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游碣石山雜記 |
|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一日) 予家渤海之濱,北望輒見碣石[1],高峰隱峙天際,蓋相越僅八十裡許。予性樂山,遇崇丘峻嶺,每流連弗忍去。而於童年昕夕遙見之碣石,尤為神往。曩者與二三友輩歸自津門,卸裝昌黎,遊興勃發,時適溽夏,雖盛炎不以泥斯志[2],相率竟至西五峰韓昌黎祠[3]一憩。是日零雨不止,山中濃霧蕩胸,途次所經半石徑,崎嶇不易行,惟奇花異卉,鋪地參天,驟見驚為天外桃源,故不以為苦。猶憶五峰前馬家山灣,樹林翁鬱接雲際,層層碧葉,青透重霄,雖暴雨行其下不知也。初入山,不識路徑,牧童樵子,又以雨不出,陟一峰巔,徘徊不知何往,乃于無意中大呼:「何處為五峰?」而雲樹縹渺間,竟有聲應者曰:「此處即是五峰」。遂欣然往,相訝為人間奇境。至則守祠人歡迎於門外。延入祠,則用松枝烹茶,更為煮米粥以進。食之別有清味,大異人間煙火氣。守祠者劉姓。此為予與碣石山初度之緣,生平此游最樂,故今猶憶之。古詩有雲「而今再過經行處,樹老花殘僧白頭」,重寄感舊之思。予以重來五峰,青山依舊,森樹叢茂,不減當年,守祠人仍為前度劉郎,健幹一如曩昔,而同游者則易為子默[4],且僅一人。回首舊遊,天涯零散,子蘅[5]則從戎南下,守恆[6]則執法塞北,際青[7]則僑寓雲津,亂離身世,而予尚得汗漫[8]到此,不勝今昔之感也已! 五峰在昌黎城北十二裡,仙人頂迤東,群山矗立,峻嶺亙天,怪石高撐雲際,五峰環峙,勢若列屏,自東向北西歷數:曰望海,曰錦繡,曰平鬥,最高曰飛來,曰掛月。昌黎祠在山腹,建自有明崇禎年間,本圓通寺舊址。積石疊起,擴其地基,敷築庭宇,盛植花木,於虛無縹渺間,萬樹森森,擁空中樓閣。憑垣一眺,東南天海一碧,茫無涯際,俯視人寰,炊煙樹影,渺然微矣。 圓通寺規模故小,明季關東邊患起,薊、榆一帶,為遼左咽喉,京畿屏障,昌黎尤為榆關內之要隘。軍務重鎮之駐邑城者,游蹤時來五峰。今昌黎祠內有二配像,複有四牌位:(一)署欽差巡撫山永等處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都禦史朱,(二)署欽命督師總率關遼兼制昌、薊、通、保、登、津等處軍務兵部尚書范,(三)署欽差分守宣化府兵備道山西布政司參議朱,(四)署知昌黎縣事蔣[9]。心竊疑之,迨摩挲斷碣,知是祠也,乃朱、範等因昌黎二字而建,以五峰名勝,必因人始彰,故借文公[10]為名山生色,而四子之配享,則邑人士所建之生祠也。出祠沿西山坡南行,至掛月峰下,有一洞,石門半掩,蒼苔滿地,白雲出入其中,額曰範公洞。有石刻像,是即祠中配享之範志完[11]也。相傳卒於山中,故邑人造像以志之。余聞之鄉先生,滿清之入關也,首攻昌黎,邑人悉數入城堅守之,圍七日不破。虜急於據燕京,遂西行,棄之去。全邑民命,獲以保全。朱、范諸人,既握兵柄,自必與於此役。然則疆臣重鎮,雖不能摧敗強敵,捍衛疆土,而當亡國之際,尚能死守孤城,厥功亦不可沒。故謂數子皆明末遺老,鼎革後隱居於此,信有由也。顧吾以為數子者,或握兵符,或膺疆寄,或職親民,果於戎馬倥傯之際,臥薪嚐膽之秋,尚忍荒嬉林泉,流連風景,則明之亡,庸豈無故,而數子者,又烏容辭荒職誤國之咎。若至事不可為,滿人已僭竊中土,始相率隱避,空山歌哭,借保明室衣冠,則數子者,殆亦不失為明季之傷心人也。後之游者,得毋興故明河山之慨乎! 範氏名志完,中州人,予於祠壁見刻其游水岩長歌一首,頗足記此山景物之一般,茲錄于左[下]: 游水岩歌並序 辛巳春日,予以北平謁孤竹而還,道經昌黎,瞻文公祠。次日,同郡丞馮詩吾、蔣魁宇,訪勝水岩。過中庵仙人台。東迤則為龍潭、瀑布泉。又東則為西五峰。層巒疊嶂,迥出塵寰,俯而視之,昌邑瀚海,較若列眉。諸峰環峙,若拱若衛。遂據此山之勝,因弄筆記之。 春朝訪勝水岩邊,桃李迎風色正妍。偶延二客來翩翩,掀髯相談意更玄。疊嶂堆裡步蹁躚,行行且止共盤旋。山中老樹不記年,松子森森似毬圓。中峰再上半雲煙,層巒相對兩峰聯。老僧引路視龍潭,上有仙岩下有川。石花層層密似竿,古松斜掛如畫懸。龍潭迤東瀑布泉,銀碗盛來不用盤。把酒峰前杯臚傳,椿頭菽芽味正鮮。遙望五峰境如仙,二客乘馬我騰顛。須臾相會五峰前,景色幽然別有天。諸峰錯落如珠璿,三泉涓涓清且漣。松風鳥韻奏管弦,石洞幽幽可參禪。昌邑城市燦如廛,瀚海汪洋列畫船。登高覽勝憶先賢,一僧孤立高峰巔。我欲往從解塵緣,佛骨一表法凜然[12]。 文公案前置有枯松,枝作龍形。