強暴之陸軍,我有犧牲之血肉;彼有堅巨之戰艦,我有朝野之決心。蜂蠆有毒,而況一國,海枯石爛,眾志難移。舉四百余州之河山[22],四萬萬人之墳墓,日本雖橫,對此戰血餘腥之大陸,終恐其食之不下嚥也。且極東突有震動,歐戰必亟議和,群雄逐逐,馬首東回,德報新仇,俄修舊怨,美有鄰厚之虞,英有棄盟之勢,萬矢一的,以向日本,而以我中原為戰場,中國固已早亡,日本豈能倖免。苟至於此,黃種淪于萬劫之深淵,皙人獨執世界之牛耳,野心勃勃之日本,果安在哉!嗟彼日人,陰賊成性,當民國初建之際,挑兄弟鬩牆之機,射影含沙[23],無所不至。雙方蠱以顧問,百計施其鬼謀,欺我政府,愚我黎庶。凡茲島國之陰謀,盡成一家之痛史,創痕猶在,前事未忘。今更恃強挾迫,無理要脅,大欲難填,野心不死,是不義也。且維持東亞平和,保全中國領土,日、英既有成言,舉世實聞此語。今遽背盟爽約,躬為破壞東亞平和,吞併中國領土之戎首,而無所於恤,為世界擾亂之媒,釀未來大戰之禍。今日既種惡因,異時焉有善果。戕賊人道,塗炭生靈[24],是不仁也。惡因既種,後禍難逃。直接以賈中國之怨者,間接以樹列國之敵。今日以之亡中國者,異日即以亡其日本,利令智昏,同根自煎,輔車[25]既失,唇亡齒寒,是不智也。向者日本對德恭順備至,一旦卒遭大難,遽而反顏。趁火行劫,強盜所恥,堂堂國家,且又過之,是不勇也。查其對德通牒有雲,以還付中國為目的,以欺世人耳目。曾幾何時,青島既下,牒章之墨未幹,汶陽之田不返[26],因得隴而望蜀[27],遂雨覆而雲翻。世俗相交,猶重然諾,國際宣言,棄若敝屣,是不信也。此不義、不仁、不智、不勇、不信之行為,於日本為自殺,於世界為蟊賊,於中國為吾四萬萬同胞不共戴天之仇讐,神州男子,其共誓之!

  抑日本蕞爾窮島,力非能亡我中國者。國人而不甘於亡,雖至今日,猶可不亡;國人而甘於亡,則實中國有以自亡耳,何與日本!憶昔甲午痛創,艨艟巨艦,旌旗蔽空,橫槊臨江[28],威震海表,縱不能稱雄一世,以與敵較,數倍其力,宜可以摧折強鄰,威加三島,乃竟一戰而敗,盡殲于敵,國威自此一蹶不可複振。日、俄戰後,敵氣益熾。青島之役,有如昨日,吾關東山左之父老,驚竄流離,死不得所。他如二辰丸之鳴炮升旗,五警士之死不瞑目,非分相干,有加無已,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嗚呼!豈止數世而已哉!曩者去國,航海東來,落日狂濤,一碧萬頃,過黃海,望三韓故墟,追尋甲午覆師之陳跡,渺不可睹。但聞怒潮哀咽,海水東流,若有殉國亡靈淒淒埋恨於其間者。居東京,適遊就館,見其陳列虜奪之物,莫不標名志由,誇為國榮。鼎彝[29]遷於異域,銅駝[30]泣於海隅,睹物傷懷,徘徊不忍去。蓋是館者,人以紀其功,我以銘其恥;人以壯其氣,我以痛其心。惟有背人咽淚,面壁吞聲而已。言念及此,輒不勝國家興亡之慨,而痛恨於前清末季,民國初年,朝野上下之忘仇寡恥,徒事內爭,頹靡昏罔之人心也。夫苟一經創辱,痛自振勵,起未死之人心,挽狂瀾於既倒,則今日歐洲莽怪之風雲,寧非千載一時、睡獅決起之機,以報累代之深仇,以收已失之土地,從此五色國徽,將亦璀璨光耀於世界。徒以清之君臣,酣嬉自廢,畛域橫分,民國承之,操戈同室,時機坐誤,夫複何言!國人及今而猶不知自覺,猶不急起而為生聚訓練之謀[31],來者視今,恐猶今之視昔,炎黃遠裔,將淪降於永劫不復之域,而滅國之仇,夷族之恨,真天長地久,無複報雪之期矣!嗚呼同胞!亦知今世亡國之痛乎?波蘭之滅也,俄人遷其世族貴胄於荒寒絕漠之西伯利亞,玉關萬里,故國長辭。印度之滅也,英人役之以充兵,驅之以赴敵,出印人之血肉,為英族之犧牲,籲天無路,牛馬長淪。乃若安南亡於法,朝鮮並於日,其墐戶[32]無天,避秦無地之慘劇,尤為見者心酸,聞者髮指。昔者改姓易代,興亡倏忽,而一二遺老孤臣,不忍見宗社之傾,君父之辱,猶或黃冠草履,歌哭空山,亂礁窮島,相望飲泣,亦欲抱殘經於學絕之交,存正朔[33]於危難之際,雖至勢窮力盡,卒無變志灰心,殺身成仁,刎頸殉國,流離轉徙,客死天涯。宋之文山[34]、疊山[35],明之蒼水[36]、舜水[37],垂於史冊,炳如日星。矧今之世,允非昔比,國社為墟,種族隨殄,亡國新法,慘無人理。君子有猿鶴之哀,小人罹蟲沙之劫[38]。空山已無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猶太遺民,夢懷故國,文豪富賈,屢出其熱烈之文章,寶貴之黃金,以求一地聚族而居,累世遠謀,卒無所成。韓社既屋,安重根[39]以哈賓之彈,當博浪之椎[40],雖此一滴剛正之血,未嘗不足以點綴其黯淡無光之亡國痛史。然而枯藤可斷[41],十三道之江山不可複保矣。嗚呼,同胞!值此千鈞一髮之會,當懷死中求活之心,最後五分,稍縱即逝,過此以往,皆淒涼悲慘之天地也。然則吾國民於今日救國之責,宜有以仔肩自任者矣。

