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傅斯年 > 史學方法導論 | 上頁 下頁
第一節 直接史料對間接史料(3)


  王恒

  卜辭人名,于王亥外又有王1。其文曰「貞之于王1」(《鐵雲藏龜》第一百九十九葉及《書契後編》卷上第九葉)。又曰「貞2之于王1」(《後編》卷下第七葉)。又作「王3,曰「貞王4□」(下闕,《前編》卷七第十一葉)。

  案,1即恒字。《說文解字》二部:「5,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6,古文5,從月,《詩》曰:『如月之恒。』」案,許君既雲古文5從月,複引《詩》以釋從月之意,而今本古文乃作6,從二從古文外,蓋傳寫之訛字,當作7。又《說文》木部:「㮓,竟也,從木,恆聲。8,古文。」

  案,古從月之字,後或變而從舟,殷墟卜辭,朝莫之朝作9(《後編》卷下第三葉),從日月在茻間,與莫字從日在茻間同意,而篆文作,不從月而從舟。以此例之,8本當作7。鼎有10字,從心從7,與篆文之511者同,即5之初字,可知87一字。卜辭1字從二從12(卜辭月字或作13或作12),其為118二字或恒字之省無疑。其作14者,《詩·小雅》「如月之恒」。毛傳「恒,弦也」。弦本弓上物,故字又從弓。然則115二字確為恒字。王恒之為殷先祖,惟見於《楚辭·天問》。《天問》自「簡狄在台嚳何宜」以下二十韻,皆述商事(前夏事後周事)。其問王亥以下數世事曰:「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幹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甯,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此十二韻以《大荒東經》及郭注所引《竹書》參證之,實紀王亥、王恒及上甲微三世之事,而《山海經》《竹書》之「有易」,《天問》作「有扈」,乃字之誤。蓋後人多見有扈,少見有易,又同是夏時事,故改易為扈。下文又云:「昏微遵跡,有狄不寧。」昏微即上甲微,有狄亦即有易也。

  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說文解字》辵部,逖之古文作逷。《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爾雅》郭注引作「逷矣西土之人」。《書·多士》「離逷爾土」,《詩·大雅》「用逷蠻方」,《魯頌》「狄彼東周」。《畢狄鐘》「畢狄不龔」,此逖、逷、狄三字,異文同義。《史記·殷本紀》之簡狄,《索隱》曰「舊本作易」,《漢書·古今人表》作簡逷。《白虎通·禮樂篇》「狄者,易也」,是古狄、易二字通,有狄即有易。上甲遵跡而有易不甯,是王亥弊于有易,非弊于有扈,故曰扈當為易字之誤也。

  狄、易二字不知孰正孰借,其國當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孫氏之 說)。蓋商之先,自冥治河,王亥遷殷(今本《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遷于殷,其時商侯即王亥也。《山海經》注所引真本《竹書》,亦稱王亥為殷王子。亥稱殷,不稱商,則今本《紀年》此條,古本想亦有之。殷在河北,非亳殷,見餘撰《三代地理小記》),已由商丘越大河而北,故遊牧于有易高爽之地,服牛之利,即發見於此。有易之人乃殺王亥,取服牛,所謂「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者也。其雲「有扈牧豎,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者,似記王亥被殺之事。其雲「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者,恒蓋該弟,與該同秉季德,複得該所失服牛也。所雲「昏微遵跡,有狄不寧」者,謂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跡,有易與之有殺父之讎,故為之不寧也。「繁鳥萃棘」以下,當亦記上甲事,書闕有間,不敢妄為之說,然非如王逸《章句》所說解居父及象事,固自顯然。

  要之,《天問》所說,當與《山海經》及《竹書紀年》同出一源,而《天問》就壁畫發問,所記尤詳,恒之一人,並為諸書所未載。卜辭之王恒與王亥,同以王稱,其時代自當相接。而《天問》之亥與恒,適與之相當,前後所陳,又皆商家故事,則中間十二韻自系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則王亥與上甲微之間,又當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記》所未載,《山經》《竹書》所不詳,而今於卜辭得之。《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說者,而今由卜辭通之,此治史學與文學者所當同聲稱快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