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 上頁 下頁
第五章 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之形成(9)


  貨幣更加速土地佔有之展開。洛克信口說來,當日之土地至少可供一倍以上的人口使用。只是在貨幣尚未流通的地方,其土地尚待開發的情形依然如故。在已經開始使用金錢的地方,則很「難如此」。以上的敘述,完成了洛克對現下土地使用之解釋的準備。質而言之,以下他的論調總不離「資本家的生產方式」。

  土地既已為各人圈畫佔有,沒有土地的人何以為生?洛克的答案則是出賣勞力。在《政府論二講下編》他已預先寫下人類之自由,包括處置本人人身之自由。只要不違犯自然法,各人對本人人身之安排,非旁人可越俎過問。前面已經說過,他認為勞力也是各人人身財產之一部分,如此則沒有不能通過金錢當作商品出賣的道理。購買旁人之勞力,不僅可用於生產,而且可用以擴充生產工具。洛克的解釋,可以從下面一段看得清楚。他說:「我的馬所嚼之草,我的僕人所刈之草地,以及我在任何地方,任何與眾共有之土地內開出的礦產,都是我的人身財產,用不著任何人授權或同意。」這當中值得注意的乃是「我的僕人所刈之草地」。可見得僕人出賣勞力,除了工資之外,別無收穫,主人則可以坐待其領域之擴大。

  初民之平等,至是變為不平等。土地之佔用如是,貨幣之領有亦複如是。「貨幣根據合約將利潤,亦即某人勞力之報酬,運送到他人的口袋裡去。其所以如此,乃是貨幣分配之不平等,其作用與土地佔有之不平等相同——因為土地佔有之不平等(你可以佔有超過你力能施肥之面積,旁人則少有),於是你弄來了一個佃農耕作你的土地;同理,貨幣之不平等(我擁有的貨幣超過我能使用的範圍,旁人則少有),於是我拉攏來了一個佃家,使用我的金錢。」

  以上括號及內中字句都照原文。洛克說我擁有的貨幣超過我能使用的範圍,則是我的購買力遠過於刻下衣食之所需,於是我可以投資。使用金錢之佃家無非雇來的勞工。他的工資由我預墊。亦即不待製成品之發貨出售,已由「我」這資本家先付。因之地使用我的金錢。可是因為今日之方便,必需放棄明日之利潤。有如佃農使用東家之土地,必須放棄來日之收穫或收穫之一部分。

  從這不平等的佔有土地和不平等的擁有貨幣,資本家和勞動階級的區分,只有越來越明顯。洛克說及勞工「一般從手到口,除了工資之外,沒有旁的資源」。資產階級則「勤奮而有理智」,使用金錢,給他們一個機會擴大他們的所有。在這些方面,洛克反映著17世紀清教徒的思想。上帝雖然將世界的資源給予人類,「他給予勤奮而有理智者之用,而不給予幻想貪婪爭奪好鬥之人」。在這種條件之下,資本家之資源不立即用於消費,而繼續存積。不僅個人如是,全國亦如此。他說:「商業之著眼在財富及權威,兩者互為滋長。財富包括大批可以移動之財貨,可以向外國人要價,而不在國內消耗,尤其要注重大批之金銀。」

  洛克既在威廉朝中被任為商業及海外農地公署的督辦,他當然知道商業尤其是國際貿易之重要。他在《政府論二講下編》裡曾提出一個問題:「假使一個人有10000英畝或者10萬英畝之優等土地,既經開發,又儲備了各種牲口,只是處於美洲之腹地,毫無希望與外界貿易獲取金錢,那他又如何判斷這產業之價值?那就不值得圈地占為己有,他就會放棄(這地產)而任之複歸於原始狀態了。」

  事實上洛克自己成為英倫銀行組織時原始股東之一,認股500鎊。後來也被認為是重商主義者(mercantilist)的中堅。重商主義者注重對外輸出,以獲取金銀為國家商業政策之宗旨,其本身不能即認為是資本主義之變稱。可是當日信用尚未展開,機器尚未發明,現金為存儲資本之媒介,在這條件下提倡重商,獲取金銀,主旨在增強國家資本。但這國家資本又幾乎全由私人資本組成,則重商之過程及其後果,都有由政府授權並鼓勵商業資本主持生產及分配之趨向,並且也有將農業組織商業化,促成兩種資金對流的效用,所以又無異於提倡資本主義。

  同時重商主義加速了國際的競爭,增強了殖民地的重要。這些特徵在日後也被認為是歷史上的資本主義之性格。洛克用不著對這些原則及趨向作有系統的介說(他寫作的重點在提倡天賦人權),因為他的地位特殊,只要在這一串發展中抒發己見,他已經表現其為資本主義的發言人了。

