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和森 > 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提綱) | 上頁 下頁


  第三,一九二二年九月[4]西湖會議。會議討論加入國民黨的問題。

  ①在此次會議以前曾討論過此問題,一九二二年C.P.第二次全國大會時,國際代表主張馬上加入國民黨,而有一部分不贊成加入,有一部分在理論上贊成,但關於具體方法,會議的結果要中央解決之,所以我們決定用C.P.中央執行委員會寫信致國民黨,請求聯席會議,但中國政治問題而實際上做不到,因為孫中山不承認有C.P.的黨,故因此未作。

  ②C.P.第二次大會議決了政治的綱領,內容是對於時局的宣言,號召各階級與國民黨合作,這是黨未開西湖會議以前的兩件事,這時候黨員和團員對加入國民黨非常不滿意,但在另一方面又看不清革命的道路,這些人反對加入國民黨的理由是:第一在主義上與三民主義不合潮流;第二組織的方法不能適合新的要求;第三革命方法傾向於軍事運動,所以不贊成加入國民黨。

  ③西湖會議的經過,結果一方面兩黨聯合,另一方面設法個人加入國民黨,經過數月後才加入(和森、秀松)。此後我們才與國民黨發生具體關係,但影響很少。但這時客觀的要求不僅如此,我們的政治生活也不僅如此,簡單舉個例子來說,全國勞動群眾和學生運動非常發達,因此這種的影響很大,反映到北洋軍閥派內起分裂,吳佩孚反段、反日本,這是「五四」運動的影響,軍閥的分化第一次不能不說吳是左派軍閥,這事我黨是什麼態度呢?C.P.對於任何事變必須參加,決不應中立,放過機會,究竟在這時我們對吳態度是怎樣呢?反對吳必須贊成國民黨與段及張聯合攻吳,其次就是作國民黨與吳佩孚聯合的政策,我們怎樣決定政策呢?首先看國際的情勢,其次看國內的形勢,在國際方面是華盛頓會議,英美竭力要吳統治中國,但關係未固定,而日本與段、張關係比較鞏固,同時吳佩孚對群眾和國民黨態度都比較張作霖好,所以我們贊成國民黨與吳聯合,如我們贊成國民黨與段、張聯合就是右傾危險很大,結果使國民黨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工具,所以這時竭力破壞國民黨與段、張聯合,贊成國民黨與吳聯合。還有一點,孫是揭破吳佩孚的黑幕,如他真能贊成中山,于國民的利益是很大的,這種事實雖未做到,但有三大作用:一使吳與英美帝國主義關係暫時不能密切;二使國民黨與張關係破裂;三可以揭破吳佩孚的種種面具。

  此時借吳佩孚的勢力打倒交通系在京漢鐵路的勢力,所以此種政策在政治上收相當結果,在勞動運動中打倒交通系在工人中的勢力。在另一方面對南方陳炯明的政策,自「五四」運動後,陳不但贊成民主革命,並且日益贊成社會革命,學列寧,因此我們曾與他在短期間發生了關係,但到他反動時,即與他脫離關係,而且堅決的反對,當那時與陳聯合時曾辦了《閩星》、《群報》,這是對於黨有利益的。再其次就是聯省自治的政策,原因是,第一是小軍閥對付大軍閥,第二是帝國主義利用中國之分裂,第三各省政客紳士想攙地方政權。自吳打倒北洋軍閥段祺瑞,有武力統一的趨勢,所以小軍閥號召聯省以抗吳武力統一的口號,這是社會的影響,因民眾厭惡戰爭,希望和平,所以這時復辟的思想復興起來,這不是偶然的,乃在歷史上都是如此,所以表現出復辟思想,這是建築在社會的背景上(落後的農民)。吳之武力統一是這個傳統思想,是建築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上(紡紗業),所以武力統一的口號得長江流域大資產階級的同情,尤其是廬山會議、制憲會議,上海資產階級特別起來響應吳佩孚,贊成武力統一,尤其是贊成反對日本,所以小軍閥不得不在政治上找一個口號,但如果中國分裂究竟對帝國主義有什麼利益呢?第一不能使中國工業發展,第二可以加強他們對中國的財政的統治,帝國主義可以均衡在英國的勢力下瓜分中國,使中國民族不能形成一個整個的民族以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那麼聯省自治就應做了,但這口號怎樣號召呢?原因是第一,一鄉一村農民可以自治;第二,知識階級的投機,產生政客,因此我中央重新提出口號,各省小軍閥的主張自治,這聯省自治影響一般知識階級是很大,這是辛亥革命後及「五四」運動以前的中國政治思想,到「五四」運動已由馬克思和列寧主義的觀點來分析,開始打破此種思想,中山自上次失敗後發表宣言反對英國,所以日本主張亞細亞與條頓民族同盟,反對昂格魯薩克遜(英、美),這且是戰前的思想,這恰與世界的形勢相同。自大戰發生後,即發生中國參戰問題,所以就主張參加協約國(這是段祺瑞的主張),但國民黨主張參加同盟國,戰後主張中、德、日、俄聯盟,所以發生實業借款。

