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英國(12)


  從中國歷史看來,雇用勞工從未在經濟史上產生劃時代的後果。在這裡我也更要申明:歷史家鋪陳往事,注重將已經發生的事體帶著因果關係敷說,間常提到將來的趨勢。他不能放棄這項主要的任務,而沉湎於他自己認為應當發生卻在歷史上從未發生之事物,或甚至從這應當的一個觀念將主題牽扯到現實之外。

  還有些學者注重資本主義的精神,我認為這不過是構成資本主義的因素之一。本章已約略提及,現在不妨再重複的解說一次。所謂資本主義的精神,可以說是凝集於兩個思想上的重點,兩者也是互為關聯。一為成功,一為賭博與冒險(參照第二章注。前者可以從清教徒的態度看出。他們認為人類不因豐功偉業而得救,但得救者必有功業。克倫威爾在第一次英荷戰役之後,對荷蘭的議和使者說:「你們訴諸上天,現在神已經給你們不利的判斷。」如此將一個商業戰爭的成果歸因於上天,可見經濟上的經營也必帶著宗教式之虔誠,因此力量龐大。凡是資本主義之展開,首先必有賭博與冒險性質,這東西在克倫威爾之弑君表現無遺。

  中世紀以來歐洲之君權神授說是一種強有力的信仰。很多人相信國王是神在人世間的經紀。他的決心,表現著神之旨意。所以後來查理一世雖戰敗而堅決不接受立憲君主制,克倫威爾覺得只能以弑君這辦法打開僵局,這行動帶著極大的冒險性格。對英國而言,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賭博。克倫威爾縱無意提倡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英國潛在的因素卻因這個環境突破而發揚。

  一個海上的國家在國際競爭激烈的場合中既已將神權推翻,並且將朝代國家的性格革除,她還靠什麼作她存在之理由(raison d'etre)?豈不只有在經濟上發展,在內加緊商業性質的組織,在外增強國際貿易,開拓殖民地?17世紀前期因為經濟組織缺乏條理,失業者多,有些人以為英國人口業已過剩。17世紀後半期局勢打開,其追求經濟合理性的動量只有繼續加強。於是「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開始和通商保護政策發生聯繫」(詳上注[53])。當初國王強迫向人民借款,最後則資本家自動要求作為國家之債權人。這一串事蹟,也都彙集於上述提議的定義之內。

  只是國家既進入資本家時代,資本家則為國家之主人,一切以他們為本位。販賣人口還只是此間不仁不義的事件之一,此外還有以救濟窮困的名目,攬截著失業的小民禁閉窄室,強迫工作,處之如罪犯(英國自伊莉莎白朝的法律,規定每一教區有救濟境內窮人的義務)。幼童每天工作10多小時以上,有的在煤坑裡拖煤。法律上只有最高工資的上限規定,沒有最低工資的保障。工人集會討論他們的福利,即觸犯刑法。保護私人財產做到如此程度,偷竊一兩件零星的物品即可以判死刑,婦女幼童亦無可倖免,而加之以絞吊。這些事實,都因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之經濟體系而產生,也都出現於英國,也都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已經詳載於書刊,至今摘錄于一般大學教科書內,無庸詳加釋注。我們又豈能在提及資本主義,將之忽略不提?

  我們不能為資本主義掩飾,也用不著替資本主義辯護。只是從一個歷史家的眼光看來,這些事蹟既產生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也揭舉暴露於資本主義社會之書刊。但最後,將如此不仁不義的行動革除,仍是由資本主義的政府執行。這只表現我們在定義中所說私人資本在政治生活中佔有特殊的比重,其目的在擴充國民資本而已。倘非如此,這種組織與制度即不能在歷史上的長期合理性之條件下存在。也就是說資本主義能夠亙世紀的存在,端在它能在發育成長時,及時更正本身之錯誤。要是我們不承認這種事實,則只好說資本主義自始至終代表一種賣貴買賤狹窄的利己主義,因此它已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前發展到最高度。可是很少歷史家願意接受如此一種說法。

  從英國17世紀的歷史看來,因為清教運動的關係,資本主義之發展牽涉到一個良心(conscience)上的主題。過去什麼是「合于良心」(conscionable),只有國王能作最後決定,這也就是特權法庭理論上的根據。經過弑君、復辟與光榮革命之後,習慣法庭廣泛接受了一個平衡的原則。起先是否合于良心的觀念,至此代之以是否公平(equitable)的考慮。一個絕對的道德問題,可以蛻變而為相對的技術因素。在我看來,這社會素質上的進化,超過其他一切特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