蓋聞祠後故有三泉,今僅存其東西二者,中泉正與祠宇相值,巍石壁立,有小泉突出石隙,可一尺。尤侗[13]題壁詩云:「五峰清不斷,引入白雲中。春後山涯雪,秋空海上風。三鉤菩提井(祠後有泉三口),一尺大夫松(石縫迸松長僅尺許,寺僧雲已數十年矣)。怪石排如筆,森嚴拱巨公。」而範氏詩中亦有「三泉涓涓清且漣」之句,則松與泉已久供詩人吟詠之資。泉水自石罅流貫入口,浸潤松根,收天然灌溉之利。厥後泉忽涸而松亦隨枯,工人伐木,輒加雕斲成龍形,置案上,為存一故跡也。 掛月峰東南角,層巒高聳,片石突起,作龜形,故名龜石。石上有印月痕,如弓彎然。相傳每歲陰曆八月十五夜,月華團圞,如掛龜石上,此掛月之所由名也。 自文公祠東繞,出望海峰,下坡沿嶺東走,為東五峰。山村四五家,果樹環繞,不見屋瓦。山犬不慣見人,輒狺狺狂吠,逐白雲出。時值秋梨正熟,與園主話片刻,竟由樹摘數十枚贈焉,堅不受價。此種人惟於山陬間尚能遇之,久居都市者烏肯為此。予等坐石上濯足畢,乃踉蹌尋故路。途次摘采山花,兼拾松子,不知夕陽已下西嶺。倦遊歸去,長歌采薇[14],悄然有慕古之思矣。 水岩寺亦碣石勝境之一,在五峰西南五裡許。予與子默、唱三[15]往,古寺荒涼,了無奇跡。惟正殿階欄有二石柱,八角棱形,鐫唐經文,摩挲久之,苔浸雨蝕,已模糊不克盡識。末署保甯元年,蓋遼代物也。寺東院有得月亭,每值夏季,遊人麇集,地近城市,人跡甚雜,俗囂侵染,其幽雅迥不若五峰遠甚也。自邑城入山,東西二饅首山,犄角相持,如天然門戶。東饅首山後為桃源山,舊為崔氏有。崔故昌邑望族,累代書香,名流輩出,崔子玉[16]及其哲嗣伯振,均以能文著于時。廣修文公祠記勒碑銘壁,文字俱奇健不群,即子玉作也。錄如左: 碣石蒼蒼,溟海茫茫,佳氣孕靈,宜有磊落奇偉任大任者,崛起於其鄉。孤竹子[17]清風其杳如耶?相與二三同志,俯仰今古,涔涔下峴山之淚[18]。客有指顧五峰,稱道唐賢韓文公者,公家世邑乘[19]有書。明季朱、範兩公,購置圓通禪院,建公祠。今春曉山賢裔,以妥神之餘,大啟爾宇,為謁山祠者遊憩地。當夫山雨過簷,海月度嶺,披雲兀坐,手公遺文一編,朗誦數過,覺濤聲萬里,沸沸松岩間。時而壯公微言闡道,正論格君[20],使有唐三百年來天下,如乍聞雷霆而複見日月;時複悲公磨蠍之運[21],遭際屯蹇[22]而卒,氣數不易樂道之胸,讒謗益昭永世之名。不禁酹酒階前,拜手稽首,望我公翩然來下大荒也。同治十三年春崔樹寶。 斯文雖寥寥短幅,足見其胸中蘊積,有奇氣,匪俗士所能道其隻字。更於壁間見一絕句,題為《桃源山訪崔子玉》,詩云:「寂寞遙天帶晚霞,雲深何處是君家。漁人未識桃源路,不問樵夫問落花。」知其相與過從者,亦為一時隱逸清高之士。名山得名士足跡往還其間,草木雲煙,當時亦頗不寂寞。厥後伯振亦嘗設館山中,吾友劉允之[23],即出其門。高躅前修,杳不可複睹,伯振聞亦於近歲以病死。桃源山松梨故宅,近複展轉以歸他氏有。家山淪落,名士漂零,吾輩遊人過其側者,猶徘徊不忍去。而允之年來牢騷避世,執教鞭于碣陽成美學館[24]。課餘之暇,時或於荒涼雲樹間,追尋陳跡,故山函丈,形影依稀,縱有松風泉石,亦豈足以塞允之之悲也! 桃源山今主為浙江陳氏[25],現在燕京,供職督府。聞以東錢四萬串購得之。于梨園中構一居宅,頗幽雅。惟以移借道路,與山中人涉訟,恐不得久居此。信乎塵海深山,清濁異趣之扞格不相容也。余居山中,每入城,過陳家山(陳氏改為陳家山),輒羨嘆不置。蓋吾儕野人,久懷厭倦風塵之思,曩嘗與同志抱買山之願,而苦於無錢。噫!安得黃金三百萬,買盡香山淨土,為朋輩招隱之所。斯則吾與青山之緣遇何如?且當于吾與黃金之緣遇何如蔔之矣! 碣石山中,猛獸絕少,惟傍晚則有狼狐等小獸出沒。曩者亦嘗有虎豹藏匿其間。數十年前,樵夫尚于平鬥峰上得一死豹,近以人跡日多,獸類避去。故獨行深山中,了無顧忌雲。 餘自山中訪允之,再往始遇。蓋余以京友函招,須西上,且當旋裡一行,故匆匆立談片刻,僅為子默介紹,恐其獨處山中嫌寂寞也。迨自家返昌黎,複與子默、允之等入山一次,居成美學館二日,備受杜瀛州[26]夫婦之優遇。宗教家之誠懇與世,其愛綦宏,感且不絕于餘之心矣。惟此荏苒十日間,昌黎慘斃路警五人[27],已孤棺冷落,寄地藏寺中。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頭闊步于中華領土,以戕我國士,傷心之士,能無憤慨!自是昌黎遂為國仇紀念地,山盟海誓,願中原健兒,勿忘此彌天之恥辱,所與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山中十日,遊興未盡,其中庵龍潭、瀑布泉、仙人頂、石佛洞等處,則期以後日焉。 