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中國倫理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一期 第四章 子思


  小傳

  自孔子沒後,儒分為八。而其最大者,為曾子、子夏兩派。曾子尊德性,其後有子思及孟子;子夏治文學,其後有荀子。子思,名伋,孔子之孫也,學于曾子。嘗遊歷諸國,困于宋。作《中庸》。晚年,為魯繆公之師。

  中庸

  《漢書》稱子思二十三篇,而傳於世者惟《中庸》。中庸者,即唐虞以來執中之主義。庸者,用也,蓋兼其作用而言之。其語亦本於孔子,所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者也。《中庸》一篇,大抵本孔子實行道德之訓,而以哲理疏解之,以求道德之起源。蓋儒家言,至是而漸趨於研究學理之傾向矣。

  率性

  子思以道德為原於性,曰:「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言人類之性,本於天命,具有道德之法則。循性而行之,是為道德。是已有性善說之傾向,為孟子所自出也。率性之效,是謂中庸。而實行中庸之道,甚非易易,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子思本孔子之訓,而以忠恕為致力之法,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曰:「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此其以學理示中庸之範疇者也。

  誠

  子思以率性為道,而以誠為性之實體。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又以誠為宇宙之主動力,故曰:「誠者,自成也;道者,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是子思之所謂誠,即孔子之所謂仁。惟欲並仁之作用而著之,故名之以誠。又擴充其義,以為宇宙問題之解釋,至誠則能盡性,合內外之道,調和物我,而達於天人契合之聖境,歷劫不滅,而與天地參,雖渺然一人,而得有宇宙之價值也。於是宇宙間因果相循之跡,可以預計。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言誠者,含有神秘之智力也。然此惟生知之聖人能之,而非人人所可及也。然則人之求達于至誠也,將奈何?子思勉之以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弗能弗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言以學問之力,認識何者為誠,而又以確固之步趨幾及之,固非以無意識之任性而行為率性矣。

  結論

  子思以誠為宇宙之本,而人性亦不外乎此。又極論由明而誠之道,蓋擴張往昔之思想,而為宇宙論,且有秩然之統系矣。惟於善惡之何以差別,及惡之起源,未遑研究。斯則有待於後賢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