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傅斯年 >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 上頁 下頁
四、諸夷姓(1)


  諸夏所在既如上章所述,與之對峙之諸夷,乃並不如諸夏之簡單,所謂「夷」之一號,實包括若干族類,其中是否為一族之各宗,或是不同之族,今已不可詳考,然各夷姓有一相同之處,即皆在東方,淮濟下流一帶。現將古來為人稱為夷者各族,或其子孫列為東夷者,或其地望正所謂夷地者,分別疏解如下。

  (一)太皞之族

  太皞與太昊為一辭,古經籍多謂即是伏羲氏,或作包犧氏。關於太皞之記載見於早年經籍者如下:

  《左傳》僖二十一:「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成風為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修祀,紓禍也。』」杜云:「四國,伏羲之後。任,今任城縣,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須句在東平須昌縣西北。四國封近於濟,故世祀之。」按,杜釋有濟誤。有濟正如有夏有殷,乃是古國名,四國其後,或其同姓耳。又昭十七:「太皞氏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

  又同年:「陳,太皞之虛也。」

  《論語》:「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按,此足證顓臾本為魯之附國。

  《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按,《御覽》七百二十引《帝王世紀》與此大同,惟「作結繩」作「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與此異。

  《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故號曰庖犧氏。後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御覽》七十八引作《皇王世紀》。自此以下皆據宋翔鳳輯本。)

  又:「太皞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遂人之世,有大人之跡,出於雷澤之中,華胥履之,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主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皞。」(《禮記·月令正義》引)

  又:「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其末,有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強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御覽》七十八)

  又:「庖犧氏作八卦。神農重之為六十四卦。黃帝堯舜引而伸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文王廣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謂之周易。」

  《古史考》:「伏犧作瑟。」(《毛詩譜序正義》引)

  又:「庖犧作易,弘開大道。」(《書鈔·帝王部》引)

  綜合上列諸說,歸納之可得下之二事。

  一、太皞族姓之國部之分配,西至陳,東括魯,北臨濟水,大致當今河南東隅,山東西南部之平原,兼包蒙嶧山境,空桑在其中,雷澤在其域。古代共認太皞為東方之部族,乃分配於淮濟間之族姓。

  二、太皞繼燧人而有此土,在古代之禮樂系統上,頗有相當之供獻,在生活狀態上,頗能作一大進步。當是已進于較高文化之民族,其後世並不為人所賤:在周代雖居采衛,而為「小寡」,世人猶以為「明祀」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