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 上頁 下頁
第六章 美國、日本和德國(3)


  18世紀初期,各州及各地區之間固然表現了不同的特色,同時也顯示了若干共通一致的地方。各地區的特殊產品,更截長補短地與西印度群島及歐洲的遠洋貿易間利害一致。也是在18世紀初期,報紙出現,迄至獨立戰爭爆發之前夕,北美洲共有期刊32種。各殖民地間之通郵在17世紀末期由民間承辦,18世紀初年由英政府接收。經過富蘭克林的主持,費城與波士頓之間的交換消息,從3星期縮短到6天。初期的郵信大抵用於商業,很少為私人家務之用。

  殖民地初創,少不得要母國軍備的保護。英國的重商政策,尤以航海法案的公佈,使殖民地獲益匪淺,北美洲的造船業因之突飛猛進。可是經過100多年來的組織與成長,兩方利害衝突暴露而尖銳化。我們不能忘記英國也是在光榮革命之後,才全面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18世紀的議會當然著重母國資本家的利益,從他們的眼光來看,殖民地的功用無非是為農業產品和工業原料及英國製成品提供市場,無需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

  這種漠視殖民地人民之希望與需要的態度,可以從金融貨幣的政策上看出。北美洲的成長過程中,極企盼有一種較寬容的信用制度與貨幣政策。對一般農人而言,通貨繼續膨脹的時候,還債總比借款容易,殖民地的政府稅額增加,也不難收回自己發行的公債或信用票據。可是缺乏一個統一的機構,就不免混亂。又像羅德島(Rhode Island)只有1200平方英里,三面與鄰州相接,一面臨海,無從擴展,加以各州發行的紙幣或票據不能用以向英國的商人抵帳,於是海港裡的進口商及各地的批發商紛紛請求議會斡旋。母國的執政者總是順從他們的希望,對殖民地政府發行信用票據,由總督或樞密院否決。

  這時候殖民地與母國間的貿易經常入超,而英國既不在北美洲鑄造貨幣,又不許英國貨幣出口。美洲十三州則不出產金銀,各殖民地無力,也不為母國允許輸入貴金屬以鑄貨幣。所以除了麻省不合法地私鑄了一批所謂「松樹錢」之外,只有靠西班牙在墨西哥鑄的貨幣,部分貨幣靠與西印度群島貿易時賺得。各殖民地又將西班牙的貨幣按英國貨幣的比例增值,可是英國商人也把他們的貨品同樣增價,使西班牙貨幣的購買力仍與前同。除此之外,殖民地的商人只好以商品如煙草當作貨幣,在交易中常遭各樣損失。

  七年戰爭(1756-1763)決定了美國獨立的途徑。戰爭起于兩項主要的衝突。一是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在德國的領導權,一是英國與法國爭奪海外殖民地。英國的戰略,是以津貼支持普魯士的斐特烈大帝,讓他對付歐洲大陸的敵國,英國則注重海外戰事。1763年戰事結束,巴黎和會中,英國取得加拿大,西班牙也割讓佛羅里達,法國在北美洲中部,今日美國稱為「中西部」(Middle West)的權利,也盡為英國所有。

  戰爭期間固然有母國軍隊支持,北美殖民地也擔負了很大的犧牲。戰後英國的領土擴張一倍以上,如何保衛這龐大的帝國,成為一個有爭執性的問題。英國方面認為,這軍備既為殖民地而設,則十三州也應當接受其財政上的負擔,所以印花稅、糖稅、鉛與顏料的進口專稅、茶葉交予東印度公司專賣,派海關監督各殖民地;各種法令紛遝而來,其目的是由殖民地養兵。而1776年美洲宣佈獨立,採取的是歷史上的一個口號:依英國的傳統,沒有納稅人參與磋商,國王不能單方面下令收稅。

  事實尚不只此。七年戰爭結束,英國下令阿裡幹尼山(Alleghenies)以西之地盡為國王所有,各殖民地不得指染。這項處置在北美洲引起極大反彈。殖民地的成長與繁榮大部分依靠向西拓土,通常以波狀的形態前進。開路先鋒赤手空拳,或只有一牛一馬,帶著家人向荒野前進,其所開拓的田園,談不上法律上的所有權,可是他的地產剛一組織就緒,即讓與人,自己又繼續前進。第二個移民只付出少數代價,但是他修築道路、架設橋樑、在木房上加玻璃窗、添磚制之煙囪,然後他也將這房地產賣與後來者,這才是「有資本的企業人」。不久這第二人也成為有資本的企業人。

