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蔡孑民先生傳略 | 上頁 下頁 |
大學校長時代 |
|
五年秋,孑民在法,得教育部電,促返國,任北京大學校長。遂於冬間回國。六年一月,始任事於北京大學。其時北京大學學生,頗為社會所菲薄。孑民推求其故,以為由學生之入大學,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故對於教員之專任者,不甚歡迎。其稍稍認真者,且反對之。獨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雖時時請假,年年發舊講義,而學生特別歡迎之,以為有此師生關係,可為畢業後奧援也。故於講堂上領受講義,及當學期、學年考試時,要求題目範圍特別預備外,對於學理,毫無興會。而講堂以外,又無高尚之娛樂與學生自動之組織。故學生不得不于學校以外,競為不正當之消遣。此人格所由墮落也。乃于第一日對學生演說時,即揭破「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云云。於是推廣進德會,以挽奔競及遊蕩之習。並延積學之教授,提倡研究學問之興會。助成體育會、音樂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等,以供正當之消遣。助成消費公社、學生銀行、校役夜班、平民講演團等,及《新潮》等雜誌,以發揚學生自動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務社會之習慣。從前大學預科,自為組織,不求與本科第一年相銜接。於是第一步,解散獨立組織,使分隸各科。第二步,改為預科二年,本科四年,合六年課程,通盤計畫,不使複重。 理科之門類既未全,設備亦甚單簡,教室、實驗室又無可擴張。而工科所設之門,與北洋大學全同。同為國立大學,京、津相去又近,無取重設。於是商之教育部及北洋大學,以工科歸併北洋,而以北洋之法科歸併北京。得以所省工科之地位及經費,供擴張理科之用。 舊有商科,毫無設備,而講授普通商業學。於是第一步,併入法科,為商業學門。第二步,則並商業門亦截止,而議由教育部別設完備之商科大學。 孑民之意,以為大學實止須文理科,以其專研學理也。而其他醫、工、農、法諸科,皆為應用起見,皆偏於術,可仿德國理、工、農、商高等學校之制,而謂之高等學校。其年限及畢業生資格,皆可與大學齊等。惟社會上,已有大學醫科、大學工科之習慣,改之則必啟爭端。故提議文理科為本科大學。以醫、工、農、法、商為分科大學。所謂分科者,以其可獨立而為醫科大學、工科大學等,非如文理科必須並設也(比較元年之見解,又進一層)。又現行之專門學校四年制,於適當時期截止。因日本並設各科大學與專門兩種,流弊已見,我國不必蹈其覆轍也。在校務討論會通過,教育部則承認此制,而不用本科、分科之名。 孑民又發見文理分科之流弊,即文科之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則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乃文科學生,因與理科隔絕之故,直視自然科學為無用,遂不免流於空疏。理科各學,均與哲學有關,自然哲學,尤為自然科學之歸宿,乃理科學生,以與文科隔絕之故,遂視哲學為無用,而陷於機械的世界觀。又有幾種哲學,竟不能以文理分者,如地理學,包有地質、社會等學理。人類學,包有生物、心理、社會等學理。心理學,素隸於哲學,而應用物理、生理的儀器及方法。進化學,為現代哲學之中樞,而以地質學、生物學為根底。彼此交錯之處甚多。故提議溝通文理,合為一科。經專門以上學校會議、及教育調查會之贊成,由北京大學試辦。 又發現年級制之流弊,使銳進者無可見長。而留級者每因數種課程之不及格,須全部複習,興味毫無,遂有在教室中瞌睡、偷閱他書及時時曠課之弊。而其弊又傳染于同學。適教員中有自美國回者,力言美國學校單位制之善。遂提議改年級制為單位制,亦經專門以上學校會議通過,由北京大學試辦。 右皆孑民長北京大學博采眾議勵行革新之犖犖大端也。 國史館停辦後,仿各國例,附入北京大學史學門。孑民所規畫者,分設徵集、纂輯兩股。纂輯股又分通史、民國史兩類。通史先從長編及辭典入手。長編又分政治史及文明史兩部。政治史,先編記事本末及書志,以時代為次,分期任編,凡各書有異同者,悉依原文採錄之,如馬驌繹史之例。俟長編竣事,乃付專門史學家,以一手修之為通史,而長編則亦將印行以備考也。文明史長編,分科學、哲學、文學、美術、宗教等部,分部任編,亦將俟編竣,而由文明史家一手編定之。辭典,分地名、人名、官名、器物、方言等,先正史,次雜史,以次及於各書,分書輯錄,一見,再見,見第幾卷第幾葉,皆記之。每一書輯錄競,則先整理之為本書檢目。俟各書輯錄俱竣,乃編為辭典雲。兩年以來,所徵集之材料及纂輯之稿,已粲然可觀矣。 孑民以大學為囊括大典包羅眾家之學府,無論何種學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並包,聽其自由發展,曾於《北京大學月刊》之發刊詞中詳言之。然中國素無思想自由之習慣,每好以己派壓制他派,執持成見,加釀嘲辭,遂有林琴南君詰問之函,孑民據理答之。其往復之函,具見各報,國人自有公評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