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蔡元培文集三 | 上頁 下頁 |
美學的進化 |
|
我已經講過美術的進化了,但我們不是稍稍懂得一點美學,決不能知道美術的底蘊,我所以想講講美學。今日先講美學的進化。 我們知道,不論那種學問,都是先有術後有學,先有零星片段的學理,後有條理整齊的科學。例如上古既有烹飪,便是化學的起點。後來有藥方,有煉丹法,化學的事實與理論,也陸續的發佈了。直到十八世紀,始成立科學。美學的萌芽,也是很早。中國的《樂記》《考工記·梓人篇》等,已經有極精的理論。後來如《文心雕龍》,各種詩話,各種評論書畫古董的書,都是與美學有關。但沒有人能綜合各方面的理論,有統系的組織起來,所以至今還沒有建設美學。 在歐洲古代,也是這樣。希臘的大哲學家,如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都有關於美學的名言。柏氏所言,多關於美的性質;亞氏更進而詳論各種美術的性質。柏氏於美術上提出「模仿自然」的一條例,後來贊成他的很多。到近來覺得最高的美術,尚須修正自然,不能專說模仿了。亞氏對於美術,提出「複雜而統一」一條例,至今尚顛撲不破。譬如我在這個黑板上畫一個圓圈,是統一的,但不覺得美,因為太簡單。又譬如我左邊畫幾個人,右邊畫個動物,中間畫些山水、房屋、花木等類,是複雜的;但也不覺得美,因為彼此不相連貫,沒有統系,就是不統一。所以既要複雜,又要統一,確是美術的公例。 羅馬時代的文學家、雄辯家、建築家,關於他的專門技術,間有著作。到文藝中興時代,文喜(Leonardo da Vinee)、埃爾倍西(Leone Battiota Alberti)、佘尼尼(Cemimo Cennine)等美術家,尤注意於建築與圖畫的理論。那時候科學還不很發達,不能大有成就。十七世紀,法國的詩人,有點新的見解。其中如波埃羅(Borlean Despeaux)於所著《詩法》中提出「美不外乎真」的主義,很震動一時。用學理來分析美的緣素,為美學先驅的,要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經驗派心理學家。他們知道美的賞鑒,是屬感情與想像力的。美的判斷,不專是認識的。而且美的感情,也與別種感情有不同的點。如呵末(Hume)說美的快感是超脫的,與道德的實用的感情不同。又如褒爾克(Burke)研究美感的種類,說美,是一見就生快感的,這是與人類合群的衝動有關。高,初見便覺不快,仿佛是危險的,這是與人類自存的衝動有關。但後來仍有快感,因知道這是我們觀察中的假像。都是美學家最注意的問題。 以上所舉的哲學家,雖然有美學的理論,但都附屬在哲學的或美術的著作中。不但沒有專門美學的書,還沒有美學的專名,與中國一樣。直到一七五○年,德國鮑格登(Alexander Baumgarten)著《愛斯推替克》(Aesthetica)一書,專論美感。「愛斯推替克」一字,在希臘文本是感覺的意義,經鮑氏著書後,就成美學專名;各國的學者都沿用了。這是美學上第一新紀元。 鮑氏以後,於美學上有重要關係的,是康德(Kant)的著作。康德的哲學,是批評論。他著《純粹理性批評》,評定人類和知識的性質。又著《實踐理性批評》,評定人類意志的性質。前的說現象界的必然性,後的說本體界的自由性。這兩種性質怎麼能調和呢?依康德見解,人類的感情是有普遍的自由性,有結合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的作用。由快不快的感情起美不美的判斷,所以他又著《判斷力批評》一書。書中分究竟論、美論二部。美論上說明美的快感是超脫的,與呵末同。他說官能上適與不適,實用上良與不良,道德上善與不善,都是用一個目的作標準。美感是沒有目的,不過主觀上認為有合目的性,所以超脫。因為超脫,與個人的利害沒有關係,所以普遍。他分析美與高的性質,也比褒爾克進一步。他說高有大與強二種,起初感為不快,因自感小弱的緣故。後來漸漸消去小弱的見,自覺與至大至強為一體,自然轉為快感了。他的重要的主張,就是無論美與高,完全屬主觀,完全由主觀上想像力與認識力的調和,與經驗上的客觀無涉。所以必然而且普遍,與數學一樣。自康德此書出後,美學遂於哲學中占重要地位;哲學的美學由此成立。 紹述康德的理論,又加以發展的,是文學家希洛(Schiller)。他所主張的有三點:(1)美是假像,不是實物,與遊戲的衝動一致。(2)美是全在形式的。