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名聯觀止 | 上頁 下頁
孫中山挽秋瑾聯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曾到紹興的風雨亭(在市郊的臥龍山上,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憑弔烈士,並題聯云:

  江戶矢丹忱,多君首贊同盟會;
  軒亭留碧血,恨我今招女俠魂。

  一九〇四年,秋瑾赴日本留學,次年八月,以孫中山為總理的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秋瑾即加入為會員;東京舊名江戶,此是上聯本事。下聯本事則如上述。孫中山親筆寫的、用木板雕刻的原聯,已在「文革」期間被毀。

  此聯或因傳抄之誤,有多種不同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對聯叢話》,「江戶矢舟忱」一句作「江左識丹忱」。秋瑾作革命活動的地方,主要是上海、南京、紹興一帶,這一帶古稱「江左」,故「江左識丹忱」也解得通,但不及「江戶」句之貼切並有故實。河南中州書畫社出版的《古今對聯》,「多」字作「感」字,「恨」字作「愧」字,均不及原作之佳。「多」字是可作動詞用的,稱美之意,例子有《漢書·灌夫傳》的「士亦以此多之」;用「感」字則嫌俗套了。把「恨」字改作「愧」字也不好,因不合孫中山身份(孫中山是無須愧對秋瑾的)。臺灣出版的《聯海》,「江戶」錯作「江右」,欠解;「今」字改作「遲」字,也是點金成鐵,「今」字含有「如果秋瑾還活著,那該多好」的意思在內。正因為秋瑾己經犧牲,「我」(孫中山)今天只能來到她犧牲的地方為她招魂,故而有「恨」也。若改作「遲」字,則變成孫中山的「自責」了,其意義是遠不及「今」字深刻的。又「軒亭留碧血」的「留」字,也有版本作「流」字的。「流」當然解得通,但亦似不及用「留」字之好,因「流碧血」是「過去」(秋瑾就義時)的事,「留碧血」則是將「現在」和「過去」聯繫起來的。那是孫中山到了「現場」的感觸,「留」字和「恨」字也是相呼應的。

  秋瑾別號競雄,又稱鑒湖女俠,故聯中的「女俠」亦非泛指。秋瑾殉義後,友人徐自華、吳芝瑛收其遺骸,葬於西湖的西泠橋畔,吳芝瑛並題一墓聯云:

  一身不自保;
  千載有雄名。

  上聯是說她為國捐軀,下則是說她名垂不朽,「雄名」亦有版本作「英名」的,但「雄」字切她的別號,應以「雄名」為是。秋瑾擅詩詞,詩詞均富「俠氣」,錄她東渡時在黃海舟中作的律詩為例:「萬里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挽秋瑾聯之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