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朱舜水之海天鴻爪


  ——築聲劍影樓紀叢(一九一三年四月一日)

  舜水先生名之瑜,字魯璵,余姚諸生,從朱永祐[1]、張肯堂[2]、吳鐘巒[3]學。崇禎十七年,特徵不就;弘光[4]十一年,複征不就;授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兵部職方清司郎中、監國安軍,複不拜。被劾,避於舟山。永曆[5]五年,滿兵屠城,肯堂等死之。先生知事既去,豫避日本,移交趾,複還舟山。尋將之越南,而風不利,再至日本,又還舟山。其恉欲乞外援以圖光復,乃三至日本,而援兵竟不可得,於是複至越南。十二年,鄭成功[6]將大舉,招至廈門,先生見其將吏寓紳,皆佻達屏禮,知大事難成,居其營中,舳艫[7]日接,避不相見。事後,寄書規之,書中憤惜金陵之役,責備延平[8],詞志甚為悲峻。當是時,滿清入主中原,先生義不媚清,四至日本,遂終身焉。永曆十三年也,先生愴懷故國,痛哭天涯,血淚餘痕,有足紀者,惟拾零存軼,雜次無紀,序而規之,以俟史者。

  魯王[9]嘗欲召還先生。監國九年三月,勅諭璽書,永曆十一年一月,始達越南。書曰:「爾矯矯不折,遠避忘家,陽武之椎[10],尚堪再試,終軍之請[11],豈竟忘情,予夢寐求賢,延佇以竢[12],恢復事業,當資爾節義文章。」先生謝表曰:「臣雖無節義文章,足副主上夢寐延佇之求,至於犬馬戀主之誠,回天衡命[13]之志,未嘗一刻少弛也。靜候夏間前去日本,複從日本方達思明[14]。所以紆回其道者,臣之苦衷,不便明言。」則先生之志可知矣!

  先生寄鄭成功書[15]曰:六月七、八日,入南京,兵圍瓜州,十七晨克城。賊兵斷脛折股,賊馬截傷驚馳,浮屍積野蔽江,束手就縛,遠近歡躍,聲震天地,賊兵扼江而守,列炮如星,馬玉擐甲直沖,一鼓登陴。賊騎所稱獷犴驍雄者,殲夷殆盡,大賊管效忠,最為桀黠,喙息鼠竄,惟恐不前。二十三日,鎮江內降,市肆不易,然而紀律時有未嚴,上情不能下究,有識蚤已憂之。從陸無救焚[16]之策,侯[候]風有師老之虞。藩台似謂賊在目中,徒使英雄頓足耳。七月八九日至南京,其下驕而不戢,渙而不萃,中有一二要人,剛愎貪忌,狃於小勝,不用上命,舍其瑕,攻其堅,不離之使分,反慢而使合,徒效姚萇之覆羌羯,不念苻堅之潰合肥[17],遂而一敗至此,雖死何足贖罪!上游則豫章、江、黃,迤北則淮陽、盧[廬]、鳳,蒿目[18]以待王師拔於水火,輸糧運米,會同有繹[19],送印納款,懼於後期,民心思漢之誠,於茲大驗,一旦辜負之,真可大慟!今退守舟山、閩、浙,意在重來,若能自怨自艾,深思前過,則轉敗為功,直唾手間耳。幸總督忠靖伯陳燦,老成持重,鎮定周詳;提督馬玉,雄豪激烈,吐氣吞胡;況複謙雅和衷,剛柔相濟,分陝[20]猶興,文武同心,豈不足以複高皇哉!

  先生與鄉人招其孫書曰:「英俊有恥者為上,性淳潔者次之,循循雅飭者又次之。」其作人設教之意若此。

  先生為人,謹嚴而抗爽。平居論學,是非程、朱、陸、王[21]而不失其衡,專貴有作用。當時儒流,動輒高談性命[22],爭論太極、無極[23]。先生乃曰:「夫子至聖,不言天道,子貢名賢,言天道不可得聞,今貴國諸儒,賢于古人,而宋儒過於夫子、子貢也。」其尚友古人,尤推重諸葛亮[24]、陸贄[25]。先生自持頗高,對於日本,終以異國視之。故其上長崎官吏書云:「貴國甚重我國之珍品藥餌等,不惜以重價賈之,然賢人君子,國之至寶,而冷遇之,本末輕重失矣!」又云:「容我一身,一以全孤臣之節,一以增貴國之光。」寄人籬下,抗不自卑,日人以是益欽重之。晚近日人,頗以是自詡其國優待國事犯之義風,自先生始。