(3)美是複雜而又統一的,就是沒有目的而有合目的性的形式。 以後盛行的,是理想派哲學家的美學。其中最著名的,如隋林(Schelling)的哲學,謂自然與精神,同出於絕對的本體。本體是平等的,無限的;但我們所生活的現象世界是差別的,有限的。要在現象世界中體認絕對世界,惟有觀照。知的觀照,屬哲學;美的觀照,屬藝術。哲學用真理導人,但被導的終居少數;藝術可以使人人都觀照絕對。隋氏的哲學,是抽象一元論。所以他獨尊抽象,說具象美不過是抽象美的映象。 後來黑格爾(Hegel)不滿意于隋林的抽象觀念論,所以設具象觀念論。他說美是在感覺上表現的理想。理想從知性方面抽象的認識,是真;若從感覺方面具象的表現,是美。表現的作用愈自由,美的程度愈高。最幼稚的是符號主義,如古代埃及、敘利亞、印度等藝術,是精神受自然壓制,心能用一種符號表示不明了的理想。進一步是古典主義,如希臘人對於自然,能維持精神的獨立;他們的藝術,是自然與精神的調和。又進一步,是浪漫主義,如中世紀基督教的美術,是完全用精神支配自然。 與黑氏同時有叔本華(Schopenhauer),他是說世界的本體,是盲目的意志。人類在現象世界,因有欲求,所以常感苦痛。要去此苦痛,惟有回向盲目的本體。回向的作用,就是賞鑒藝術。叔氏分藝術為四等:第一是高的,第二是美的,第三是美而有刺激性的,第四是醜的。 理想派的美學,多注重內容;於是有紹述康德偏重形式的一派。創于海伯脫(Herbart),大成于齊末曼(Kimmermann)。齊氏所定的三例:(1)簡單的對象,不能起美學的快感與不快感。(2)複合的對象,有美學的快感與不快感。但從形式上起來。(3)形式以外的部分(如材料等)全無關係。 由形式論轉為感情論的是克爾門(Kirchmann),他說美是一種想體,就是實體的形象;但這實體必要有感興的,且取他形象時,必要經理想化,可以起人純粹的感興。 把哲學的美學集大成的,是哈脫門(Hartmann)的美的哲學。哈氏說理想的自身,並不就是美;理想的內容表現為感覺上的假像,才是美。這個假像,是完全具象的。若理想的內容,不能完全表現為假像,就減少了美的程度。愈是具象的,就愈美。所以哈氏分美為七等,由抽象進於具象:第一是官能快感,第二是量美,第三是力美,第四是工藝品,第五是生物,第六是族性,第七是個性。 從鮑格登到哈脫門,都是哲學的美學,都是用演繹法的。哈氏的《美的哲學》,在一八八七年出版。前十七年即一八七一年,費希耐(Gustav Theodor Fechner)發佈一本小書,叫作《實驗美學》(Zurexperimentalen Aesthetik),及一八七六年又發佈一書,叫作《美學的預科》(Vorschule der Aesthetik),他是主張用歸納法治美學,建設科學的美學,這是美學上第二新紀元。費氏的歸納法,用三種方法,考驗量美: (1)選擇法:用各種不同的長方形,令人選取最美觀的。 (2)裝置法:用硬紙兩條,令人排成十字架,看他橫條置在縱條那一點。 (3)用具觀察法:把普通人日常應用品物,如信箋、信封、糖匣、煙盒、畫幅等,並如建築上門、窗等,都量度他縱橫兩面長度的比例,求得最大多數的比例是什麼樣。 前兩法的結果,是大多數人所選擇或裝置的,都與崔新(Adolf Zeising)所發見的截金法相合,就是三與五、五與八、八與十三等比例。但是第三種的結果費氏卻沒有報告。 費氏以後,從事實驗的,如惠鐵梅(Witmer)、射加爾(Segal)等用量美;伯開(Baker)、馬育(Major)等用色彩;摩曼(Meumann)、愛鐵林該(Ettlinger)等用聲音;孟登堡(Munstenberg)、沛斯(Piorce)等用各種簡單線的排列法,都有良好的結果,但都是偏於一方面的。又最新的美學家,如康德派的科恩(Cohn),黑格爾派的維綏(Vischer),注重感情移入主義的栗丕斯(Th.Lipps)、富開爾(Volkelt),英國證明遊戲衝動說的斯賓塞爾(Spencer),法國反對超脫主義的紀約(Guyau)等,所著美學,也多採用科學方法,但是立足點仍在哲學。所以科學的美學,至今還沒完全成立。摩曼於一九○八年發佈《現代美學緒論》,又於一九一四年發佈《美學的系統》,雖然都是小冊,但對於美學上很有重要的貢獻。他說建設科學的美學,要分四方面研究:(1)藝術家的動機,(2)賞鑒家的心理,(3)美術的科學,(4)美的文化。若照此計劃進行,科學的美學當然可以成立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