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政治對抗力之養成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一日)

  子輿氏有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服人且不可,況治國乎?而今之為治者[1],輒欲濫施其力,以圖苟安;受治者亦弗知求所以對抗,以維兩力之平。宜乎言治者愈眾,求治者愈殷[2],而區夏之域[3],愈擾攘無已也。自清政不綱[4],國民怵于危亡之禍迫,喻之以理,告之以哀,求之立憲而弗從,不獲已僥倖于萬一,奮全力以顛掊之,其亡也忽焉。淺躁者遂以為力之效也,而不知功之幸成,由敵之弱,非己之強也。更不自厚其力以養其鋒,且妄思舉政治勢力而一之[5],以與強者搏。於是政力失其軌,專制熾其焰,而民國之實遂不復舉,時勢之所牽就者可諉曰:「無奈何」,而人謀之不臧[6],有以自貽伊戚[7]者,要不可不悔心自懺也。深思凝識之士[8],乃相與探其理而示以道,或昌尚異之說,曰政本在有容[9];或陳互抵之旨[10],曰政本在有抗。著眼不同,據理則一。顧時至於今,抗既不能,容於何有?吾人今日之責,惟在闡明政理,若者宜自斂以相容,若者宜自進以相抗,但期保其衡平,勿逾乎正軌,以求各方儲有政治能力之分子,無論朝野仕學,苟不自外於政治關係,繼茲各當率其良知之真,斷然為決頓之覺悟。本篇之作,如斯而已。

  民之所以求獲良政治者,亦曰欲享治平之幸福耳。顧此治平之幸福,究何所憑依?乃在確有實力足以保障此治平幸福之憲法。此種憲法,以何因緣,負茲實力?則一以憲法量之有容與否為斷,而其量之有容與否,則又以憲法構成之質得其衡平與否為斷也。吾嘗為憲法量之說矣,謂憲法之善,在乎廣被無偏,勿自限於一時一域,勿自專於一勢一體。彼柔性之憲法,學者頗主張之。蓋世運日進,求治之道,今古各殊,制法者當葆其與時俱化之性,以待時勢之變遷,俾勿窮於用,此擴其量于時者也。法儒布托米氏[11](布氏著有《英法美比較憲法論》,英儒戴雪[12]嘗譯成英文)之論英憲也,謂「其特質正在其散漫無紀,不整不合,使英人不避編纂憲法之勞,而以成文典章齊一之,吾恐朝成典而蘇、愛夕離矣。」可知英憲之不成文,乃欲虛其量以范治蘇、愛二州[13],免分崩離析之禍耳,此擴其量於勢者也。量之擴于時者,只須制憲之初,一二湛深憲法學者,陳其利弊,為之而已足。量之擴於勢者,則非辯士之口、學者之說,所能濟事,必其制憲之勢力,歧為別派,並峙相抗,以實貫之,而其勢力自身,亦各知尊奉政理,容納涵蓄,不敢妄冀專斷。蓋衡平之憲法[14],成於對抗之勢力。自兩力相抵以維于衡平而外,決不生憲法為物,有之則一勢力之宣言,強指為憲法者耳。力存與存,力亡與亡,更何遵守之足雲,更何治安之能保,更何幸福之克享也。由是言之,吾民不欲享治平幸福,斯亦已耳,如欲享之,則不可不求衡平之憲法。然則對抗勢力之養成,其首務矣。吾今秘揆政治勢力之消長,知朝野士夫,均有應屍之咎[15],始構成今日之難局。則謀所以匡救扶翼之者,朝野士夫,遂又各有其分任之責,一如其屍咎之量。天下無絕難之事,偉大之功業,往往發於一念之微明[16],寐興復旦之際[17],疚心自悔,光明之運,即蘊蓄於斯。此平治修齊之功,所以基於誠正格致之德[18],惟吾人勿自餒耳。吾乃參匯時賢論旨,以張吾說,於政治對抗力之養成,有四大希望。百爾君子,幸垂聽焉。

  (一)希望有力者,自節其無極之勢力,容納於政治正軌內發生之異派勢力,幸勿過事摧殘,致政治新運,斬絕中途也。

  宇宙間之動力,凡吾人精神物質所感觸而認為有者,無論以如何之權力策術,不克致之於無,放之六合[19]之外,俾逐雲煙以去。苟有似歸於無者,乃隱顯之變,非果盡有而之無也。智者燭微察理,每於事物發動之原,窮其究竟,與其力以相當之間,俾得同流於宇宙之間,而勿有所沖決[20],惟政治勢力為尤。然吾國自革命[21]以還,政治勢力驟分為二,實則陰結而鬱釀者,固已有年也。惟清室不知有以消容,務排之使盡,究之愈排而不惟愈不可盡,且愈加強,政潮怒發,不可抑制。武漢一呼,清社以屋[22],民國承之。激進之子[23],粗莽滅裂,猶不知懲鑒亡清之失,設法以求有容。於是兩力接觸之際,軋轢不已,卒至南中再亂[24],烽火連天,國民黨覆滅以殉,政府乘凱旋之餘威,大張統一九服[25]之功。巨敵潛聲,惟所欲為,舉從前艱難締造之政治對抗力,窮年累紀[26],僅具基型者,至是不惜舉全力以傾之。于斯時也,未嘗無纖羽之勢力,心所謂危,稍示異向,冀以匡戢其焰[27]。顧斯區區者,不為大力所並,則難當其摧折而潛伏於無形。幸而僅存者,力亦無足自顯於政治。政府遂益矜除異務盡之能,自謂微此不足奏長治久安之效,而不知厝火積薪[28]。其謂安也,胡以異此。世有賈生,固早為之痛哭流涕也矣[29]。秦並六國,威震八荒[30],始皇銷兵,鑄金人十二,自謂異種勢力,無由複生也。不二世而陳涉之徒,揭竿一呼,應者四起。俄政之暴[31],著稱于時。方謂哥薩克[32]鐵騎,足以制反抗之發生。昂頭四顧,莫予毒也[33]。而虛無黨徒[34],遍佈全國,權位之雄,每粉身碎骨於烈彈之下。社會恐怖,政情陰暗,正未知爆發於何日?近始稍知悔悟,宣佈立憲。此而猶可曰古今異勢,國情殊轍也。彼墨西哥,寧非殷鑒?墨國自馬克亞美利安[35]帝政告傾,共和之幟,飄然再豎。狄亞士[36]未得與選,遁居美國,其徒黨亦受政府之排斥而不見容,卒也此異派勢力,竟以釀革命之風雲。狄氏取而代之,一旦身臨勢位,遽忘前車,尤而效之,以自速禍,放逐異己,出爾反爾,所施視其所受,殆有甚焉。李曼德爾者,久司度支,頗著成效,只以他黨推為候補總統,遂而見疾,徘徊異域,欲歸不得。排異之嚴,亦雲極矣。於是革命又起,狄氏亦遭放逐。繼狄氏而為總統者,馬得羅[37]則死,胡爾泰[38]則竄。近又警電飛來,威拉[39]又揭叛幟,以抗加朗劄[40]。繼茲之歲月,墨人之以血染其歷史者,當不知伊于胡底!是皆由於一勢力崛興,不容他勢力平和活動之餘地,終至潰決狂奔,演成怵目驚心之慘劇。向使稍自斂抑,不迫之於窮絕之域,政治正軌中,自有其展布之所。秦祚不永[41],庸止二世?俄人縱暴,豈盡好殺?墨人雖迷沈於革命狂濤之中,亦何至迭起環生之無己[已]也。嗚呼!可以深長思矣!

