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第八篇 別墨 第五章 公孫龍及其他辯者(1)


  §一、公孫龍傳略

  《呂氏春秋》說公孫龍勸燕昭王偃兵(《審應覽》七),又與《趙惠王》論偃兵(《審應覽》一),說燕昭王在破齊之前。燕昭王破齊在西曆紀元前284至279年。《戰國策》又說信陵君破秦救趙時(前257年),公孫龍還在,曾勸平原君勿受封。公孫龍在平原君門下,這是諸書所共紀,萬無可疑的。所以《戰國策》所說,似乎可靠。依此看來,公孫龍大概生於西曆前325年和315年之間。那時惠施已老了。公孫龍死時,當在前250年左右。

  此說和古來說公孫龍年歲的,大不相同。我以為公孫龍決不能和惠施辯論,又不在莊子之前,《莊子》書中所記公孫龍的話都是後人亂造的。《莊子·天下篇》定是戰國末年人造的。《天下篇》並不曾明說公孫龍和惠施辯論,原文但說:

  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此下紀辯者二十一事),……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此段明說「與惠施相應」的乃是一班「辯者」,又明說「桓團公孫龍」乃是「辯者之徒」,可見公孫龍不曾和惠施辯論。此文的「辯者」,乃是公孫龍的前輩,大概也是別墨一派。公孫龍最出名的學說是「白馬非馬」「臧三耳」兩條。如今這兩條都不在這二十一事之中。可見與惠施相應的「辯者」,不是公孫龍自己,是他的前輩。後來公孫龍便從這些學說上生出他自己的學說來。後來這些「辯者」一派,公孫龍最享盛名,後人把這些學說籠統都算是他的學說了(如《列子·仲尼篇》)。我們既不知那些「辯者」的姓名(桓團即《列子·仲尼篇》之韓檀,一音之轉也),如今只好把《天下篇》的二十一事和《列子·仲尼篇》的七事,一齊都歸作「公孫龍及其他辯者」的學說。

  §二、公孫龍子

  今所傳《公孫龍子》有六篇,其中第一篇乃是後人所加的《傳略》,第三篇也有許多的脫誤,第二篇最易讀,第四篇錯誤更多,須與《墨子·經下》《經說下》參看,第五第六篇亦須與《經下》《經說下》參看,才可懂得。

  §三、《莊子·天下篇》的二十一事(《列子·仲尼篇》的七事附見)。

  (1)卵有毛。

  (2)雞有三足(《孔叢子》有「臧三耳」)。

  (3)郢有天下。

  (4)犬可以為羊。

  (5)馬有卵。

  (6)丁子有尾。

  (7)火不熱。

  (8)山出口。

  (9)輸不碾地。

  (10)目不見。

  (11)指不至,至不絕(《列子》亦有「指不至」一條)。

  (12)龜長於蛇。

  (13)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

  (14)鑿不圍枘。

  (15)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列子》亦有「影不移」一條)。

  (16)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17)狗非犬(《列子》有「白馬非馬」。與此同意。說詳下)。

  (18)黃馬,驪牛,三。

  (19)白狗黑。

  (20)孤駒未嘗有母(《列子》作「孤犢未嘗有母」)。

  (2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列子》作「物不盡」)。

  此外《列子》尚有「意不心」,「發引千鈞」兩條。

  §四、總論

  這些學說,前人往往用「詭辯」兩字一筆抹煞。近人如章太炎極推崇惠施,卻不重這二十一事,太炎說:

  辯者之言獨有「飛鳥」「鏃矢」「尺棰」之辯,察明當人意。「目不見」「指不至」「輪不蹍地」亦幾矣。其他多失倫。夫辯說者,務以求真,不以亂俗也。故曰「狗無色」可,雲「白狗黑」則不可。名者所以召實,非以名為實地。故曰「析狗至於極微則無狗」可,雲「狗非犬」則不可。(《明見篇》)

  太炎此說似乎有點冤枉這些辯者了。我且把這二十一事分為四組(第八條未詳,故不列入),每組論一個大問題。

  第一,論空間時間一切區別都非實有。(3)(9)(15)(16)(21)

  第二,論一切同異都非絕對的。這一組又分兩層:

  (甲)

  從「自相」上看來,萬物畢異。(13)(14)(17)

  (乙)

  從「共相」上看來,萬物畢同。(1)(5)(6)(12)

  第三,論知識

  (2)(7)(10)(11)(18)

  第四,論名

  (4)(19)(20)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