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阿城 > 常識與通識 | 上頁 下頁 |
跟著感覺走?(1) |
|
大概十年前了吧,流行過一首歌叫《跟著感覺走》。不過,好像跟著感覺走了一陣子,又不跟著了,可能還是跟著錢走來得實在吧。這倒讓我想起歷來的讀書人,好像只談感覺的問題,而不太談吃飯的問題。談,例如古人,也只是說「窮困潦倒」,窮困到什麼地步 ?不知道。怎樣一種潦倒?也不清楚。正史讀到「荒年」、「大饑」,則知道一般百姓到了「人相食」的地步,這很明確,真是個活不下去的地步。 魯迅寫過一個孔乙己,底層讀書人,怎樣一種潦倒,算是讓我們讀來活生生的如同見到。還有《浮生六記》的夫婦倆,也很具體,當然歷代不少筆記中也有小片段,遺憾在只是片段。 我在貴陽的時候,見到過一本很有趣的書,講若上京趕考,則自貴陽出發時雇驢走多少錢,雇馬走多少錢。第一天走到什麼地方要停下來住店,多少錢,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都有所需銀兩細目。直到北京盧溝橋,當晚可住什麼店,多少錢,第二天何時起身入城,在京城裡可住哪些店或會館在哪裡,各多少錢,清清楚楚,體貼爽利。最有意思的是,說過娘子關時可住的一個店中有一位張寡婦,僅此一句,別無囉嗦。 我手上有一本四十年前陳存仁先生在香港寫的《銀元時代的生活》,常常閑來無事前後翻翻。陳存仁先生原是上海的一個醫生,後來到香港還是行醫,行醫之餘,寫一些銀元時代的生活的連載短文,慢慢集成一本書。書中對清末到抗戰爆發這一段生活,記載甚詳,包括一屜小籠包多少錢,什麼地方的一席宴多少錢,什麼菜。他編過一部有名的藥典,抄寫工多少錢,印刷多少錢。他因行醫的關係,與民國元老吳稚暉有交往,也被章太炎收為關門弟子。這些交往,陳先生寫來細節飽滿,人情流動,天生無文藝腔。有個事情如果不是陳先生全過程的敘述,我們會以為怎麼可能發生 ?原來民國初建時的一大攤革命事務裡,有一項是立法廢除中醫中藥,陳先生張羅著到南京請願,才將中醫中藥保留下來。 我也是不長進,過於庸俗吧,很感興趣這些細節。三十年前我去鄉下插隊,首先碰到的就是一日三餐的問題。初時還算有知青專款撥下去,可度得一時,後來問題就大了,不由得想到念書時灌到腦子裡的古代詩人的三餐。 李白千古風流,可是他的基本生活是怎樣的,看詩是知不道的。他二十五歲開始漫遊,除了一年多在長安供奉翰林,一日三餐不成問題,其餘,直到去世的三十五年中,都在漫遊,每天具體的三頓飯,不必三頓,哪怕一天一頓好了,都是怎麼解決的 ?詩中他常喝酒,酒雖然會醉人,但還是有營養的。有酒,起碼就有一些下酒菜,可以抵擋一天沒有問題。而且,古代的酒類是果酒,類似現在的「紹興加飯」或「女兒紅」,或者米酒,類似日本的SAKE,即清酒,可以喝得多而慢醉,只要不吐,就可以吸收成為熱量。 李白他們的古代,一般人,尤其文人,是不喝我們現在這種白酒,也稱為「臭酒」的。「臭酒」是兩次以上蒸餾,消耗糧食的量很大,多是河工,也就是黃河防洪的服徭役者喝,或苦力喝,再有就是土匪,一是抵寒,二是消乏,三是壯膽。我們現在社會上流行喝臭酒,是清末至民初軍閥時期興起來的,說實在,酒品很低,雖然廣告做得鋪天蓋地。 李白若喝臭酒,什麼詩也做不出來,只有昏醉。張旭的酒後狂草,也是低度果酒的成果。武松喝的那過不了崗的三碗,是米酒類,稍烈一點,但危險一來,要能做汗出了,才好打虎。 洋人的情況差不多。所謂酒神精神,是飲果酒,也就是葡萄酒後的精神。伏特加算最烈的了,離二鍋頭還差著一截,我去俄國、丹麥、瑞典,見他們常喝。寒帶人多數人有憂鬱症,這與陽光少有關,尤其長達半年的白夜,真是會令人憂鬱至極,酒可以麻醉憂鬱。到他們的地區,看他們的畫,讀他們的詩,小說,聽他們的音樂,都是符合的,不符合的,反而是異國色彩。 我的一些朋友,有憂鬱症的,模仿起寒帶藝術來真地是像,說模仿不對,是投契。沒有憂鬱症的,就是模仿了,東西總是有點做作。前些年美術圈興過一陣「懷斯」風,幾年下來,我們看在眼裡,心下明白誰是投契,誰是投機。懷斯,是有憂鬱症的,憂鬱得很老實,並老老實實地畫自己的憂鬱。美國有不少患憂鬱症的人,極端的會自殺。醫生有時不給他們開藥,只是說,到熱帶去度個假吧。憂鬱症是因為起神經傳導作用的去甲腎上腺素降低,吃些三環類的藥就好了,只不過藥效過後容易再犯,變成對藥物產生依賴,於是容易更憂鬱,所以還是度假的好。從報道上看,寫《哥德巴赫猜想》的詩人徐遲的自殺,應該是患有嚴重的憂鬱症。 病症影響情緒,這是每個人都有體會的,不要說癌症了,就是一個傷風鼻子不通,也會使一些人痛感生活之無趣。歐洲藝術史上有所謂浪漫主義時期,察檢下來,與彼時的肺結核病有關。 結核病的症狀是午後低燒,蒼白的臉頰上有低燒的紅暈,眼球因為低燒而眼壓增大,角膜也就繃緊發亮,情緒既低沉憂鬱又亢奮,頻咳。在沒有電燈的時代,燭光使這樣一副病容閃爍出異樣的色彩,自有迷人處。蕭三是這樣的藝術家的代表人物。那時肺結核可說是一種時髦病,得了是又幸又不幸。 我國在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紀初,鴛鴦蝴蝶派的小說裡,肺結核的男女主角一個又一個,這股風氣由歐洲傳來,林琴南譯的《茶花女》,風靡讀書人,於是讀書人做小說下筆也就肺結核起來。當時的讀書人,覺得肺結核有時代感,健健康康的,成什麼樣子 ?其實中國小說早有一個肺結核的人物,就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那時還沒有肺結核這個詞,結核病統稱「癆病」,但曹雪芹寫林黛玉的症狀很細,包括情緒症狀,所以我們可以確定,林黛玉是結核美人。 現在具有現代感的病是什麼,前些年是癌症,由日本傳來,弄得華語地區的電視連續劇,一集一集的總會拍到醫院病房去,鮮花和閃電中,最後的隱情。其實最現代的是愛滋病,但是小說家編劇人好像還沒拿捏好,嫌它有亂交的麻煩,再說吧。 治療肺結核病後來變得很簡單,現在這種病幾乎不再發生了。很巧,這時浪漫主義也結束了。 我這麼講可能很不厚道,可是當時作家好像也不厚道,無病不成書。如果以病症為常識,來判斷藝術的流派或個人的風格,其實是可以解魅和有更踏實的理解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