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紫煙 > 紫玉釵 | 上頁 下頁 |
二七七 |
|
這樣的割據局面一直維持到玄宗皇帝即位,開元天寶兩易年號,削弱了諸王的許可權,另設節度使以鎮四境外族,天下重開太平景象。 但是日久弊生,朝廷耽于安樂,而邊藩日益壯大,終而有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之變,繼之有史思明之亂,好不容易賴郭子儀力平定了下來。 朝廷嫉郭氏勢重,郭汾陽坦率為懷立刻自動解甲交出兵權,朝廷反感不安,以後回紇兵犯,又賴郭氏神威平定,功成解甲,累勳而進王爵,兒子還娶了公主,朝廷才真正地放了心。可是大權又為魚朝恩所掌,連郭老千歲也沒了辦法,直到魚監伏誅,朝廷才將郭氏世子入掌禁軍,於善謙掌兵部,對各地重鎮採取放縱而互為制衡,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由於以前局勢未定而作的權宜之計。 朝政定了下來,朝廷力圖振作,故而在於善謙之後,立即起用高暉,也是希望藉高氏在各鎮中的淵源,對有些頑抗的兵鎮加以整肅、鎮壓,徐謀撤換。 這當然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目標要放在一些較小的兵鎮身上,盧方的這一個河西集團正是最好的一個目標,而其中最大的盧方內調入京,拜為中書入閣是第一道步驟,以安其心,慢慢的再在其他的人身上設法,這計畫還是在於善謙手裡實施的。 所以盧方跟於善謙格格不入,多半還是為了他那個集團的人身上而起的磨擦,內定大計,盧方不清楚,還以為自己果真是備受聖寵呢!李益為盧方整理檔案,也看過了他的文牘,知道盧方跟那幾個人雖有連系,卻不足以成事,因為那幾個人互相之間並不融洽。 李益記在心裡,剛好發生了這件事,高暉問計于他,李益靈機一動,一口擔承了下來,加重了語氣,把情況說得嚴重一點,利用膽小而怕事的王閣老傳了過去,他知道一定會成功的。 過了一會,小紅回來了,李益叫盧安去相國寺接了方子逸,估計著時間差不多了,才欣然上道,到達渡口時,已經超過了兩個時辰。 果然不出他預料,不但盧閏英在,連盧方也在,焦急地等著他,看見盧方來了,李益心中大定,連忙下馬上前,老遠就拱著手:「姨丈,小侄怎麼當得起您的大駕相送呢,死罪!死罪!」 盧方這時一點都不傲了,忙執著李益的手:「十郎,我實在太糊塗了!」 李益道:「姨丈言重了,誼屬至親,小侄理當為大人效勞的,何況蒙大人不棄,將表妹見付,我們就更近了,為大人計,就是為小侄自己計!」 盧方十分感動地道:「十郎,我實在不知道朝廷對我如此猜忌。」 李益笑道:「位高權重,遭嫉乃必然之事,這也不是大人一人而已,只是不巧的是朝廷把河西作為第一個對象,大人此時絕不能有一點閒言閒語傳入宮中。所好昨夜是郭世子宮值,高暉與小侄又情同莫逆,事情總算壓了下來,以後大人只要小心一點就是了。」 盧方連連點頭,然後才道:「河西那邊幾個人,我相信他們都是靠得住的,當初他們在魚朝恩當權時,就跟我一再表示,效忠皇室,大家結成連盟以明心跡。」 李益笑道:「效忠不僅是發之於心,而且還要形之於敬,您那幾位盟友可能是明于效忠,疏於臣節,在亂世,唯忠貞是取,人才是用,但到了升平之際,則天威是重,敬謹是主,您應該記得本朝初年的大功臣尉遲敬德公,當其赤身救駕時,鞭退單雄信,忠可嘉矣,然而。武夫的修養太差,屢忤上意,可是等到天下底定,為了爭席,拳擊皇叔李道宗,太宗皇帝拂袖而退席。幸虧德公知道自己情況不對,肉袒負荊請罪,得保首級,但是我們相信那不是皇帝眷念舊情,而是為了同僚兄弟們一個個為他請求乞命,才勉強地饒恕了他。對於另一個單雄信,卻不能釋懷了,因為單雄信曾經冒犯了太宗皇帝本人,雖然三十六友中大部分都是開國員勳,也未能挽回單雄信一死。太宗皇帝那樣一個英武明主,仍且不能為這種事無動於中,何況乎主上呢?開國勳臣中,只有一個翼國公秦叔寶公,累世帝眷不衰,原因無他,是叔寶公深體為臣之道,無論在什麼時候,敬謹之心未改,他把這一套傳之子孫,才保住了世代榮華。」 盧方聽得汗如雨下,吶吶地道:「是的,我太愚昧!」 