  先生居日時,德川光圀[26]公欲為起其第,先生固辭曰:「吾借公眷顧,藏孤蹤於外邦,養志守節,以保明室衣冠,感恩浴德莫大焉。且吾祖宗墳墓喬木秀美,想必為虜發掘翦除,每念及此,五內慘烈,奈何獨豐屋安居乎!」

  先生遁居日本,仍著明衣冠,其遺像尚存水戶。故義公吊先生文有云:「流離轉蓬,經幾年所,衣冠慕古,未嘗變夷。」先生嘗致書省庵[27],祝其子康健。書中有云:「倘中原有複然之勢,不佞歸途或得一見,不然不佞老令郎小,恐終無刮目之期矣。無限懷思,非筆端可繪,徒付之浩歎而已!」悲憤悽愴,不忍卒讀。

  先生致省庵書,有七十通。中有云:「日本兵至大明,自然全勝,所謂義兵也。貴國有此意否?」愈見先生居日,無時不以光復中原為念。

  先生生平最心服日本築城術。嘗以是問于田[山]鹿素行[28]。素行固當代名流,薦加賀之有田氏某于先生,某乃為先生記築城術以贈之。後有田氏沒,其稿本尚流傳于加賀州藩,迄今存否,未可知也。

  先生善貯蓄,儲有三千金。嘗歎曰:「吾老矣,金多奈何?然移用中國,則事濟矣!」臨卒,盡納于水戶庫。蓋先生八十頹齡,壯心未已,其欲伺虜廷之隙,航海歸來以圖再舉之雄懷,直至死而後已也。

  經略直浙兵部左侍郎王翌[翊][29],最與先生善。及討賊戰死,實八月十五日,先生聞之大傷,為文祭之。自是每歲中秋,必杜門廢節。觀其答田犀[30]書曰:「中秋為知友王侍郎完節之日,慘逾柴市[31],烈倍文山[32],僕至其時,備懷傷感,終身遂廢此令節。」其篤念殉國之友若此。

  神州淪陷後,自日本正保四年迄萬治二年,此十三年間,先生凡五至日本。日人安積澹泊[33]嘗曰:「先生所以屢至日本者,蓋欲乞援圖光復也。」可謂深知先生者。其後複至日本,遂以終焉。則以明社既屋,滿人入主中原,轉徙波濤,蹈跡東海,以全大節,先生之心,可昭日月矣!

  先生初留長崎,安東省庵師事之。以其祿之半養先生,古今傳為美談,如是者六載餘。後始應水戶之聘之江戶。居長崎之六年,為先生最困難時代。蓋先生轉徙流離,孤身只影,竄於海外,貧苦不能自給,省庵之祿,名為二百石,實不過八十石,又兼供二處之用,愈益艱窘。厥後長崎慘遭回祿[34],先生身外之物,悉化灰燼,乃寄寓於皓台寺中,風雨蕭條,造次顛沛,省庵聞之,乃趨就而往,為援拯。先生雖在患難之中,興複故國,固未嘗一日忘。故先生行述有云:「先生雖客寓於茲,日向鄉關泣血,無時不北望切齒,惟以國仇未雪為憾。」蓋指此也。

  先生嘗謂學者有二派,即賢士與學士。博學多識,謂之學士;節義識見,謂之賢士。先生殆以賢士自況。

  先生既往江戶,為水戶之賓師,不苟言動,慎避悲憤之言,以自掩其形跡。故讀其行述文集者,往往誤認先生為道學。然先生固黃冠草履[35],不忍見神州陸沈之痛者,彼邦人士,輒以先生為歸化[36]者,厚誣先生甚矣!

