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水滸傳》考證(2)


  二

  我既不贊成金聖歎的《水滸》評,我既主張讓讀書的人自己直接去研究《水滸傳》的文學,我現在又拿什麼話來做《水滸傳》的新序呢?

  我最恨中國史家說的什麼「作史筆法」,但我卻有點「歷史癖」;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嚼字的評文,但我卻又有點「考據癖」!因為我不幸有點歷史癖,故我無論研究什麼東西,總喜歡研究他的歷史。因為我又不幸有點考據癖,故我常常愛做一點半新不舊的考據。現在我有了這個機會替《水滸傳》做一篇新序,我的兩種老毛病——歷史癖與考據癖——不知不覺的又發作了。

  我想《水滸傳》是一部奇書,在中國文學占的地位比《左傳》、《史記》還要重大得多;這部書很當得起一個閻若璩來替他做一番考證的功夫,很當得起一個王念孫來替他做一番訓詁的功夫。我雖然夠不上做這種大事業——只好讓將來的學者去做——但我也想努一努力,替將來的「《水滸傳》專門家」開闢一個新方向,打開一條新道路。

  簡單一句話,我想替《水滸傳》做一點歷史的考據。

  《水滸傳》不是青天白日裡從半空中掉下來的,《水滸傳》乃是從南宋初年(西曆十二世紀初年)到明朝中葉(十五世紀末年)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結晶。——我先把這句武斷的話丟在這裡,以下的兩萬字便是這一句話的說明和引證。

  我且先說元朝以前的《水滸》故事。

  《宋史》二十二,徽宗宣和三年(西曆一一二一)的本紀說: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又《宋史》三百五十一:

  宋江寇京東,侯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清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又《宋史》三百五十三:

  宋江起河溯,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海州],張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钜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這三條史料可以證明,宋江等三十六人都是歷史的人物,是北宋末年的大盜。「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看這些話可見宋江等在當時的威名。這種威名傳播遠近,留傳在民間,越傳越神奇,遂成一種「梁山泊神話」。我們看宋末遺民龔聖與作宋江三十六人贊的自序說: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餘年少時壯其人,欲存之畫贊,以未見信書載事實,不敢輕為。及異時見《東郡事略》載侍郎侯蒙傳,有書一篇,陳制賊之計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有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此自贖,或可平東南之亂。」余然後知江輩真有聞于時者。……

  ——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

  我們看這段話,可見(1)南宋民間有一種「宋江故事」流行於「街談巷語」之中;(2)宋元之際已有高如、李嵩一班文人「傳寫」這種故事,使「士大夫亦不見黜」;(3)那種故事一定是一種「英雄傳奇」,故龔聖與「少年時壯其人,欲存之畫贊」。

  這種故事的發生與流傳久遠,決非無因。大概有幾種原因:(1)宋江等確有可以流傳民間的事蹟與威名;(2)南宋偏安,中原失陷在異族手裡,故當時人有想望英雄的心理;(3)南宋政治腐敗,奸臣暴政使百姓怨恨,北方在異族統治之下受的痛苦更深,故南北民間都養成一種痛恨惡政治惡官吏的心理,由這種心理上生出崇拜草澤英雄的心理。

  這種流傳民間的「宋江故事」便是《水滸傳》的遠祖。我們看《宣和遺事》便可看見一部縮影的「《水滸》故事」。《宣和遺事》記梁山泊好漢的事,共分六段:

  (1)楊志、李進義(後來作盧俊義)、林沖、王雄(後來作楊雄)、花榮、柴進、張青、徐甯、李應、穆橫、關勝、孫立等十二個押送「花石綱」的制使,結義為兄弟。後來楊志在潁州阻雪,缺少旅費,將一口寶刀出賣,遇著一個惡少,口角廝爭。楊志殺了那人,判決配衛州軍城。路上被李進義、林沖等十一人救出去,同上太行山落草。

  (2)北京留守梁師寶差縣尉馬安國押送十萬貫的金珠珍寶上京,為蔡太師上壽,路上被晁蓋、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八人用麻藥醉倒,搶去生日禮物。