  3.黨的內部生活。黨內的生活都有什麼問題呢?第一是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第二是小資產階級的理論與態度問題;第三是小組織的問題;第四是廣東的黨部問題。

  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在第一次大會僅漢俊到會,和森、獨秀未到會。因他有許多的錯誤,及我們對他有許多的批評。這時他對國燾同志有很多不滿意,同時對獨秀也不滿意。因編《嚮導》週報和組織問題說獨秀是專制,這就是因為漢俊、望道他們的意見與獨秀的意見根本不同,按黨的影響來說,他們是爭領袖,結果大會選舉第一屆委員為獨秀、國燾、李達,因此漢俊非常消極而回家去當教員,所以第二次大會召集漢俊他未到,只寫一封意見書,內容是反對集權制、鐵的紀律及作勞動運動和領薪水等。玄廬比漢俊煽動能力高,而他與戴季陶關係很深,但他與漢俊的消極是一樣的,因為在黨內也是沒有占著地位,所以也不滿意獨秀。他的生活非常奢侈,後來他到浙江作議員。最初他作過農民運動,而到做議員時,他就聯合了一派議員,所以漸漸變成了浙江省憲派,因此他影響一般的群眾,所以在政治上的勢力日高,漸漸就表示脫離黨,不久就請求退出黨,理由如下:第一說黨內有拆白黨;第二說党不注意農民問題,同時反對青年團改組,反對集中制,因此他另組織青年團,勢力比我們要大,並且他另出一種刊物,到第三次大會派人請他,結果他不到,而後來中山派蔣介石要到俄,這時他同蔣介石一起來俄到莫斯科,以後才稍稍變更,承認不出黨。國民黨改組時,我黨派他作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候補委員及浙江省黨部的預備員。後來中央減少他的預算案及與同志及生活問題而又引起他對中央不滿意。到第四次大會時他發表意見:第一,主張國民黨獨立,不應由共產黨去指導,尤其反對黨、團在國民黨中的組織;第二,反對共產黨加入國民黨;第三,共產黨的組織在各地不要太發展了。他為什麼主張國民黨獨立呢?這就是社會的背景使他只主張作民族革命,否認無產階級是領導革命的力量,同時又反對階級鬥爭,完全是受戴季陶的影響,所以在第四次大會後又漸漸消極下去,而到了第二次國民黨擴大會議時,一九二五年五月戴季陶提出最高的原則,他說國民黨唯一原則就是三民主義,就是要使共產黨退出國民黨,這時玄廬就取反叛黨的態度特別明顯,所以党決定開除玄廬。望道同志在主張上與漢俊、玄廬等全相同,因個性陰沉,反對集中制和批評,懷疑工人加入共產黨,反對大罷工,主張党應秘密不應如此公開,同時在第二次大會時,旅莫同志回國,以為上海太消沉,多數主張積極活動,但望道非常消極,這時中央顯然分兩派,所以在第二次大會發生競選問題,結果這次委員為獨秀、國燾、君宇、和森、中夏等同志,因此望道對中央更加不滿。在西湖會議時,馬林不滿意新委員完全系新分子,主張擴大加李漢俊、李大釗為委員。望道一直消極下去。漢俊、玄廬、望道等退出黨,對黨的影響如何呢?大部分同志認為漢俊等退出黨是獨秀同志專橫,使漢俊等消極,直到第四次大會都對漢俊表示同情,到現在才明瞭。又有黨內同志反對國燾同志批評的態度太嚴重,第一次大會時國燾批評漢俊等太嚴格,後來國燾同志由莫回國到上海、北京、廣州等處嚴重批評,而引起全國同志不滿意,國燾與佛海、平山、中夏、公博發生很大的衝突,這都是站在個人的觀點上和小資產階級的心理上去攻擊同志。另一方面國燾太左,這個問題在第二次大會未解決,因國燾被選舉為中央委員,所以又發生下面的問題,第二次大會後所發生的小組織問題。因為這兩派的見解和行動都有分別,所以第二次大會活動分子被選,自然的黨內分了派別的觀念,反對「勞動組合書記部」與中央組織發生關係的問題,後來勞動組合書記部開會討論怎樣實行第二次大會決議,只有活動分子全到,這時太雷發覺後即報告中央,因此獨秀辭職。不久仲甫同志被捕。以後我黨又開西湖會議,此次會議討論問題是:(1)小組織問題;(2)對國民黨的態度。

  注:

  [4]應為一九二二年八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