  昔李卓吾論政有曰:「君子之治,本諸身者也,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本諸身者,取必於己,因乎人者,恒順於民,其治效固己[已]異矣。夫人之與己不相若也,有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無諸己矣,而望人之同無。此其心非不恕也,然此乃一身之有無也,而非通於天下之有無也。而欲為一切有無之法以整齊之,惑也。於是有條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其智而賢者,相率而歸吾之教,而愚不肖則遠矣。於是有旌別淑慝之令,而君子小人從此分矣。豈非別白太甚,而導之使爭乎?至人則不然,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斯語雖簡,而足以破開明專制[42]之迷夢。蓋其所謂同,未必不善,猶致民於多事,導民於爭。愚不肖則遠之,而趨於鋌而走險之途,此種條教刑令,卓吾且不之許,若其同乃使愚不肖者既遠,智而賢者亦不之歸,大亂之起,可立而待,為治之術窮矣。識者所由於為同之患,痛切言之也。尤有進者,新舊之分,亦萌於好同惡異[43]之念。老成者每病新進者之思想動作,不能同於己,則深斥而痛絕之,此大謬也。宙合[44]萬化,逐境而進,一經周折而或滯或退者,逆乎宇宙之大化者也。居今日而求治,斷無毀新復古之理,雖人惟求舊,倚重老成,而世運嬗進,即有大力,亦莫能抗。舊者日益衰落,不可淹留;新者遏其萌芽,勿使暢發,此自絕之道也。在政府一方,豈不以新進浮誇,舉不足信,必屏之政治活動之外,俾暫勿我擾,始能徐圖治理。殊不知新進者即盡愚不肖,而相去日遠,恐終難與為治。況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45],曜靈易逝,歲月如流,紅葉西風,秋來萬卉珍為晚節黃花者,一旦紛紛蕾落,碩果無存,政治之人才,必有青黃不接之一日,無能為繼者矣。政治新運之不斬絕中途者幾何哉!故老成政治家之義務,在介紹後進之士於世運新舊絕續之交,不宜橫斷前路,不俾後進者以自進之階,此則當局者所宜反省者也。

  (二)希望從前因甲派勢力勃興,專恣武斷,遂致迎附乙派勢力,以圖抵制者,今當以絕大之覺悟,應時勢之要求,至少須不拒正當異派力勢[勢力]之發生,稍進更宜自振獨立之精神,以指導專斷或暴亂之勢力,舍迷途而趨正軌也。

  向讀往史,見夫歷朝朋黨之禍[46],大抵由於所謂君子者,不能合[和]衷共濟,犧牲意氣,專力以抗讒佞,而乃門戶橫分,自相水火,小人[47]乘之,百計中傷,而為一網打盡之計。朝廷之上,遂無忠貞之士,諍諫之臣,黨禍己[已]而國亦隨之亡,未嘗不心焉痛之。向使所謂君子者,不自開傾軋排擠之風,授人以柄,正氣不至銷沈[48],國事何由板蕩[49]。安石之禍,吾輩激成,思之真堪咽淚。漢之黨錮[50],唐之清流[51],宋之蜀、洛、朔[52],明之東林、複社[53],凡茲傷心之史跡,小人則何足咎,君子實無容恕。《春秋》之義,所以責備賢者也。晚清季世,維新之士,憤國勢之將傾,朝局之不振,相與奔呼籲請,號召徒黨,求所以拯國之術而致之行。於是剛柔異趣,溫激殊轍者,不悟其志在救國,殊途同歸,徒以操術不同,遂而訐攻迭起,忘提攜之誼,開冰炭之局。識者憂之,每為浩歎。黨派分流,勢力削弱,所謀遂亙數年而各無所成。迨至武漢義聲,江湖震動,舉國人士,鑒於滿清之不克與圖存,溫和政社,相率奔馳運動,而亦同情於激進派之主張,並力以贊改革之新運,共和遂以告成。設非二派同心協力,仍相背馳,則革命之成否,未可知也。雖今之政黨,非古之朋黨可比,然其不可互相水火,與人以漁夫之利,所謀斯均無成,此理甯以今古而殊耶?即一勢力初興,勢焰熏天,弗可向邇,不可不引他勢以矯其偏,矯之至於相當之程而己[已]足,慎勿過正。若至所矯之勢己[已]盡,不復為患,而所引之勢,專恣自僭,亦複相同。于斯時也,勿牽拘於其勢之嘗為吾所引,遂不為匡制,即度己力有未能,亦宜平情持理,立於批評諫正之地位,勿仍助之虐而階之厲。力能矯則矯之,一如其初。力不能矯,則離以自樹,待他勢力崛起,相引而與此絕盛之勢力抗,以遏抑其橫暴。故於一勢力之發生,當先察其動作,是否合於正軌,合則引為己友,與前之引一勢力制一勢力者正同。即令有所顧忌,未能毅然引之,亦當勿阻其勢力之進行。倘其動作不合於正軌,仍狂奔於迷而不復之域,尤須掬血誠披肝膽以相告戒,俾有所遵率,必如斯方葉於政治上之義理。蓋政治之活動,殊無歷史關係之足顧,更無恩怨之可言,或昔合而今離,或昨敵而今友,為引為抗,舉不必有戀舍之顧慮,恩怨之痕蒂,叢雜於其間。政治界無上之大義,在權衡政治勢力之輕重畸於何方,然後以自挾之勢力,稱之劑之,以保厥衡平。苟能劑政力于平[54],則毅然以臨於離合引抗之間,而豪[毫]無所於恡戀[55],無所用其夷猶[56],徑本政理,以為向背,此政治家自覺之道義,所當共矢者也。

