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英國(8)


  查理尚在荷蘭等待回國之際,即發佈所謂「白雷達宣言」(Declaration of Breda),說明他登基之後人民仍將享有良心上之自由。他也表示將不念舊惡,除了議會提出內戰弑君的罪犯之外,他準備一切赦免。後來約50人被檢舉,只有13人判死刑。地產在動亂期間易手的復原辦法,也由議會制定。原則上前保皇黨之地產由原有人申訴取回。但是因籌備罰款不及,倉皇出賣的,則其成交依然算數。所以查理實際上仍承襲不少克倫威爾時期的作為。

  查理二世熱衷娛樂與競技,尤其喜愛賽馬,曾自任騎師參與競賽,也擁有不少情婦,以風流出名,稱「快活國王」(merry monarch)。宗教上他屬￿自然神派(deism),相信上帝創造宇宙之後即不再過問世事。但他從未表明這種態度,世人也無從瞭解。只因他飽經憂患,養成若干玩世不恭的態度,也能守口如瓶,因此除了一個花花公子之外表,歷史家還無法確斷他的真性格。他對信教自由的承諾並未兌現。議會仍通過法案,懲罰不照英格蘭教會的方式做禮拜的教徒。以後又禁止不奉國教的人士就任各種公私職務,牧師的行止也受檢束。又規定倫敦、牛津與劍橋三處之外,不能印刷書籍文件。

  國王與議會之融合,只維持了短時間,以後即因對教會的事宜、外交政策和財政問題發生衝突。國王也屢次解散議會。可是查理二世遭遇與查理一世遭遇的困難表面相似,內中有實質上的差別。例如,國王不同意英格蘭教會歧視其他宗派。頒發「信教自由令」(indulgence),赦免不奉國教的教徒,包括天主教徒。議會則于國王對外作戰而需要徵稅籌餉之際,強迫國王收回前令,還通過「宣誓法案」(Test Act),強迫文武官員宣誓信奉英格蘭教會及其崇拜儀式,不遵行的即行革職。

  查理在位期間與荷蘭作戰兩次(史稱第二次及第三次英荷戰役,以區別於克倫威爾之第一次英荷戰役)。這些戰事愈發顯現歐洲近代國家的真性格。第二次英荷戰役發生於1664年底,持續兩年半。英國派出戰船160艘,裝炮5000尊,海軍23000人。交戰時雙方死傷損失嚴重。英國議會批准戰費250萬鎊,是前所未聞的大數目,原擬作三年開銷,而實際上一年即已用罄。再加以作戰期間英國瘟疫流行,1666年9月倫敦又發生大火,延燒五日。

  在這種情形之下,商業萎縮,而截獲荷蘭船貨的目的也未能如願,人民之失望可知。戰後荷蘭割其在北美洲據有的新尼德蘭(NewNetherlands)給英國,包括今日之紐約市及紐約州,當時的觀察者很難預料此舉在以後歷史上的重大影響。經過這番戰役,兩方在國際上的地位從此固定。第三次英荷戰役雖也有劇烈戰鬥,卻無第二次戰役的深遠歷史意義。

  查理二世認為外交純系國王之特權。而實際上,議會代表的意見五花八門,也無從採擇眾議。這時候他的表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正向北擴張領域,左右如意,掌握的錢財又多,查理和

  他訂立密約。英國國王首先答應對荷作戰(第三次英荷戰役),次之更將英國改為天主教國,一俟時機成熟,就公佈執行。在這種條件之下,他前後私自接受法國國王的饋贈。其實他所得至微(每年10多萬鎊),所冒風險則至大。此時想把英國改成天主教的國家,實在不可思議,所以至今歷史家仍在猜測查理的真動機。