  洛克的傳記說明他是一個性急、容易衝動的人,他也富於友情,性情慷慨,願意資助有志之士,卻不願施捨于無賴。窮困之人成為社會負擔,他主張以最嚴厲的手段處置,甚至在一處寫出,「三歲以上的小兒」都要教之以工作,使他們不成為贅疣。這一方面固然反映著當時一般人對失業者不耐煩的態度,可是這種態度也十足表現資產階級的心理狀態。

  他所處的世界裡使用貨幣,雖有社會之不均等,雖有赤貧之人胼手眼足以為生,其長處則是一般生活程度仍較未開發之地域為高。針對這一點洛克寫著:「有些國家土壤富饒,卻貧于生活中的舒適,最明顯的例子莫如美洲若干國家。自然已給予富饒的資源,不下於給與任何人民。此即是肥沃的土壤,足以產生豐衣美食和百般娛快的資料。只因為沒有用勞力開發,[這些國家]沒有我們所享方便的1%。那裡一個廣大而肥沃地區之國王,其衣食住不及英國一個勞工。」

  資本主義思想之成熟

  經過洛克,資本主義的思想體系已告成熟。從這一章簡短的敘述,也可以看到馬基雅弗利首倡唯物論,人民所依賴於政府者為安全保障,而不是所謂天堂獲救。世間只有能生存的才算數,否則縱使道德高尚,仍是鏡花水月。霍布斯的《巨靈》初看奇特,又好像不近人情,實際卻勾畫出一個新時代全能政府的輪廓。哈靈頓則指出政府的威權出自經濟力量。英國的土地既已為鄉紳及中級地主所得,這個政府也要由他們作主。洛克則將霍布斯的立論翻了一個面。政府首要的任務固為保護人民的財產,但是這社會契約可以「文」成,而用不著「武」闖。他也指出人類經濟上的道德可以分為兩大階段。他雖沒有明言,然其衍化符合歐洲從封建社會進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之層次。

  前者不用貨幣,所以每人財物都受限制。後者用貨幣,則土地之佔有及金錢之持有都不平等。但是資本家所操者重;其積蓄資本,開發資源,對社會有實質的貢獻。他主張政府的首要任務在於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就是在實質上接受了哈靈頓的建議。這思想體系之構成與光榮革命同時。可見得資本主義已於1689年前後在英國立足。這種情形也證實資本主義成為一種體制,必與國家和政府互為表裡。否則所謂「資本主義的萌芽」即出於無結構之衝動;或者資本主義的理想沒有行動支持,都屬￿泛言,既難能捉摸,也無法論斷。

  以上除了哈靈頓比較含蓄之外,他們的學說都注重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也都著重個人主義,這些成分也與資本主義結不解緣。

  從《君王論》之問世至《政府論二講下編》之印行,中間經過158年,資本主義成為一種有效的社會力量,而且奠立基礎,必先提升一個國家的下層機構,雖費日持久,事勢必然。陶尼所著書,大致與這段時間符合,其標題為宗教,可是他已說明,中世紀社會上的一切價值按層次擺成一個金字塔,而以宗教為首。所以提到宗教,也牽涉到全國各種事物。

  他也說,在這時期內,中世紀的社會理論被商業文化之狂瀾衝擊得不能立足,「傳統的界標,一個繼一個的都被淹沒了」。海蒲洛納(Robert L.Heilbroner)論資本主義之邏輯,也說資本主義一行,全國人都要採取「求最大的行為」(maximizing behavior),上自資本家,下至勞工,都要體認同業和同等地位的人之強迫性的競爭,無人得以置身事外。彼此都表示隨著資本主義之來臨,整個社會從上至下都要經過一番洗刷,非如此,其最下層之人員與物資無法公平而自動地互相交換,亦即無從構成一種商業體制。這種準備牽涉廣泛,不能突然產生,迅速結束。

  洛克的社會契約理論屬￿非歷史性(unhistorical)。譬如說在什麼時候、什麼國家,其人民曾訂立如此一個契約(只有威尼斯的全民大會與之近似,詳第二章),全無交代。說及貨幣開始流通,各人土地之佔有因此不受限制,也仍是一種理想觀念,並無事實之例證。他沒有提及征服者威廉區分英國土地的情形、都鐸王朝沒收寺產的經過,以及最近若干地主以各種不同的辦法將殘餘的封建領有方式強迫改為現代的租賃方式。甚至內戰期間地產易手的糾葛也撇開不談。先樹立一個原始社會的狀態,半據聖經,半由想像,次將之牽扯到17世紀後期的英國。又以自然法,各人「默認」的程序,將現下的土地佔有講得合理合法。他又動輒提及美洲拓荒的情形,有似寓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