  吾嘗遨遊東邦,當其時,政友會[57]於彼邦議會居最多數,山本內閣[58]乃結之以自固,國民黨[59]則聯合他派以攻擊之,不遺餘力。山本內閣既倒,大隈氏[60]繼任,則承陸軍閥之意旨,國民黨以其猶吾大夫崔子也,則又與政友會有攜手之勢。此種情形,幾為政黨之常態。然則政黨之間,安有恩怨之情,又安有固執之向背,特以時勢為的,因之變遷,以遏當局之勢力,勿使專恣而己[已]矣。今也國會滅,政黨渙,自治解,政治勢力,一人萬幾。環顧政局,更無毫末之力,足當遏制之任,衡平之度,雲胡能保?必欲保之,厥惟求抗。對抗之道,自有正軌可循。吾願舉國士夫,並力一轍,勿因幻雲逝水之微嫌,不肯蠲棄,而重貽政治前途以無窮之累也。

  (三)希望疇昔濫用其勢力,致遭敗覆,仍欲以零碎之血,快意氣報恩仇者,至是當以絕痛之懺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速納其力於正軌[61],勿任狂奔橫決,不知自反,以摧國命而躬蹈自殺也。

  革命初成,國民黨以全盛之勢力,蓬勃一時,而不能善用其鋒,與當局相見于政治平和競爭之軌。徒欲以感情相尚,血氣相陵。党中雖不無卓特之士,憂深慮遠,以政術學理相規繩,而國士俊才,頭顱橫斷,淒風苦雨,天外飛來,自是口眾我寡,莠言繁興,真理正義之建言[62],胥為狂噪囂喧之聲所湮掩。卒之贛寧再亂,乃欲以力試力,坐令如火如荼之政黨,殉於強暴淩厲者之意氣,而國運之斲喪,民命之摧殘,政局之變遷,同時亦有至多之量,供其犧牲。此其咎自今日論之,凡在吾儕國民,各當有以自任,正不必盡諉於當其沖者,然濫用勢力,自軼於政治競爭之正軌,則實百喙[63]不能避免。往者已矣,來者猶不為敏斷之自覺,仍複蹈循故智,今日一機關,明日一黨冊,驅有志之青年,無業之遊民,供專制政治之血祭,自非生性好亂,涼血不仁,專以破壤[壞]為能者,吾人寧忍坐視其死,而不一示警告,喚醒迷途。且夫善良之政治,非可以暴力求也。俄儒托爾斯泰(Leo Tolstoy)曰:「反省與經驗,吾知之矣。與政府抗戰所取之術,至是悉歸無效,豈惟無效,且有以致政府之權力與無責任愈甚焉。蓋求抵抗之力,不可不立於堅固之地盤。」地盤惟何?求之別章,氏複有所明告,曰:「暴烈之革命,既過其時,一切能與諸人者,既為彼等所與,同時其所難與者,亦昭然若揭。實際之自由,非能依巷戰虐殺而獲者,寧罷止服從一切人界之權威,始能獲也。」繹氏之意,殆謂真正之和平,非能依暴力而得,必人各從良知而惡暴力,則暴力不除自隱,此義諒哉!蓋政權之起伏於暴力間者,恒奔馳於極端之域。彼以力據,此以力攻,力之所沖,反動必起。兩力消長之際,強者居勝,同時反動之力,應強者之量而郁醞於無形。及其發也,亦必預蓄有較強之力,方能摧折其所向。於是複反動力又應之以起,其強又愈于其初。如是展轉,互應不已。反動之力,愈激愈強,其力既足傾其所惡,而能自行,又安所憚而不自任以恣。愈激愈強之反動,將終不能潛消,其結果則以暴易暴而已。此即依暴力不能得平和之理也。法之陳跡,葡之現情,足以征之。

  法人之揭三色旗[64]謀建共和也,固以民眾幸福為職志。而政力相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遂至山嶽之黨[65],無袴之氓,橫握政權,殘殺異己,不遺噍類,卒演成千古寒心之恐怖時代。而羅蔔士比爾[66]等藉口共和,厲行專制,設革命審院,誅非革命黨員,王侯士女,中流士紳,慘被刑僇。創掩擊(集眾人於一處,發炮擊之,謂之Husillades)、溺舟(載眾人於一舟溺之,謂之Noyades)之極刑,用機螺金(刑具也,英、德諸國,素用以殺人,一七九一年醫者機螺金改良之,勸立法會議採用,故有是名)之毒器[67],民眾驚怖,亡竄流離,閭閻[68]無雞犬之聲,婦孺罹蟲沙之劫[69],毀及於陵寢,禁施於宗教,舊時典制,鮮有存者。無何,暑月變起[70],首雪誅夷,政力漸趨平和,法民獲以少安。而拿破崙之帝制自雄,或即兆端於暴民橫行之際。于斯時也,法人所享之共和幸福,果安有也。更觀諸葡,事例尤顯。葡自革命以還,馬奴爾王[71](King Manoel)去國,國體變更,列邦承認,炭夫黨(Carbonarios)獨攬政權,立士奔(Iisbert[Lisbon])[72]之愁雲慘霧,陰霾漫天,慘虐之狀,令人心悸。炭夫黨本一秘密社會,以暗殺卡樓士王73(King Carlos)及其子為志而組織者也,實具有無治黨之性質。現政府之內閣總理、外交總長及其他閣員,均與該黨有密切之關係。黨員入黨伊始,必須宣誓,辭旨謂凡由該黨機關部判決死刑者,以手槍、毒藥、七[匕]首殺之。每人日得四先零(shilling)為殺人之酬。黨員恐無人可殺,受報為素餐,則廣肆羅織,任意株連,結隊成群,巡遊通國,濫入私宅,賄收僕隸,捏造證據,以陷其主。緹騎[74]四出,雞犬皆驚,稍涉嫌疑,則投犴狴[75]。葡國政界名流,罔或免其狂噬,假共和之名,施專制之虐。葡人何辜,罹此慘禍。享[亨]利魁士神父(Father Henriqn[u]es)者,宗教信士,橫被禁錮,只以報章,捏辭誣陷,淒淒囹圄,悲憤以隕厥生。如此暴行,不堪枚舉。于斯時也,葡人所享之共和幸福,又安有也。論者或謂一國政治之驟行變易,必有艱辛之代價,以培植其本根,始能獲無疆之福祉,垂裕後昆[76]。法惟有是艱辛痛楚之代價,共和乃克卒成。葡亦惟有是艱辛痛楚之代價,共和亦必終固。此等往事,適足以壯吾儕[77]犧牲之敵[毅]力,不足引為戒惕。