  1726年賓州無主權而占地者達10萬人。這樣「原始式的存積資本」,必刺激後方店鋪與市鎮的發展,而更及於後方的通都大邑、海港與市舶。因為人口增加,出產增多,生活程度日漸提高,必有利於各種供應及服務性質之企業,而以是類推,則必更波及東部及大西洋海岸。所以喬治三世企圖掌握中西部之土地,等於阻礙了一種正在發展的經濟運動,得罪的不僅是開荒的移民,而是殖民地的全部民眾。

  在這初期西向移動之中,有好幾個未來美國總統之祖先參與其間。七年戰爭前,傑佛遜之父彼德,華盛頓之長兄,都參加了向中西部開拓土地公司的業務。華盛頓22歲被任為民兵的中校,曾參加對中西部法軍之軍事行動。這更可見得殖民地之向西擴展具有其群眾運動的力量,也與獨立戰事有密切的關係。

  美國獨立可以視為民權主義發展的一種現象,也可以視為資本主義伸張過程中的一種產物。美洲殖民地的組織,自始就與資本主義精神相合。除了紐約的地產還保有若干封建的性格,南方的奴隸制度仍與一般體制齟齬之外,十三州低層機構中各種事物都已經能夠公平而自由的交換。等到地產權固定,所有權與雇傭也結構成為一個大羅網,經濟體制也越來越大。事後看來,其脫離英國而獨立,只是遲早的事,因為如此一個較大的經濟組織,不能長期受一個幅度小的組織牽制,而犧牲它發展的合理性,遷就後者之利益。何況兩者之間尚有一段距離。如果自由與民權是美國宣佈獨立的理由,則這理由所支持的目的,乃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經濟體制。如何形容這種經濟體制?現用詞匯中尚無一個比「資本主義」更切合的字眼。

  而且由於美國的誕生,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中更向前跨進一步。本書以前各章已提及,威尼斯全城在海島之上,容易進入資本主義的體制。荷蘭城市裡人口與商業的比重遠過於農村社會,又大量吸收了各種工商業技術和商業資本,才在獨立時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光榮革命前後進入資本主義體制,環境上需要將這國家的農業經濟與商業經濟歸併為一元。美國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則先有資本主義之性格,次構成國家。

  她的農業早已與工商業配合,經濟的展開也與「勞力價值論」(一切價值由勞力產生,詳第五章)極為接近。初成立時,還有在各方面構成一個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趨向。可是革命成功之日,雖然3/4的白人人口屬￿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苗裔,已經有了近80萬的人口為德國、荷蘭、瑞典、法國的後代,另有70萬黑人。以後兩個世紀又接受了不同國家的移民,招納華工,終至成為一個多民族和多文化(multi culture and multi nationality)的國家。

  可是1776年7月4日的宣告獨立,並沒有立即開創日後的美國。1781年的「邦聯法案」(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只成立了一個立法議會,並無執行的機構及司法的組織,議會不能徵稅,邦聯的開銷全靠各州樂捐,邦聯的軍隊也靠各州供應人員與給養。發行貨幣的權力亦在各州手裡。這種種問題,都待1789年的聯邦憲法(federalconstitution)才得以修正。

  但這國家的最高主權是在聯邦(各州有似行省)或各州(如是則聯邦大致有如今日之聯合國),仍缺乏公意之決斷。含糊之處曾引起1832年南卡羅來納州否認聯邦法案(nullification)。聯邦增加的保護關稅政策,有利於工業製造之州,而不利於以輸出農產購買製成品為主之州。南卡羅來納州認為承擔這種關稅損害人民利益,與本身參加聯邦之宗旨相違,於是宣佈此關稅法則在本州無效,以致聯邦政府準備強制執行,幾乎動武。最後妥協了事,南州撤銷否認法案,聯邦也讓步,減低關稅。可是最高主權問題仍未解決。主張「州權」(staterights)者仍大有人在。

  1861年內戰前夕,南方各州宣佈退盟(secession),即堅持聯邦為自願組織,各州有意見相合則留,不合則去的權利。經過4年餘的內戰後,聯邦才被肯定為不可拆散的組織,各州成立聯邦時,已經將最高主權之一部分交付聯邦政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