李益微笑道:「姨丈,您在河西四郡中是最謹慎的一個,所以才會調你晉京優於封賞,你昨夜在王閣老府中發了那一場脾氣,幾乎使前功盡廢!」 盧方更感不好意思,李益壓低了聲音道:「聖駕原是與你為競,看看那幾個人的表現,如此一來對那些人自然更不放心了,糟的是那些人跟你結過盟,而且還時相往還,他們又奉你為首……」 盧方急道:「以後我儘量跟他們疏遠一點好了。」 李益道:「那沒有用的,何況這對你也頗為不利,朝廷之所以重用您,無非是為了您對那四郡還有影響力,否則魚朝恩居權時,有的人比您的態度更為積極,也沒有像您這樣身膺異數,一躍而為內閣重臣,朝廷論功是以實力取決的,在魚朝恩手中而死於臣節的大臣多多,朝廷對他們的後人只不過略加賜賞,對高暉卻直授兵部尚書之職,也是看在他對外藩有號召力而已。您若是沒有了那些靠山,三台重臣的缺,怎麼也輪不到您的。」 盧方困惑地問道:「這真叫我為難,保持連絡則遭嫉,不保持連絡則失勢,那我要怎麼樣辦才好呢?」 李益笑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高暉手中有十九家台鎮,不是仍然幹得很好嗎?您不過才四處而已。」 「十郎,到底要怎麼幹呢?你教教我吧!」 「您還是要經常保持連系,但是不妨寫封書函,明著勸告他們收斂一點,另外則遣心腹家人前往投書,把朝廷的意向告訴他們一聲,他們自知警惕,大人居朝再恭敬一點,相信就沒問題了。」 盧方歎了口氣:「十郎,我那裡還有心腹的家人,我根本就不懂得做京官……」 李益想想道:「這樣吧,大人把書信修妥交給我,這次督工離著您所轄四郡不遠,我抽空一個個去私訪一下,交了大人的手書,再加上我的說詞,他們會聽的。」 盧方道:「那太好了,十郎,這一切都托重你了,我實在很後悔,不該接受內調的,早知如此,我該懇辭的。」 李益冷笑道:「姨丈,您又在說糊塗話了,如果您懇辭不就,除非是把節度使辭掉,解甲歸田,否則猜忌更深,朝廷以為您有意把持住軍權不交,連首級也將不保了。」 「可是別人也是如此呀?」 李益道:「這是我所聽的最新消息,朝廷對有些節度使自動留後,自薦繼任人選之舉十分不滿,因為節度使只是地方邊鎮,兼攝政務,並不是封地分疆的公侯,何得有留後之權?最近半年來,有幾處節度使都是為部屬興起而替,有的為朝廷所追認,有的則是廷旨嚴予批駁。何以同一事件,卻有兩種措施,原因無他,端在人選之別。朝廷承認的人,根本就是朝廷派去的,充任部屬,拉攏人心,等待時機成熟,然後再黜退舊主而自代。」 盧方道:「一個人能做到這麼多的事嗎?」 「朝廷選派的人,自然都是非常之輩,無論是才具策略都是上上之選,到了那邊以後,起先擔任的都是些中等的職位,不會為人注意,漸漸的嶄露頭角,為主將引為心腹,盡得其私秘,掌握其人員或者打聽得主帥有不臣之心,暴起發難,入而替之!」 「何以得知那是朝廷派去的呢?」 「高暉知道,那些人就是在高家受到的訓練與指示,也都是高應龍大人的門生,高暉此刻所擁有的節度使,差不多全是如此出身。」 盧方聽得汗如雨漿,李益本是信口猜測之言,但也有一點根據,因為他知道高暉所交往的那些節度使,有十一人是如此得勢的,但是盧方的態度使他很驚奇,忙問道:「莫非大人的下屬也有這樣的人嗎?」 盧方一歎道:「豈僅我的身邊,差不多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一個人,接替我的史懷義就是十年前朝廷調派的遊擊參將,為人精明果斷,頗具謀略,我很賞識他,逐次擢升。在我奉旨內調時,是我自己保薦他繼任的,而且我事前呈奏留後的也是他。」 李益道:「大人措置很合宜,大人得蒙內調,大概也是這個緣故了。」 盧方歎道:「我一直以為他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想不到朝廷早已有了安排,難怪他對四境動靜十分靈通,辦事也特別順利,有些我辦不通的事情,到他手中都迎刃而解,原來他有朝廷暗中支持著的。」 李益突然也覺得宦海的多波與險惡了,朝廷對於外藩縱容,顯然是胸有成足的。因此,他謹慎地道:「好在大人別無居心,以後居朝小心一點也就是了,大人跟史懷義之間沒有什麼默契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