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威尼斯(7)


  資產階級縱掌握全域,他們自己也不能和衷共濟。讀者務必明瞭佛羅倫薩之公會,所轄並非個人的會員,而是很多小單位。從這些小單位裡又影響到很多家族間的恩怨。1301年後這城市裡的親教皇派又分成「黑」「白」兩系,而且兩方都從甘塞利黎(Cancellieri)的家族中首先出現,很少人能瞭解黑白爭執的原委,只知牽涉極為廣泛,甚至同一家庭之內兄弟也為之生隙。

  從西元1343年到1382年約40年的時間,佛羅倫薩進入一段稱為「民主化」的時期。原因是佛羅倫薩的銀行借貸給英國國王,被愛德華三世賴債,引起經濟危機,同時黑死病使城中人口減少一半以上,使得民意有了一段伸張的機會。但出頭者仍是小資產階級。城中的9個市政代表,高級公會只占2個,中級公會倒占了3個,下級公會也占了3個,其他一個則在三個等級裡輪流充派。

  1378年佛羅倫薩城發生前所未有的市民運動,工人示威,政府為之垮臺,以前不許組織公會之無產者,至此又組織了3個公會,將佛羅倫薩長期歷史上的21個公會擴充為24個。他們並且對市政府的財政稅收政策提出了很多過激的要求。這城市裡的高層人士,也虛與周旋。直到下層民眾的組織者以為目的已達而開始鬆懈時,資產階級才開始全面反攻,以後反革命的潮流繼續擴張,1378年的群眾領袖被囚禁放逐,有些也被判死刑。三年之後,連原本已有的民主化也被反革命的勢力淹沒無餘,佛羅倫薩恢復以前資本家專政的形態。

  敘述如是之事蹟時,歷史家曾說佛羅倫薩是一個「政治上的試驗管」。她經體驗過「貴族主政、暴權政治、中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衝突、有限制與無限制的民主、假民主、一家專政、沙弗那羅拉(Savonarola)的政教合一、混合政府,終至於麥迪奇(Medici)的獨裁」。

  沙弗那羅拉是15世紀末期的一個神秘主義者,他一面攻擊教皇及佛羅倫薩上級人士的靡爛生活,一方面以預言和自創的奇跡吸引下層民眾,一時整個城市被他領導,成為實際上的政治主導者。不過他對信徒的要求過於嚴格,由於群眾對他的激情支援不能持久,最後於1498年為他的政敵所乘,被控倡導邪說,受絞刑後屍體焚毀。

  麥迪奇一家也是由銀行業致富,他們在16世紀提倡自由主義,不明顯地控制政府內任何固定的位置,只是用他們的財力和權勢操縱佛羅倫薩的政治。在他們領導之下,佛羅倫薩的領域大為擴張,1569年後稱突斯坎大公國(Grand Duchy of Tuscany),麥迪奇其家人相繼為大公爵。

  米蘭有很多地方與佛羅倫薩相似,也是紡織中心,所出錦緞及天鵝絨,馳名內外,也是國際貿易來往的孔道,與附近農業地域毗連,也是冶鐵和製造兵器的重鎮,因此受大陸政治的影響也愈濃厚。前述城中築塔,公會與貴族相通的情形也發生於米蘭。12世紀的城市自治運動傳遍於意大利北部,不僅城市如此,即鄉鎮與村莊也紛紛出面組織類似地方自治的機構。米蘭則因為利害衝突,出兵吞併鄰近的地方,引起神聖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一世干涉。

  1162年腓特烈圍城9個月,攻陷米蘭,將全城縱火焚毀。這城市重建之後又經過12世紀之後半期,及13世紀之前半期繼續抵抗腓特烈二世,才真正取得獨立的地位,同時成為北意大利許多市鎮之盟主。