  先生與省庵自評之言曰:「吾之為人,以心為上,德次之,行次之,文學書法又其次者。」此亦足見其抱負。

  先生曾為楠公[37]贊像,其文有三,載《舜水文集》。

  日本水戶彰考館[38],存先生遺物頗多。

  先生長於詩,惟至日本時,未嘗有所吟詠。

  先生至日本,攜孔子像二,一贈安東省庵,現存省庵家中;一則展轉傳於日本今上之手。琴二,流離顛沛間,尚有彈琴餘興,其風雅如是。

  先生與陽明先生[39]同鄉,山水有靈,鐘於二子,地靈人傑之說,或其然歟!

  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為先生僑居故址。數百載後,尚為文教之區,亦奇緣也。

  先生強記精敏,雖老疾手不釋卷。博而約,達而醇。嘗曰:「學問之道如治裘,遴其粹然者取之,若曰某氏學某氏學,則非所謂博學審問之謂也。」又曰:「所貴乎儒者,修身之謂也。身既修矣,必博學以實之。學既博矣,必作文以明之。不讀書,則必不能作文,不能作文,雖學富五車,忠如比干[40],孝如奇伯[伯奇][41]、曾參[42],亦冥冥沒沒而已,故作文為第二義。至於做詩,今詩不比古詩,無根之華藻,無益於民風世教,而人汲汲為之,不過取名干譽而已。」其論文曰:「大凡作文,鬚根本六經,佐以子史,而潤澤之以古文,內既充溢,則下筆自然湊泊,不期文而自文。若有意為文,便非文章之至也。」故自作文古雅,逸宕成章。

  先生有自製大成殿模型,存彰考館。日本湯島大成殿,即仿此而作。此殿為日本政學革新之一大紀念物。

  大成殿模型與弘道館記碑,共輝耀于水戶。水戶黨爭[43],彈雨橫飛之余,曾不少傷,天其或欲留此紀念物,冥冥中有所嘉護歟!

  先生久客他邦,鄉信阻絕。德川光國氏諭寄書故國,問其家信,且招一孫侍養焉。先生之在鄉也,有二子一女。女幼字同邑何氏,其舅為清官,忿懣構疾,未嫁而亡。子大成有二字[子],曰毓德、毓仁,孤貧養于外祖姚泰家。先生所寄書達姚家,家人相與驚歎,始知其尚在天壤間。日本延寶六年,其孫毓仁往長崎候問,而礙法禁不能東,先生亦老疾不能西,惟以書通情而已。先生離家四十餘年,始得審問祖宗墳墓、舊友存歿,悲喜交至,且戒之曰:「國亡家破,宜農圃漁樵,自食其力,百工技藝亦不妨,惟清官決不可為也!」先生患咳血二十餘年,至老疾稍漸,德川公使醫診之,先生謝曰:「犬馬之齒,既過耄耋,而欲用藥石延旦夕之命,未為知命者也。」先生作客久,善操日語,及病革,複操鄉語,侍人不能解。年八十三,日本天和二年四月十七日歿。臨終藏魯王敕諭,以儒禮葬于瑞龍山麓。德川公親臨其葬,作文哭之,私諡文恭,又錄遺集二十八卷,使門人今井弘濟[44]、安積覺撰其行述行世。

  先生歿前十一年,時年七十二,曾以檜木自作棺槨。謂門人曰:「我既老於異邦,自誓非中原恢復不能歸。一旦老疾不起,則骸骨無所歸,將葬於茲土。然汝曹不知制棺之法,數年後必枯殘。後來逆虜倘有敗亡日,我子若孫其有血氣者,或欲歸葬我故土,而墓木未拱,棺槨朽敝,則非徒二三子之羞,抑亦日域之玷也。」嗚呼!「死去元知萬事空,唯恨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放翁[45]臨終之詩,其深於種族之痛,蓋與先生今古一轍也。方今漢土光復,神州士夫,宜未忘先生制棺時之遺言,而亟謀迎駭[骸]骨以歸,勿令英魂烈魄,終古淹淪於櫻花三島。先生有靈,亦當含笑於九京[46]矣!

