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三劍樓隨筆 | 上頁 下頁
《無比敵》有什麼意義?


  在本屆世界運動會裏,蘇聯長跑選手庫茲大出風頭,連得了一萬公尺與五千公尺的兩項冠軍,把和他競爭的人全都遠遠的拋在後面。因為影片《無比敵》(Moby Dick)正在這時候上映,這裏有些報紙就送了他一個綽號叫做「無比敵」。

  凡是看了這部影片的而願意思索一下的人,一定會想到這個問題,《無比敵》到底是什麼意義?它象徵什麼?這影片的主題是什麼?

  影片是根據美國小說家漢門·曼爾維(Herman Melvill)的同名小說拍攝的,除了一些必要的刪節之外,可說是相當的忠於原著。這部小說在世界文學中地位很高,尤其在美國,是數一數二之作。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毛姆(W. Somerset Maugham)在列舉古往今來的十部,他認為最偉大的小說時,把《無比敵》與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巴爾劄克的《高列奧老爹》、迭更新的《塊肉餘生述》等九大巨作並列,美國入選的小說只86此一部而已。當然,毛姆如此極度推崇未必一定正確,但這部小說是巨作,那是不容懷疑的。

  故事是說一個捕鯨船的船長亞海勃找大白鯨無比敵復仇的經過,他曾被這頭白鯨弄得遍體鱗傷,還失去了一條腿。因此他如癡如狂的找尋這頭山一樣的白色鯨魚,他這種瘋狂的復仇欲望傳染給了全船的水手,終於造成了一個大悲劇:捕鯨船被無比敵撞覆,船長與全體水手葬身海底,只逃出了一個人來描述這驚心動魄的故事。

  這故事說的到底是什麼?一百多年來(小說作於一八五〇年),曾有許許多多批評家予以解釋。紐敦·亞爾文(Newton Arvin)認為,船長有條鯨骨做的腿,是象徵男性的心胸志大而身體上的無能為力,無比敵則是象徵「專制的父母」,船長的憎恨是人類潛意識中對父權的反抗;那是佛洛伊德派的文藝心理學解釋。艾勒裏·賽德維克(Ellery Sedgwick)說船長亞海教是象徵人類——虔誠、熱心的人類,無比敵則是象徵宇宙間的大秘密;亞海勃追逐無比敵,那就是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天地之間的奧秘。劉易士·孟福德(Lewis Mumford)則認為無比敵是罪惡的化身,亞海勃與它的衝突是善惡之爭,結果成為「善敗惡勝」的大悲劇。此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毛姆反對所有的象徵說法。他認為《無比敵》只是一部動人的小說,作者根本不準備提出什麼主題與教條,一切解釋都是牽強附會。要說到象徵,那麼說無比敵象徵「惡」固然可以,說它象徵「善」未嘗不說得通?無比敵在大海自由自在地遨遊,那個瘋狂殘忍的船長不舍晝夜的去追逐它,船長才代表「罪惡」。所以,看這部小說,只當它是一件使人賞心悅目的精彩藝術品,不必去探求其中的意義。

  對於我們,這樣形式主義地、唯美主義地看一部文學名作,顯然是不夠。我們一定會想:如果這真是一部傑作,它一定有意義的,決不可能只是描述一個冒險故事而已。或許,作者的目的只在動人地說一個故事,但作品仍舊代表著一種不朽的意義。

  《無比敵》這部書很難讀,我以為是毛姆所舉十部小說中最難讀的。作者有意識地用一種十七世紀的英文來寫,把building 說成是edifice,他不說near 而說in the vicinity,不說show而說evince 等等,有時一句句子長達一頁。看這部小說真得硬著點兒頭皮,但它動人誇張,我國的《水滸》、《紅樓夢》至少就比它偉大,然而讀了之後,不自禁的覺得這確是傑作。這部書尚無中文譯本,聽說周煦良先生在翻譯。

  曼爾維小時候父親經商破產,他只得去做小店員,後來在捕鯨船當水手。雖然活到了七十二歲的高齡,但一生鬱鬱不得志。文學作品總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環境與心理狀態。曼爾維由於接連的失望與挫折,對於社會與周圍的人懷著一種憤激之情。在這部小說中,他不知不覺把一種極度憤怒與拼命以赴的精神生動地描寫了出來。如說在船長亞海勃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影子(正如在賈寶玉身上看到曹雪芹,而賈寶玉並不等於曹雪芹),那或許比任何「象徵的寓言」更接近於真實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