  抑知英蘭絕美之政治,未嘗極殺人流血之慘。迄今三島宏規,苟為立憲國家,孰不宗為模式。即以英、法相較,英無法之慘劇,而獲得之政治,什倍於法。法以百年之血歷史,易得者僅勉為共和,而其所以能勉為共和者,尤非純為殺人流血之製造,實賴一二明敏穩健之政治家,投袂[78]於騷亂之後,收拾儳傖[79],爬梳棼緒[80],俾暴力潛銷而隱戢也。葡人今猶不悟,仍逐革命流血之濛霧,以求良政治,徒演法蘭西之慘史以震駴世人而外,他無所得也。而在吾華今日,尤非可與他國同日而語。不幸而共和初葉,相安未逾一載,鬩垣之痛[81],遽起蕭牆[82],僥倖弭平,未即淪胥[83],國之僅存者,岌岌乎危於累卵[84]矣。而今天發殺機,禍起歐陸,東亞風雲,亦與全歐之烽煙相結,渡海而來,咄咄相逼,青島之彈血橫飛,濟南之羽書又急[85],所謂危急存亡、千鈞一髮之秋也。當此之時,若猶執迷不悔,仍欲以殺召殺,以暴止暴,此曰除惡務盡,彼曰與汝偕亡,衝突愈烈,惡感愈深,過此以往,國家之謂何,政治之謂何,均非所計,惟日於黯黯冤仇之天,恩仇報復之是快耳。夫至於忘懷家國以快恩仇,外力乘之,收為虎倀,傷心之結局,夫何忍言,夫又何忍不言!韓社雖墟,殷鑒未遠[86]。過箕子之遺封,聽大同之嗚咽[87],東學黨之已事,所當懲為前車者也[88]。夫不見歐亂之騰也,外侮橫來,內憂斯戢。俄之虛無黨,則停止運動[89];德之社會黨,則宣言救國[90];英之愛蘭自治案,則暫泯爭議。先進國民與吾人之教訓,不可不深為領會。當局者憑一時之勢力,以圖除盡異己之根株,吾人已歎其誤。反之,民黨各派之弗循正軌,而欲以暴止暴,吾人亦惜其妄而憫其愚。蓋揚湯止沸,不如抽薪,故深蘄其豁然憬悟,自納其力於正軌,靜待機勢。但使橫斷之勢力,稍自衰替,吾民果儲有正當之勢力,終有相牽相引、相提攜,以共趨於政治軌路之時。紛紛藉藉,以自絕絕國,胡為者?苟能如是,則今日正當之勢力增加一分,即異日橫斷之勢力減退一分。今日對抗之勢力不浪擲一分,即異日反動之勢力潛銷一分,國若民之受其賜者,良非淺鮮。嗟呼!歷朝專制之餘,民力所存者幾何?群雄角逐之日,國命所存者幾何?忍令輕輕斷送於倒行逆施之途,而終不知所自反耶?

  (四)希望社會各方人士,正義所在,勿受勢位利祿權威之驅策,致為絕盛之勢力所吸收,而盲心以從同也。

  吾嘗遠繙歷史之陳案,近窺世局之潮流,見夫興亡倏忽,文運變遷,世主傾頹,宗教改革,而知凡百事件之因緣,罔弗基於人類思想之變化。思想之醞釀,遂為一時之勢力。表示此勢力者,無問其為一人物為一制度,均不過一時民眾思想之代表而已。羅馬帝國之陵夷,亞拉伯帝國之建設,自外象觀之,或由外敵之侵入,或由王朝之顛覆,而其真因,實在國民思想之變化耳。即如吾國革命,成功之速,世所罕覯,平心論之,清室非有兇暴之君,民軍不過一旅之眾,而黃鶴樓頭,一呼百應,謂非由於國民思想之變化而何也?蓋世運之變,於今為極,前代思想,半遭破壞。王氣則與秦宮漢院,俱見荒涼,宗教則與祠宇丘陵,同歸殘闕。淒涼斷碣,零落廢墟,多少舊勢力之基址,徒供新勢力之憑藉,璀璨華麗,建置其上,舉諸勢力而吸收之,所以支撐社會。今有存者,惟此新勢力耳。新勢力維何?即群眾勢力,有如日中天之勢,權威赫赫,無敢侮者。故法儒社會學者魯彭氏[91],名今世曰「群眾時代」。吾人生當群眾之時代,身為群眾之分子,要不可不自覺其權威。既輕以己之勢力假諸他人,而轉伏於其勢力之下而不自知,斯非大惑者乎?讀者若猶疑吾說,則請更誦托爾斯泰之言,以明勢力之概念。托氏之言曰:「何為歷史上事件之因緣?勢力是也。何為勢力?則讓於一定人物之群眾意志之累積也。於如何條件之下,群眾之意志,讓於一定之人物歟?則於『其人物表示群眾之意志』條件之下,讓之者也。」准斯言也,歷史上人物之勢力,莫非群眾意志之累積,而群眾意志,一旦既讓諸其人,其人複得以斯勢力範制群眾,群眾不悟其人物之勢力,即群眾意志之累積,其人物遂得久假不歸。群眾苟自覺悟,則其勢力頓傾。拿破崙一世之雄,勢力傾動全歐,歷史家每謂革命之觀念、公眾之輿論,實招致拿破崙之勢力。同時拿破崙之勢力,亦抑塞革命之觀念、公眾之輿論。迨其悲涼末路,幽閉荒島,皇皇勢力,而今安在?此無他,群眾意志有以成之,亦複有以傾之。群眾之意志,既不之假,雖欲抑塞,夫將奚由?足見人物之勢力,非其固有之物,與奪之權,實操於群眾之手也。

  嗟夫!風俗之衰也,舉世滔滔,以鄉[向]勢利之府,不復知有德義之足依,廉節之足守。乘時之人物,默窺人心之弱,風俗之靡,乃思利用之以張一已[己]所之勢力。古今雄傑,方其崛興草澤,以一匹夫之微,而欲號召群眾,自非有術焉以羅致人心,俾為憑藉,不能廣樹風聲。榮之以勢位,誘之以利祿,畏之以權威,而一時風俗人心,既無道義中樞以資循守,一為勢位利祿權威所試[誘],輒靡然從風,樂為所用。於是專制之勢成,對抗之力失,抱經遺老,政社名賢,平居或娛心泉石,肥遯鳴高,或擅譽文壇,治安陳策,一旦紆金曳紫,寵以殊榮,遂而名士發狂,徒傳笑柄,書生得意,自背初衷。所謂謹厚之儒,聰穎之士,供人驅策,亦複若是,下此者更安足論!吾懼夫一般士夫,不解勢力為物,視為一時人物之特有,蔑卻群眾分子固有之權威,故特詳析其原,蘄士夫之凡活動於社會中者,各宜自覺其固有之勢力,自宅於獨立之地位,自營不羈之生活,我無所乞憐於人,人即無要挾於我。雖有勢位利祿權威,將焉用也?此種分子活動于社會者漸多,各個之勢刀[力]不集而自集,不合而自合。社會中樞於以確立,以昌學術,以明廉恥,以正人心,以厚風俗。流風所播,應求至普。人心有來複之幾,世運即有回轉之勢,雖有權謀,莫能抗也。勢力既基於人心,人心能卓自樹立,則鄉[向]之所謂勢力者,斯弗能表示群眾之意志,則將馴伏于人心之下,勿敢自恣。人心自覺其固有之權威,不甘為弗能表示其意志者所利用,雖有強暴,莫由施也。此則社會各方人士,均宜自葆其精神上之尊嚴,勿為物質上之挾制所屈,自重其主觀之意志,勿為客觀之情勢所劫,而速自覺悟者也。