  先生生平最愛櫻花,故義公為先生建祠植櫻花數株,以志遺愛。近以碑碣建成,東邦志士有慨捐櫻花二百株者。將來櫻花燦爛,與短碣相掩映,益增吊古者之流連,亦盛跡也。去歲六月二號,日本志士,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倫理學講室,舉行朱舜水先生二百五十年祭大典,且建碑碣,題曰「朱舜水終焉之地」。蓋自先生居日本迄今恰二百有五十年矣。是日彼邦當代名流,及當時與先生有關係者之後裔,若德川氏焉,悉集焉。先生十一世孫名輔基者(浙江紹興人)航美留學,迂道日本,亦得與於此祭。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光復之年,而有此祭,先生有靈,其可以瞑目矣!

  此次祭典中,並附有舜水先生關係品展覽會,所陳要品,記如左[下]:

  一《華夷辨》原稿;

  一張斐[47]詩六首;

  一棺蓋圖說;

  一張名振[48]筆(舜水文集,日人安藤子約所藏,中有其全文原本);

  一監國魯王敕書(魯王太祖之九世孫,燕都淪陷,南京不守,魯王入浙江,以監國名義,下恢復令。此敕即監國九年所發,曆三星霜[49],始得展轉入于先生之手者。現藏德川國順侯家);

  一小李將軍[50]畫卷(據先生跋云:「明代小李將軍畫卷,傳者有三,一為太倉王元善家物,一為仇英[51]所臨者,其他即此也。」先生流離間關之際,尚刻不離此。現藏德川國順侯家);

  一安南供役記事(先生數次往來安南,亦有乞兵之意。此書即記其在安南時之始末。在安南時之寓主,為一日本人。魯王敕書,亦由一日本船交付先生,亦奇矣。現藏德川國順侯家);

  一楠公訣子圖(先生曾親為題贊。此贊成于日本寬文十三年,元祿中義公建楠公碑于湊川時,鐫此贊於碑陰,但與原文頗有倒置處。現藏前田利為[52]侯爵家);

  一漢五傑像(先生贊蕭何、諸葛亮。現藏前田利為侯爵家);

  一白交趾將相諸大臣節文;

  一與安東省庵書;

  (以上二者乃先生居長崎時,寄贈省庵者。二人締交,即以此為介紹。現藏安東守男家)

  一張名振與朱舜水書(張名振者,與舜水奉魯王共圖恢復之主將也。此書即將舟山若何失陷之情形,報于先生者。書中有稱國姓公云云者,殆指鄭成功。現藏安東守男家);

  一省庵遺愛七弦琴(此琴乃彭城素軒[53]贈省庵者,銘文署萬曆己卯,殆明代盛時之遺物也。現藏安東守男家);

  一孔子像(先生攜孔子像二,一傳安東氏家,一存日本今上);

  一鄭成功書(現藏德川國順侯爵家)。

  孔子像、白交趾將相諸大臣節文、與安東省庵書、及錄杜詩一幅,余曾見其用銅版拓者,書法蒼老奇絕,可想見其為人。

  署名:李釗

  《言治》月刊第1年第1期

  1913年4月1日

  【注釋】

  [1]朱永祐 字爰啟,號聞玄,上海人。生卒年不詳。崇禎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屢官吏部左侍郎,從魯王至舟山,城破死之。

  [2]張肯堂 生年不詳,卒於1651年,字載寧,號鯤淵(一作鯢淵)。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天啟進士。崇禎間擢禦史,巡撫福建。南明隆武朝時,加兵部尚書,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詔總制北征,專理兵馬糧餉,節制鎮撫。旋進大學士,率舟師由海道抵吳淞,招募義旅。隆武政權覆亡,入舟山。魯監國四年(順治六年,1649),魯監國至舟山,拜為東閣大學士,加太傅。六年,清兵攻舟山,受命留守,兵敗自縊死。

  [3]吳鐘巒 (1577—1651),字巒稚,號霞舟,江蘇武進人。受業于顧憲成、高攀龍。崇禎七年進士,授長興知縣,遷桂林推官。福王立,擢禮部主事。魯王起兵,以為禮部尚書,往來普陀山中。清兵至寧波,鐘巒渡海入昌國衛,至孔廟,抱孔子牌位自焚死。著有《霞舟語錄》等。

