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中國倫理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三期 第四章 周濂溪


  小傳

  周濂溪,名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景祐三年,始官洪州分寧縣主簿,曆官至知南康郡,因家於廬山蓮花峰下,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熙寧六年卒,年五十七。黃庭堅評其人品,如光風霽月。晚年,閒居樂道,不除窗前之草,曰:與自家生意一般。二程師事之,濂溪常使尋孔顏之樂何在。所著有《太極圖》、《太極圖說》、《通書》等。

  太極論

  濂溪之言倫理也,本於性論,而實與其宇宙論合,故述濂溪之學,自太極論始。其言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合萬物,萬物生之而變化無窮。人得其秀而最靈,生而發神知,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主靜而立其極。『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其至矣乎。」其大旨以人類之起源,不外乎太極,而聖人則以人而合德於太極者也。

  性與誠

  濂溪以性為誠,本於中庸。惟其所謂誠,專自靜止一方面考察之。故曰:「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原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既立矣,純粹至善。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者誠之通,利貞者誠之複,大哉易!其性命之源乎?」又曰:「誠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者也。五常百行,非誠則為邪暗塞。故誠則無事,至易而行難。」由是觀之,性之本質為誠,超越善惡,與太極同體者也。

  善惡

  然則善惡何由起耶?曰:起於幾。故曰:「誠無為,幾善惡,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而安之之謂聖,執之之謂賢,發微而不可見,充周而不可窮之謂神。」

  幾與神

  濂溪以行為最初極微之動機為幾,而以誠、幾之間自然中節之作用為神。故曰:「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動者神也,動而未形於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謂之聖人。」

  仁義中正

  惟聖故神,苟非聖人,則不可不注意於動機,而一以聖人之道為准。故曰:「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邪者動之辱也,故君子慎動。」又曰:「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守之則貴,行之則利。廓之而配乎天地,豈不易簡哉?豈為難知哉?不守不行不廓而已。」

  修為之法

  吾人所以慎動而循仁義中正之道者,當如何耶?濂溪立積極之法,曰思,曰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幾動於此,而誠動於彼,思而無不通者,聖人也。非思不能通微,非睿不能無不通。故思者,聖功之本,吉凶之幾也。」又立消極之法,曰無欲。曰:「無欲則靜虛而動直,靜靈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哉!」

  結論

  濂溪由宇宙論而演繹以為倫理說,與康節同。惟康節說之以數,而濂溪則說之以理。說以數者,非動其基礎,不能加以補正。說以理者,得截其一、二部分而更變之。是以康節之學,後人以象數派外視之;而濂溪之學,遂孳生思想界種種問題也。濂溪之倫理說,大端本諸中庸,以幾為善惡所由分,是其創見。而以人物之別,為在得氣之精粗,則後儒所祖述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