  吾國民今日救國之責維何?曰:首須認定中國者為吾四萬萬國民之中國,苟吾四萬萬國民不甘於亡者,任何強敵,亦不能亡吾中國於吾四萬萬國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惟有與國同盡耳。顧外交界之變幻,至為詭譎,吾國民應以銳敏之眼光,沉毅之實力,策政府之後,以為之盾。決勿許外敵以虛喝之聲,愚弄之策,誘迫我政府,以徇其請。蓋政府於茲國家存亡之大計,實無權以命我國民屈順于敵。此事既已認定,則當更進而督勵我政府,俾秉國民之公意,為最後之決行,縱有若何之犧牲,皆我國民承擔之。智者竭其智,勇者奮其勇,富者輸其財,舉國一致,眾志成城。勝則此錦繡之江山可保,而吾祖宗襲傳之光榮歷史,從此益可進展於無窮。敗則錦繡之江山雖失,而吾祖宗襲傳之光榮歷史,遂結束於此。葆有全始全終之名譽,長留於宇宙之間,雖亡國殺身,亦可告無罪于我黃帝以降列祖列宗之靈也。河嶽鎮地,耀靈炳天,血氣在人,至剛至大。九世之深仇[42]未複,十年之膽薪[43]何在!往者不諫,來者可追[44],願我國民,從茲勿忘此彌天之恥辱可耳。泣血陳辭,不知所云。

  留日學生總會李大釗撰

  1915年2月初

  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大釗文集》所刊稿排印,個別地方有所校改

  [1]娵呰(訾)鶉火 娵呰,當為娵訾,娵訾:音jūzī,星座名,十二星次之一。「娵呰(訾)鶉火」,意謂國家面臨戰禍。

  [2]甲午 指1894年。是年6月,日本發動奪占朝鮮和侵略中國的戰爭,即甲午戰爭。這次戰爭打破了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均勢,戰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3]盧克森堡 即盧森堡。

  [4]燕幕 「燕巢於幕」的省稱。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劄)自衛如晉,將宿于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獲罪于君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杜預注:「言至危。」楊伯峻注:「幕即帳幕,隨時可撤。燕巢於其上,至為危險。」

  [5]壇坫樽俎 壇坫:本指會盟的壇台。《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曹沫)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此處指談判場所。李大釗《國民之薪膽》:「日本於此次交涉,以區區一紙恫嚇之書,居然索我巨量之權利於壇坫俎豆之間,所獲不可謂不豐。」樽俎: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後借指宴席、宴會。漢劉向《新序·雜事一》:「仲尼聞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可謂折衝矣。」此處二詞連用,指外交談判活動。