  凡上所述,只依自動,無取他動。蓋含生負氣之倫,莫不具有良知。一已[己]之罪惡過失,當依自已[己]之良知祓除之。若並一已[己]之良知而不足恃,是即所謂心死,惟有聽其倒行逆施,以自殺其身心性命,自喪其邦家禋祀而已。嗚呼!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署名:李守常

  《中華》雜誌第1卷第11號

  1914年11月1日

  【注釋】

  [1]為治者 為治,治理國家。此處之「為治者」,指袁世凱。

  [2]求治者愈殷 殷:眾,多。連上句「言治者愈眾」,意為談論政治的越多,希求得到良好治理的就越多、越殷切。

  [3]區夏之域 區夏:《尚書·康誥》:「永建乃家,用肇造我區夏。」區,小;周邦自稱夏,因所居陝西西部,地域不廣,故自稱區(小)夏,後泛指諸夏之地,或稱華夏、中國。

  [4]清政不綱 綱:網之大繩。綱維,引申為法度。《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絕而准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梟集。」《明史·太祖紀》:「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政不綱,即法紀紊亂,政局動盪。

  [5]舉政治勢力而一之 一:統一。《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

  [6]人謀之不臧 謂謀劃不善。「人謀」相對於「天命」而言。臧:善,好。《尚書·盤庚上》:「邦之臧,惟女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

  [7]自貽伊戚 謂自尋煩惱。語出《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貽伊戚。」後遂以「伊戚」指煩惱、憂患。貽:贈送,給予。

  [8]深思凝識之士 指章士釗和張東蓀。章士釗(1882—1973),湖南長沙人,字行嚴。筆名有秋桐、孤桐、黃中黃等。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並與陳獨秀創辦《國民日報》。辛亥革命時期,主持同盟會的機關報《民立報》。脫離該報後,創辦了《獨立週報》。二次革命失敗後,在日本與陳獨秀等創辦《甲寅》雜誌,宣傳西方民主主義,批判袁世凱的專制統治,在當時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曾任北大教授,護國軍政府秘書長、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張東蓀(1887—1973),原名萬田,字聖心,浙江杭縣(今余杭)人。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秘書,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編、中國公學大學部長兼教授,廣州學海書院院長,上海光華大學、北平燕京大學教授,國民參政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民盟中央常委。

  [9]或昌尚異之說,曰政本在有容 1914年5月,章士釗在《甲寅》創刊號發表《政本》一文,指出:為政之根本,在「不好同惡異」,而要「有容」。主張容許對立面的存在,以互相監督、取長補短,實現長治久安。作者在該文中,把「有容」與「好同惡異」作為兩種對立的政本觀提出來,認為民主主義的思想實質就是「有容」,而專制主義的思想實質就是「好同惡異」。該文既批判了袁世凱的專制統治,又分析了革命黨失敗的原因,認為革命黨也犯了「好同惡異」的錯誤。這種觀點,在當時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也引起了爭論。張東蓀、汪馥炎等人發表文章,對此展開討論。

  [10]或陳互抵之旨,曰政本在有抗 1914年4月15日,張東蓀在《正誼》雜誌一卷四號發表《讀章秋桐〈政本〉論》,提出政治之根本不僅在有容,而且還要保持一定程度之對抗。1915年5月10日,張氏又在《甲寅》一卷五號上發表《制治根本論》,進一步闡明了這一觀點。

  [11]布托米氏 今譯布米(Emile Boutmy,1835—1906),法國教育家和政治哲學家。出身於法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任新聞記者。1872年,同人創辦巴黎政治學院,並任該校比較憲法史教授多年。其著作有《法國、英國和美國的憲法研究》(1855年);《論19世紀英國人民的政治心理》(1901年)等。他評說英、美憲政的若干觀點在當時影響較大。

  [12]戴雪 今譯戴西(Albert Venn Dicey,1835—1922),英國法學家和政治學家。早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後長期擔任牛津大學魏納講座習慣法教授(1882—1909),並創辦《法律評論季刊》。著作有《憲法研究導論》(1885年)、《法律和輿論的關係演講集》(1905年)。這兩部著作探討了英國憲法的基礎和原則,以及19世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關係等問題,在當時影響很大。他的學說經章士釗介紹,對中國民初思想界關於制憲、立法等問題的討論產生了一定影響。

  [13]蘇、愛二州 即蘇格蘭和愛爾蘭。

  [14]衡平之憲法 衡平,法學術語,英文equity的譯文。其狹義,指古代英

  國的樞密法院(Court of Chancery,又譯平衡法院)及近代英、美兩國法院中發展並實行的一套判案原則和糾正普通法院辦案過程中出現的冤假錯案的措施。這類法院一般依據自然正義(natural justice)觀念審理個案,防止並糾正司法中的不公正現象,補充普通法之不足。衡平之廣義則是司法公正的同義詞。李大釗所說的衡平之憲法即指體現上述精神的憲法,具體說來,便是對不同利益集團、不同政治勢力的要求與願望都有顧及,使各方要求都能在憲法中得到反映,而不致以一方之意見強加于其他方。

  [15]應屍之咎 應承擔的過失。屍:擔任,承擔。後文「屍咎之量」意謂承擔過失責任的大小。

  [16]一念之微明 一念:一動念間,一個念頭。宋陸遊《自規》詩:「忿欲俱生一念中,聖賢亦本與人同。」此處意謂一個念頭最初萌發之時。

  [17]寐興復旦之際 謂人睡覺剛起、天將明之時。寐:睡,入睡。興:起。復旦:又光明,天明。

  [18]平治修齊之功,所以基於誠正格致之德 平治修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省稱。誠正格致,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省稱。這是儒家所謂的八條目。儒家認為,平治修齊是外在事功,誠正格致是內心道德修養,前者為用,後者為體,外在事功建立在內在修養的基礎之上。語本《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9]六合 天地四方,整個宇宙的巨大空間。《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成玄英疏:「六合者,謂天地四方也。」

  [20]沖決 比喻突破束縛。譚嗣同《仁學》:「沖決網羅。」

  [21]革命 指辛亥革命。

  [22]清社以屋 屋,本意覆蓋,特指蓋棺,借指滅亡、終結。「清社以屋」即清之社稷因此滅亡。參見《暗殺與群德》注⑦。

  [23]激進之子 指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同盟會和國民黨)。

  [24]南中再亂 參見《物價與貨幣購買力》注④。下文「贛寧再亂」也指此。

  [25]九服 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區。《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周禮》注:服,服事天子也。)後泛指全國各地區。

