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蔡孑民先生傳略 | 上頁 下頁 |
教育總長時代 |
|
辛亥武昌起義,孑民受柏林同學之招,赴柏林助為鼓吹。未幾,回國,于同盟、光復兩會間,頗盡調停之力。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總長。是時,陸費伯鴻君方主任商務印書館之《教育雜誌》,曾語孑民,謂「近時教育界,或提倡軍國民主義,或提倡實利主義,此兩者實不可偏廢」。然孑民意以為未足,故宣佈《蔡孑民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謂:「教育界所提倡之軍國民主義及實利主義,因為救時之必要,而不可不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欲養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種哲學上之世界觀與人生觀,而涵養此等觀念,不可不注重美育。」美育者,孑民在德國受有極深之印象,而願出全力以提倡之者也。 孑民所謂公民道德,以法國革命時代所揭著之自由、平等、友愛為綱,而以古義證明之,謂:「自由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蓋謂之義。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古者蓋謂之恕。友愛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也。古者蓋謂之仁。」 孫中山既辭總統職,欲派員迎袁項成(城)來南京就職,其資格須同盟會會員而又現任閣員者,以孑民為合格,故派之。此行人人知必不能達目的,然南京政府必須有此一舉,遂往迎。及北京兵變,知袁氏決無南來之望,乃承認其在北京就總統職。孑民有宣言,見當時北京各報。 唐少川君在北京擬南北混合內閣名單,仍以教育總長屬孑民,而孑民力持不可,薦範靜生君自代,已定矣。范君時適在南京,聞訊,即行,並言決不承認。而外間不知因由者,且謂中山怪孑民不能迎袁來南,故褫其職。於是唐君仍商於孑民,孑民不能不承認矣。混合內閣中,總理已入同盟會,其他閣員,則自司法、教育、農林、工商四部外,皆非同盟會員也。同盟會員主用內閣制,以為事事皆當取決於國務院;而非同盟會員,主用總統制,以為事事須承旨于總統。於是最當沖之財政、軍政大問題,皆直接由總統府處理,並不報告於國務會議。孑民憤然,謂不能任此伴食之閣員,乃邀王亮疇、宋遯初、王儒堂三君密議,謂宜辭職,盡由彼等組織一純粹非同盟會之內閣,均贊成,乃以四人之公意告唐少川君,唐亦贊成。其後,唐君辭職,孑民等雖備受挽留,決不反顧。人或疑其何以固執若此,不知彼等已早有成約,且孑民為倡議人,決無唐去而獨留之理也。孑民有宣言一篇,當時各報均載之。 孑民在教育總長任,于普遍教育司、專門教育司外,特設社會教育司,以為必有極廣之社會教育,而後無人無時不可以受教育,乃可謂教育普及。又改大學之八科為七科,以經科併入文科,謂《易》、《論語》、《孟子》等已入哲學門,《詩》、《爾雅》已入文學門,《尚書》、《三禮》、《大戴記》、《春秋三傳》已入史學門,無庸別為一科。又以大學為研究學理之機關,宜特別注重文、理兩科,設法、商等科而不設文科者,不得為大學;設醫、工、農等科而不設理科者,亦不得為大學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