  [6]卡西尼中俄密約 卡西尼(Arthur Pavlovitch Cassini,1835—?),通譯喀西尼,俄國外交官,1891—1897年任駐華公使。卡西尼中俄密約即《禦敵互相援助條約》。為沙俄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Нuколай Ⅱ,1868—1918)舉行加冕禮的機會,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為詞,誘迫清政府特使李鴻章,同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在莫斯科簽訂,共六款。主要內容為:日本如侵佔俄國或中國、朝鮮領土時,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締約國一方未征得另一方同意,不得與敵方議立和約;允許俄國在黑龍江、吉林修築鐵路直達海參崴;俄國有權通過此鐵路運送軍隊和軍需品等。通過這一密約,沙俄政府把侵略勢力伸入了中國東北三省。

  [7]庚子之亂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出兵中國鎮壓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佔領了北京,大肆燒殺搶掠。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屈辱的《辛醜條約》。因1900年為農曆庚子年,故舊時稱之為庚子之亂。

  [8]日俄之爭 即1904—1905年日本和俄國為他們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躍居世界強國,並進一步加緊對中國東北的侵略。

  [9]甄海氏 即海約翰(John Milton Hay,1838—1905)的舊譯。美國政治家和作家。早年為新聞記者,後任美國駐英公使。1898年任國務卿,次年提出「門戶開放」的侵華政策。1901年,又與英國駐美大使龐斯福特勳爵簽訂了「海—潘賽福(今譯「龐斯福特」)條約」(Hay—Pauncefote Treaty),美由此擁有了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直至1980年才將運河的主權歸還巴拿馬政府。

  [10]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主義 指美國政府在19世紀末提出的侵華政策。1897年(光緒二十五年)9月,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Milton Hay,1838—1905)分別訓令美國駐英、俄、德、法、日、意等國大使,向各駐在國政府提出關於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基本內容為:(1)各國在中國的任何「勢力範圍」或租借地內的任何既得利益,他國不得干涉;(2)各國運往上述「勢力範圍」內各口岸之貨物,均按中國現行關稅率收稅,其稅款概歸中國政府徵收;(3)各國對於進入自己「勢力範圍」內的他國船舶之港口稅及鐵路運費,不得徵收高於本國商品的港口稅和運費。1900年7月,八國聯軍已攻佔大沽,嚴重威脅京津,海約翰在第二個關於「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中,又提出「保持中國領土與行政的完整」。其目的是維護列強在華特權,緩和他們在爭奪中國方面的矛盾,並以「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原則,使美國這個「後來者」取得侵華的有利地位。

  [11]美前國務卿諾克士 即Philander C.Knox(1853—1921),美國律師、政治家,曾任美國總檢察長、國會議員等職,1909—1913年任美國國務卿。

  [12]大日耳曼主義 即「泛日爾曼主義」。反映德國大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擴張野心的沙文主義思潮和運動。產生于19世紀末葉。當時,德國已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資本主義技術和高度組織性的帝國主義國家。由容克地主和壟斷資產階級結合組成的統治集團具有強烈的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性質,它認為德國發展「缺乏空間」、「領土太小」;宣揚「日耳曼種族優越論」,要求把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區合併于德國,重新分配殖民地以建立德國的世界霸權。

  [13]大斯拉夫主義 即「泛斯拉夫主義」。沙皇俄國鼓吹的種族主義理論。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它利用東歐斯拉夫各族求解放的願望,鼓吹以俄羅斯為中心合併斯拉夫各族。從尼古拉一世起的歷代沙皇,均打此招牌,四處侵略,夢想建立一個由俄國統治的,從易北河到中國,從亞得里亞海到北冰洋的「斯拉夫帝國」。

  [14]三國同盟 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核心,與協約國對抗的帝國主義國家集團。德、奧同盟最早形成於1879年,與法國激烈爭奪突尼斯的意大利也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其矛頭針對法國,而意大利從一開始就回避與英國衝突。1887、1891、1902和1912年,三國又多次重訂1882年的同盟條約;其間意大利逐步與法國和解,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宣佈中立,並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先後於1914年10月和1915年10月加入同盟國。1918年秋,保、土和奧匈帝國漸次退出戰爭。1918年11月,德國被迫求和,同盟國徹底瓦解。

