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簡易哲學綱要 | 上頁 下頁 |
(一)實在論(4) |
|
惟物論的動機,可別為二:一種是玄學的,以一切實在,都應存在於空間的。在素樸的思想,總以實在為即在空間佔有地位的意義。所以精神的活動與狀態,就是存在於我們的腦髓與神經系的。非物質的靈魂,也必在天上佔有地位;鬼有住所,可以招致,且可以照相。宗教上的設想,以為神的超空間的性質,與神的遍在空間,沒有矛盾。古代斯多亞派以實在與體魄為根本概念,常常互見。近代代表此派惟物論的是霍布士。彼以空間為實體之表像的形式,而哲學就是體魄論,自當包有人為的體魄,例如政府也是實在,因為佔有空間的緣故。 又一種是人性論的(Authropologisch),以精神為附屬於物質的。看我們精神狀態,隨男女、老少、健病與一切體魄的變遷,而隨時均受限制。這是有機體合的活動的作用,並沒有於肉體以外,再立「精神」的必要。這種思想,自十七世紀以來,因反射運動的觀察而確定。反射運動,不但為合的性的特徵,兼及于順應力及完成力。其始由笛卡兒一派,以反射運動說明動物的機械運動。後來拉美得裡應用於人類,因而有「人類機械論」。十九世紀法國的加伯尼與勃魯舍,德國的伏脫與摩爾沙脫,都是這一派。 十九世紀中段有福拔希結合以上兩種動機,而建立辯證論的惟物論。他把黑格耳所說「自然是精神自身上離異的」一語轉為「精神是自身上離異的」。十九世紀的惟物論的著作,都作此想。一部分可以步息納的「力與質」為代表,他部分可以都林的著作為代表,而斯托斯的《舊信仰與新信仰》是最稱精博的。 較為高等的惟物論者為斯托斯等。仿用黑格耳「自然超越自身」的語風,而以心意的實在為物質,或物質作用之特別的一種,古代為德謨克利泰,曾說精神是形體中最為精微的,由火的原子成立。法國惟物論者呵爾拜赫著《自然的體系》 (System de lanature),也以為普通人所說的精神動作,不過原子之微妙的、不可見的運動。現代阿斯凡德說意識如熱電等,也是能力的一種。但是我們既然覺得心的實在與物的實在有根本的區別,而說甲是乙的一種,猶如說梨是蘋果的一種,狗是貓的一種,殊不合理。若說心意狀態是物質的結果,或是由物質上特別精妙組織而產生,也覺得不可通。因為物的實在狀態是運動,心的實在狀態是意識,依然是異質的。就使一方面推到極微妙,一方面化到極單純,謀兩方面的接近,而兩方根本上的區別,還是沒有除去。無論怎樣微妙的運動,終還不是感覺。激刺與感覺的關係,志向與目的運動的關係,從經驗的研究上可以看出兩者有一種因果的關係。我們慎重的態度,不敢就說是因果關係,而僅僅說是不變的關係。然而我們無論在何種機會總不能說意識狀態就是身體的運動狀態。我們不能說兩者是同性,至多說到他們有因果的共屬關係。而此等一定的共屬關係,也不過是經驗的事實,而不是論理的分析之結果。在視覺神經的刺激狀態,無論怎麼樣的取得物理學化學的定義,但他的伴以一定色彩感覺的理由,惟物論上還沒有能證明的。 惟物論上既不能維持他們的意識與物質狀態同一視之主張,於是轉到反對方面的惟心論。最簡單的是勃克萊的見解,說是物質界的存在,不外乎知覺。後來洛克所說的「物自體」,在勃氏號為「性質之不可知的實在之保持者」,例如櫻桃,不外乎他的各種性質之總和。這等性質,就是意識的實體,就是精神之狀態與活動。這種精神,不論是無限的屬神的,或是有限的,為我們所經驗而得的,同是惟一的實在。別種惟心論,除神學的教義以外,可指數的,還有來勃尼茲之單元論,費息脫之先驗哲學的惟心論,黑格耳之辯證的玄學的惟心論,這些學說的區別,是對於根本的精神之實體,或說是各個的心的存在,或說是意識一般,或說是普遍的自我,或說是世界精神等等。又有以意志為真的實在,而以物質界為他的現象者,是叔本華等主意論的玄學。 這些惟心論的根本動機,是從奧古斯丁、笛卡兒起的。他們以為在我們的知識上,一切外界的材料,都是不確不定的;而我們精神的存在,自己的存在,是絕對不可疑而可信的。由這派演出的,無論是主知,是主意,都是以心意的實在之直接經驗為本原的,而在玄學的理論上,就認為真的實在。 然而這種惟心論,也有與惟物論相等的難點。就是精神怎麼樣能轉到完全不同的物質界觀念?勃克萊說這種觀念,是無限的神所給與有限的人類之精神的。然純粹精神的神,何從得所謂物質之原型的觀念?來勃尼茲說是單元之最低度的意識狀態,就是物質的狀態。這也與惟物論者以感覺為物質最微妙等運動,同一不合論理。費息脫說感覺的內容,是「我」之無原因的自由所限定的。這也不過從空漠的「非我」來替代物質。黑格耳以精神自身他在而為自然,也與勃氏等見解同一空漠。 惟物、惟心兩方面,均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希望,而二元論又不是科學的與哲學的思維所許,於是有建設「第三界」的思想。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以實在的全體在事實上有兩屬性。近世哲學或以無意識的概念當第三界,如哈脫曼的無意識哲學,就是渡到無意識的一元論的。 現代的一元論,以物質與意識之二屬性,不是靜的並列,而存于動的生成之過程。各個現象的生成,二屬性必同時伴起,惟以一系列為主而他系列為副。而近日最通行之一元論,乃以物質為根本實在,而以意識為依屬他的現象。這不過是假裝的惟物論。而於是實在論,遂不得不移入生成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