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英國(11)


  1694年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成立,對以上各事有了徹底的解決,今後國家財政數字之短絀,屬￿國債(national debt),並且預先將國債定為一種制度,開「赤字財政」(deficitfinancing)之門。資本家既成了國家的債權人,則他們直接與間接之間必增加了操縱國事的力量。布羅代爾所說「資本主義之成功,端在它與國家互為一體,它(本身)即成為了國家」(見第一章),也在這地方產生效驗。

  英倫銀行成立時有股東1267人,由國王威廉和王后為首(因此也更劃分了國王及王后與國事間的界限)。其原始資料指出,這股東的成分,「毫無例外」都是倫敦商人,他們的宗教剖面則是「徹底的新教徒」。所湊集的資本不是現金,而是由他們預墊供給政府軍需和存在銀匠店裡的金銀,有財政部之籌碼(tally)及銀匠所發的收據為憑,這批帳目,一共120萬鎊,就算是資本,由股東組織的董事會出面貸與政府,年利八分。只要利息照付,本金可以永遠借下去。而且有了這樣的保障,英倫銀行也可以發行鈔票達120萬鎊之數,政府即以酒稅及關稅作擔保。於是銀行將鈔票流通于市間時,也以借款的方式施行,至此一舉兩得,兩頭生息。這也是信用膨脹(creditinflation)的開始。

  1694年9月,銀行剛成立不久,政府要它匯款20萬鎊到法蘭德斯對法作戰的英軍陣營。這不是開一張支票,立即可由約翰·邱吉爾在比利時兌現。當時尚無分行,國際信用也未組織就緒。其辦法,是銀行的董事會全部到英軍裡面去,籌款的職員也分往西、葡、荷、瑞士和意大利各處,尤其沒有忽略了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歐洲商人聽說倫敦商人都已站在英軍一邊,於是也把他們能控制的資源撥給邱吉爾,這樣才完成了所謂的匯款。英國打敗法國,實由於南歐及北歐在財政上之支持。邱吉爾所領導的戰事,也使國際信用之組織更具體化。而且英國又掌握了主動的地位。兩者都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信用膨脹持續發展,一方面由於大陸之戰事,英國之支出由1702年每年500萬鎊增到1714年每年800萬鎊。英國的國債也由1300萬鎊增至3760萬鎊,英倫銀行的資本也同樣在擴充。

  農業資本使用現代方式劃匯,卻經過一段波折。光榮革命之後,英國的土地權已大致固定,又因為平衡法已能與習慣法並行,商業性的法律可以引用到農業社會,引起兩種資金的對流。17世紀末期,土地銀行(landbanks)紛紛組成。很多地主希望一方面保有地產,一方面以其信用作商業上的交易。只是組織不健全,發展過於迅速,尤其是不能協定彼此擴張業務的程序,所以紛紛失敗,要等到18世紀後期才逐漸成形。此時土地流動性更大,於是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地方銀行和鄉村銀行才如雨後春筍一樣的出現。至此不僅信用膨脹,農業間與商業間的隔閡更為消失,其資金更能互相支持。全國資源結成了一個龐大的信用網。

  保險業之展開只比英倫銀行之成立稍遲一步。17世紀末期,很多較小的公司已經出現。1710年則有太陽火險公司(SunFireCompany)開始營業。10年之後,更有倫敦保險公司(London Assurance)和皇家交換保險公司(Royal Exchange Assurance)。他們的業務象徵了英國金融財政組織的成熟。此後英國的經濟組織不僅超過荷蘭,而且成為世界之最先進,而且執全世界牛耳達好幾個世紀之久。

  資本主義能在英國成為一種組織與一種運動,而且在17世紀末葉落地生根,是世界史裡一樁大事。英國的改造,經過時間之長久,情形之複雜,無可形容。很多當事人都以宗教這一名詞解釋他們所作所為的動機。這也等於說,在這新舊交替之間,他們倫理上最高的與最後的宗旨發生了根本的衝突。我們雖不能在事前說這種衝突無非經濟利益作祟,卻可以在事後說因為內戰與革命的幾度顛覆,社會已經重新改造,一種新的經濟組織已經成為眾所公認的事實。