署名:李大釗 《言治》月刊第1年第6期 1913年11月1日 【注釋】 [1]碣石 即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縣城之北,由近百座綿延起伏的峰巒組成,方圓達數十裡,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娘娘頂」),海拔695米。李大釗家鄉樂亭縣大黑坨村在昌黎縣城南偏西36公里處。 [2]雖盛炎不以泥斯志 泥,阻滯,阻止。清唐甄《潛書·受任》:「出而幹主,任之猶輕,言之猶淺,去留亦惟己,人不得泥也。」 [3]韓昌黎祠 又名「韓文公祠」,址在碣石山中的西五峰山上。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明山石道範志完主建,以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後為碣石山名勝之一,在京東一帶頗負盛名。韓昌黎即韓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學家。字退之,鄧州南陽人。早孤,從兄嫂。貞元八年舉進士。十九年任監察禦史。憲宗元和十二年,隨裴度平淮西,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諫遣使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時,詔為國子監祭酒,轉兵部、吏部侍郎。韓愈學通貫六經百家,反對六朝以來的文風,提倡散體,文筆雄健,為後世古文家所宗,稱韓文。長慶四年卒。因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 [4]子默 疑為郭須靜(1895—1934),河南唐河人。早年就讀于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與李大釗同學。民初曾參預北洋法政學會,任學會編輯部編輯。五四時期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職。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入凡爾賽園藝專門學校專習園藝。1923年回國,後任河南農業專門學校校長、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等職。 [5]子蘅 疑為宋仲彬。宋仲彬(1884—1948),名毓璘,又名益民,河北樂亭人。其父在清末設宋家學館,李大釗少年時代即就讀於此,並與宋結下友誼。1905年,二人同考入永平府中學堂。1907年畢業後,宋考入保定武備學堂。1910年畢業後,一度擔任天津警備司令孫洪伊的侍衛長。辛亥革命爆發後,南下參加革命,任大總統府後勤處長。20年代,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到馮玉祥國民軍中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回到家鄉。抗日戰爭時期,在家鄉從事抗日工作,後被選為晉察冀邊區參議。 [6]守恆 即張永德(1882—?),字守恆,河北樂亭人。肄業於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歷任河北、陝西、湖北等地檢察官。1921年任吉林長春地方審判廳廳長。1922年任吉林延吉地方審判廳廳長,奉天高等檢察廳首席檢察官。1923年任奉天安東地方檢察廳檢察長。1926年任熱河都統署審判處處長。1932年3月,署熱河高等法院院長。 [7]際青 不詳。 [8]汗漫 《淮南子》:「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注》:「汗漫不可知之也。」故稱放浪而無檢制曰汗漫。此處說「尚得汗漫到此」,意為「還能夠任情隨意到此漫遊。」 [9](一)署欽差巡撫……(四)署知昌黎縣事蔣 朱指朱國棟,明末山海關巡撫;范即範志完;朱,不詳;蔣指蔣三捷,昌黎縣知縣。 [10]文公 指韓愈。韓愈卒後,諡文,故後世尊稱為韓文公。 [11]範志完 虞城人。崇禎進士。後任兵部右侍郎,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諸鎮軍務。既而命兼制關內,移駐關門。