  [4]弘光 明末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帝位後的年號。

  [5]永曆 明桂王朱由榔即帝位後的年號(1647—1661),凡15年。鄭成功及其後代在臺灣沿用至1683年。

  [6]鄭成功 (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平國公鄭芝龍長子。初甚為隆武帝朱聿鍵所器重,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賜姓朱,名成功,人稱「國姓爺」。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今屬廣東),起兵抗清。後受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率部數創閩、粵清兵,屢拒招降。永曆十五年,率軍二萬人出廈門,達臺灣,時臺灣為荷蘭殖民者侵佔,成功率軍圍攻荷蘭總督所在地赤嵌城,又敗荷蘭援軍。次年,收復臺灣全島,建立府縣,編制軍隊,屯田墾荒,獎勵移民。旋病逝。

  [7]舳艫 舳,音zhú,船尾持舵的部分。舳艫,船頭和船尾的並稱。多泛指前後首尾相接的船。郭璞《江賦》:「舳艫相屬,萬里連檣。」

  [8]延平 本為地名,晉代設延平縣(今福建省南平市)。此處指鄭成功。南明永曆帝封鄭為延平郡王,故稱。

  [9]魯王 即朱以海。明太祖十世孫。崇禎十七年(1644)嗣魯王位。弘光朝覆亡,為錢肅樂等所擁戴,監國於紹興。魯監國元年(順治三年,1646)清軍搶渡錢塘江,浙東失守,遂逃亡海上。四年,輾轉進駐舟山。六年,清軍攻佔舟山,為張煌言等護至廈門,旋移駐金門。八年,去監國號。康熙元年(1662)病卒于金門。

  [10]陽武之椎 陽武,舊縣名,始置於秦。故城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秦末,韓國貴族後裔張良為韓報仇,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120斤。秦始皇東游,張良與力士用鐵椎狙擊秦始皇于陽武縣博浪沙,誤中副車。後以「陽武之椎」或「博浪之椎」稱抗暴復仇之事。

  [11]終軍之請 終軍,西漢濟南人,字子雲,年18選為博士弟子。武帝任為謁者給事中,累擢諫議大夫。後奉命赴南越(今兩廣地區)說南越王入朝,終軍請受長纓,謂必羈南越歸附漢廷。既至越,南越王願舉國內屬,而越相呂嘉不從,舉兵攻殺王及終軍。死時年僅二十余,時稱「終童」。後因以「終軍請纓」稱頌少年有為。事蹟見《漢書》本傳。

  [12]延佇以竢 延佇:亦作「延枙」,引頸企立,形容盼望之切。《舊五代史·梁書·太祖記五》:「眷言方嶽,下及山林,豈無英奇,副我延佇。」竢:等候。

  [13]衡命 衡,通「橫」,橫逆;衡命即違逆命令。《史記·管晏列傳》:「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孔子家語·弟子行》:「有道順命,無道衡命。」

  [14]思明 地名,今福建廈門市。明永曆十年閏五月,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

  [15]先生寄鄭成功書 據朱謙之整理《朱舜水集》,下引文字見於朱舜水《與安東守約書》,見《朱舜水集》第153頁《與安東守約書二十五·一》。此處作「寄鄭成功書」,誤。

  [16]救焚 本作「救焚拯溺」或「救火拯溺」。焚,指火災;溺,指落水者。猶言救人於水火之中。

  [17]徒效姚萇之覆羌羯,不念苻堅之潰合肥 姚萇(330—393),十六國後秦建立者(384—393年在位)。羌族首領姚弋仲子。前秦苻堅攻羌,萇兄姚襄戰敗而亡,萇降前秦。淝水戰後,苻堅敗退長安,他乘機率諸羌自立,稱萬年秦王。不久殺苻堅,稱帝于長安,建元建初,國號大秦。史稱後秦。羌、羯,皆為中國古代西北方少數民族。苻堅(338—385):十六國前秦君主(357—385年在位),氐族。升平元年(357年),奪堂兄苻生位,自稱大秦天王,改元永興。在位期間,任用漢人王猛,治績顯著,滅前燕、前涼等,據有北方大部分地區。建元十九年(383年),不顧朝臣反對,集數十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東晉,結果在淝水大敗。此處朱舜水意謂鄭成功在進軍南京時,因獲勝而驕傲,導致失敗。

  [18]蒿目 《莊子·駢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蒿,草名,《爾雅翼》:「蒿細弱而陰潤,最易棲塵。(蒿目)言世之君子眯眼塵中而憂世也。」又,俞樾曰:「…蒿乃『