  快活國王于1685年2月去世。他這時已秘密接受了天主教,臨終時也由神父施行天主教徐油膏的儀節。王位則傳給三弟詹姆士二世。詹姆士是眾所周知的天主教徒。過去好幾年,不少政客和社會上領導的人物想阻止他來繼承王位,希望查理的新教信徒私生子(有人說查理逃難時曾和此子的母親結婚,否認他系私生)蒙茅茲公爵(DukeofMonmouth)繼承大統。為了這一爭端,還曾發生一連串陰謀與命案,好幾位知名之士在疑案中犧牲。查理去世前夕,輿情發覺繼承爭奪一事已被渲染過度而應當稍為收斂,所以詹姆士在1685年登基時沒有受到阻礙,泰半由政治風氣好轉之故。

  詹姆士過去曾率領艦隊對荷蘭作戰,以英勇著名,這時候他申明無意於專制威權而決心遵守現行法律,於是眾心歡悅,議會也通過他需要的經費。蒙茅茲的叛變亦迅速削平。詹姆士躊躇滿志的時候,剛愎自用,缺乏耐性的真性格至此表現出來。防制政府任意逮捕人民的人身保護法案(Habeas Corpus Act),在查理二世末年通過成為法律,新國王則有意將之廢除。議會不合作,他則將之解散。最大的問題則是詹姆士濫用豁免權(dispensingpower)廢除宣誓法案。國王本來有豁免權,可以施用于一人一時一事。詹姆士則將此權力置於信教自由令內頒佈,廣泛的使不奉英格蘭教會膜拜儀式的人,立時釋去法律上的限制。

  在我們今日看來,這種舉動良堪欽佩。可是在17世紀,清教徒與主教團爭鬥的記憶猶新,國王這種舉動只使才稍平靜的波瀾再被掀起。並且他用這種辦法來提高天主教徒的地位,更使新教教徒在彼此齟齬衝突之中產生一種外來威脅之感。詹姆士以天主教徒為愛爾蘭總督和海軍總司令。另外一個不奉英格蘭教會崇拜儀式之人物則任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總管,掌握著監獄和兵器。因為商業之展開,國王之稅收也有擴充。詹姆士即用這筆財源支持常備軍30000人。對反對派來說,這更是一重威脅。

  詹姆士有女二人,都信奉新教,長女瑪麗嫁于荷蘭國家總督(詳第三章)威廉三世,威廉的母親則是被弑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之女。因之威廉與瑪麗都有繼承英國王位之可能。1588年英國反對國王之人士邀請威廉來此邦干政。所以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即始于女婿推翻岳翁,也是外甥清算舅父。威廉率兵15000在英國西南端登陸,英軍無意抵抗,詹姆士在年底之前倉皇出走,從此流寓海外。1689年初,議會公佈國王自動退位,威廉與瑪麗為繼任之國王與王后。

  詹姆士出走之前,眾叛親離。邱吉爾之祖先約翰·邱吉爾年幼時為詹姆士的侍從,因國王一手提拔,壯年建立軍功,這時候也歸附威廉。國王之次女,則從父親的勢力範圍內自動逃入姊夫所佔領的地區。國王之出走,經過兩次,第一次他已化裝乘小船準備出海,但是潮水不濟,被沿海漁人擁送登岸回倫敦。他再次出走前夕,宮殿已在威廉之荷蘭部隊看管之下。最後他乘小漁船出海,曾在港口逗留6日,卻沒有人留難他。

  這些瑣碎情事,與資本主義之發展有何關係?

  它們沒有直接的關係。可是這些事蹟證明英國已無法滯留為一個朝代國家,詹姆士在兩次出走之間回倫敦,使效忠於他的義務人士感到窘迫。如果國王不決心自動退位,而準備決最後之一戰,則他們也不能置身事外,因為非如此則對傳統的忠君觀念無所交代。但這些人卻又無意于國王回宮之日置身家性命於不顧,效命勤王。原因是英國已慢慢成為一個民族國家,他們在情緒上和倫理上都已喪失仿效46年前他們的祖先毀家紓難去追隨查理一世的壯志與赤心。這當中的不同,並不是全由資本主義之展開,卻又不能與資本主義之展開無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