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日記 | 上頁 下頁
1953年6月8日


  今日《世界電訊報》有長文一篇——《哥倫比亞啟動原子時代》,其中記一九三八年年底到一九三九年一月底,一個月之中,柏林的兩個德國物理學家奧托·哈恩和弗裡茨·斯特拉斯曼(1939年年初發表),丹麥哥本哈根的兩個猶太物理學家莉薩·邁特納同她的侄兒奧托·弗裡希(約在正月二十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意大利物理學家E·費米與美國物理學家約翰·R·鄧寧(一月廿五日),先後都做成了原子核裂變的大試驗(用中子轟擊鈾)。

  這也是獨立的會聚的一個最新近的實例。

  文溯閣藏書記

  李符桐

  文溯閣在瀋陽清故宮內,其建築形式,系模仿浙江範氏天一閣。閣為三層,外觀若兩層,蓋其下層複分為二,所以名閣者此也。閣上下各六楹,閣梯兩層,屋頂瓦作青綠色。閣後東西遊廊二十五楹,再後為仰息齋七楹。閣東南碑亭一座,亭內刻乾隆禦制文溯閣記,禦制宋孝宗論,滿漢文並列。閣前宮門三楹。再南為嘉蔭堂共五楹,為乾隆皇帝東循駐蹕讀書處。附近建有配房尚多,不暇詳記。文溯閣建築年代已不可考,但其竣工確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閣南簷懸有禦書滿漢文字「文溯閣」匾額一塊。閣內向南懸禦書「聖海浴泗」匾額一塊(早不見)。有御筆對聯一副,上聯為「古今併入含茹,萬象滄溟探大本」;下聯為「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正北兩楹亦懸御筆聯曰:「由監古以垂模,敦化川流區脈絡」;「本紹聞典為學,心傳道法驗權輿」。

  文溯閣藏書之始,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計藏《四庫全書》: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史部三十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零十六函,總計三萬六千冊。經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三函,十八冊。史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三函,十八冊。子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三函,十八冊。集部總目五函,三十冊;考證三函,十八冊。另藏聖祖禦定《古今圖書集成》全部,計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函。

  至於書籍之存儲,大致如下:樓頂存貯子部集部,共三千六百函。中層存貯史部,共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底樓存貯經部及《古今圖書集成》、《簡明目錄總目》、《考證》,共書一千五百六十六(八)函,外有《講詩經解義》二空函。自《四庫》書移貯以來,其檢曝日期無明文規定,據大清會典載文淵閣書籍於乾隆四十一年,曾規定每年於三、六、九三月,由文淵閣直閣事,校理檢閱等官,如期詣閣,會內務府司員,筆帖式等曝過期歸架。至五十三年以來曝書手續甚繁,旋即廢止。文溯閣曝書情形恐亦與此相同。至書籍保管均由內務府負責,每年四月由盛京工部領取樟腦六十六斤、野雞尾撣八把、短把雞毛撣八把,以備應用。每隔一年,由工部派員攜帶紙張,糊飾窗戶一次。

  民國三年,段芝貴督奉時,將本閣全書移往北平故宮 保和殿保存。民十四年由奉天教育會長馮廣民倡議運回,于同年八月始達到目的。是書還沈以後,地方人士甚為重視,於是設保管委員會以司保管之責。並于文溯閣院內,鑿井消防,以防火患。至每年六七月間,逐本裝入樟腦,時啟門窗,以通空氣,保護甚為周詳。後以全書舊多遺失,時有缺冊, 盛京典制備考謂為俄寇偷去。民國三年遷往北京時更多遺失,乃於 民十五年夏,仿交瀾閣抄補之例,請於北京博物院,依文淵閣本,傭二十人補抄, 計補抄十六種共七十二卷,而本閣藏書,始複成完璧。

  先是民國十一年,遜清以經濟困難,欲將本閣藏書,盜售於日人,價已議定為一百二十萬元,幸已故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致書教部,竭力反對,其事遂寢。「九一八」事變後,偽滿將此書收歸偽「國立」圖書館保存。〔民國〕 二十一年九月間,徹底檢查,費時六月,始克竣事。計上層子部二十架(現改為卅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九千零七十一冊,五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九頁。集部二十八架(現改為四十二架),二千零十六函,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五冊,六十七萬零四百九十四頁。中層(現改下層)史部三十三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九千四百零八冊,七十萬三千二百七十頁。下層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內有《簡明目錄》三函,以及《講詩經解義》二空函),五千五百零九冊,三十六萬五千八百七十五頁。殿本《圖書集成》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函,五千零二十冊。此外還有殿本《四庫總目》二十函,一百二十七冊。內府寫本《四庫全書考證》十二函,七十二冊不歸架。《四庫》書封面子部用青絹,集部用灰絹,史部用紅絹,經部用綠絹,《圖書集成》、《總目》、《考證》等用黃絹。

  民國二十四年,偽滿以文溯閣書庫建築已百五十餘年,不無腐朽傾欹之處,乃籌款五萬元,重建二層樓房之新書庫於院之西南,外觀與舊閣形式相同,惟內部結構,皆依照現代之藏書庫,不僅無滲漏之虞,而對防患設備尤為注意,書架皆為鋼制,內部牆壁鋪石棉一層,門窗悉包以鐵葉以期萬全。〔民國〕 二十六年夏,始將全書移入新庫,仍依文溯閣舊制排列。

  東北光復後,大難之餘,閣內藏書幸完整無恙,可謂幸事。當我政府接收東北時,將偽滿瀋陽博物圖書兩館,合併為國立瀋陽博物院,記者幸獲供職該院的機會,並負責管理文溯閣《四庫全書》。每于晨風夕月中,展卷默讀,其心中之快樂,當非筆墨所能形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