  』之假字。《玉篇》目部:

  ,庾鞠切,目明之望也。是目藬為望視之貌。仁人之憂天下,必為之目藬然遠望。故曰目藬然而憂世之患。目藬與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當以俞說為是。此處當解為愁眼遠望,期盼之至。

  [19]會同有繹 會同,會合在一起;繹,陳述,有所陳述。

  [20]分陝 陝即今河南省陝縣。相傳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陝而治,周公治陝以東,召公治陝以西。後遂謂中央朝官出任地方官為「分陝」。

  [21]程、朱、陸、王 程即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北宋學者;朱即朱熹(1130—1200),南宋學者;陸即陸九淵(1139—1193),南宋學者;王即王守仁(1472—1529),明代學者。均為理學的代表人物。

  [22]性命 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指萬物的天賦和稟受。《周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孔穎達疏:「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也。」朱熹《本義》:「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宋、明以來理學家專意研究性命之學,因以性命指理學。鄭觀應《盛世危言·學校》:「所拘者又複高談性命,衍說仁義,細析毫芒,而至於錢谷財賦之事,茫然罔曉也。」

  [23]太極、無極 均為中國古代哲學術語。太極:原始的混沌之氣,自身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之變化。既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是宇宙萬物之源。《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個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偶,無所不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無極:亦為形成宇宙萬物的本源。以其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老子》:「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宋周敦頤《太極圖說》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命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此後,「太極」、「無極」成為理學家常討論的命題。

  [24]諸葛亮 (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避亂荊州,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耕作自給。建安十三年(207年),因劉備三顧茅廬求教,而成為劉備主要謀士。次年,曹操率軍南下,他奉命聯絡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遂後,助劉備進佔荊州、入益州,破成都。劉備稱帝后,任丞相。章武三年(223年)受劉備托孤,輔劉禪繼位,旋被封為武鄉侯,後又領益州牧。建興三年(225年)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一帶),之後幾度率軍伐魏,終因積勞成疾,在軍中病死。

  [25]陸贄 (754—805),唐朝大臣。字敬輿,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進士出身。德宗時宰相。曾上疏揭露時政弊端,提出一套重農、富國、強兵的政策措施。後為裴延齡譖毀,貶為忠州別駕。順宗即位,下詔征還,詔未至而卒。有《陸宣公奏議》傳世。

  [26]德川光圀 (1628—1700),日本江戶時期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幼名幹代松,字子龍,號梅裡,諡號義公。別稱水戶光圀(中國古「國」字)、水戶黃門。1633年(寬永十年)為其父德川賴房定為嗣子(本為第三子。)1657年(日本明曆三年)在江戶別邸設史館,開始編纂《大日本史》。1661年(寬文元年)繼藩主位。1665年(寬文五年,清康熙四年),禮聘明朝遺臣朱舜水至館為賓師,傳授賓學,對水戶學的形成有重大影響。著有《常山文集》、《常山詠草》,後世有《水戶黃門漫遊記》傳述其軼事。文中提到的「義公」、「水戶」均指德川光圀。

  [27]省庵 即安東守約(1622—1701),字魯默,初名守正,號省庵,又號恥齋,築後(今福岡縣)柳川藩人。1658年,朱舜水初至長崎,時人未及知其學。而省庵則向其請業,並拜之為師。時舜水貧甚,省庵將俸祿之半贈之,為時6年。後舜水為德川光國禮聘至江戶,二人交往漸少。朱逝世後,省庵撰文哀悼,其為學崇朱熹,成為關西巨儒。著有《省庵遺集》、《省庵書簡》、《恥齋漫錄》等。

  [28]田鹿素行 為山鹿素行之誤。山鹿素行(1622—1685)為江戶時代(1603—1868)前期的儒學古學派創始人、兵學家。會津人。9歲起赴江戶城,從林羅山學儒學,從小幡景德等學兵學,後從事神道、詩歌和佛教研究,並與朱舜水有交往。因觸犯幕府忌諱,被謫赤惠達9年之久,得藩主淺野氏優遇,大倡經世、事功之學,批判作為官學的朱子學,主張直接繼承周公和孔子以求聖學本旨。其經世理論和兵學思想帶有濃厚的武士色彩,及門弟子前後達4000人。著有《聖教要錄》、《山鹿語類》、《中朝事實》等,編有《全集》。

