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自從一八四〇年鴉片之戰以來,中間經過一八六〇年英法聯軍破天津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的戰事,中興的戰爭又很得了西洋人的幫助,中國明白事理的人漸漸承認西洋各國的重要。一八六一年,清廷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八六七年,設同文館。後來又有派學生留學外國的政策。當時的頑固社會還極力反對這種政策,故同文館收不到好學生,派出洋的更不得人。但十九世紀的末年,翻譯的事業漸漸發達。傳教士之中,如李提摩太等,得著中國文士的幫助,譯了不少的書。太平天國的文人王韜,在這種事業上,要算一個重要的先鋒了。

  但當時的譯書事業的範圍並不甚廣。第一類是宗教的書,最重要的是《新舊約全書》的各種譯本。第二類為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書,當時稱為「格致」的書。第三類為歷史政治法制的書,如《泰西新史攬要》,《萬國公法》等書。這是很自然的。宗教書是傳教士自動的事業。格致書是當日認為槍炮兵船的基礎的。歷史法制的書是要使中國人士瞭解西洋國情的。此外的書籍,如文學的書,如哲學的書,在當時還沒有人注意。這也是很自然的。當日的中國學者總想西洋的槍炮固然利害,但文藝哲理自然遠不如我們這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了。

  嚴複與林紓的大功勞在於補救這兩個大缺陷。嚴複是介紹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紓是介紹西洋近世文學的第一人。

  嚴複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在光緒丙申(一八九六),在中日戰爭之後,戊戌變法之前。他自序說:

  ……風氣漸通,士知弇陋為恥;西學之事,問塗日多。然亦有一二鉅子池然謂彼之所精不外象數形下之末,彼之所務不越功利之間;逞肊為談,不諮其實。討論國聞,審敵自鏡之道,又斷斷乎不如是也。……

  這是他的卓識。自從《天演論》出版(一八九八)以後,中國學者方才漸漸知道西洋除了槍炮兵船之外,還有精到的哲學思想可以供我們的採用。但這是思想史上的事,我們可以不談。

  我們在這裡應該討論的是嚴複譯書的文體。《天演論》有「例言」幾條,中有云:

  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今是書所言本五十年西人新得之學,又為作者晚出之書,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於字比句次,而意義則不倍本文。題曰達恉,不雲筆譯;取便發揮,實非正法。……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往往抑義就詞,毫釐千里。審擇於斯二者之間,夫固有所不得已也。……

  這些話都是當日的實情。當時自然不便用白話;若用白話,便沒有人讀了。八股式的文章更不適用。所以嚴複譯書的文體,是當日不得已的辦法。我們看吳汝綸的《天演論序》,更可以明白這種情形:

  ……今西書雖多新學,顧吾之士以其時文公牘說部之詞譯而傳之,有識者方鄙夷而不知顧,民智之瀹何由?此無他,文不足焉故也。文如幾道,可與言譯書矣。……今赫胥黎之道,……嚴子一文之,而其書乃駸駸與晚周諸子相上下。然則文顧不重耶?……

  嚴複用古文譯書,正如前清官僚戴著紅頂子演說,很能抬高譯書的身價,故能使當日的古文大家認為「駸駸與晚周諸子相上下」。

  嚴複自己說他的譯書方法道:「什法師有雲,『學我者病。』來者方多,幸勿以是書為口實也。」(《天演論例言》)這話也不錯。嚴複的英文與古中文的程度都很高,他又很用心,不肯苟且,故雖用一種死文字,還能勉強做到一個「達」字。他對於譯書的用心與鄭重,真可佩服,真可做我們的模範。他曾舉「導言」一個名詞作例,他先譯「巵言」,夏曾佑改為「懸談」,吳汝綸又不贊成;最後他自己又改為「導言」。他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躊;我罪我知,是存明哲。」嚴譯的書,所以能成功,大部分是靠著這「一名之立,旬月踟躊」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無論用古文白話,都可以成功。後人既無他的工力,又無他的精神;用半通不通的古文,譯他一知半解的西書,自然要失敗了。

