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壁花六照 | 上頁 下頁 |
兩偈·頓漸·陳寅恪 |
|
達摩是禪宗初祖,五傳而至弘忍,是為五祖。弘忍挑選接班人的辦法可有點特別,他要弟子作一佛偈,看誰的偈語最合禪的精義,就把衣缽傳給誰。他的大弟子神秀作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偈成,同門同聲讚美,但有個舂米的僧人慧能卻說:「這偈語少了一點東西。」他亦作一偈,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慧能的偈說得更好,就把衣缽傳了給他,是為六祖。 這是禪宗著名的兩偈,代表兩種不同的修行方法。神秀的偈語重在按部就班,塵埃是掃不完的,所以必須不斷去掃,才能保持清淨。他這修行方法在佛學中稱為「漸悟」。漸悟的觀點是把煩惱和領悟對立起來,再慢慢地把迷惑拂拭,以求達到原來所望的領悟。慧能卻不作這種假設,「本來無一物」,把一切拘束完全祛除,和「佛」直接溝通,重在一個「悟」字。他這修行方法在佛學中稱「頓悟」。他的偈語可說是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詮釋。 對六祖的偈語從來都是只有讚美,沒有批評。直到四十年代,才有陳寅恪寫的一篇文章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他直率地指出六祖偈語有兩個毛病,一曰譬喻不適當,一曰意義未完備。何謂譬喻不適當?因印度禪學往往比人身於芭蕉等易於解剝之植物,而菩提樹則為永久堅牢之寶樹,不能用來比作變滅無常之肉身。何謂意義未完備?偈文是將身心對舉的,心的方面偈語是將它的本體作用(明鏡臺的光明普照)說了,身的方面,則僅言及譬喻,故可謂只得文意一半(詳見陳氏所作之《禪宗六祖傳法偈之分析》一文)。陳寅恪精通梵文,對佛學也是很有研究的。我是外行,不敢置一辭。但對陳氏的敢於提出創見,則是衷心佩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