  [29]王翌[翊] (1616—1651),字完勳,號篤庵。浙江慈溪人,明庠生。清軍入浙江,招兵舉義抗清,魯王授其兵部職方主事。魯王監國二年(順治四年,1647年),王翊入四明山安營紮寨,稱大嵐洞主,率部攻克上虞,轉戰天臺,眾至萬餘人。旋設五營五司,且耕且屯,軍紀嚴明,受封兵部右侍郎。兵敗走舟山,時張煌言、朱舜水均在舟山,與朱定交,為知己。六年(1651年),赴天臺招兵途中,為清兵所捕,解至定海,清兵以亂箭射殺,故朱舜水稱「慘逾柴市,烈倍文山」。又:王翊遇害日期為八月十三,朱舜水得自傳聞為八月十五,誤。

  [30]田犀 (約1636—1682),字一角,初名麟,號避塵齋,又號止丘,後改理介。朱舜水晚年弟子之一。寬文八年(1668年),仕水戶府,為儒官。寬文十二年(1672年),水戶光國建彰考館,繼續修纂《大日本史》,田犀為編修之一。

  [31]柴市 文天祥就義處。其地當即今北京市宣武門外菜市口,菜市為「柴市」音轉;一說為菜市口以西的舊柴炭市。

  [32]文山 即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水(今屬江西)人。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攻宋,自贛州起兵抗元。次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元軍議和被拘,逃歸宋。端宗立,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率兵在閩、廣抗元,後又進為左丞相,封信國公。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被俘,堅拒勸降,作《正氣歌》。後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三年,不屈,在柴市就義。有《文山全集》。

  [33]安積澹泊 即安積覺(約1655—1737),字子先,小字覺兵衛,號澹泊,晚又號老牛居士。世仕水戶府。10歲起即從朱舜水問學,為朱晚年著名弟子。1683年(日天和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德川光圀延其入史館,後為總裁,首議定修史例。後撰修史志多部。有《安積澹泊集》傳世。

  [34]回祿 傳說中的火神。《左傳》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于國北,禳火于玄冥。回祿。」杜預注:「回祿,火神。」後用以指火災。

  [35]黃冠草履 又作黃冠草服,指粗劣的衣著,古指田夫之服,借指草野隱士。

  [36]歸化 舊謂甲國人入乙國籍為歸化。

  [37]楠公 即楠木正成(1294—1336),日本鐮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的武將。也稱楠正成。幼名多聞丸。是以河內(今大阪府一部分)關心寺領地為根據地的豪族。1331年參與後醍醐天皇推翻鐮倉幕府的計劃,首先舉兵於河內赤阪城。次年在千旱城與幕府軍作戰,使後醍醐天皇獲得暫時成功。因戰功,在「建武中興」期間(1334—1336)任河內、攝津、和泉守護。1335 年,足利尊氏起兵反對後醍醐天皇,1336年佔領京都,楠木正成與之交戰,逐其出京都。後足利氏又舉兵進攻京都,楠木在湊川(今神戶市內)會戰中戰敗自殺。後被尊為勤王忠臣的典範。

  [38]水戶彰考館 1657年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為編修《大日本史》在江戶設立的編史機構。1672年命名為彰考館,1829年與水戶藩的彰考館合併。是宣揚水戶學君臣名分論、尊王攘夷論的發源地。

  [39]陽明先生 即王守仁(1472—1529),明代學者。字伯安,諡文成,余姚(今屬浙江)人。嘗築室於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故學者稱陽明先生。

  [40]比干 商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莊子·人間世》:「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成玄英疏:「比干,殷紂之庶叔,忠諫而被割心。」

  [41]奇伯 應為「伯奇」。伯奇是古代孝子。相傳為周宣王時重臣尹吉甫長子,母死,後母欲立其子伯封為太子,乃譖伯奇,吉甫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編水荷而衣之,采蘋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傷無罪而見放逐,乃作琴曲《履霜操》以述懷。吉甫感悟,遂求伯奇,射殺後妻。