  [26]窮年累紀 意思是歷時長久。紀,十二年為一紀;又,同歲,如年紀。

  [27]匡戢其焰 匡:糾正,扶正。《左傳》襄公十四年:「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戢:約束。《北史·隋紀上·文章》:「兵可立威,不可不戢。」匡戢其焰,意思是糾正與抑制其淩人的氣焰。

  [28]厝火積薪 參見《論民權之旁落》注5。

  [29]世有賈生,固早為之痛哭流涕也矣 賈生:指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文帝召為博士,後貶為長沙王太傅,又拜梁懷王太傅。他總結秦朝之興亡得失,強調「民者,萬世之本」。面對漢初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尖銳矛盾,他給文帝上《治安策》,認為當時形勢有「可為痛哭者一」,便是諸侯王強大難制。建議文帝將諸侯王國再次分封,「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以便於維護中央集權。

  [30]威震八荒 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31]俄政之暴 指沙皇俄國的殘暴統治。俄國自18世紀初彼得一世改革以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沙皇俄國對內殘酷鎮壓人民,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同時干涉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充當歐洲憲兵。

  [32]哥薩克 來源於突厥語,本意為「自由的人」。最初指為擺脫農奴制壓迫而從俄國中部逃往南部草原地帶的農民。後來沙皇政府在哥薩克中建立了軍事組織,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軍事階層,成為沙皇政府對外擴張和對內鎮壓人民的工具。

  [33]莫予毒也 毒:傷害,危害。《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莫餘毒也已。」意謂沒有什麼能傷害或危害我。後人常以此語揭示那些驕橫專斷,不可一世的統治者的心態。

  [34]虛無黨徒 指民意黨。俄國民粹派的恐怖組織。1879年秋於彼得堡成立,在許多城市設有分部。主張採用刺殺個別統治人物的個人恐怖手段開展反對沙皇制度的鬥爭。曾在1881年3月,炸死亞歷山大二世。但由於脫離群眾和內部分裂,終被沙皇政府摧毀。

  [35]馬克亞美利安 今譯馬克西米利安(Ferdinand Maximilian Joseph,1832—1867)。原為奧地利大公,後任墨西哥帝國皇帝(1864—1867)。墨西哥在胡亞雷斯統治期間(1858—1872),進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由於財政困難,1861年決定暫停支付外債兩年。西班牙、英國、法國三債權國以此為藉口出兵入侵。1862年,法皇拿破崙三世佔領墨西哥城後,扶植馬克西米利安大公為墨西哥帝國皇帝,稱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867年被胡亞雷斯領導的人民革命推翻。

  [36]狄亞士 今譯迪亞斯(Josē de Ia cruz Profirio Diaz,1830—1915),墨西哥獨裁者,總統(1876—1880,1884—1911)。早年任州長、參議員,支持胡亞雷斯改革。1876年發動政變,自任總統,建立代表大莊園主、天主教僧侶和外國資本家利益的獨裁統治。任內鎮壓工農運動,恢復教會特權;出賣國家主權,把墨西哥變成英美附庸。最終激起人民反抗,導致1910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爆發。1911年5月潛逃國外。

  [37]馬得羅 今譯馬德羅(Francisco Indalēcio Madero,1873—1913)。墨西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袖,總統(1911—1913)。早年留學法國、美國,回國後從事政治活動。1910年參加總統選舉時,因提出「有效選舉和不得連任」、反對獨裁和建立憲政國家等主張而被迪亞斯投入監獄。後逃往美國,在美國宣佈1910年總統選舉無效,並號召人民舉行全國起義。革命開始後,於1911年2月回國,隨即組織政府。10月,當選總統。1913年2月,軍官韋爾塔發動政變,馬德羅遇害。

  [38]胡爾泰 今譯韋爾塔或烏埃爾塔(Victoriano Huerta,1854—1916)。軍人出身,1911年馬德羅任總統後為參謀長。1913年2月,在美國策劃下,發動軍事政變,殺害馬德羅。3月自任總統,實行獨裁統治(1913—1914)。不久,遭到全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1914年7月,被卡蘭薩憲政軍隊和比利亞農民軍聯合推翻,逃往西班牙。

  [39]威拉 今譯比利亞或維亞(Pancho Villa,1878—1923)。墨西哥1910—1917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北方農民運動領袖。債務奴隸出身。1910年組織農民起義,攻佔胡亞雷斯城,在推翻迪亞斯獨裁統治的鬥爭中起重大作用。1913年韋爾塔發動政變後,支持卡蘭薩為首的憲政主義運動,參加推翻韋爾塔的鬥爭。1914年7月,韋爾塔被推翻,政權落入資產階級領袖卡蘭薩手中。9月,比利亞發表聲明,揭露卡蘭薩企圖消滅農民軍的陰謀,與憲政主義運動分裂。後又領導反政府的遊擊戰。此處「威拉又揭叛幟,以抗加朗劄」,即指比利亞反對卡蘭薩的活動。

  [40]加朗劄 今譯卡蘭薩(Venustiano Carranza,1859—1920)。1910—1917年墨西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袖之一,第一任立憲總統(1917—1920)。曾任迪亞斯政權的參議員。1910年墨西哥革命爆發後,他投奔馬德羅,任臨時政府陸軍部長。馬德羅被韋爾塔政變集團殺害後,卡蘭薩聯合各地憲政派力量,進行反對韋爾塔的鬥爭。1914年,他聯合農民領袖比利亞和薩帕塔推翻了韋爾塔政變集團。1916年底召開立憲會議。通過《1917年憲法》。1917年3月,被選為第一任立憲總統。

  [41]秦祚不永 秦朝的統治不長久。祚,音zuò,君位,國統。秦祚,指秦朝的皇位和國統。

  [42]開明專制 民國初年,原立憲派梁啟超、張騫等人組成進步黨,反對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支持袁世凱上臺,擔任臨時大總統及正式大總統,企圖依靠袁世凱的保護實現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的理想。為此,梁啟超、張騫、熊希齡等進步党人於1913年9月組織內閣。但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以後,于1914年1月10日解散國會,2月12日逼迫熊希齡內閣辭職,5月又廢除《臨時約法》。至此,梁啟超等希冀袁世凱實行「開明專制」以確立民主憲政的夢想完全破滅。

  [43]好同惡異 喜好一致,嫌惡差異。當時,章士釗在《政本》等一系列文章中,將「有容」與「好同惡異」作為兩種對立的政本觀提出。指出專制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表現就是「好同惡異」、「強異從同」。李大釗對此觀點曾多次加以引用。

  [44]宙合 世間,天下。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詩:「懷抱芳馨蘭一握,縱橫宙合霧千重。」

  [45]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語出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46]朋黨之禍 朋黨,指同類的人以惡相濟而結成的集團。後指因政見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傾軋的宗派。《資治通鑒》載,唐文宗太和八年:「時德裕(李德裕)、宗閔(李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濟援。上患之,每歎曰:『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實難!』」。

