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簡易哲學綱要 | 上頁 下頁
(二)倫理(3)


  意志團體,有家族、民族、會社、國家等。無論何人,既在這團體以內,就不能不感有一種之支配力,這就是風習的支配。風習的自然點,與他的無條件而行的點,不但在感情與意欲上,就是在直觀與思維上,也無在不可以看出精神團體的形式。他的可認性,存於不可見的權威之輿論,就是各個人意識上最初存在之全體意識。

  但是風氣的狀態,由歷史過程而分解。歷史過程最顯著的例,是個人解放的經驗。個人解放時代,一部分基於個人人格的意志對所受支配的當時風習壓迫之反抗力;一部分基於各個人分屬異基礎、異目的之種種意志團體,而風習互相矛盾。家族、會社、國家之要求不一致時,不得不取決於個人自己的判斷;因而個人脫離風習之自然的、半意識的支配,由這種過程而風習分歧為兩方面:一是內的方面,有人格道德;一是外的方面,有法律而形成一定之國家秩序。道德、法律與風習,互為消長。風習支配範圍較廣時,人格的道德,必貧弱;而法律也是粗雜的,表面的。法律漸精微,漸內面的,而支配較廣,個人的道德,對於法律,漸亦嫉視,而擁護自己的領域。最後道德與法律互相反對,而道德的人格之世界,與國家的法律秩序之世界,應如何界劃,遂為重大的問題。

  因各種意志團體所取的價值不一致,不能不有普遍的,必然的標準之要求。個人判斷,一部分或確有一種信仰,而一部分終不能不懷疑,遂渴望有決定價值之最後的規範。而這種規範,決非各意志團體,所不可不充的任務。例如各種社會的任務,都以幸福的、功利的根本特色,達日常生活種種之目的。而此等任務,在事實上又各有特色,是否能納入統一的形式,遂成問題。有人以此等團體之總目的,為在個人的安寧與完全的,然何以此等團體有對於個人的支配力?他們沒有法子說明他。又有人主張以人類最高的本分為任務的,又不能不以超越我們的信仰為根本,而陷於玄學的解釋。總之,意志團體的本質,必求諸任務之內在的性質。由風習而分派為道德與法律,是足備參考的一點。覺得一切意志團體,都是表示一種不明不定的心意。全體生活,尤是全體意欲,他的根柢上,就是一種無意識的形式。若把他變成有意識的,具體的,而取出生活秩序,以構成共通的操作,表現的制度,就成了文化。文化是人類以有意識的作為,造出環境之意義。當造出生活秩序的時候,在個人方面,又因他的人格及獨立性與風習反對的關係,而以自己所學的全體生活完成為有意識的、與具體的為目的。所以生活秩序的創造,文化體系的產出,固然是意志團體的職能,而同時也是各個人格的本分。

  歷史哲學歷史哲學所第一注意的,是個性的特色。人類勝於動物,文明人勝於野蠻人,就在這一點。在自然主義的意義,一切有機物,于物理的心理的特徵,常現出差別個性。例如此貓肥於彼貓,彼犬警於此犬,雖極小如蚊類,也各有極小的形態上之差別,殆沒有不具個性特徵的。然而這種特色,都出於自然的分化性,而決不是獨立自覺的個性。有自覺的個性的,止有人類,就是人格。人格也有階級。為種族繁殖而生的大多數人,僅有潛在的人格。我們固然以法律的道德的尊敬彼等,然彼等不過在由個性而推移於人格的初步。而介乎這種推移的,就是自覺。

  自覺與其他意識內容之間,並無分析的關係,恰如神經運動與意識之間,或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僅有綜合的關係一樣。這種綜合的關係于自己創造「自我」以前,並不存在,直至創造的「自我」產出而後現。「自我」在實體世界,是全新的。這種人格上不可名言的個性,就是自由。他的產生的根源性,不能用玄學的潛在力來解釋,因為用這種解釋,就是否認個人的自由。而在道德的責任感情與歷史的思維,又必然的有這種自由的要求,因為止有綜合的自由,是歷史上的新事實。

  這種意義的人格,在自覺的個人上,由批評自己而表現。人格且對於自己而占一種自由的地位;由論理的良心而定自己諸表像的價值;由道德的動機而定自己評價的價值。無論何時何地,在自己批評上,人格自分為批評的與被批評的兩面;就是以批評的明瞭之思慮的生活層,與被批評的不明了之感情生活層相對待。在明瞭思慮層,把握他獨立的本性。在人類歷史上,知識、道德、藝術的進步,都起于人格常新的動作。就是不憚犧牲,與從未公認的真理分離,而變革全體生活。就是使全體意識,脫不分明與無意識的素質而發達為明瞭的自由的形式,這是人類歷史的全意義。自然種族的人類,於最初最低的生活,本有與蜂蟻同一強度之社會性,在人類歷史上,人格的動作,所以形成且閘明共同生活內容的,卻在於反抗原始的社會性。人格個性的作用,注入恒久的變化於一般生活的全體,由這種客觀的過程而成立歷史。

  說歷史變化的,有集合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分別。集合觀以一切歷史,在於全體運動,以歷史的意義,不外乎全體生活的變化;而對於偉大的人格,看作普通個性。個人的歷史觀,注重于偉大人物的創造力,而於他所受全體的影響與協作,都不免忽視。這兩派都偏於一面,而不能理解諸人格與全體相互的關係。全體的風習,不是有偉大的人格,發起新思潮,全體意志就不能進步。偉大的主張,若不是全體生活上最有價值的內容,也不能成為歷史的事實。所以人格的偉大,是否定他個人的要素,而有超人格的性質。以超人格的價值,由自己發展而形成外界;這才是偉人的本質。這種價值,超然於實現者個人的條件,而且為超時間的,所以有永遠的妥當。可以說由全體與個人之歷史的關係,而借人格的活動,以生永遠的價值。時間的普遍,與人格的特殊,互相交涉;而為生活秩序之客觀的必然性。按照論理的法則與倫理的法則,永遠價值,由歷史生活之時間的戰而實現。所以在人格方面,不得不以樂於犧牲自己為最高之目的;而在全體方面,不得不以生活秩序漸近於理性秩序的完全為最後之結果。

  由這個視點觀察,人類歷史,就有全體統一的意義。這種意義,固然以生物學上有機的統一之思想作背景。然已往歷史上,惟見有各民族各國民的互相反對與戰爭,到今日而我們有人類統一的理想,實是歷史的產物。由人類概念,而進於人類理想,實為人類苦心努力的結果,比人格的統一,更為進步。人格的統一,本非自然所賦;由個人努力戰勝種種之衝動與欲念而創造。人類統一的理想,也是由諸民族文化漸進,而漸現於意識,這就是人類的自覺。

  歷史的運動,各國民對於統一的人類之理想,將與各個人對於民族與國家之關係等。以內的必然性,因歷史的過程,而建設生活秩序,以發現道德的世界秩序。生於表像的範圍,有學問;生於感情的範圍,有藝術;生於意志的範圍,有人倫;生於行為的範圍,有國家與社會之組織。這些一切文明形式,都是各國民在各時代,超越自己,而創造一種實現人道的系統的。所以人類的自成,就是歷史進步最後的意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