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壁花六照 | 上頁 下頁
敦煌學是傷心史


  敦煌寶藏的發現,說來甚為有趣。敦煌縣東南有座鳴沙山,山麓有三個界寺,寺旁有石室千餘,舊名「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〇〇年);有個姓王的道士掃除積沙,於複壁破處見一室,內藏書甚豐,都是唐及五代人手寫本,珍貴無比(當然這個王道士是不知道的)。其後,陸續有所發現,至今的莫高窟,已發現有四百九十六個石窟,保存著二千四百多個彩塑佛像和無數五光十色的壁畫。敦煌也早已成為舉世知名的中國藝術寶庫了。

  發現,說來有趣;發現之後,卻就不怎麼有趣了。王道士不知是寶,歎為廢物,隨便送人。清政府知道此事,也不加重視,不派專人保管。識寶的反而是外國人,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美國人華爾納等等,先後跑到敦煌,大批大批的捆藏而去。敦煌文物,流落在外國的恐怕比保存在中國的更多。

  最早研究敦煌學的當首推陳垣,第一個創立這個名辭的則是陳寅恪。陳垣的《敦煌劫餘錄》出版於一九三〇年,陳寅恪替他寫序,他感慨於當時國人治敦煌學者人數甚微,反不如國外,因有警句曰:「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廣!」

  敦煌學涉及範圍甚廣,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學藝術、民族關係等等,都可以從敦煌文物文獻中吸取資料。敦煌學亦已成為國標性學科了。尤以日、法、英,美等國研究成就顯著。但中國則至今尚未成立一個專門研究機構,說來也是大堪慨歎的事。或許有鑑於此吧,北京目前正在推行連串活動,準備在今年內召開敦煌學座談會,成立敦煌文物文獻委員會,展覽從未公佈過的敦煌文獻文物,並舉辦國際敦煌學會議等等,力爭要「奪回敦煌學中心」!但願能夠實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