  嚴複譯的書,有幾種——《天演論》,《群己權界論》,《群學肄言》——在原文本有文學的價值,他的譯本在古文學史也應該占一個很高的地位。我們且引一節做例:

  望舒東睇,一碧無煙。獨立湖塘,延賞水月;見自彼月之下,至於目前,一道光芒,滉漾閃爍。諦而察之,皆細浪淪漪,受月光映發而為此也。徘徊數武,是光景者乃若隨人。頗有明理士夫,謂此光景為實有物,故能相隨,且亦有時以此自訝;不悟是光景者從人而有;使無見者,則亦無光,更無光景與人相逐。蓋全湖水面受月映發,一切平等;特人目與水對待不同,明闇遂別,——不得以所未見,遂指為無——是故雖所見者為一道光芒,他所不爾,又人目易位,前之闇者,乃今更明,然此種種,無非妄見。以言其實,則由人目與月作二線入水,成角等者,皆當見光;其不等者,則全成闇。(成角等與不等,稍有可議,原文亦不如此說。)惟人之察群事也,亦然:往往以見所及者為有,以所不及者為無。執見否以定有無,則其思之所不賅者眾矣。(《群學肄言》三版,頁七二——三。原書頁八三)

  這種文字,以文章論,自然是古文的好作品;以內容論,又遠勝那無數「言之無物」的古文:怪不得嚴譯的書風行二十年了。

  林紓譯小仲馬的《茶花女》,用古文敘事寫情,也可以算是一種嘗試。自有古文以來,從不曾有這樣長篇的敘事寫情的文章。《茶花女》的成績,遂替古文開闢一個新殖民地。林紓早年譯的小說,如《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滑鐵盧及利俾瑟戰血餘腥記》,……恰不在手頭,不能引來作例。我且隨便引幾個例。《拊掌錄》(頁一九以下)寫村中先生有一個學唱歌的女學生,名凱脫裡納,為村中大戶之孤生女。

  其肥如竹雞,雙頰之紅鮮如其父囿中之桃實。貌既豐腴,產尤饒沃。……先生每對女郎輒心醉,今見絕色麗妹,安能不加顛倒?且經行其家,目其巨產矣。女郎之父曰包而忒司,……屋居黑逞河次,依山傍樹而構,青綠照眼。屋頂出大樹,蔭滿其堂室,陽光所不能爍,樹根有山泉滃然仰出,盡日弗窮。老農引水赴溝渠中,渠廣而柳樹四合,竟似伏流,汩汩出樹而逝。去室咫尺,即其倉庾,糧積臃腫,幾欲潰窗而出。老農所積如是,而打稻之聲尚不斷於耳。屋簷群燕飛鳴;尚有白鴿無數,——有側目視空者,亦有納首於翼,企單足而立者,或上下其頸呼雌者,——咸仰陽集於屋頂。而肥腯之豬,伸足笠中,作喘聲,似自鳴其足食;而笠中忽逐隊出小豭,仰鼻於天,承取空氣。池中白鵝,橫亙如水師大隊之戰艦排檣而進,而群鴨遊弋,則獵艦也。火雞亦作聯隊,雜他雞鳴於稻畦中,如饒舌之村嫗長日詈人者。倉庾之前,數雄雞高冠長緯,鼓翼而前,頸羽皆豎,以鬥其侶;有時以爪爬沙得小蟲,則抗聲引其所據有之母雞啄食,己則側目旁視;他雄稍前,則立拒之。先生觸目見其豐饒,涎出諸吻。見豬奔竄,則先生目中已現一炙髁;聞稻香,則心中亦畜一布丁;見鴿子,則思切而苞為蒸餅之餡;見乳鴨與鵝遊流水中,先生饞吻則思蕩之以沸油。又觀田中大小二麥及珍珠米,園中已熟之果,紅實垂垂,尤極動人。先生觀狀,益延盼于女郎,以為得女郎者,則萬物俱奩中有矣。……

