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人權論集 | 上頁 下頁
知難,行亦不易(1)


  ——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

  (一)行易知難說的動機

  《孫文學說》的《自序》是民國七年(1918)十二月三十日在上海作的。次年(1919)五月初,我到上海來接杜威先生;有一天,我同蔣夢麟先生去看中山先生,他說他新近做了一部書,快出版了。他那一天談的話便是概括地敘述他的「行易知難」的哲學。後來杜威先生去看中山先生,中山談的也是這番道理。(本書第四章之末也說:「當此書第一版付梓之夕,適杜威博士至滬,予特以此質證之。」)大概此書作於七年下半,成於八年春間。至六七月間,始印成出版。

  這個時代是值得注意的。中山先生于七年五月間非常國會辭去大元帥之職;那時舊式軍閥把持軍政府,中山雖做了七總裁之一,實際上沒有做事的機會,後來只好連總裁也不做了,搬到上海來住。這時候,世界大戰爭剛才停戰,巴黎的和會還未開,全世界都感覺一種猛烈的興奮,都希望有一個改造的新世界。中山先生在這個時期,眼見安福部橫行于北方,桂系軍閥把持于南方,他卻專心計劃,想替中國定下一個根本建設的大方略。這個時期正是他邀了一班專家,著手做《建國方略》的時候。他的《實業計劃》的一部分,此時正在草創的時期;其英文的略稿成於八年的一月。

  他在發表這個大規模的《建國方略》之前,先著作這一部導言,先發表他的「學說」,先提出這「行易知難」的哲學。

  為什麼呢?他自己很悲憤地說:

  文奔走國事三十餘年,畢生學力盡萃於斯;精誠無間,百折不回;滿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窮途之困苦所不能撓。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用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卒賴全國人心之傾向,仁人志士之贊襄,乃得推覆專制,創建共和。本可從此繼進,實行革命黨所抱持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與夫《革命方略》所規定之種種建設宏模,則必能乘時一躍而登中國于富強之域,躋斯民于安樂之天也。不圖革命初成,黨人即起異議,謂予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是以予為民國總統時之主張,反不若為革命領袖時之有效而見之施行矣。此革命之建設所以無成,而破壞之後國事更因之以日非也。

  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於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溯夫吾党革命之初心,本以救國救種為志,欲出斯民於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也。今乃反令之陷水益深,蹈火益熱,與革命初衷大相違背者,此固予之德薄無以化格同儕,予之能鮮不足駕馭群眾,有以致之也。然而吾党之士於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難免有信仰不篤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盡關乎功成利達而移心,實多以思想錯誤而懈志也。

  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也。此說始于傅說對武丁之言,由是數千年來,深中于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設計劃一一皆為此說所打消也。嗚呼!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其威力當萬倍于滿清。夫滿清之威力不過只能殺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奪吾人之志也。乃此敵之威力則不惟能奪吾人之志,且足以迷億兆人之心也。是故當滿清之世,予之主張革命也,猶能日起有功,進行不已。惟自民國成立之日,則予之主張建設,反致半籌莫展,一敗塗地。吾三十年來精誠無間之心,幾為之冰消瓦解,百折不回之志幾為之槁木死灰者,此也!可畏哉此敵!可恨哉此敵!

  兵法有雲,「攻心為上」。……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夫革命党之心理,于成功之始,則被「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所奴,而視吾策為空言,遂放棄建設之責任。……七年以來,猶未睹建設事業之進行,而國事則日形糾紛,人民則日增痛苦。午夜思維,不勝痛心疾首。夫民國之建設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國民!國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則建設事業亦不過如反掌折枝耳。

  回顧當年,予所耳提面命而傳授于革命黨員,而被河漢為理想空言者,至今觀之,適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當為民國建設之資材也。乃擬筆之於書,名曰《建國方略》,以為國民所取法焉。然尚有躊躇審顧者,則恐今日國人社會心理猶是七年前之党人社會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大敵橫梗於其中,則其以吾之計劃為理想空言而見拒也,亦若是而已矣。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於迷津。庶幾吾之建國方略或不致再被國人視為理想空談也。(《自序》)

  這篇《自序》真是悲慨沉痛的文章。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學問,三十年的觀察,作成種種建設的計劃,提出來想實行,萬不料他的同志党人,就首先反對。客氣的人說他是「理想家」,不客氣的人嘲笑他是「孫大炮」!中山先生忠厚對人,很忠厚地指出他們所以反對他,「非盡關乎功成利達而移心,實多以思想錯誤而懈志」。此思想的錯誤,中山認為只是「知易行難」的一個見解。這個錯誤的見解,在幾千年中,深入人心,成了一種迷信,他的勢力比滿清還可怕,比袁世凱還可怕。滿清亡了,袁世凱倒了,而此「知易行難」的謬說至今存在,使中山的大計劃「半籌莫展,一敗塗地」。所以中山先生要首先打倒這個「心理之大敵」。這是他的「學說」的動機。

  要打倒這個大敵,所以他提出一種「心理建設」。他老實不客氣地喊道:

  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汙,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自序》參看頁七七論宣誓一段)

  迷信「唯物史觀」的人,聽了這幾句話,也許要皺眉搖頭。但這正是中山先生的中心思想。若不懂得這個中心思想,便不能明白他的「有志竟成」的人生哲學。

  (二)行易知難的十證

  中山先生的「學說」只是「行易知難」四個字。他舉了十項證據來證明他的學說:

  (1)飲食
  (2)用錢
  (3)作文
  (4)建築
  (5)造船
  (6)長城與歐洲的戰壕
  (7)運河
  (8)電學
  (9)化學製造品:豆腐,磁器
  (10)進化

  這十項證據,原書說的很詳細,不用我來詳細說明了。

  這十項之中,有幾項是證明「不知亦能行」的,如飲食,嬰孩一墮地便能做,雞雛一離蛋殼便能做,但近世的科學專家到今日尚不能知道飲食的種種奧妙。但大部分的證據都是證明知識之難能而可貴的,如造船,

  施工建造並不為難。所難者繪圖設計耳。倘計劃既定,按圖施工,則成效可指日而待矣。

  如無線電報,

  當研究之時代,費百年之工夫,竭無數學者之才智,各貢一知,而後得完全此無線電之知識。及其知識真確,學理充滿,乃本之以制器,則無所難矣。……其最難能可貴者則為研求無線電知識之人。學識之難關一過,則其他之進行有如反掌矣。

  這些證據都是要使我們明白知識是很難能的事,是少數天才人的事。少數有高深知識的人積多年的研究,定下計劃,打下圖樣,便可以交給多數工匠去實行。工匠只須敬謹依照圖樣做去,自然容易成功。「此知行分任而造成一屋者也。」中山先生的意思一面教人知道「行易」,一面更要人知道「知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