  [47]君子……小人 君子,古代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後泛指才德出眾的人。小人,古代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蔑稱。後泛指行為不正派或見聞淺薄的人。「君子」常與「小人」或「野人」對舉。《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李文此處「君子」指廣義立憲黨人(此時已由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等聯合組成進步黨)。

  [48]正氣不至銷沈 銷沈,猶消沉。沈,通「沉」。謂衰退、沒落。元好問《穎水》詩:「勝概銷沈幾今者,中年登覽足悲哀」。

  [49]板蕩 《板》、《蕩》都是《詩經·大雅》中譏刺周厲王無道而導致國家敗壞、社會動亂的詩篇。後因以指政局混亂或社會動盪。唐太宗《賜蕭瑀》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50]漢之黨錮 東漢末,以黨人之名而遭禁錮之事。桓帝時,宦官專權,世家大族李膺與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合,抨擊宦官集團。宦官誣告李膺等與太學遊士為朋黨,誹謗朝廷,逮捕二百餘人,禁錮終身。靈帝時,李膺等複起用,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敗,李膺等百餘人皆被殺,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

  [51]唐之清流 參見《隱憂篇》注9。

  [52]宋之蜀、洛、朔 參見《隱憂篇》注10。

  [53]明之東林、複社 參見《隱憂篇》注11。

  [54]劑政力于平 劑,調和,調節。全句意謂:調理各種政治力量使趨於平衡。

  [55]恡戀 恡,通「吝」,愛惜,捨不得。

  [56]無所用其夷猶 夷猶,亦作「夷由」,猶豫;遲疑不前。《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王逸注:「夷猶,猶豫也。」

  [57]政友會 即立憲政友會。日本近代資產階級政黨。1900年9月由伊藤博文、西園寺公望等創立,吸收憲政黨、帝國党等部分議員組成。伊藤博文任總裁,成為第四屆伊藤內閣(1900—1901)的執政黨。後又組織西園寺公望內閣(1906,1911年)、原敬內閣(1918—1921)等。1940年解散。

  [58]山本內閣 指1913—1914年山本權兵衛組織的內閣。山本權兵衛(1852—1933),日本海軍大將和首相,曾兩次組織內閣(1913—1914,1923—1924)。武士出身。中日甲午戰爭時任海軍大臣副官、大本營參謀官。1913年組閣後,推行整理財政、裁撤冗員、修改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度等政策。

  [59]國民黨 此指日本的立憲國民黨。1910年由犬養毅等創立。1912年,當軍閥巨頭桂太郎組織第三次桂內閣時,該党同政友會聯合提出「打倒閥族,維護憲政」的口號,並帶頭在全國展開了「維護憲政運動」。當另一軍閥巨頭山本權兵衛擔任了首相,政友會三名成員加入山本內閣後,國民黨又聯合議會中其他小派別與政友會鬥爭。1914年底,以大隈重信為首的立憲同志會在1915年的總選舉中獲勝,政友會大敗。該黨也未能獲得多數。1922年解散。

  [60]大隈氏 指大隈重信(1838—1922),日本首相(1898,1914—1916)。武士出身,早年參加尊王攘夷運動。1882年組織立憲改進党,任總理。1896年組成進步黨。1898年組閣,自任首相兼外務大臣,因內部糾紛而辭職。1914年第二次組閣,任內決定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藉口進攻德軍,出兵中國山東。1915年1月還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旨在吞併中國的「二十一條」。

  [61]速納其力於正軌 納,意為放入,使進入。王符《潛夫論·德化》:「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乃以防奸惡而救禍敗,檢淫邪而內正道爾。」

  [62]建言 猶建白,謂對國事有所建議及陳述。曾鞏《救災議》:「有司建言:請發倉廩與之粟,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

  [63]百喙 喙,音huì,嘴。百喙,指眾口紛紜。百喙莫辯,意謂即使有一百張嘴也不能辯明。

  [64]三色旗 法國大革命時期確定的法國國旗。1789年7月17日,根據拉法耶特的建議,巴黎國民自衛軍採用藍、白、紅三色帽徽,白色代表波旁王朝的徽號白色百合花;藍色和紅色代表巴黎城徽的顏色。不久,國王路易十六在市政廳接受了三色帽徽。1790年1月的制憲議會及其後的國民公會,均決定正式使用三色旗為國旗。復辟王朝重用白色旗代替三色旗。七月王朝時期又恢復三色旗,沿用至今。

  [65]山嶽之党 即山嶽派。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因在國民公會中坐在會場左邊的最高處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東等。成員大多數參加雅各賓俱樂部。1792年10月,以丹東為首的吉倫特派從雅各賓俱樂部分裂出去後,山嶽派與雅各賓派成為同義語。

  [66]羅蔔士比爾 今譯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Marie Isidore Robespierre,1758—179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領袖。出身律師家庭。1789年作為阿圖瓦第三等級代表出席三級會議。制憲議會時期,因發表許多重要演說和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眾望,成為雅各賓俱樂部的領導人之一。1793年領導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專政。執政期間,力求實現盧梭的人民主權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為此不惜實行革命恐怖統治,先後鎮壓埃貝爾派、丹東派,導致革命陣營分裂。1794年熱月政變中被處死。

  [67]機螺金之毒器 機螺金,Joseph-Ignace Guillotin(1738—1814),今譯約瑟夫·伊尼斯·吉約丹,法國醫生、國民大會代表,1789年10月倡議在法國用機器處死死刑犯,以減少犯人痛苦。機器的發明人據稱為安東尼·路易斯(Antoine Louis),其機器由兩柱一橫樑,上懸刀,行刑時拉動機關,懸刀飛快落下。因機螺金是首倡者,最終該機器以其名字命名。

  [68]閭閻 泛指民間。閭,古代以二十五家為閭。《史記·蘇秦傳》:「夫蘇秦起于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69]蟲沙之劫 蟲沙,比喻戰死的兵卒。亦泛指死於戰亂者。趙翼《靈穀寺》詩:「於茲建道場,普渡蟲沙族。」劫,佛教名詞,梵文Kalpa一詞音譯「劫波」之略。佛經上說,世界有「四劫」(即四個時期)。舊日將天災人禍通稱為「劫」,如劫數、浩劫。

  [70]暑月變起 指熱月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推翻雅各賓專政的政變,因發生在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雅各賓派上臺執政後,羅伯斯比爾實行的革命恐怖政策引起資產階級的強烈不滿,也使雅各賓派內部矛盾日益加劇。1794年7月27日,丹東派餘黨聯合平原派發動政變,羅伯斯比爾、聖茹斯特等被捕,次日被送上斷頭臺。隨後改組革命法庭,釋放囚犯,召回被流放的吉倫特派分子,封閉雅各賓俱樂部。熱月政變建立了以熱月党人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政權,標誌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終結。同時也結束了雅各賓恐怖專政。

