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文存 | 上頁 下頁
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3)


  我們中國的戲劇最不講究這些經濟方法。如《長生殿》全本至少須有四五十點鐘方可演完,《桃花扇》全本須用七八十點鐘方可演完。有人說,這種戲從來不唱全本的;我請問,既不唱全本,又何必編全本的戲呢?那種連台十本,二十本,三十本的「新戲」,更不用說了。這是時間的不經濟。中國戲界最怕「重頭戲」,往往有幾個人遞代扮演一個腳色,如《雙金錢豹》,如《雙四傑村》之類。這是人力的不經濟。中國新開的戲園試辦佈景,一出《四進士》要布十個景;一出《落馬湖》要布二十五個景!(這是嚴格的說法。但現在的戲園裡武場一大段不佈景)這是設備的不經濟。

  再看中國戲臺上,跳過桌子便是跳牆;站在桌上便是登山:四個跑龍套便是一千人馬;轉兩個灣便是行了幾十裡路;翻幾個斤斗,做幾件手勢,便是一場大戰。這種粗笨愚蠢,不真不實,自欺欺人的做作,看了真可使人作嘔!既然戲臺上不能演出這種事實,又何苦硬把這種情節放在戲裡呢?西洋的戲劇最講究經濟的方法。即如本期張豂子君《我的中國舊戲觀》中所說外國戲最講究的「三種聯合」,便是戲劇的經濟方法。張君引這三種聯合來比中國舊戲中身段臺步各種規律,便大錯了。三種聯合原名The Law of Three
 Unities,當譯為「三一律」。「三一」即是:(1)一個地方,(2)一個時間,(3)一樁事實。我且舉一出《三娘教子》做一個勉強借用的例。

  《三娘教子》這齣戲自始至終,只在一個機房裡面,只須布一幕的景,這便是「一個地方」;這齣戲的時間只在放學回來的一段時間,這便是「一個時間」;這齣戲的情節只限於機房教子一段事實,這便是「一樁事實」。這齣戲只挑出這一小段時間,這一個小地方,演出這一小段故事;但是看戲的人因此便知道這一家的歷史;便知道三娘是第三妾,他的丈夫從軍不回,大娘、二娘都再嫁了,只剩三娘守節撫孤;這兒子本不是三娘生的;……這些情節都在這小學生放學回來的一個極短時間內,從三娘薛寶口中,一一補敘出來,正不用從十幾年前敘起:這便是戲劇的經濟。但是《三娘教子》的情節很簡單,故雖偶合「三一律」,還不算難。

  西洋的希臘戲劇遵守「三一律」最嚴;近世的「獨幕戲」也嚴守這「三一律」。其餘的「分幕劇」只遵守「一樁事實」的一條,於時間同地方兩條便往往擴充範圍,不能像希臘劇本那種嚴格的限制了(看《新青年》四卷六號以來的易蔔生所做的《娜拉》與《國民之敵》兩劇便知)。但西洋的新戲雖不能嚴格的遵守「三一律」,卻極注意劇本的經濟方法:無五折以上的戲,無五幕以上的佈景,無不能在臺上演出的情節。張豂子君說,「外國演陸軍劇,必須另築大戲館」。這是極外行的話。西洋戲劇從沒有什麼「陸軍劇」;古代雖偶有戰鬥的戲,也不過在戲臺後面呐喊作戰鬥之聲罷了;近代的戲劇連這種笨法都用不著,只隔開一幕,用幾句補敘的話,便夠了。

  《元曲選》中的《薛仁貴》一本,便是這種寫法,比《單鞭奪槊》與《氣英布》兩本所用觀戰員詳細報告的寫法更經濟了。元人的雜劇,限於四折,故不能不講經濟的方法,雖不能上比希臘的名劇,下比近世的新劇,也就可以比得上十六七世紀英國、法國戲劇的經濟了(此單指體裁段落,並不包括戲中的思想與寫生工夫)。南曲以後,編戲的人專注意詞章音節一方面,把體裁的經濟方法完全拋掉,遂有每本三四十出的笨戲,弄到後來,不能不割裂全本,變成無數沒頭沒腦的小戲!現在大多數編戲的人,依舊是用「從頭至尾」的笨法,不知什麼叫做「剪裁」,不知什麼叫做「戲劇的經濟」。補救這種笨伯的戲劇方法,別無他道,止有研究世界的戲劇文學,或者可以漸漸的養成一種文學經濟的觀念。這也是比較的文學研究的一種益處了。

  以上所說兩條,悲劇的觀念,文學的經濟,都不過是最淺近的例,用來證明研究西洋戲劇文學可以得到的益處。大凡一國的文化最忌的是「老性」;「老性」是「暮氣」,一犯了這種死症,幾乎無藥可醫;百死之中,止有一條生路:趕快用打針法,打一些新鮮的「少年血性」進去,或者還可望卻老還童的功效。現在的中國文學已到了暮氣攻心,奄奄斷氣的時候!趕緊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湯」,還恐怕已經太遲了;不料這位病人家中的不肖子孫還要禁止醫生,不許他下藥,說道,「中國人何必吃外國藥!」……哼!

  民國七年九月

  (原載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4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