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鏡花緣》的引論(1)


  一 李汝珍

  《鏡花緣》刻本有海州許喬林石華的序,序中說「《鏡花緣》一書,乃北平李子松石以十數年之力成之」。其餘各序及題詞中,也都說是李松石所作。但很少人能說李松石是誰的。前幾年,錢玄同先生告訴我李松石是一個音韻學家,名叫李汝珍,是京兆大興縣人,著有一部《李氏音鑒》。後來我依他的指示,尋得了《李氏音鑒》,在那部書的本文和序裡,鉤出了一些事蹟。

  李汝珍,字松石,大興人。《順天府志》的《選舉表》裡,舉人進士隊裡都沒有他,可見他大概是一個秀才,科舉上不曾得志。《順天府志》的《藝文志》裡沒有載他的著作,《人物志》裡也沒有他的傳。《中國人名大辭典》(頁三八九)有下列的小傳:

  李汝珍,[清]大興人,字松石。通聲韻之學,撰《李氏音鑒》,定「春滿堯天」等三十三母。徵引浩繁,淺學者多為所震,然實未窺等韻門徑。又有《鏡花緣》,及李刻《受子譜》。

  此傳不知本於何書,但這種嚴酷的批評實在只足以表示批評者自身的武斷。(關於李汝珍在音韻學上的成績,詳見下文。)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一七八二),李汝珍的哥哥汝璜(字佛雲)到江蘇海州做官,他跟到任所。那時歙縣淩廷堪(生一七五七,死一八〇九)家在海州,李汝珍從他受業。論文之暇,兼及音韻(《音鑒》五,頁十九)。那時淩廷堪年僅二十六歲;以此推之,可知李汝珍那時也不過二十歲上下。他生年約當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淩廷堪是《燕樂考原》的作者,精通樂理,旁通音韻,故李汝珍自說「受益極多」。

  自乾隆四十七年至嘉慶十年(一七八二—一八〇五),凡二十三年,李汝珍只在江蘇省內,或在淮北,或在淮南(《音鑒》石文煃序)。他雖是北京人,而受江南北的學者的影響最大;他的韻學能辨析南北方音之分,也全靠這長期的居住南方。嘉慶十年石文煃序中說,「今松石行將官中州矣」。但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他仍在東海(《音鑒》題詞跋),似乎他不曾到河南做官。

  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淩廷堪補殿試後,自請改教職,選得甯國府教授;六十年(一七九五)赴任。此後,李汝珍便因道路遠隔,不常通問了(《音鑒》五,頁十九)。他的朋友同他往來切磋的,有

  許喬林,字石華,海州人。

  許桂林,字月南,海州人,嘉慶舉人。于諸經皆有發明;通古音,兼精算學。著有《許氏說音》,《音鵠》,《宣夜通》,《味無味齋集》(《人名大辭典》頁一〇三四)。許桂林是李汝珍的內弟。(《音鑒》五,頁十九)

  徐銓,字藕船,順天人。著有《音繩》(《音鑒)書目》。

  徐鑒,字香坨,順天人。著有《韻略補遺》(同上)。

  吳振勃,字容如,海州人。

  洪□□,字靜節。

  這一班人都是精通韻學的人。《華嚴字母譜》列聲母四十二,韻母十三。李汝珍把聲母四十二之中,刪去與今音異者十九個,而添上未備的及南音聲母十個,共存三十三個聲母。他又把韻母十三之中,刪去與今音異者兩個,而添上今音十一個,共存韻母二十二個。他自己說,新添的十一個韻母之中,一個(麻韻)是淩廷堪添的,徐鑒與許桂林各添了兩個,徐銓添了一個;他自己添的只有五個(《音鑒》五,頁十九)。

  嘉慶十年(一八〇五),《音鑒》成書(《音鑒·李汝璜序》)。嘉慶十五年(一八一〇),《音鑒》付刻,是年刻成(吳振勷後序)。

  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李汝珍在東海,與許桂林同讀山陰俞杏林的《傳聲正宗》。

  俞氏書中附有《音鑒》題詞四首。其第四首云:

  松石全書絕等倫,月南後序更精醇。

  拊膺我愧無他技,開卷羞為識字人。

  此可見《音鑒》出版不久,已受讀者的推重。

  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他把俞杏林的題詞附刻在《音鑒》之後,並作一跋。自此年以後,他的事蹟便無可考了。

  自乾隆四十七年至此年,凡三十五年,他大概已是五十五歲左右的人了。這三十五年中,他的蹤跡似乎全在大江南北;他娶的夫人是海州人,或者他竟在海州住家了。

  《鏡花緣》之著作,不知在於何年。孫吉昌的題詞說:

  咄咄北平子,文采何陸離!……
  而乃不得意,形骸將就衰,
  耕無負郭田,老大仍驅饑。
  可憐十數載,筆硯空相隨,
  頻年甘兀兀,終日惟孳孳。
  心血用幾竭,此身忘困疲。
  聊以耗壯心,休言作者癡。
  窮愁始著書,其志良足悲。……
  古今小說家,應無過於斯。……
  傳抄紙已貴,今已付劂剞,
  不脛且萬里,堪作稗官師。
  從此堪自慰,已為世所推。……

  從這上面,我們可得兩點:

  (1) 《鏡花緣》是李汝珍晚年不得志時作的。
  (2)《鏡花緣》刻成時,李汝珍還活著。

  最可惜的是此詩和許喬林的序都沒有年月可考。但坊刻本有道光九年(一八二九)麥大鵬序,他說:

  李子松石《鏡花緣》一書,耳其盡善,三載於茲矣。戊子(道光八年,一八二八)清和,偶過張子燮亭書塾,得窺全豹,不勝舞蹈。複聞芥子園新雕告竣,遂購一函,如獲異寶。……

  麥氏在一八二九,已知道此書三年了;一八二八年他所見的「全豹」,不知是否刻本;但同年已有芥子園新雕本;次年麥氏又托謝葉梅摹繪一百八人之像,似另有繪像精雕本,為後來王韜序本的底本。我們暫時假定一八二八年的芥子園本為初刻本,而麥氏前三年聞名的《鏡花緣》為抄本。如此,我們可以說:

  一八〇五,《音鑒》成書。
  一八一〇,《音鑒》刻成(以上均考見上文)。
  約一八一〇—一八二五,——「十數年之力」——為《鏡花緣》著作的時期。
  約一八二五,《鏡花緣》成書。
  一八二八,芥子園雕本《鏡花緣》刻成。
  一八二九,麥刻謝像本(廣東本)付刻。

  假定芥子園本即是孫吉昌題詞裡說的「今已付劂剞」之本,那麼,李汝珍還不曾死,但已是很老的人了。依前面的推算,他的生年大約在乾隆中葉(約一七六三):他死時約當道光十年(約一八三〇),已近七十歲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