  在新組織與新社會之下,君權神授說已失去其憑藉,良心上之自由不復成為問題,所以威廉與瑪麗之後,因宗教衝突而產生的政治糾紛愈發減少。王后安妮(Anne)曾指派兩個保皇黨的主教,引起輝格黨人不滿,沙史威爾(Dr.HenrySacheverell)用講壇評議政治,被罰三年不得講教。這已經不能和查理一世和勞德主教或甚至克倫威爾當權時以宗教問題發難引起如火如荼的反應相較了,而禁止擅印書籍傳單的法案也早已解除。

  這百年的歷史雖然複雜,從最初不能由數目字管理到用數目字管理的趨勢則非常的明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其中趨向能用數目字管理的方式仍不外從我們前述的三個條件下造成:此即資金廣泛的流通,產業所有人雇用經理,和技術上的支持因素共通使用(詳第一章)。這三個條件之行得通,全靠信任(trust),而信任不能沒有法律在後面作保障。所以防制欺騙(fraud)假冒(forgery)和侵吞挪用錢物(embezzlement)的各種措施,在這時期被重視。

  我們再檢閱這一章歷史,即可以看出像英國這樣一個農業基礎鞏固的國家要進入以嚴密的商業組織作規範的體制,首先必須重新安排其低層機構。在事實上這已經做到將土地所有權規律化及農場擴大(農場若不擴大,農業生產技術必不易展開,所有人也請不起律師,不能承擔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次之則要重新厘定高層機構與低層機構間之聯繫。新稅制之展開以及平衡法的原則在習慣法庭內施用,可算採取了這種步驟。有了如是的準備,其下端各種經濟因素即可以自由交換。以後要更革其上層機構就輕而易舉。因為一切都可以從數目字上排布,神權已喪失其權威地位。從此政教分離成了公認的原則。光榮革命算是承先啟後的一大分水嶺。18世紀的英國已不同於17世紀的英國。

  可是本書的主題為資本主義,卻不能只將斯圖亞特王朝100多年的歷史拿出來交卷。如何將這一朝斷代史與研究的專題分隔,仍是主要問題。

  我們必須看清:資本主義以一個現今的名詞去囊括相當長時間的歷史產物(即算英國資本主義奠定于光榮革命,至今也有300年),它繁複眾多的內涵(connotation)我們不能不加解釋即賦予一個簡單明晰的意義(denotation)。比如說17世紀英國為立憲君主制、兩黨政治和內閣制度都在光榮革命前後產生,也與以上所述有密切的關係,卻不能一併歸納於資本主義。

  另一方面,販賣人口是初期存積資本的方式之一,既實行于威尼斯與荷蘭,也為英國所採用(英國以theAsiento的名義有向南美洲輸入奴隸的專利)。可是今日我們即不能隨便將奴隸之買賣牽扯過去。以上國家都曾將國家權力授與開拓殖民地之私人資本和它們的經紀人。荷蘭與英國授與海外公司的專利權,是因為這些公司不僅自備戰艦,也在各處築有炮臺,如何處置這類問題,也待斟酌。

  將各種條件綜合融和之後,我建議給資本主義以下的定義: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的組織與制度,內中物品之生產與分配,以私人資本出面主持。大凡一個國家採取這種制度以擴充國民資本為當前主要任務之一,所以私人資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佔有特殊的比重。

  這樣一個定義,已經將經濟生活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聯成一氣。其中各種因素相連結而發展到最高潮時,勢必又涉及宗教。在我看來,資本主義必須有法制維持,因為如此一個龐大的機構不可能憑空存在。英國國王與清教徒衝突最激烈的時候,雙方即開始爭奪立法權。如果說資本主義純粹是一種民間的組織,與政治無關,就忽視了歷史發展之程序。所以我也相信研究資本主義必先從每一國界內著手。

  有些學者注重資本家的生產方式。他們認為資本家首先進入製造,次又壟斷製造,自外放分工辦法開始設置工廠。本章一字未提,卻已替這程序安擺上了一段歷史的背景。也就是說,這不過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後果之一。有些作家過度重視勞工出賣勞動力,實在是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其中較極端的,甚至認為凡人一被人雇傭即為被剝削,即為受淩辱。帶現實性的歷史家無從對如此的絕對平等觀念關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