  [15]三國協商 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同盟國相爭的協約國集團,由英、法、俄三國於1904—1907年期間簽訂一系列協議而組成。1893年為抗衡德、奧、意同盟,法、俄首先簽訂軍事協定。面臨日益增長的德國威脅,英、法調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於1904年4月簽訂英法協議。隨後在日俄戰爭中遭到失敗的俄國為了擺脫困境,也於1907年8月和英國簽訂英俄協議。至此,協約國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意、美等25國先後加入。十月革命後,蘇俄宣佈退出。1918年德國投降後,因協約國間矛盾不斷加深,集團逐步瓦解。

  [16]近年巴爾幹兩次戰爭 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兩次巴爾幹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戰爭。1912年10月9日,因土耳其拒絕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門的內哥羅首先向土宣戰。同月,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先後參戰。以保軍為主力的同盟軍在人數和裝備上均佔優勢,迫使土軍節節敗退。在歐洲大國的斡旋下,雙方於1913年5月3日在倫敦簽訂和約。依約,土耳其喪失了除伊斯坦布爾以外的全部歐洲領地。這次戰爭結束了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的長期統治。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巴爾幹各國統治集團均圖向外擴張,導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秘密簽訂反保同盟條約,羅馬尼亞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德、奧的縱容下,對塞爾維亞和希臘採取軍事行動。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都加入戰爭,進攻保加利亞。在四面受敵情況下,保被迫於7月29日投降。戰後,受到嚴重削弱的保加利亞開始轉向德、奧、意三國同盟。這次戰爭加劇了巴爾幹各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17]奧儲一滴之血,塞人一彈之光 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斐迪南被刺殺事件。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檢閱奧匈帝國軍事演習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秘密組織「青年波斯尼亞」成員刺殺。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於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並於28日正式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是爆發。

  [18]銅山東崩,洛鐘西應 應作「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語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劉孝標注引《東方朔傳》:「孝武皇帝時,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王朔,朔言恐有兵氣。更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易》曰:鳴鸛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在後五日內?』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餘裡。」後以「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表示重大事件互相影響。

  [19]披髮纓冠 謂因急於爭鬥或救援來不及束髮冠戴,只系纓於頸。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20]廉知其謀 廉:通「覝」(音Lián)。覺察,考察,查訪。《管子·正世》:「過在下,人君不廉而變,則暴人不勝,邪亂不止。」尹知章注:「廉,察也。」

  [21]難更僕數 更,音ɡēnɡ;數,音shǔ。形容事物繁多,數不勝數。語本《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難更僕數」,意為即使讓僕人替換著數,也數不完(清)。

  [22]四百余州之河山 宋朝時天下有州三百餘,後以其成數「四百州」指中國全土。宋汪元量《湖州歌》之六:「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清黃遵憲《再述》詩:「羽檄飛馳四百州,先防狼角後尾頭。」

  [23]射影含沙 相傳江南水中有毒蟲名蜮,又名含沙,人在岸上,影在水中。蜮看到人影就噴沙子,及著皮膚,即病,劇者竟至死亡,中影者亦病。典出晉幹寶《搜神記》。後因稱陰謀中傷他人為「射影含沙」。清周亮工《祭汀州司馬李若羲盧公文》:「餘以質訊至,向者射影含沙之說消沮。」

  [24]塗炭生靈 塗炭:蹂躪,摧殘。《後漢書·黨錮傳序》:「海內塗炭,二十餘年,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

  [25]輔車 頰輔與牙床。一說車夾木與車輿。比喻事物關係密切、利害相關。《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杜預注「輔,頰輔。車,牙車。」

  [26]汶陽之田不返 汶陽田,春秋時期魯國屬地,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西南一帶,因在汶水之北,故名。地近齊國,數為齊所侵奪,是齊、魯兩國多次發生糾紛的地方。《春秋》成公二年:「庚寅,衛侯速卒,取汶陽田。」杜預注:「晉使齊還魯。」後用「汶陽田返」比喻失而複返。此處意謂日本出兵山東佔領青島之前,曾宣稱為對德作戰,奪回青島後將以之歸還中國。但占得青島,便據為己有。

  [27]得隴而望蜀 《東觀漢記·隗囂傳》:「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後遂以「得隴望蜀」謂貪心不足。李白《古風》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28]橫槊臨江 槊,矛長丈八曰槊。橫槊即橫持長矛。《三國演義》有曹操於鏖戰赤壁時臨長江夜飲,橫槊賦詩的描述,故有「橫槊臨江」之說,以言氣概豪邁。