  米蘭的小商人及工匠以地下組織的方式構成一種宗教式的會社,在13世紀開始露面,漸有能力推舉城內的重要官吏,後來被少數貴族支持,成為親教皇派。和他們相抗的,大概以低級貴族和大商人為主體,受城中大主教的支持,成為保皇黨。其中情節之複雜,雖專家不敢作確切的論斷。只是政爭結果,保皇黨獲勝。曾任大主教之威斯康堤(Visconti)一家即以此為本錢,起先取得米蘭主政的地位,其次將之固定於家內世襲,在14世紀末期更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承諾,稱米蘭公爵(Duke of Milan)。15世紀威斯康堤一家斷嗣,他家一位私生女的丈夫史伏查(Sforza)又接著為米蘭公爵。1535年此城及所轄地區為西班牙吞併。西班牙治理米蘭幾近200年,終在國際戰爭中轉割與奧地利。

  熱那亞與威尼斯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她也是一座海上的港口,人口也保持在10萬左右,也以造船業和對外貿易著稱。並且因為經營近東商業,和威尼斯長時間作對。她於1298年海戰打敗威尼斯,1380年又幾乎大獲全勝,艦隊已經逼近威尼斯的海沼,直到最後威尼斯東巡的艦隊回航,才將她打敗,熱那亞自此一蹶不振。

  威尼斯由一個海沼與大陸懸隔,熱那亞背海的部分則三面環山。後者的權貴多在大陸接置地產,因之熱那亞的政治不能脫離意大利大陸上保皇黨及親教皇派的糾紛。擁有地產的貴族在城中競爭失敗被放逐,縱避居林下,仍近在咫尺,也可以隨時捲土重來。因此熱那亞的政治經常不穩定。商業的政治力量需要農業勢力扶植,政爭時兩方都向外界乞援,成為長期以來的習慣。1396年乞援於法國,茲後法國在此地派有總督,熱那亞實際上失去了她獨立的地位,再也不能在意大利或海上成為第一流的城市國家。

  意大利歷史向來以繁瑣令人視為畏途,其中無數的末枝細節,無從一一縷列,也無法整理。可是從研究資本主義起源的立場,對其中的夾雜囉嗦卻不難給予一個籠統的概說。當資本主義的一些因素在意大利初現時,和封建制度沒有一個可以一刀兩斷的界限(但是我仍主張不用資本主義萌芽等字樣,以免發生誤解)。封建制度的三個基本條件,即威權粉碎、公眾事務變成私人產業和武士傳統(詳第一章),在前述佛羅倫薩和米蘭的情形下,都可以被新興的城市國家和同業公會相沿引用。

  不過封建制度發展的地盤在鄉村,以農業為基礎,新興的工商業出現於大城市之間,以金錢為媒介而已。原來封建制度的地方分權精神,對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裨益。資本主義旨在存積資本,不能與利潤分離,而利潤的由來,則是各地區間經濟條件的不平衡。地方分權,才能使各地區充分發揮他們個別的優勢條件。所以意大利的自由城市對進入資本主義的體制,在這一方面講,具備有利的背景。

  可是城市國家像佛羅倫薩、米蘭和熱內亞不能摒棄封建制度中內在的因素,因她不能維持一個社會中各種事物都可以公平的互相交換(interchangeable)之原則。資本主義的商業體制,其功能通過金錢,使各種事物都能在數目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另一方面,封建制度裡的從屬關係不便押贖轉賣,土地不能自由易手,其中的義務與特權尤不能按時價調整。布羅代爾曾說:「任何一個依古代結構組成的社會一開金錢使用之門,就會失去已經獲得的平衡。沒有合適掌握著力量就會被放縱,新的交換方式對少數人有利,對其他人則否,使各種事物處於淆亂狀態。」這些城市裡起先出現君主專制(despotism),其次央請外強干涉,都是由於這種情形發生,內外的專制皇權以強硬手段使不能合理管理的事物勉強就範。

  所以在這些城市國家內出現的新興工業,雖有由「外放分工辦法」轉進到工廠制的趨勢,其資本主義的體制不能算已成熟。馬克思說及這些地區的「資本家生產方式」,只「或斷或續的出現」(詳注[42]),不為無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