會清兵已從牆子嶺入薊州,分兵南下。範所轄各縣相繼失守,旋下獄,棄市。 [12]佛骨一表法凜然 佛骨即佛舍利。中唐時,佛教大盛,皇帝(憲宗)本人也信佛,令群僧迎佛骨至長安供養。據《舊唐書·懿宗紀》:「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開遠門達安福門,彩棚夾道,念佛之音震地。」韓愈上《論佛骨表》,批評佞佛行為。 [13]尤侗 清代文學家。字同人,更字展成(1618—1704),號悔庵,晚號艮齋,又號西堂老人,江蘇長洲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少博聞強記,以鄉貢拔直隸永平府推官,吏治精敏,不避強暴。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分修明史。其詩文流傳甚廣,並深得康熙賞識。有全集傳世。 [14]長歌采薇 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將死,作歌,終餓死于首陽山。事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人以「歌采薇」表隱世之念,也表逃世與抗世之思。這裡說「長歌采薇」似與下引崔子玉文中「孤竹子清風」之言相呼應。 [15]唱三 不詳。 [16]崔子玉 即崔樹寶,字子玉,河北昌黎人。清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咸豐、同治年間著名文人。書法不蹈常規,有名於鄉。同治十一年(1871年)清政府選派他到四川任知縣,未及到任而卒。著有《北桃源詩集》。其遺墨「白雲鄉」刻於五峰山韓文公祠東側山岩上,尚存。 [17]孤竹子 孤竹,商朝時國名,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孤竹子,指伯夷、叔齊,二人在周武王滅商後隱居,義不食周粟,為後人所崇敬。《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18]峴山之淚 峴山,在湖北襄陽縣南,又名峴首山。東臨漢水,為襄陽南面要塞。西晉羊祜任襄陽太守時,有政績,受百姓愛戴。因羊祜常登此山,置酒吟懷,逝後,百姓常至峴山灑淚憑弔。後即以「峴山之淚」表對地方官或先賢的懷念。 [19]邑乘 縣誌,地方誌。乘,音shènɡ。清周亮工《與王隆吉書》:「邑乘中所載諸公姓字,亦強記其姓字,未掩卷忘矣。」 [20]正論格君 格,正也。《孟子·離婁上》:「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又,感動也。《尚書·說命下》:格於皇天。這裡說的「正論格君」,當指韓愈正大的議論糾正皇帝的過失並感動了君主。 [21]磨蠍之運 磨蠍:星宿名。「磨蠍宮」的省稱。舊時星象家言,身、命居此宮者,常多磨難。若生平行事常遭挫折,則謂「磨蠍之運」。宋蘇軾《東坡志林·退之平生多得謗譽》:「退之(指韓愈)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僕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22]屯蹇 《周易》中《屯》卦和《蹇》卦的並稱,意謂艱難困苦,不順利。秦嘉《贈婦詩》之一:「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23]劉允之 生卒年不詳。李大釗永平府中學的同學,此時任教于成美學館。 [24]成美學館 清末,美國以美教會在昌黎縣城東關創辦的教會學校,原為小學。1913年秋季開始招收中學生,後改稱匯文中學。 [25]浙江陳氏 不詳。 [26]杜瀛州 即杜步之,時任成美學館負責人。瀛州,疑當為瀛洲。 [27]慘斃路警五人 1913年9月11日晚,駐昌黎車站的日軍(自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以後,昌黎即成為帝國主義軍隊長期駐紮地之一)兩個士兵,因搶奪中國小販所售水果,受到當地中國鐵路警察楊桐秋的制止。不久,日本駐屯軍兵隊官佐野哲太郎率全隊包圍鐵路警察局,槍殺巡警長劉長忠及四名巡警,並打傷巡警多名。此事正發生在李大釗回鄉居住期間,予他以深刻的刺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