  [29]鼎彝 鼎,古代烹飪器;彝,古代宗廟中的禮器,常於上刻銘功紀德的文字。在古代,鼎、彝均為國之重器,象徵某王朝統治的合法性。

  [30]銅駝 銅鑄的駱駝,多置於皇朝宮門之前,借指朝廷。《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後人以「荊棘銅駝」謂國亡世亂。「銅駝泣於海隅」,指國家為外寇覆亡,宮廷重寶為外人掠奪海外。

  [31]生聚訓練之謀 本作「生聚教訓」。「生聚」謂繁殖人口,聚積物力。典出《左傳》哀公元年:「(伍員)退而告人曰:『越(國)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國)其為沼乎!』」後以「生聚教訓」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32]墐戶 用泥土塗塞門窗孔隙。《詩經·豳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孔穎達疏:「墐戶,明是用泥塗之,故以墐為塗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披裘禦雪,墐戶避風。」

  [33]存正朔 正朔,謂帝王新頒的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商)、周、秦及漢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漢武帝後,直至現在的農曆,都用夏制,即以建寅之月為歲首。《禮記·大傳》:「改正朔,易服色。」孔穎達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換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半夜,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初始,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改正朔,易服色」遂成為中國政治變遷的標誌與重大舉措,一定的「正朔」也成為一定的王朝統治與文化的象徵。存正朔,即保存原來的王朝。

  [34]文山 參見《築聲劍影樓紀叢·朱舜水海天鴻爪》注32。

  [35]疊山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弋陽人。1256年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帝顯(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起用為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率兵抗元。城陷後,流亡建陽,以賣蔔教書度日。後元朝迫其出仕,地方官強制送往大都,乃絕食死。其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後人輯有《疊山集》。

  [36]蒼水 即張煌言(1620—1664),南明大臣,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崇禎舉人。弘光元年(1645年)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奉魯王監國,據守浙東山地和沿海一帶。後魯王政權覆滅,他又派人與荊襄十三家農民軍聯繫抗清。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見大勢已去,遂解散餘部,隱居南田的懸嶴島(今浙江象山南),不久被俘,遭殺害。遺著編為《張蒼水集》。

  [37]舜水 朱之瑜(1600—1682),字魯嶼,舜水為其號,浙江余姚人。明諸生。反對八股文,不滿時政,厭於仕進。明亡,圖據舟山為抗清根據地,失敗後亡命日本、越南等地,客死日本。曾在日本講學二十餘年,深受水戶藩主德川光國的尊禮。他身居海外,不忘祖國。為學主張實際效用與事功,反對宋、明理學。其學術思想對後來日本明治維新有一定影響。著作有其門人所編《朱舜水先生文集》。李大釗早年撰有《朱舜水之海天鴻爪》介紹其生平事蹟。

  [38]君子有猿鶴之哀,小人罹蟲沙之劫 《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葛洪《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後因以「猿鶴」、「蟲沙」稱戰死的將卒。

  [39]安重根 朝鮮愛國志士。參見《暗殺與群德》注5。

  [40]博浪之椎 參見《築聲劍影樓紀叢·朱舜水之海天鴻爪》注10。

  [41]枯藤可斷 指伊藤博文被刺殺事件。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首相(1885—1888,1892—1896,1898,1900—1901)。原名俊輔。師事吉田松陰,曾參加推倒幕府運動。明治維新期間,地位日見重要。1885 年12月任第一屆內閣總理。1892年8月組織第二屆內閣,任內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並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後又兩次組織內閣,並創立立憲政友會,任總裁。1905年起任韓國統監。1909年10月為同俄國商談吞併朝鮮到中國哈爾濱,26日為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槍殺。

  [42]九世之深仇 九世:九代。春秋時,齊哀公遭紀侯誣害,為周天子所烹,至襄公曆九世始複遠祖之仇,滅紀國。事見《公羊傳》莊公四年。《漢書·匈奴傳上》:「昔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後因以「九世仇」喻君國累世深仇。陸遊《縱筆》詩:「會須瀝血書封事,請報天家九世仇。」此處意同前文所說累世之深仇。

  [43]十年之膽薪 春秋時,越王勾踐戰敗,為吳國所執,既放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越二十年,終破吳報仇,事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後用為刻苦自勉、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44]往者不諫,來者可追 語出《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言禍亂相尋之過去已經不可以禮義來加以糾正了,未來則還可以期待能以禮義加以治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