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潭秋 > 陳潭秋文集 | 上頁 下頁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紀念會上的報告提綱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紀念會上的報告提綱(1)

  (一九三六年七月)

  今天是我們中國共產黨員最快樂的一天。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領導下[1],在偉大的斯大林同志領導下,在十五年來的艱苦奮鬥中,已經得到了這樣的光榮地位,它已經是共產國際除聯共(布)外最優秀的支部。我們今天在這裡慶祝我黨光榮的十五周年紀念,這是值得我們非常榮幸的。

  代表團因為我是參加過党的成立大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黨員,要我作關於党十五周年紀念的報告。這使我非常慚愧!我雖然是一個老的黨員,在党中受過十五年的教育,可是我自己的進步和發展是非常微弱的。這十五年來我雖然沒有脫離過黨的工作(除在監獄時期)[2],可是在工作中犯過不少的錯誤。自然我也不是完全沒有進步的,我始終是在跟著黨前進,我的錯誤,一經黨指出後即能改正。不然的話,黨早已不允許我站在布爾什維克的戰線上了。今天也就沒有資格出席這樣光榮的紀念會來作報告了。

  同志們!十五年不是很短的期間,黨在這十五年中領導中國革命所做出的成績是非常之多的。如果要作黨史的詳細的敘述,不但是時間上不可能,而且超出我今天的能力範圍。關於黨的歷史的概略,已有王明同志所寫的《十三年來的中國共產黨》、《七年來的中國共產黨》,米夫同志最近寫的《奮鬥的十五年》[3],以及康生同志最近寫的《十五年來的中國共產黨》的文章及其他的一些參考材料。同志們看了這些小冊子和文章,可以瞭解我們黨的奮鬥的歷史的大概。我今天要向同志們講的,只是關於黨在每一個時期的革命政策和黨內兩條戰線鬥爭的問題。但這一問題不是簡單的個別問題,而是党之所以能夠成為全中國人民的領袖和党之所以能夠布爾什維克化的主要關鍵。因為黨的基本任務,需要有正確的革命政策逐步的去實現,而兩條戰線的鬥爭,則是正確執行革命政策的保證。關於這一點,在我黨十五年來的奮鬥歷史中,得到了完全的證明。

  (一)現在我首先要講到黨的產生及在初期的鬥爭情形

  黨的產生的條件:

  1.歐戰中中國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的機會,因此發展和壯大了中國無產階級——黨的基礎。

  2.五四反帝國主義運動——民族壓迫。

  3.封建軍閥政治的日漸腐化——不斷的軍閥戰爭——社會壓迫。

  4.十月革命的影響。

  黨的組成:

  黨的組織的胚胎——共產主義小組——宣傳教育馬克思主義——一九二零年。

  滬、京、粵、湘、鄂、濟、日、法。

  黨的第一次大會——一九二一年七、八月於上海。

  黨的鬥爭與工作:

  第一次大會前後的鬥爭——統一黨的思想,確定黨的基本任務,奠定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基礎,反公開合法馬克思主義[4]、無政府主義[5]、基爾特社會主義[6]。

  党的工作——職工運動——鐵路,海員,礦山,紗廠;二七,香港,唐山,安源,上海,青島,武漢,粵漢,京奉。

  ——學生運動。

  黨在初期的成績。

  1.奠定了布爾什維克的黨的基礎;

  2.創造和領導了全國職運;

  3.進步思想的中心領導。

  (二)反帝統一戰線的政策

  1.黨的二次大會正式加入共產國際為其支部,國際提出列寧的反帝統一戰線的政策。

  當時政治形勢——帝、國。

  2.三次大會正式決定加入國民黨。

  3.三、四次大會前後關於反帝統一戰線的兩條戰線鬥爭。

  4.革命運動的發展。

  群眾組織的蓬勃

  工人鬥爭的高潮

  大革命的爆發

  北伐的勝利

  黨的發展——由幾百人發展到數萬人——群眾的政黨——党的威信的提高。

  5.革命緊急關頭的機會主義——違背列寧關於聯合戰線的指示。

  6.五次大會與八七會議反機會主義的鬥爭。

  (三)革命暫時失敗後的政策——恢復和整理組織,收集力量保存力量,武裝暴動變為宣傳口號,準備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

  1.八七會議後的盲動主義的領導——暴動失敗後還繼續組織暴動,濫用革命力量。

  2.六次大會的兩條戰線鬥爭及其教訓——決定正確政治路線,指出革命發展不平衡,爭取一省幾省首先勝利的道路。

  3.革命新高漲前的立三路線——違背六次大會所決定的路線。

  4.三中、四中全會反立三路線鬥爭的教訓——四中全會決定的蘇維埃運動的政策。

  (四)革命新高漲中蘇維埃運動的政策——三位一體的任務:紅軍、蘇維埃、工人鬥爭與反帝鬥爭

  1.蘇維埃運動的迅速發展。

  2.九一八後統一戰線執行的不充分——關門主義的錯誤。

  (五)目前民族嚴重危機中的新政策——全民反日統一戰線

  1.新政策取得各階層廣大民眾的同情。

  2.統一戰線雖尚未具體實現,然而党的威信更大大提高。

  3.正確執行新政策,將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保證。我們應當用盡一切的努力求得新政策的實現。新政策雖好,如果不求其實現,還是等於白說。

  同志們!