  (3)「生辰綱」的案子,因酒桶上有「酒海花家」的字樣,追究到晁蓋等八人。幸得鄆城縣押司宋江報信與晁蓋等,使他們連夜逃走。這八人連結了楊志等十二人,同上梁山泊落草為寇。

  (4)晁蓋感激宋江的恩義,使劉唐帶金釵去酬謝他。宋江把金釵交給娼妓閻婆惜收了,不料被閻婆惜得知來歷,那婦人本與吳偉往來,現在更不避宋江。宋江怒起,殺了他們,題反詩在壁上,出門跑了。

  (5)官兵來捉宋江,宋江躲在九天玄女廟裡。官兵退後,香案上一聲響亮,忽有一本天書,上寫著三十六人姓名。這三十六人,除上文已見二十人之外,有杜千、張岑、索超、董平都已先上梁山泊了;宋江又帶了朱全、雷橫、李逵、戴宗、李海等人上山。那時晁蓋已死,吳加亮與李進義為首領。宋江帶了天書上山,吳加亮等遂共推宋江為首領。此外還有公孫勝、張順、武松、呼延綽、魯智深、史進、石秀等人,共成三十六員。(宋江為帥不在天書內。)

  (6)宋江等既滿三十六人之數,「朝廷無其奈何」,只出得榜招安。後有張叔夜「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

  《宣和遺事》一書,近人因書裡的「惇」字缺筆作「惇」字;故定為宋時的刻本。這種考據法用在那「俗文偽字彌望皆是」的民間刻本上去,自然不很適用,不能算是充分的證據。但書中記宋徽宗、欽宗二帝被虜後的事,記載得非常詳細,顯然是種族之痛最深時的產物。書中採用的材料大都是南宋人的筆記和小說,采的詩也沒有劉後村以後的詩。故我們可以斷定《宣和遺事》記的梁山泊三十六人的故事一定是南宋時代民間通行的小說。

  周密(宋末人,元武帝時還在)的《癸辛雜識》載有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三十六人的姓名大致與《宣和遺事》相同,只有吳加亮改作吳用,李進義改作盧俊義,阮進改為阮小二,李海改為李俊,王雄改為楊雄:這都與《水滸傳》更接近了。此外周密記的,少了公孫勝、林沖、張岑、杜千四人,換上宋江、解珍、解寶、張橫四人,(《宣和遺事》有張橫,又寫作李橫,但不在天書三十六人之數。)也更與《水滸》接近了。

  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裡全無事實,只在那些「綽號」的字面上做文章,故沒有考據材料的價值。但他那篇自序卻極有價值。序的上半——引見上文——可以證明宋元之際有李嵩、高如等人「傳寫」梁山泊故事,可見當時除《宣和遺事》之外一定還有許多更詳細的水滸故事。序的下半很稱讚宋江,說他「識性超卓,有過人者」;又說:

  盜蹠與江,與之「盜」名而不辭,躬履「盜」跡而不諱者也。豈若世之亂臣賊子畏影而自走,所為近在一身而其禍未嘗不流四海?

  這明明是說「奸人政客不如強盜」了!再看他那些贊的口氣,都有希望草澤英雄出來重扶宋室的意思。如九文龍史進贊:「龍數肖九,汝有九文,盍從東皇,駕五色雲!」如小李廣花榮贊:「中心慕漢,奪馬而歸;汝能慕廣,何憂數奇?」這都是當時宋遺民的故國之思的表現。又看周密的跋語:

  此皆群盜之靡耳,聖與既各為之贊,又從而序論之,何哉?
  太史公序遊俠而進奸雄,不免後世之譏。
  然其首著勝、廣於列傳,且為項羽作本紀,
  其意亦深矣。識者當能辨之。

  這是老實希望當時的草澤英雄出來推翻異族政府的話。這便是元朝「《水滸》故事」所以非常發達的原因。後來長江南北各處的群雄起兵,不上二十年,遂把人類有歷史以來最強橫的民族的帝國打破,遂恢復漢族的中國。這裡面雖有許多原因,但我們讀了龔聖與、周密的議論,可以知道水滸故事的發達與傳播也許是漢族光復的一個重要原因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