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留學日記 | 上頁 下頁
卷十三 三三、太炎論「之」字


  (七月廿一日)

  我從前說「之」字古音讀「的」,「者」字古音讀「都」;後讀章太炎《新方言》略如此說法。太炎之說如下:

  《爾雅》「之,閑也。」之訓「此」者,與「時」同字(時從之聲)。「之」「其」同部,古亦通用。《周書》「孟侯,朕其弟。」「其」即「之」也。……《小雅·蓼莪》「欲報之德。」箋雲,「『之』猶『是』也」……今凡言「之」者,音變如丁茲切,俗或作「的」,之、宵音轉也(作「底」者,亦雙聲相轉)。然江南、運河而東,以至浙江、廣東,凡有所隸屬者,不言「的」而言「革」(或作格),則非「之」字之音變,乃「其」字之音變矣。馬建忠《文通》徒知推遠言「其」,引近言「之」,乃謂「之」「其」不可互用。寧獨不通古訓,亦不通今義也。

  太炎以為「之」與「時」同字,今檢「時」字下云:

  《爾雅》「時,宴,是也。」《廣雅》「是,此也。」淮西蘄州謂「此」曰「時個」,音如「特」。淮南、揚州指物示人則呼曰「時」,音如「待」。江南、松江、太倉謂「此」曰「是個」,音如「遞」,或曰「寔個」,音如「敵」。古無舌上音,齒音亦多作舌頭。「時」讀如「待」,「是」讀如「提」,「寔」讀如「敵」,今僅存矣。

  又「只」字下云:

  今人言「底」言「的」,凡有三義:在語中者,「的」即「之」字。在語末者,若有所指,如雲「冷的熱的」,「的」即「者」字(「者」音同「都」,與「的」雙聲)。若為詞之必然,如雲「我一定要去的」「的」即「只」字(「的」字今在二十三錫,凡宵部字多轉入此,為支部之入聲。「只」在支部,故與「的」相為假借)。作「底」者亦與「只」近(支脂合音)。然「咫」亦可借為「者」字。《賈子連語》「牆薄咫亟壞,繪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毀,酒薄咫亟酸。」「薄咫」,即今語「薄的」也。

  又卷二「周」字下云:

  ……又同父母者為周親,今音轉如「的」。(「的」本在宵、肴、豪部,「周」在幽部,通轉最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