  我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人民的領袖,之所以能夠布爾什維克化,我以為是黨在每一個革命時期能夠努力靈活的執行正確的革命政策;這些政策都是共產國際給予我黨的布爾什維克的指示。雖然有時領導機關違背了這種政策,而斯大林所領導的共產國際及我們一些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同志能夠及時地用兩條戰線鬥爭的武器來克服下去,使黨始終在布爾什維克道路上前進。我們今天在這裡慶祝党的光榮的十五周年紀念的時候,應當熱烈的感謝斯大林同志及其所領導的共產國際,感謝堅決執行布爾什維克革命政策的中央,感謝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等為執行革命政策而奮鬥的偉績。

  我黨在十五年的艱苦鬥爭中,確實得到了上述這些偉大的勝利。可是我們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聯共(布)在十五周紀念的時候,已經取得了全國政權,而我們已經得到的勝利在中國革命的全部事業上還只是局部的初步的勝利。因為我黨不僅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而且是全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領袖。党的勝利與全民族全國人民的勝利是分不開的。現在中國正處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日寇正在積極的進行吞沒全中國,民族的命運懸于一發,全國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現在擺在我黨面前的任務,是更艱難更巨大和更加緊迫了,需要我們用最大的努力,百倍的艱苦奮鬥,才能完成的。我們在這裡應當更加緊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更深刻地研究黨的鬥爭歷史和目前新政策,準備著調送回國去作實際的戰鬥。

  【注】

  [1]一九二二年七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既然是代表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所以第二次全國大會決議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中國共產黨為國際共產黨之中國支部。」共產國際代表大會及其執行委員會的一切決議,所有加入共產國際的黨都必須執行。

  [2]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初,陳潭秋與王鶴壽一道去哈爾濱,參加北滿特委擴大會議。七日,在北滿特委書記孟用潛住處開會時被捕。受盡種種酷刑,仍堅貞不屈。敵人無可奈何,只得以「非法集會」為由,判處四年徒刑。先後被關押在哈爾濱中東路護路司令部道外監獄和南岡警察處監獄。陳潭秋領導獄中同志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一九三二年初,黨組織利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形勢動盪之際,設法營救陳潭秋等同志出獄。是年七月,陳潭秋回到上海,任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

  [3]米夫:全名譯為巴維爾·亞歷山大羅維奇·米夫,一九〇一年八月出生於俄國赫爾松省大阿列克謝耶卡村。一九一八年參加蘇俄紅軍,一九二〇年末進入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學習。一九二五年,任中山大學副校長。一九二八年三月,任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兼中山大學校長。一九二七年二月受聯共(布)中央派遣,率領一個宣傳家代表團在王明陪同下來到中國,在上海、廣州、武漢等地進行過訪問,出席過中共五大。同年八月,返回蘇聯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革命問題的文章。一九二八年六、七月間,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米夫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會議。在他任中山大學校長期間培植了王明宗派。一九三一年一月,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扶植王明上臺問題上起了極其惡劣的作用。一九三一年八月米夫回蘇聯。一九三六年五月至十二月,任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校長。同年發表了《英勇奮鬥的十五年》的文章,用他個人的觀點評價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一九三八年逝世,終年三十七歲。

  [4]合法馬克思主義:亦稱「司徒盧威主義」。十九世紀末產生於俄國。因其代表人物司徒盧威等常在合法的(即沙皇批准的)報刊上宣傳自己的觀點而得名。它企圖利用反對民粹派的鬥爭使工人運動服從於資產階級利益。它剽竊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詞句並加以歪曲,來讚揚資本主義制度,宣傳資本主義的「進步性」,掩蓋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勞動群眾貧困破產的事實,抹殺階級矛盾,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5]無政府主義:源出法文anarchisme,一譯「安那其主義」。否定一切國家權力、一切政治組織、主張個人絕對自由的小資產階級思潮。十九世紀上半葉出現於歐洲。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蒲魯東、俄國巴枯甯和克魯泡特金等。宣稱一切權力是「屠殺人類智慧與心靈」的罪惡,鼓吹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權力和權威。認為國家是產生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在二十四小時內廢除任何形式的國家,建立所謂「你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喜歡怎麼想,就怎麼想」的「無命令、無權利、無服從、無制裁、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社會。這種思潮,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前,直接破壞工人運動和暴力革命,起著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作用;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是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反動。二十世紀初期,無政府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並有較大的影響。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劉師複、江亢虎、黃淩霜、區聲白等。五四時期,無政府主義在中國一度氾濫,遭到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回擊。

  [6]基爾特社會主義:源出英文guild的音譯,意即行會。一譯「行會社會主義」。二十世紀初在英國工人運動中出現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否認國家的階級性,在工人中散佈不通過階級鬥爭可以擺脫剝削的幻想。主張「和平地」用基爾特社會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其代表人物有潘蒂、霍爾遜、柯爾等。一九二〇年初期,英國學者羅素來到中國,極力宣傳這種思潮,得到研究系張東蓀等的喝彩,在《時事新報》上大肆渲染,遭到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

  (1)這是陳潭秋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在莫斯科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會上的報告提綱。原稿未署名,手稿存於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文件中。標題及年月是由編者所加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