  [42]曾參 (前505—前436),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字子輿。孔子弟子。性至孝而質魯,悟一貫之旨,孔子之道賴之以傳。後被尊為宗聖。

  [43]水戶党爭 水戶藩(今茨城縣境內),德川幕府的重要親藩,也是尊王攘夷思潮的發源地。1858年幕府違反孝明天皇旨意,與美國訂立《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天皇下詔書給水戶藩,表達對幕府「違敕」締約、處分反締約大名的不滿。1859年幕府厲行鎮壓。1860年初,幕府敕令水戶藩交出詔書。水戶藩藩廳執行幕府命令,稱「鎮派」;下級藩士拒絕交出詔書,稱「激派」。兩派嚴重對立,引發了水戶藩朋黨派閥日趨複雜激烈的黨爭,藩內陷入混亂。

  [44]今井弘濟 (約1651—1689),字將興,號魯齋,稱松菴,又稱宋柏,後改小四郎。其父照將,仕德川光圀府。弘濟隨父,年十四,德川命從朱舜水學,後參修《大日本史》。朱逝世後,與安積覺撰其行述。後舜水孫朱毓仁來長崎,德川遣弘濟慰勞之。

  [45]放翁 即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參加殿試,為秦檜黜落。孝宗立,任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後因力主北伐而被劾罷職。乾道六年(1170年)入川,為夔州通判。後出川東還,致仕。晚年贊成韓侘胄北伐,逝前仍念念不忘恢復中原故土。著有《劍南詩稿》、《南唐書》等。此處所引放翁詩第二句「唯恨」應為「但悲」。

  [46]九京 同「九原」,本為山名。在山西新絳縣北。《禮記·檀弓下》:「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注:「晉卿大夫之墓地在九原,京蓋字之誤,當為原。」後世用以指墓地,意同「九泉」、「黃泉」。

  [47]張斐 字非文,號霞池,又自號星雲山人,生卒年不詳。明清之際浙江余姚人。明亡後,從事抗清複明活動。曾隨同朱舜水孫朱毓仁至日本長崎,謁德川光圀,請求日本助其複明,不果而歸。

  [48]張名振 (1601—1656),一作張明正。應天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字侯服。明崇禎末為台州石浦遊擊,南明弘光朝亡,與張煌言等擁魯王監國,加富平將軍,封定西侯。後紹興失守,入舟山依黃斌卿。魯王監國四年(順治六年,1649年),率部火並斌卿,迎魯王入舟山,晉太師,掌機務。六年,舟山陷,複奉魯王航於海上。八年,率兵二萬北上,截長江。次年,舟溯長江,攻入京口,威震南京。永曆九年(順治十二年,1655年),被鄭成功拜為元帥。旋病卒,一說為成功使人毒死。文中所謂「張名振筆」,按中國古代稱韻文為「文」散文為「筆」的說法,疑指張名振的一些(或一篇)散文著作或書信手跡。

  [49]三星霜 星一年一周轉,霜則每年至秋始降,故以星霜指年歲。三星霜即三年。

  [50]小李將軍 即李昭道,唐宗室。曆官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太子中書舍人。父思訓,官至右武衛大將軍。父子同有畫名,畫史上分別稱為「大李將軍」、「小李將軍」。昭道善畫金碧山水,多點綴鳥獸,並創制海景,畫風工巧,後人曾有「變父之勢,妙又過之」之評。存世《春山行旅圖》,傳為其所作。文中稱「明代」,似誤。

  [51]仇英 明代畫家,吳門四家之一。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後居蘇州。生卒無確切記載(一說生於1494,卒於1561;一說生於1482,卒於1559)。其畫以山水、人物為主。

  [52]前田利為 江戶時代加賀藩主前田利家第16代孫。明治維新後列入華族,授侯爵。1926年創辦育德財團。又將前田家收藏的典籍、文書搜集保管于尊經閣文庫。

  [53]彭城素軒 疑指劉善聰,字士明,號素軒。其父劉東閣,名宣義,別號清軒,日本名字為彭城仁左衛門,長崎人。其先世為明朝福建人,一直擔任長崎通詞(翻譯)之職。善聰繼承父業,「襲職大通詞」。朱舜水與劉氏父子曾有一定交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