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壁花六照 | 上頁 下頁
華羅庚傳奇(4)


  他是哪國留學生

  熊慶來坐在他的數學系主任辦公室,打開《科學》雜誌,隨手翻閱這篇文章,越看越被吸引,臉上的神色也凝重了。看完這篇文章,他抬起頭來,問周圍同事:「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沒人能夠回答。再問:「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同事們仍是面面相覷。

  也是「無巧不成書」,恰好有江蘇籍的教員在旁,忽然想起了他的弟弟有個小同鄉名叫華羅庚。他接過熊慶來手中的雜誌,一看,沒錯,是這三個字,便道:「這個華羅庚哪裏教過什麼大學,他只念過初中,聽說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

  出幽谷而遷喬木,華羅庚終於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第二年(一九三一年)夏天,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限於資格,他只能當數學系的助理員,月薪四十大元,比起他在金壇中學的薪水多了一倍多了。

  重要的不是收入增多,而是清華大學提供給他更好的自學條件。有個記者寫他這段期間勤學的情形:「清華的藏書比金壇自然豐富多了,對他來說有這個就足夠了。他每天徘徊在數學海洋的岸邊覓珍探寶,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一個自學者對知識的巨大吞吐力,這時驚人地表現出來!他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乍聽起來不可置信,實際上是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心馳神往。他設想這個題目到了自己手上,應該分做幾章幾節。有的地方他能夠觸類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燈下把疑難之處反復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真好似:風入四蹄輕,踏盡落花去!」(理由《高山與平原》)

  這個助理員可不尋常,他的座位在熊慶來辦公室隔壁,熊慶來碰上難解的題目時,也往往朝著隔壁喊道:「華先生,你來一下,看看這個題怎樣解呀……」

  他的論文也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誌陸續發表。

  第二年他就升任助教,初中學歷當助教,破了清華先例,但卻是教授會一致通過的。再一年半升講師,然後當了兩年研究員。一九三六年,他二十六歲,就獲得清華保送他到英國留學了,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但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Visitor(訪問者)。因為做訪問者可以衝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所以直到現在,他擁有的唯一的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文憑。

  他沒有拿到博士學位,但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卻寫了二十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甚至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英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哈代是這方面的權威學者,他聽到這個消息,興奮地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同是一粒豆 兩種前途在

  「華羅庚傳奇」寫到這裏,似乎應該告一段落了。這並不是說他以後就沒有可「傳」之「奇」,而是在他成名之後的事蹟,世人知道已多,他在數學理論上的貢獻,以及他把數學應用到生產上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等等,也都已有不少人寫了專論和報道文章了。我對數學是門外漢,我也不想人云亦云了。

  但還有一點我要說的是,他追求的並不是個人的成功,他對培養後進是不遺餘力的。他的許多著作,也起了帶動後進之功。例如他寫了《數論導引》,就引導了陳景潤和王元從事數論研究;寫了《典型群》,就「帶出」了一個萬哲先;寫了《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又「帶出」了陸啟鑒和莫升。上述的他這幾個學生,如今亦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數學家了。列入數學辭典的「華王法」,就是他和王元在研究「數論方法在數值分析中的應用」的成果。

  最後,讓我們拿華羅庚自己寫的一首詩作結束吧。這首詩是可以概括他的「傳奇」的由來的。

  同是一粒豆,兩種前途在。
  陰濕覆蓋中,養成豆芽菜。
  嬌嫩盤中珍,聊供朵頤快。
  如或落大地,再潤日光曬。
  開花結豆莢,留傳代複代。
  春播一斛種,秋收千百袋!

  (一九八零年六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