  [71]馬奴爾王 指曼努埃爾二世(Manuel II,1889—1932),原為貝雅公爵,1908—1910年為葡萄牙國王,因其父卡洛斯一世遇刺身亡而繼位。在位期間,結束若奧·佛朗哥的獨裁,恢復君主立憲制。但因未能解決經濟困難,政局動盪。1910年10月,共和黨領導裡斯本海軍起義,他被迫逃亡英國。

  [72]立士奔(Lisbon) 通譯裡斯本,葡萄牙首都。

  [73]卡樓士王 即卡洛斯一世(Carlos I,?—1908)葡萄牙布拉幹薩王朝末年擔任國王。1908年2月,葡萄牙共和黨激進分子在首都廣場刺死卡洛斯及其太子。次子曼努埃爾繼位。

  [74]緹騎 緹,音tī,橘紅色。緹騎:指押管犯人的官役。秦朝時設中尉,掌京師治安,皇帝出行,在駕前先導,戒備非常。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下屬衛士二百人。後漢相承。因這些衛士服橘紅色,乘馬,故稱緹騎。後來通稱逮治犯人的官役。如明錦衣衛校尉,清步軍衙門番役,皆稱「緹騎」。

  [75]犴狴 音àn bì,傳說中一種野獸名,形似虎,有威力,舊時於獄門上繪犴狴,故作牢獄的代稱。寧調元《書感》詩:「天陰雨驟晝聞雷,犴狴重重即夜台。」

  [76]垂裕後昆 謂為後人留下業績或名聲。垂:留傳;裕:造福後人。語出《尚書·仲虺之誥》:「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77]吾儕 我輩。儕,音chái,輩,類。《左傳》僖公三年:「晉鄭同儕。」

  [78]投袂 揮袖,甩袖,表示立即行動。袂:音mèi,古代衣袖統稱為袂;析言之,袖口曰袂。《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

  [79]儳傖 儳:音chān,不整齊。傖,本意為鄙賤之稱。儳傖連用,指零亂不整之局面。《國語·周語中》:「夫戎、狄,冒沒輕儳,貪而不讓。」

  [80]棼緒 棼,音fèn,紊亂。《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棼緒,即紛亂之頭緒。

  [81]鬩垣之痛 兄弟相鬥,內部紛爭的傷痛。鬩音xì,不和,爭吵。《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兄弟鬩于牆,外禦其侮。」意為兄弟在牆內相鬥,對外則共同禦侮。但兄弟相鬥,總令人痛心。

  [82]蕭牆 門屏,古代宮室用以分隔內外的當門小牆。《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舊注說,蕭,言肅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此等牆或屏為蕭牆。後常以蕭牆之患喻內部潛在的禍害。

  [83]淪胥 本謂相率牽連。《詩經·小雅·雨無正》:「若此無罪,淪胥以鋪。」後泛指淪陷,淪喪。顧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韻》:「一身長瓠落,四海竟淪胥。」

  [84]危於累卵 累卵:以卵相疊。比喻極端危險。《史記·範雎傳》:「秦王之國,危於累卵,得臣則安。」

  [85]青島之彈血橫飛,濟南之羽書又急 指日本侵佔山東之事。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捲入戰爭,無暇東顧,日本企圖乘機獨佔中國。它不顧中國政府於1914年8月宣佈在戰爭中「嚴守中立」的聲明,也不顧8月23日德國因歐戰無力顧及東方,願將膠州灣交還中國的表示,藉口對德宣戰,炮轟青島要塞,封鎖膠州灣。9月2日,日軍兩萬人在山東龍口登陸,13日佔領膠州灣,10月6日佔領濟南。11月7日攻佔青島,接著完全佔領了整個膠州灣租借地和膠濟鐵路沿線各地。作者撰寫該文時,日本已炮轟青島和佔領濟南,故有此語。羽書,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

  [86]韓社雖墟,殷鑒未遠 韓社,指朝鮮的社稷。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之後,日本排除了清廷在朝鮮的勢力。此後,日軍大批進駐朝鮮,並於1905年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乙巳保護條約」,宣佈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1910年8月,日本又強迫朝鮮國王承認日本提出的「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了朝鮮。殷鑒,本謂殷人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鑒戒。後泛指可以作為借鑒的往事。語出《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全句意為,韓國儘管滅亡了,但其亡國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87]過箕子之遺封,聽大同之嗚咽 箕子之遺封,指朝鮮。箕子,傳說中的朝鮮國王。他本為商紂叔父,封國於箕,故稱箕子。紂暴虐,箕子諫不聽,乃披髮佯狂為奴,為紂所囚。傳說周武王滅商後,箕子率一些商遺民遷入朝鮮。又一說周武王滅商後,將箕子攜歸鎬京(今西安)。大同:指大同江,位於朝鮮西北部,發源于狼林山脈的小白山南麓,南流經平壤,注入黃海。

  [88]東學黨之已事,所當懲為前車者也 東學党是朝鮮李朝末年民間秘密結合的團體。1860年,崔濟愚創立「東學」(東學道),以與天主教所代表的「西學」相對抗。後傳遍全國,形成一大勢力。1894年,東學党人全琫准領導農民起義,反對李朝統治者和外國侵略勢力的奴役,震撼全國,史稱「東學黨起義」。為鎮壓起義,朝鮮統治者向中國清政府求援,邀其出兵。在清政府派兵入朝鮮後,日本政府也自行派軍隊進駐朝鮮,並由此挑起中日甲午戰爭。戰後,日本完全控制朝鮮。作者此處的意思是說,朝鮮因東學黨起義而招致外患,以至亡國,而目前,日本又派兵強佔山東,中國應當吸取朝鮮的教訓,不要發生內訌。

  [89]俄之虛無黨,則停止運動 俄之虛無黨即俄國的民意黨,最初主張以個人恐怖手段反對沙皇專制制度。但到19世紀80—9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和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民意黨發生分化,多數成員蛻化成為富農利益代表者,主張與沙皇制度妥協。李大釗此處則認為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民意黨為支持政府對外而停止活動。

  [90]德之社會黨,則宣言救國 指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於1869年,初名「德國社會民主工黨」,1890年改稱「社會民主黨」。早期對德國工人運動的發展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來,由於機會主義思潮在黨內的滋長,逐漸演變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社會民主黨以反對「俄國專制制度」和「保衛祖國」為名,在帝國議會中投票贊成軍事撥款,並聲明要維持「國內和平」,公開支持本國資產階級政府參加帝國主義戰爭。

  [91]魯彭氏 Gustave Le Bon(1841—1931),今譯勒蓬,法國醫生、社會心理學家,著有《人類與社會的起源及其歷史》、《群眾心理學》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