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第五篇 孔門弟子(4)


  §第二,禮是節制人情的

  《禮運》說此意最好:

  聖人耐(通能字)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辟,曉喻也),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慈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人的情欲本是可善可惡的,但情欲須要有個節制;若沒有節制,便要生出許多流弊。七情之中,欲惡更為重要,欲惡無節,一切爭奪相殺都起於此。儒家向來不主張無欲(宋儒始有去人欲之說),但主「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子遊說:

  有直道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鄭注,猶當為搖,聲之誤也),猶斯舞(今本此下有「舞斯慍」三字,今依陸德明《釋文》刪去)。慍斯戚,戚斯歎,歎斯辟(鄭注,辟,拊心也),辟斯踴矣。品節斯,斯之謂禮。(《檀弓》)

  《樂記》也說: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生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這兩節說「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說得最透切。《檀弓》又說: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

  這話雖然不錯,但儒家把這種思想推於極端,把許多性情上的事都要依刻板的禮節去做。《檀弓》有一條絕好的例:

  曾子襲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遊而示人曰:「夫夫也,為習於禮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斂,袒,括發,子遊趨而出,襲裘帶絰而入。曾子曰:「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是也。」

  這兩個「習於禮」的聖門弟子,爭論這一點小節,好像是什麼極大關係的事,聖門書上居然記下來,以為美談!怪不得那「堂堂乎」的子張要說「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路是子張一流人,故也說:「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第三,禮是涵養性情,養成道德習慣的。以上所說兩種作用——規定倫理名分,節制情欲——只是要造成一種禮義的空氣,使人生日用,從孩童到老大,無一事不受禮義的裁制,使人「絕惡於未萌,而起敬於微眇,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這便是養成的道德習慣。平常的人,非有特別意外的原因,不至於殺人放火姦淫偷盜,都只為社會中已有了這種平常道德的空氣,所以不知不覺地也會不犯這種罪惡。這便是道德習慣的好處。儒家知道要增進人類道德的習慣,必須先造成一種更濃厚的禮義空氣,故他們極推重禮樂的節文。《檀弓》中有個周豐說道:

  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於民而民敬。

  墟墓之間,有哀的空氣;宗廟之中,有敬的空氣。儒家重禮樂,本是極合於宗教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只可惜儒家把這一種觀念也推行到極端,故後來竟致注意服飾拜跪,種種小節,便把禮的真義反失掉了。《孔子家語》說:

  哀公問曰:「紳委章甫有益於仁乎?」

  孔子作色而對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樂,非耳弗聞,服使然也。黼黻袞冕者,容不襲慢,非性矜莊,服使然也。介胄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

  這話未嘗無理,但他可不知道後世那些披麻戴孝,拿著哭喪杖的人何嘗一定有哀痛之心?他又哪裡知道如今那些聽著槍聲就跑的將軍兵大爺何嘗不穿著軍衣帶著文虎章?還是《論語》裡面的孔子說得好:

  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去,鐘鼓雲乎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結論

  以上說孔門弟子的學說完了。我這一章所用的材料,頗不用我平日的嚴格主義,故于大小戴《禮記》及《孝經》裡採取最多(所用《孔子家語》一段,不過借作陪襯,並非信此書有史料價值)。這也有兩種不得已的理由:第一,孔門弟子的著作已蕩然無存,故不得不從《戴記》及《孝經》等書裡面採取一些勉強可用的材料。第二,這幾種書雖然不很可靠,但裡面所記的材料,大概可以代表「孔門正傳」一派學說的大旨。這是我對於本章材料問題的聲明。

  總觀我們現在所有的材料,不能不有一種感慨。孔子那樣的精神魄力,富於歷史的觀念,又富於文學美術的觀念,刪《詩》《書》,訂《禮》《樂》,真是一個氣象闊大的人物。不料他的及門弟子那麼多人裡面,竟不曾有什麼人真正能發揮光大他的哲學,極其所成就,不過在一個「孝」字一個「禮」字上,做了一些補綻的工夫。這也可算得孔子的大不幸了。孔子死後兩三代裡竟不曾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軻、荀卿,儒家方才有兩派有價值的新哲學出現。這是後話,另有專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