  《滑稽外史》第四十一章寫尼古拉司在白老地家中和白老地夫婦暢談時,司圭爾先生和他的女兒番尼,兒子瓦克福,忽然闖進來。白老地的妻子與番尼口角不休。

  方二女爭時,小瓦克福見案上陳食物無數,饞不可忍,徐徐近案前,引指染盤上腥膩,入指口中,力吮之;更折麵包之角,竊蘸牛油嚼之;複取小方糖納之囊中,則引首仰屋,如有所思,而手已就糖盂累取可數方矣。及見無人顧視,則膽力立壯,引刀切肉食之。

  此狀司圭爾先生均歷歷見之,然見他人無覺,則亦偽為未見,竊以其子能自圖食,亦複佳事。此時番尼語止,司圭爾知其子所為將為人見,則偽為大怒狀,力抵其頰,曰,「汝乃甘食仇人之食!彼將投毒酖爾矣。爾私產之兒,何無恥耶!」約翰(白老地)曰,「無傷,恣彼食之。但願先生高徒能合眾食我之食令飽,我即罄囊,亦非所惜。」……(頁百十一)

  能讀原書的自然總覺得這種譯法不很滿意。但平心而論,林譯的小說往往有他自己的風味;他對於原書的詼諧風趣,往往有一種深刻的領會,故他對於這種地方,往往更用氣力,更見精采。他的大缺陷在於不能讀原文;但他究竟是一個有點文學天才的人,故他若有了好助手,他瞭解原書的文學趣味往往比現在許多粗能讀原文的人高的多。現在有許多人對於原書,既不能完全瞭解;他們運用白話的能力又遠不如林紓運用古文的能力,他們也要批評林譯的書,那就未免太冤枉他了。

  平心而論,林紓用古文做翻譯小說的試驗,總算是很有成績的了。古文不曾做過長篇的小說,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一百多種長篇小說,還使許多學他的人也用古文譯了許多長篇小說,古文裡很少滑稽的風味,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歐文與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與《迦茵小傳》等書。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績。

  但這種成績終歸於失敗!這實在不是林紓一般人的錯處,乃是古文本身的毛病。古文是可以譯小說的,我是用古文譯過小說的人,故敢說這話。但古文究竟是已死的文字,無論你怎樣做得好,究竟只夠供少數人的賞玩,不能行遠,不能普及。我且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十幾年前,周作人同他的哥哥也曾用古文來譯小說。他們的古文工夫既是很高的,又都能直接瞭解西文,故他們譯的《域外小說集》比林譯的小說確是高的多。我且引《安樂王子》的一部分作例:

  一夜,有小燕翻飛入城。四十日前,其伴已往埃及,彼愛一葦,獨留不去。一日春時,方逐黃色巨蛾,飛經水次,與葦邂逅,愛其纖腰,止與問訊,便曰,「吾愛君可乎?」葦無語,惟一折腰。燕隨繞葦而飛,以翼擊水,漣起作銀色,以相溫存,盡此長夏。

  他燕啁哳相語曰,「是良可笑。女絕無資,且親屬眾也。」燕言殊當,川中固皆葦也。

  未幾秋至,眾各飛去。燕失伴,漸覺孤寂,且勌於愛,曰,「女不能言,且吾懼彼佻巧,恒與風酬對也。」是誠然,每當風起,葦輒宛轉頂禮。燕又曰,「女或宜家,第吾喜行旅,則吾妻亦必喜此,乃可耳。」遂問之曰,「若能偕吾行乎?」葦搖首,殊愛其故園也。燕曰,「若負我矣。今吾行趣埃及古塔,別矣!」遂飛而去。

  這種文字,以譯書論,以文章論,都可算是好作品。但周氏兄弟辛辛苦苦譯的這部書,十年之中,只銷了二十一冊!這一件故事應該使我們覺悟了。用古文譯小說,固然也可以做到「信,達,雅」三個字,——如周氏兄弟的小說,——但所得終不償所失,究竟免不了最後的失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